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慢性胃炎

一、麦门冬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30克,制半夏、甘草各4克;人参、粳米各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效)益胃养阴,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证见咳唾涎沫,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现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矽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属阴虚者。

二、荣胃散

(方源)《千家妙方》上册引宋善安方

(组成)西洋参、金钗石斛、白木耳、香磨菇、灵芝各60克。

(加减)有瘀血者,加田三七60克;阳虚者,西洋参改为红参60克;贫血明显者,加用胎盘1具。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3—4粒,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益气养阴,养胃散瘀。

(主治)气阴两虚,兼挟瘀血之萎缩性胃炎。

三、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源)内科辨病专方治疗学251-352

(组成)法半夏12克,白术12克,赤芍12克,干姜5克,党参15克,蒲公英15克,黄连6克,砂仁6克,鸡内金1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

(用法)用煎内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和胃,开结除痞。

(主治)慢性胃炎。

四、养阴安胃汤

(方源)《湖北中医杂志》1994;(1):23

(组成)石斛、乌梅肉、当归各12克,白芍、北沙参、山楂、黄精、淡苁蓉各15克,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甘草各9克。

(用法)上药每日1剂,煎取500毫升,分3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可停药1周。

(功效)滋阴养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证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嗳气,食少纳呆或厌食,形体消瘦,神倦乏力,便秘或便溏,口干或口苦,舌红少苔,脉象细弦或细数。

五、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2):96

(组成)姜半夏、炒白术,香附各12克,黄芩9~10克,黄连6—9克,党参12-15克,黄芪15克,丹参15-20克,炒芍药12-15克,三七(粉冲)6~9克,干姜6~9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0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治胃炎药物。

(加减)疼痛甚加玄胡9~12克;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12克;阴虚明显者去黄芩、干姜,加石斛、玉竹各12克;纳差甚者加炮鸡内金12克;病理检查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半枝莲30克。

(功效)补中扶正,调和寒热。

(主治)慢性胃炎。

六、补中益气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11):514

(组成)炙黄芪15克,党参、炒白术各10克,陈皮3克,炙升麻、炙甘草、当归、炒柴胡各6克。

(用法)伴泛酸乾呕加左金丸6克,嗳气者加制半夏10克,大便者加茯苓10克,怀山药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苏打片6片;胃痛甚者加生白芍15克。

(功效)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证见胃脘隐隐作艰,有烧灼样疼痛,但食后上腹部坠胀不适,嗳气,疲倦乏力,形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查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七、柴胡疏肝散加昧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5):242

(组成)柴胡10克,芍药15克,枳壳15克,川芎10克,香附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三七参3克(研细末冲服)。(加减)疼痛剧烈者加金铃子散;气滞加枳实10克,厚朴15克;伴有呕吐者加竹茹15克,半夏10克;脾虚食滞者加鸡内金20克,焦三仙各15克;反酸者加乌贼骨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一剂,7剂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镜检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胃脘胀疼,口苦反酸,纳差,每逢生气后诸证加重,苔白厚,脉沉弦。

八、大黄附子汤加味

(方源)山西中医1998;(3):3

(组成)大黄9克,制附子6克,细辛2克,代赭石30克(先煎),旋复花10克(包),砂仁6克(后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功效)惮寒邪散,浊气降,腑气通,中焦安。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证见面色晦滞,神疲抑郁,畏寒肢冷,泛恶嘈杂,呕吐酸苦,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九、丹芍汤

(方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34

(组成)丹皮、白芍等。

(加减)疼痛甚者,加元胡、台乌、川楝子等;腹痛嗳气甚者,加佛手、腹皮、枳壳等;口苦纳呆者,加川朴、绵陈、麦芽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约300毫升,分2次温服,连服1个月,服中药期间停用有关西药,禁烟酒,禁用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功效)滋补肝肾,清热祛湿。

(主治)老年慢性胃炎。

十、丹参饮加味

(方源)北京中医1997;(6):30~31

(组成)丹参、三七、檀香、砂仁、党参、沙参、白花蛇草、甘草。

(用法)合剂;口服,每次服25毫升,每日服2—3次,1个月一疗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肝郁者加柴胡、青皮;湿阻者加藿香、佩兰、蔻仁;胃热者加黄连;寒重者加干姜、荜拔、良姜;阴虚者加石斛、麦冬;气虚重者加黄芪;食滞者加焦三仙、炒谷芽;胃痛重者加元胡;嗳气重者加沉香;便溏者加苍术;便秘者加火麻仁。

(功效)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胃脘刺痛,灼热不适,嘈杂、嗳气,食欲不振,口干欲饮,手足心热,倦怠乏力。大便干燥,舌暗红少苔,有裂纹,有瘀点,脉细数。

