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根据社会的要求,我们务必要承担某些责任。而我们的生活规则与生活方式,以及心智的发展,都将受这些责任影响。

人类分为两种性别,这是社会的一项自然生理特征。个人和社会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一定会存在关联,即必须跟异性在一起生活,个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冲动获得满足,得享安全感与幸福,独自生活的男性与女性却无法做到这些。

孩子长大成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循序渐进。这说明社会能很好地保护人类,人类无法在没有社会的情况下繁衍生息。

劳动分工是人类面对种种责任时的大势所趋,它将增强而非切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人们要维持和谐、紧密的关系,就要帮助身边人,并跟同类同享乐,共患难。

接下来,我们会就刚刚出生的婴儿要面对的环境,展开细致的探讨。

第一节 婴儿所在的环境

成长期间,任何孩子都要依靠社会帮助,即便如此,他依旧会发现,这个世界一方面在赐予,另一方面又在索取;一方面能让人们的生命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适应。提升自己的能力期间,孩子必然会遭遇种种阻碍,由此感到受挫乃至极度的痛苦。不仅如此,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孩子便发现了一个真相,即一山更比一山高,相较于他自己,身边很多人更有才能,更有成就,实现理想的程度更高。种种环境都要求孩子拥有一种综合性器官,能让生命正常运作,心灵就这样产生了。根据付出最少,收获最大的原则,评测所有环境,引导孩子迎接之后的环境,便是心灵这段时期的责任。因此,眼见别人开门或搬重物毫不费力,眼见别人威严地发布命令,无人敢不听从,孩子就会心生艳羡,认为这种人拥有非同一般的身材、身高、力量、权力,心底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出想长大、想变得跟别人同样强大乃至更强大的欲望,并会确立一项重要的人生目标,即控制身边人和自己的环境。他会在同一时间发现,大人之所以看不起他的能力,且只能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就是因为他本身太过柔弱。他据此很自然地领悟到了掌控别人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分为两种,表示两种心理倾向与性格类型:第一种是对力量与权力的维系,这二者便是他感知到的成人的行为与方式;第二种是极力展现自己的柔弱,从而给大人这样一种感觉,他十分需要帮助,因此悉心照料他。

生命最初那几年,人的性格已开始成形。部分孩子幼年时以获取力量与技巧,从而得到他人承认,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部分孩子的心思却全在自己的柔弱上,为从他人那里获得关心与帮助,他们会极力通过种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柔弱。所以一定要了解个人幼年时的态度、表现、谈吐,才能判断其性格类型,一定要了解性格类型产生的环境,才能对该性格类型有真正的了解。

环境的影响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展现。由于孩子所在的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便以对孩子不友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探讨的重点。因为孩子尚未拥有成熟的思想与观察力,所以时常会因这种环境产生一种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的恶劣印象。若他在之后的成长期受到的教育未能消除这种错误的思想,那他的心灵便会遵循这一轨迹继续发展,他的言行便会表现出这种错误思想,且这种敌对的印象很有可能会在他深陷困境时加深。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更常出现这种状况,而行动不便,或某一器官功能不健全,或体弱多病,便是所谓有身体缺陷的表现。相较于天生身体健康的孩子,这种孩子会以迥然不同的态度对待环境。

但孩子很难直面真实世界,不仅仅是因为有身体缺陷,反常的环境同样能造就不健康的心理倾向。身体缺陷会给孩子造成何种影响,反常的环境向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或用不合理方式提出要求,就会对孩子造成何种影响。例如愁苦、沮丧的环境会让迫切想跟环境相适应的孩子感到寸步难行,充斥于他身边的悲观情绪也会将他变得同样悲观。但很多人的才能与潜力恰恰是受欠缺感鼓励,才大量发挥出来的,因此孩子若极力想要弥补自己的缺陷,就一定能重塑自己,成长为健康的人。

第二节 困境的作用

未等孩子做好准备,种种困境便已不断出现,逼迫其做出反应,这自然会导致孩子频频犯各种错误。即通常说来,孩子都没有充足的时间,镇定自若地发展自身心理习惯,在不具备完备的适应能力之际,孩子就要努力跟大量很难改变的真实情况相适应。若能对自身对环境的各种错误反应进行深入反省,我们就能发现,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反应,持续取得进步,人类心灵一直在不断尝试,一生从未停止,跟不停地做一种试验没什么区别。成长期间遭遇某种特殊环境,孩子会有何种反应,是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时特别要留意的一点,因为根据他这时的态度,我们能清楚了解其心灵世界。而我们在研究期间,自然也要铭记,无论评价个人还是社会,都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按照固有模式统一进行处理是不可行的。

