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基础介绍
GRUNDLAGEN

1 每一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人类的面庞是一项极具魅力的整体艺术作品。尽管所有的脸具有相同的生理构造,但它们看起来并不相同。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个独特的原创作品。事实上,脸部是人体最具个性化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能表现于其上也并非偶然。

脸部的每个元素在形状、大小以及间距上的不同足以为每个人塑造出一张极具特性的面孔。即便是同卵双胞胎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微小的差别。此外,头发以及皮肤的质地与颜色也各不相同,即使经过沧桑岁月,这种差异也依然存在。同时,经过几世纪的世代传承,某一文化圈内的固定群体会拥有某些独特的面部生理特征,这些特征使此类文化群体或地域群体明显有别于其他群体。

当然,每个人辨别各式各样的面孔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身处自身文化圈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辨别形形色色的面孔来认出对方。但当我们身处陌生文化圈,这种辨别行为便会显得非常困难。比如说,欧洲人就比较难以辨认亚洲人的面孔,反之亦然。

2 脸部的构成与比例

头部的四个区域

“人脸”指的是没有被头发覆盖的头部的正面部分。倘若一个人不幸秃顶,即使人们安慰性地将其光亮的头顶称为一个“扩展了其富有表现力的脸部”的空间,这些上部头皮区域事实上仍不属于人脸范畴。各种参考资料中,对于耳朵是否属于脸部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之相对的是,从脸颊至耳朵的这部分区域,即使是被长发或是络腮胡覆盖,仍然被认为是脸部的一部分。

观察者会无意识地将人脸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分成三个部分。较大面积的额头单独构成上部区域,中部区域主要被眼睛与鼻子占据,嘴巴与下巴共同组成下部区域。若这三部分等高,这张面孔便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完美面部形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现实中的人脸上、中、下三部分的比例并不遵循这种等高性。若三部分比例失调严重,这张面孔便无法给人带来美感,吸引力全无。

头发构成了第四个区域。它位于面部上方,高度与面部三区域接近。这样一来,眼睛便正好处于头部的正中位置—注意,是整个头部而并非面部。一般来说,面部宽与高的比例为2 : 3—与这个平均值相差越大,面孔便显得越不美观。

水平方向上的眼睛位置也有一个完美的标准比例。若双眼瞳距正好为面部宽度的一半,即左右眼分别位于左右脸的中轴线上,那么这张脸看上去就会非常协调,极具美感。若双眼瞳距明显过窄或者过宽,美感便丧失殆尽。

3 不同的左右半脸

一个人的左右半脸并不相同,只不过这种差异在有些人脸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在有些人脸上则并不显著,但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半脸根本不存在。通过一个小游戏,我们可以将这个差异一览无余:请你在左右半脸的照明效果相同的条件下,从正面对模特进行拍摄,并将得到的照片从正中裁开;接下来分别将两半照片放于镜前,通过镜面成像得出两幅拼接照。这样,我们手头就总共有了三张图片:第一张是原始照片,第二张是两个左半脸的拼接照,第三张是两个右半脸的拼接照。由此,左右脸的差异性一目了然。

左:原始照片;中:感性的左脸拼接照;右:理性的右脸拼接照

从上至下观察具体的面部元素:从眼睛及眼睑弧度开始就已显现出左右半边的差异性;颧骨、鼻翼、嘴唇以及下巴的左右半边也并不完全相同;此外,左右半脸的整体宽度也存在着差异。

除了受先天基因决定之外,左右半脸各受大脑不同区域控制这个生理机制也是造成此差异性的原因。一个人的左脸(从自身而非对面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受到右脑的控制(右脑产生并处理情感、梦想与创造力),受这一主管情感与艺术的右半脑影响,人类左脸同右脸相比显得更加柔和、脆弱、无辜,更易表露内心真实情感。相反,人类右脸受主管理智的左脑控制(语言、逻辑以及分析能力均位于此脑部区域),因此,一般来说右脸更显开朗、活跃,但有时也会展现一种更为深沉的谨慎、坚毅与严肃之感。

