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球现代性

虽然现代化作为一种范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才得到完全的阐明,但是其基本假设早在两个世纪前便已出现了。当梁启超及其同侪遭遇现代化的时候,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阶段。对于能够作出改变以满足其要求的人,现代化许下的是“财富和权力”的承诺,而不能这样做的人要么被殖民,要么灭亡。其中之关键便是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终极载体,其力量取决于公民的忠诚度与实力。当中国需要从帝国改造为民族国家时,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帝国子民能否改造成为中国人。这也意味着需要另外一种文化以适应这一目标。但是什么样的新旧组合才能最好地创造这一文化?它一方面需要定义作为中国人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又要依赖于民族的存活。这个问题让梁启超耗费了多年心血,正如数代中国人和其他地区的人所体验到的一样,现代性此时成为了一种外来的力量。正是这一问题引发了梁启超对于“新史学”的追求。如果梁启超最终认为,在回答现代性的问题时,过去应当占有更大的权重,那么这一做法本身就是现代的一部分。被唤醒的过去是被重塑的过去,即使它看上去只是被重新发现而已;在现代性辩证法的推动下,所谓“对传统的发明”似乎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当现代性自身被全球化之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现代性这一更为宏大的进程当中,它在全球范围内将诸多差异整合其中,而试图掩盖推动这一进程超过两个世纪的普世主义前提。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进程已经终结,事实上,它所具有的力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人们的信心(globalfaith)。不过,这一进程已经失去了目的论的力量,即所有想要现代化的社会都必须与它们的过去(或者现代化理论中所谓的“传统”)拉开距离,并在历史终结的这一时刻重新汇集为对现代的完美实现,这正是欧美社会的政治、文化立场所长期鼓吹的。

然而,现实情况却略有不同。事实证明,传统并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外部障碍,却成了它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从而将文化空间的问题(唐小兵所说的“人类学空间”)带入现代性批判的内部。现代性的历史化——我指的既是它的时间性也是它的空间性——不仅向未来敞开了新的图景(这一破碎的未来存在于单一现代性当中,而单一现代性则受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界定),而且为过去提出了替代性的发展路径。资本主义现代性不过是其中一种,即使它最终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模式。无论在哪方面,其结果都是现代性的去普遍化,它质疑所有界定现代性的特征——从资本主义,到民族国家,再到萌生于启蒙运动之中的价值;从科学与世俗主义,到理性主体,甚至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共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用相互竞争的文化体制来遏制现代性的努力,只会让我们更难说出(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现代性在生产力之外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1] 过去有太多不符合现代性目的论的东西被逐出历史,而现在我们却有太多的历史,或者借用一位法国学者的话来说,“在现代性胜利的时刻,历史的复兴又对它构成了威胁” [2]

[1] 可参考Bruno Latour,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trans. by Catherine Porter,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中译本见刘鹏等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者注)这也是一个哈贝马斯基于现代性在欧美的演变经验所作的批判,尤其批判的是现代性对于“消费”以及新奇性(它定义了现代性本身)的迷恋。

[2] Jean-Marie Guéhenno,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trans. by Victoria Elliott,Minneapoli,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p.x. /tlwSM3shI3YZYghEWFcE7JimzaqEMJJZpXgENt0qXJfZmw8IMju+QM/7JzzeF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