十一、柴胡厚朴汤

(方源)《外台秘要》

(组成)柴胡、炙厚朴各10克,茯苓、橘皮、紫苏各8克,生姜12克,槟榔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疏肝理气,除满。

(主治)慢性胃炎。证见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呕吐等。

(按语)①本主证以上腹胀满,嗳气,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十二、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法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见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脉弦。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胁疼痛,寒热往来,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胁间神经痛,肋骨软骨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

十三、化肝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各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泄热和胃。

(主治)胃脘痛。证见胃脘热痛,喜冷饮,口干而苦,吞酸,烦燥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热痛,烦燥易怒,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十四、清肝和胃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郁金9克,枳壳9克,川楝子9克,玄胡索9克,佛手9克,绿萼梅9克,蒲公英15克,青皮9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证见胃脘胀痛,痞满,嗳气,嘈杂;痛随嗳气、矢气减轻,常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而痛加剧;口苦、苔黄,脉弦。

(按语)本方治证以胃胀痛,遇情志失调加重,嗳气则舒,口苦,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十五、舒肝和胃汤

(方源)《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柴胡10克,陈皮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白芨10克,玄参10克,蒲公英10克,砂仁10克(后下),炙草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舒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胃炎、溃疡病)。证见上腹部胀满痞闷,嗳气吞酸,纳呆,恶心呕埕,食欲减退,食后饱胀,苔薄白,脉弦。

(按语)本方证以胃脘疼痛伴腹胀,嗳气,舌红,苔白干,脉弦为辨证要点。

十六、栀子大黄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栀子8克,大黄3克,枳实15克,淡豆豉25克。

(用法)水煎2次作二次温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除烦,兼缓下。

(主治)酒黄疸。证见心中懊侬或热痛,胸腹痞满或便秘,苔黄或兼腻,脉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中懊脑憹,时欲吐胸腹痞满,小便不利,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中栀子与大黄剂量均小,但二者配伍上有加强清热,泄下寻热下行从小便而出的作用。再合豆豉,使本方具有较好的清热除烦作用。③本方可用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肝炎、慢性胃炎。

十七、栀子干姜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10克,干姜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上温中,除烦。

(主治)伤寒心烦,身热不去,微烦。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中烦热,而口淡涎泛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

十八、栀子乌梅汤

(方源)《类证活人书》

(组成)栀子、黄芩、甘草各5克,柴胡10克,乌梅肉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清热除烦,和解少阳。

(主治)心烦。证见伤寒后,余邪未清,虚烦不眠,心中懊侬,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烦不眠,嘈杂不欲食,苔微黄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有清胆热和解少阳作用。但本方重用乌梅以“下气,除热烦满”(《神家本草经》)和“调中”(《本草拾遗》)。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胆囊炎、胃炎。

十九、理中丸

(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满食少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肢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以及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呕涎沫等。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原用法为少量多次服;鸡蛋黄大小一丸,日服3~4次,夜服2次,即一日夜可服5~6次。腹至腹中觉热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可增大的。但虽如此,药效还是不及汤剂,即现代所谓的“理中汤”。原《伤寒杂病论》已有“人参汤”药物同此方,各药均为三两(今每剂各药用10克)治胸痹因寒者。③霍乱,指吐、泻并作之证(与西医学的霍乱杆菌引起的霍乱不同)。本方所指霍乱,是吐泻并作之属虚寒证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汤、胃扩张,以及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属于虚寒证型者。

二十、桂枝人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各9克,炙甘草12克,桂枝12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主治)脾胃虚寒兼外感风寒证。证见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干呕或兼见恶风发热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利已久,心下痞硬,干呕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桂枝。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肠炎。

二十一、三补枳术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白术30克,橘皮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浙贝母24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黄芩15克,神曲15克,黄连15克,麦芽9克,甘草9克,桔梗6克,连翘6克,砂仁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理气和中,清热化痰。

(主治)脾胃失调,消化不良,湿热痰盛,咳喘。证见气逆胸满,咳嗽气喘,痰稠,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满,咳嗽痰稠,纳差,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慢性胃肠炎。

二十二、香砂平胃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0克,厚朴8克,陈皮8克,香附8克,砂仁4克,甘草4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次。

(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健脾。

(主治)湿阻脾胃。证见脘腹胀满,食少呕恶,苔腻,脉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食少呕恶,苔腻,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

二十三、四磨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0克,槟榔15克,沉香5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顺气扶中,宽中降逆。

(主治)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的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

(按语)①本方证以喘息,胸膈不舒,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又名四磨饮。原用法为药水磨取浓汁,和七分盏,煎沸温服。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W94fM56Q8AUTcaLDTEKT0jpgWk6LUB7zz1yuuRRLijv/YPX4b0JGn1dbrCC5sh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