一般情况下,心灵成长期间遭遇的困境,都会导致孩子社会感的发展受到阻挠或是歪曲。有些困境也许源自经济、社会、种族、反常家庭关系等外部环境,有些也许源自器官的残缺等孩子本身的问题。健全且完全发育的身体,是维系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这说明在处理人生问题方面,器官残缺的孩子必然会处于下风,这种孩子包括很晚才学会走路的孩子,不擅长运动的孩子,很晚才学会说话的孩子,大脑发育滞后,因此长期行动笨拙的孩子。这种孩子经常把自己弄伤,动作笨拙,反应迟钝,身体饱受折磨,精神同样如此,这些大家都已了解。他们难以从这个世界获得温柔的照料,因为这个世界并非针对他们设计的。他们反过来必然还会因身体残缺,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但若是孩子并未因精神折磨陷入永远的绝望,那他们自然有可能在时间的推移中获得某种心理方面的弥补,让心灵的伤口完全愈合,但是恶劣的经济条件会让这点充满变数。因此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则,必然难以获得有身体缺陷的孩子的认可,这点很好理解。这种孩子会在机会到来时表现迟疑,无法相信机会是真的。他们孤独自闭,总在避免承担责任。对于生活中遭遇的敌视,他们敏感至极,且往往会在无意间对其进行夸张。相较于人生中光明的那一面,他们对阴暗的那一面兴趣浓厚许多,但他们整体而言对二者都相当重视,以至于经常给人一种争强好胜的感觉。他们不顾及他人,只顾及自己,却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善待。人生的种种责任会鼓励很多人发愤努力,他们却总是将这些责任看成困难,解决起来很不容易。总之,他们以敌对态度对待其他人和这个世界,他们跟身边的环境间有一道阻隔,且越来越难以逾越。这导致在处理任何事情时,他们都会表现得慎重、迟疑过度,跟其他人的交往让他们越来越远离真理与实际,这当然会不断加剧他们面临的困境。

无法从父母处获得足够的照料与关怀,很可能会让孩子遭遇相似的困难,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无法挖掘其爱的本能,导致其执拗程度不断加深,最终不了解何谓爱,也不了解怎样爱。也就是说,在缺少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在所有爱与柔情面前选择逃避,因此很少会表现出爱。另有部分成人,包括父母、老师等,以相当欠妥的方式教育孩子,教孩子诸如爱与柔情、不礼貌、滑稽乃至懦弱的不利观点,同样有很大概率会让孩子形成上述人生态度。很多孩子都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长大的,曾在爱与柔情方面受到讥讽的孩子,受其影响格外严重。在这种孩子看来,向其他人展现自己的爱,很荒诞,很滑稽,也很啰唆,因此他们会极力避免展现自己的情绪或感情。正常的柔情似乎能把他们变成奴隶,贬低他们的地位,以至于他们不愿接纳。幼年时,他们的人生已经有了这么多阻碍,之后再想体验何谓爱与柔情,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孩子处在这种野蛮并抑制所有柔情的教育环境中,很容易形成怯懦的性格,渐渐与生活脱节,跟外界断绝关系,但这种关系却是儿童心灵成长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步骤。偶尔会有一个身边人主动向他示好,他会轻而易举跟此人建立非常密切的友谊。成年之后,有些人只有一个朋友,不喜欢除这个朋友外的所有人,原因就在于此。比如之前谈及的男孩的遭遇,已将这种人或许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全面展现出来了。终其一生,他都在尝试寻找幼时失去的温暖与关怀,而这要归因于发现母亲只善待弟弟的那一刻,他遭到忽略的感觉。这种人受到的教育必然很压抑,这点不言而喻。

教育中没有半点柔情会产生弊端,有过多柔情同样如此。被嫌恶的孩子会遭遇种种困境,被宠坏的孩子也是一样。自幼便受到宠爱的孩子极度渴求柔情,通常不愿跟自己眷恋的一个或多个人分离。过分突出柔情的价值也许会让孩子误会,大人会在他的爱的逼迫下对他负责。要实现该目的,对孩子来说难度不高,其只需告诉父母:“不管什么事,你们都要为我去做,因为我爱你们。”这种状况在普通的家庭基本已发展成一项明显的定律,出现频率颇高。看到其他人有这种表现,哪怕只是一点点,孩子都会为从其身上获得更多关怀、顺从,主动流露出更多柔情,但我们更应留意格外眷恋某一个家人的孩子。教育中有过多柔情,毋庸置疑会对孩子的将来造成损害,导致其在之后的生活中为从其他人处获得柔情,用尽不正当的方法。他会无所顾忌地采用任何能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如努力压制自己的对手(兄弟姐妹),又如为打压对手,背后说其坏话。在他看来,要让父母偏心自己,只需成为众人心目中光荣、正派的好孩子即可。为了成为父母的最爱,他也许会鼓动自己的兄弟姐妹犯错。他还会给父母某种社会压力,以获得他们的关注,并想方设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占据关键地位,让其他人望尘莫及。若他表现得很懒惰或很恶劣,那只因他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没有别的理由;若他表现得很优秀,那只因他渴求其他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他而言,就相当于一种名义上的鼓励。

