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急性胃炎

一、四味香薷饮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香薷10克,厚朴(姜汁炒)5克,扁豆(炒)5克,黄连(姜炒)3克。

(用法)水煎2次作二次冷服,一日服2剂。

(功效)解暑和脾。

(主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按语)①本方证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肢倦脉数为辨证要点。

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

二、大黄甘草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清热,通降止呕。

(主治)呕吐。证见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吐物酸馊,大便干硬不通,苔黄,脉滑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已即吐,脉滑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为胃热所致,因此病人每见大便干硬或口气臭,喜凉饮等见症。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

三、枳实导滞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30克,枳实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神曲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6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温水送下。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主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证见胸脘痞闷,下痢后重,或泄泻腹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痢后重,胸脘痞闷,苔黄腻,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由三黄泻心汤(重用大黄)合积术汤再加味而成。清胃热、导滞、利水湿,以疏导胃肠积滞。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

四、甘草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大枣4克,黄连3克,人参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降逆和胃,开结消痞。

(主治)心下痞(脾胃不和)。证见干呕,心下痞硬而满,心烦不得安,下利目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舌质淡,苔共同,脉弦数重按乏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痞硬而满,干呕,腹中雷鸣,下利甚,心烦,脉数而虚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乃脾气虚寒,病及心气虚,而胃肠蕴热而致。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

五、黄连消痞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泽泻6克,姜黄6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15克,猪苓15克,枳实21克,半夏27克,黄连30克,黄芩6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6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消痞。

(主治)湿热中阻,气机壅滞。证见心下痞满,烦热喘促不安。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满,烦热喘促,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可用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六、附子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9克,黄连5克,黄芩5克,附子5克。

(用法)水煎附子取汁半碗,用开水半碗乘开时浸渍三黄,和汁服。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表证阳虚,邪热内陷,结于心下之痞症。证见心下疼痛,痞满,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背恶寒,汗自出,苔黄,脉数而无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满,心烦,背恶寒,汗自出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

七、黄芩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止利,利中止痛。

(主治)里热泄泻。证见身热不恶寒,泄泻,腹痛,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泄泻,舌质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亦治痢疾,但剂量宜大。原书治“下利’’似指泄泻,因原语文后半段与“若呕者”一起谈,似为今之急性肠胃炎。③本方亦治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八、芩柏合剂

(方源)《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黄芩1000克,黄柏1000克,葛根1000克,槟榔1000克,木香600克,白头翁1500克,秦皮300克,马齿苋3000克。

(用法)水煎浓缩,再加防腐剂备用。成人一次服100毫升,一日服3次。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主治)腹泻(急性肠胃炎)。证见腹泻,便日数次或数十次,多呈水样便,腹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证以腹泻,腹痛,恶心,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九、槟榔散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3克,麦芽12克,神曲9克,吴茱萸3克,厚朴6克,槟榔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化滞,健脾补气。

(主治)脾胃虚寒之痞满。证见食少劳倦,噫满,忧虚不安,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缓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少痞满,舌质淡,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为异功散去甘草,加槟榔、吴茱萸、厚朴、神曲、麦芽。③本方可用治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

十、烧脾散

(方源)《剂生方》

(组成)干姜6克,厚朴6克,草果仁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神曲9克,麦芽9克,橘红6克,良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为细末,一次服9克,每日服3次,用热盐汤点服;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消滞,行气散满。

(主治)食生冷果菜,停积中焦。证见脘腹胀满冷痛。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冷痛,苔白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一、三黄枳术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黄芩60克,黄连30克,大黄30克,神曲30克,橘皮30克,白术30克,枳实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上药1/10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二次饮,每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积,清热燥湿。

(主治)伤食肉积,蕴湿生热。证见泄泻腹痛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腹痛,苔黄腻,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三黄泻心汤合枳术汤,枳壳20克,白术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二、橘半枳术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橘皮、枳实、半夏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健脾消食,燥湿和胃。

(主治)脾虚停食。证见饮食不消,湿滞脘闷。

(按语)①本方证以饮食不消,脘闷,苔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三、香砂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砂仁、木香各15克,枳实30克,白术6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剂。

(功效)健脾消痞,理气开胃。

(主治)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少,胸脘痞闷疼痛,若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胃神经官功能症,急性肠胃炎。

十四、三黄枳术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黄芩60克,黄连、大黄、神曲、橘皮、白术各30克,枳实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积,清热燥湿。

(主治)伤食肉积,蕴湿生热。证见泄泻腹痛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腹痛,苔黄腻,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三黄泻心汤合枳术汤(枳壳20克,白术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五、曲蘖丸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神曲、麦蘖各30克,黄连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和胃,化滞除胀。

(主治)酒积成癖。证见腹胁满痛,便后积沫。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胁满痛,便后积沫,苔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

十六、谷神丸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缩砂仁、香附、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枳壳各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口服2剂。

(功效)行气破积,消食和中。

(主治)中虚食积,气机郁滞。证见胸脘痞满,胁腹胀痛,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腻,脉细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脘痞满,纳差,神疲乏力,苔白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

十七、大和中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枳实5克,陈皮、山楂、麦芽各6克,厚朴、泽泻各5克,砂仁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消积,导滞。

(主治)饮食留滞积聚。证见嗳腐吞酸,脘腹痞满,苔腻,脉弦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嗳腐吞酸,脘腹痞满,苔腻为辩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

十八、三棱丸

(方源《婴童百问》

(组成)三棱、木香、神曲、陈皮、半夏各30克,丁香、官桂各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10量,木煎二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主治)小儿停积。证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厌食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嗳气厌食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急性肠炎。

十九、六和汤

(方源)《医方考》

(组成)藿香12克,法半夏12克,杏仁12克,人参12克,白术12克,扁豆12克,赤茯苓12克,砂仁5克,厚朴5克,木瓜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健脾化湿,升清降浊。

(主治)夏月饮食失调,湿伤脾胃。证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苔白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突作呕吐下利,胸膈痞满,苔白滑,脉濡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二十、三仁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2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利湿热,宜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不口渴,脉弦细而濡。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闷,不饥身重,小便短少,脉弦细而濡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肠伤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波伏热。

二十一、黄芩滑石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猪苓9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证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苔黄滑,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肾盂肾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

二十二、藿朴夏苓汤

(方源)《感证辑要》

(组成)藿香12克,真川朴6克,姜半夏9克,赤茯苓18克,光杏仁18克,生薏仁24克,白蔻仁4克,猪苓9克,淡香豉18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清利湿热,芳香宣化。

(主治)湿温病。证见恶寒,神倦嗜睡,头目胀痛,昏重如裹,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痛烦,腿足疫痛,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口不渴,午后潮热,小便短涩黄赤,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舌苔白腻,或白滑而厚,脉濡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肢体倦怠,头目胀痛,昏重如裹,胸闷,小便短涩,口腻,苔白滑,脉濡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肠伤寒,急性胃肠炎。 At7+RJ1nJWAdw6HbvkbqP/CwSEmG8du0nX9381jdSauxLZrU+v+gR2C7qjBms/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