左右半脸各自被主管不同功能的左右半脑交叉控制,它们因此也具备不同的使用目的与运转机制。这一点会随着岁月流逝越发明显地表现于脸上。从更趋向于情感表达、受潜意识控制的左半脸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感受,获悉他的喜怒哀乐。相反,受理智控制的右半脸展现更多的是期待被对方接受的信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对方的右半脸上很有意义。因为,如果在与对方打交道时,我们总是知道对方当下的真实感受及对我们的想法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引发比现在多得多的人际冲突。

4 捕捉最动人的一面

作为一名摄影师,你可以充分利用左右半脸的差异性,有意识地着重展现对方或是大众化或是个性化的一面。若你将重点放在右脸上,那么照片中的模特看上去就会比较矜持、淡然与自制,当然也有可能显得更为亲和、活跃与友善。相反,若你侧重表现模特的左脸,那么他便会显得情感奔放、真实与直接,当然也有可能显得更为倦怠、自闭与敌意。通过运用相应的角度与光线,可以轻而易举地凸显出某一半脸所侧重的特质。这样,你就可以在指导肖像照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某一特定方法,使模特按照你的拍摄理念进行相应的展示。

但若你的重点仅仅在于模特的外表,想要他在镜头中显得异常美丽,那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对方所谓的“巧克力一面”—眉目如画、打动人心的面容呈现能如甜蜜的巧克力一般,给人带去愉悦的享受。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我们得出:无论是模特本人还是观看者,都一致认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左脸看起来更加妍丽动人。左脸也因此被称为“甜蜜的巧克力一面”。即使实验参与者们观看一组经过镜面反射成像的照片,他们仍认为左脸更为迷人。有些人对自己的外貌认识停留在他们在镜中看到的自身形象上,因此他们有时难以辨认并接受照片中的自己。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镜中成像与照片成像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颠倒,照片中的自己也因此看上去与印象中的自己不一致。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照片水平翻转,得到一张新照片,从而获得对方的接受。但一般说来,这种方法在肖像照拍摄中被视为禁忌,应尽量避免使用。

5 是什么让面孔显得美丽动人?

对面部的审美一般都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与个人偏好。然而,仍然有人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希望从中找出判断一张脸美丽与否的某些特定标准。这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尝试,人们从中发现,对美貌的评定事实上存在着一些客观标准。也就是说,这些标准不受个人审美偏好的影响,同时又跨越文化界限,放之四海而皆准。

大多数这类实验的基础是选取人物的照片,然后让很多人对其“吸引力”进行评估。摆在被试者面前的既有真人的照片,也有“平均脸”(用许多人的脸合成的一张脸),还有经过有针对性的后期数码修改的面部照片。从实验结果中,人们一共归纳出五个能产生超过平均水平的吸引力的因素。

对称的面部形态。这种对称既指面孔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三部分的高度应相近,又指左右半脸应尽可能地相似。拥有此类对称面部的人会被认为特别靓丽迷人。这种审美观甚至也适用于原始部落的人及新生儿。

平均化的脸部特征。之前人们发现,一张脸越接近于所有脸合成的“平均脸”,它便越显得有吸引力。现在人们了解了更确切的原因:当一张脸没有极端化的脸部特征时—诸如过小的眼睛、过大的鼻子、过浓的眉毛、过薄的嘴唇或者是过分向里收的下巴—就会被认为“好看”。

平滑、纯净、略显棕褐色的皮肤。这是一个积极的加分因素。在把很多张脸合成或变形为一张“平均脸”的过程中,皮肤会尤其明显地变得平滑、纯净—这会给这张脸增添额外的吸引力。

娃娃脸特征。人们口中的“娃娃脸”也是一个能使面容变得生动美丽的积极因素。大而圆的眼睛、大大的额头、小巧的鼻子、玲珑的下巴搭配上圆圆的面颊便构成了一张娃娃脸的主要特征。然而,娃娃脸的这类特征不应当过分凸显,它只有与一些象征性感成熟的面部特征结合在一起—比如高耸的颧骨、丰润的嘴唇以及浓密的头发—才可以提升整张面孔的魅力。在这种结合下,较为凸显的娃娃脸特征尤其能增添女性面孔的吸引力。与之相比,一张男性面孔要想拥有积极的吸引力,其娃娃脸特征必须弱得多才行。