上述探讨的结论是,只要确定了心灵活动的方向,便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孩子为达目的犯错误或变成榜样,都是有可能的。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为吸引大家的关注,其中有一个总是表现得很淘气,其他几个却总是表现得很优秀,是非常常见的状况,其中更聪明的是第二种孩子。

有些孩子的成长过程毫无阻碍,都已被他人清理干净了,但这些孩子的能力却不可避免会因这种太过友善、舒服的环境而降低。这种孩子跟受到宠爱的孩子可算是同类。他们本应担负的责任,却没机会面对;他们本应为自己的将来做的准备,也没机会去做。他们不知道怎样跟那些想跟他们接近的人保持联络,自然更不知道怎样跟那些因成长期间遭遇阻碍,社交能力低下的人往来。他们从未为战胜困境接受过训练,必然也不会有经验迎接真实的生活。在家庭的温室以外,无人会帮他们担负起所有责任,就跟宠爱他们的人为他们做的一样,他们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遭受挫败简直是无法避免的。

这些现象全都会让孩子性格孤独内向,只是程度不一。一般说来,肠胃系统存在不足的孩子都会对营养格外看重,这当然会导致他们有完全有别于肠胃健康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一般说来,器官存在不足的孩子生活方式都会很特别,他们也许会受此压力,过着离群索居的自闭生活。有些孩子对自己跟环境必定存在的关联认识不清,更有甚者会为切断这种关联,用尽各种方法。伙伴们玩耍时,他们很少参加,结交朋友对他们而言难度颇高。他们不是羡慕伙伴,觉得自己远比不上他们,就是根本看不起同年纪人玩的游戏。可无论如何,到了最后,他们的选择都是独自待在家里,在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彻底迷失。受过严格教育的孩子也可能性格孤独内向,觉得生命中毫无能让人兴奋的元素,所有东西都不是好东西。他们要么觉得自己只能在所有困境与痛苦面前选择忍受,要么认为自己随时准备跟身边总是充斥着敌对态度的环境战斗,就像战士一样。简而言之,无论何时,他们眼中的生命都是沉重的,人生都是艰苦的。如此一来,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极力想跟其他人区分开,避免其他人侵犯自己的私人空间与独立人格的原因,就很好解释了。能够想象,外在环境在他们看来,一直与友善绝缘,他们必然会因此紧张、慎重过头,精神承受重压。他们每次遭遇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不想直面困境乃至可能的失败结局,只想着逃避。

这些被宠坏的孩子想得更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同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我们能从他们的特征中发现,他们的社会感未能得到充足的发展,不仅如此,他们还建立了相对悲观的世界观。他们若不能想方设法改变自己行为模式中的错误,他们的人生便难以得到幸福。

第三节 人类社会属性

我们已经详细论述过,观察某人所在的特殊环境,据此了解其人格,确定其在世界上占据的特殊地位的具体做法。所谓地位包括个人在宇宙中占据的地位,及其面对身边的环境与生活问题(诸如职业、社交、人际关系之类)的态度。职业、社交、人际关系等种种问题,对所有人都是生来便有且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我们据此推导出,外部环境从个人出生之际为其留下的全部印象,都将强烈且无法逆转地作用于其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在婴儿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每个婴儿这时便开始展现出具有清晰、确定意义的行为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行为模式将越来越清晰,其本质会发生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其行为因此将跟其他婴儿区分开,断然不会被混为一谈。社会关系会在孩子之后的成长中,不断加强对其心灵活动的影响。人们生来便具有社会感,孩子追逐柔情(在这种追逐的引导下,孩子必定会为向成人靠拢倾尽全力),便是对这一点最初的体现。弗洛伊德表示,孩子的爱慕以自己的身体为对象,但其实其他人才是孩子永恒的爱慕对象。弗洛伊德说,随着年龄渐长,性冲动的强烈程度与展现方式会改变,超过两岁的孩子也许将主要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性冲动。但在我们看来,所有孩子的心底都有极为稳固的社会感,它将终生伴随孩子左右,除非孩子的精神机能退化严重,否则社会感便不会消失。社会感或许会在某些状况下发生改变,或被扭曲,或被约束,或被扩张,或被加宽,拓展到所有家庭成员乃至偌大的家族上下、整个国家、整个人类,乃至包括动植物、无生命体在内的更大范围,甚至是全宇宙。简而言之,社会属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便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在理解人类行为时,明确这点对我们很有好处。 mxnxC5oXwZy5V3qFHF5u6qY5OJQacV6zzl8nqa/idWEp0EjDwfGFaeQOR2/kEW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