积极阳光的情感流露。诸如含蓄的抿嘴微笑或是灿烂的开怀大笑这一类积极的面部情感表达可以给欣赏者带去愉悦的感官享受,从而为自身增添吸引力。

以上五个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之所以具有广泛性,原因便在于,一张对称的、“平均”的面孔意味着一个人基因较为健康,而这恰是人们选择生活伴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对我们而言,这种标准似乎已成为与生俱来的审美倾向,具有先天性与广泛性。

但是,除此之外,个人偏好同样影响着对美的判断。偏好不同,标准也就不尽相同。欣赏者眼中的美丽可以千差万别。此外,应注意的一点是,人物摄影的动机并不始终是表现容貌的美丽,摄影师还应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6 性格特征与影像表达

广告中的人物经常以完美对称的脸庞示人。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面孔并不对称。进一步说,左右半脸的差别越大,脸部比例偏离平均值越远,这张脸孔的主人就越会显得个性独特,从而越容易得到辨识。

虽然这些不对称的脸庞棱角分明,不符合常规审美,但往往正是此类非对称性蕴含了独特的张力与魅力,而这恰是创作一幅具有表现力的个性肖像照的一个条件,这种照片能传达出比“美”更多的东西。这种有个性的肖像可以促使照片观看者去揣摩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探悉其生活经历。

一个人的脸一直都在变,正因如此,个性肖像才有如此好的表达力。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坎坷命运的风雨洗礼或是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都会在脸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随着岁月蜿蜒前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越来越明显地读出他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及这个人对生活的设想。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对此现象做过如下评价:自三十岁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正是这样的个人生活经历,无论悲欢,对于人这种社会性动物而言显得尤其具有吸引力。就此而言,能表现性格特征的面部可被看作是拍摄的一个题材。由此,人们也可以(并应该)认可自己脸上这些由岁月馈赠、饱含人生积淀的痕迹。

7 适宜的焦距

事实上,真正的面部比例同我们平时用肉眼所看到的并不一样。当我们与一个人聊天,注视其面部时,我们的焦点是非常集中的。此时目光成一个大概20°的小角度,同时,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于眼睛、鼻子以及嘴部这三个同获取信息密切相关的区域。因此,我们很少将除此之外的头部边缘区域纳入目光范围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对方的面部比事实上的窄瘦。

运用一个在全画幅模式下焦距范围为85~135mm的镜头所得到的成像效果与上面所描述的人类肉眼的视觉效果非常类似。这样的镜头焦距可以使头部在脸部特写照或是半身照中看起来纤细窄瘦,因此非常适用于标准的肖像摄影。

与此相反,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出的头部会显得宽大,从而丧失美感。这其中包括焦距范围在50~70mm之间的镜头。若使用焦距为35mm甚至更小的广角镜头,那么镜头下的人脸会部分地严重失真,美感全无。贴近相机的鼻子会显得异常巨大,距其几厘米远的耳朵看起来却非常小。这样子的成像效果应该只会被使用在夸张的漫画式摄影创作中吧—当然,这得事先征得你的模特的同意。

但即使是长焦也并不真正适用于脸部摄影。150mm以上的长焦会过滤掉面部的空间维度,使其看上去十分平面化。这种二维平面性不符合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这样呈现的照片显得非常不自然。但与广角镜头相比,运用这种镜头所产生的成像缺陷并不是那么明显,以至于有些时候一个200mm的长焦会被错误地认为适用于拍摄人物肖像。

要再提一句的是,上述焦距都是在全画幅规格下的。对照片构图产生影响的事实上是相机的成像角度(与传感器大小有关)而非焦距,鉴于此,你应注意每个相机的裁切系数或者画幅系数。具有APS-C传感器的相机应选用55~90mm的焦距,4/3标准传感器的相机则应选用40~65mm的焦距。 9xxTGKX6silJY6x/XJUCEIKxqfo6WTV93i1Z8nxkE+VMhsWTUJUPUrqAQdd4Lx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