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塞罗《论神性》导读

神学是西塞罗哲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延伸。在西塞罗看来,所谓诸神的本性、诸神的存在等问题是哲学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与人生信仰、生活幸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哲学家必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为此,他写下了《论神性》、《论占卜》、《论命运》等宗教神学著作。在其他著作中,他也屡屡涉及宗教和神学。

公元前45年夏,西塞罗完成了《学园派哲学》、《论至善与至恶》和《图斯库兰讨论集》的写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思考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此时他的主要兴趣仍在伦理学上,但他相信,没有宗教的支持就不可能保持道德。所以,在他对伦理学的细节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之前,他先要解决一些神学上的难题:一个理性的人能否信仰和实践某种宗教以构成道德的基础?伊壁鸠鲁主义的无神论倾向和立场是否合理?怎样才能与斯多亚学派的泛神论和迷信倾向保持距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塞罗决定不是直接陈述他自己的看法,而是按照学园派的信条,先对现有的各种观点进行考察,然后再来决定最接近真理的观点以便加以采纳。这就是《论神性》这部对话。采用对话文体对他来说不是为了行文方便,而是出于一种哲学研究的需要。《论神性》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是 De Natura Deorum ,英译名为 On the Nature of Gods 。在他之前,学园派的一些哲学家,如塞诺克拉底和克律西波,都写过同样名称的书。这表明,西塞罗是在当时哲学争论的背景下撰写这本书的,当时的哲学争论已就诸神的本性等问题进行过讨论。

《论神性》有各种译本,章节划分有许多差别。学者们通常采用拉丁文和英译本对照的“娄卜丛书”的编排为标准。全书共分3卷,卷下分章:第1卷有44章,第2卷有47章,第3卷有40章。另一种分法是卷下分节,用边码注出。第1卷共124节,第2卷共168节,第3卷共95节。要注意的是,“节”并非每章之下的节,而是另一种分法。全书原文除第3卷有大约三分之一缺失外,基本保存完整。作者虚构的对话时间是公元前77年或公元前76年,地点是科塔的住所。除了科塔,其他出场的人物有威莱乌斯、巴尔布斯和西塞罗本人。这些人都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西塞罗的实际年龄比这些人要小得多。虚构这样一个对话时间就可以让这些人发言,当主要对话人,而西塞罗本人则可以扮演旁听者的角色,一直到对话终结处再发表意见。虚构的对话连续进行了三天,每天的内容构成了一卷。威莱乌斯代表典型的伊壁鸠鲁学派,巴尔布斯是斯多亚学派,科塔则持学园派的观点。西塞罗本人在对话中提到自己不坚持任何既定的观点。他说:“求求你们别把我当作科塔的同伙,而是当作一名听众,一名无偏见的听众,我并不受那些确定的观点的束缚,也不承担什么义务。” 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对科塔所表述的学园派的观点也可以持怀疑态度。

原文第1卷第1至7章(亦即1—17节)是整部对话的序言。作者阐述了研究诸神的本性问题的意义和方法。他说:“哲学有许多部门还没有以任何适当的方式进行探索,而关于诸神的性质的问题是其中特别困难和晦涩的。这个问题与灵魂理论密切相关,对规范宗教也极为重要”,“杰出的学者们对这个主题持有纷繁多样的观点”。 一切有关宗教的问题都与诸神的性质有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采用教条主义的态度。

他指出:大部分思想家肯定诸神的存在,这是一种最可能的观点,也是受自然引导最容易得出的一种观点;但是有一些人,如普罗泰戈拉,声称他在这一点上是不确定的,也有一些人认为诸神根本就不存在。至于诸神的外形、住所、生活方式这些细节则在哲学家中反复争论,观点各异。随着争论的深入,争论的主题转为诸神与世界的关系。一些人相信诸神完全没有理智,也不统治世界。另一些人认为,诸神在太初时创造万物,以后又一直控制万物的运动。否定诸神统治世界必然否定宗教,虔诚的美德也会消失;人类的生活将陷入混乱,社会的团结、正义、忠诚都将消失。相信神的理智和理性统治世界的人也相信神意监视着人的生活,自然界是不朽的诸神赠给人类的礼物。“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够让善意的批评得到满足,也能让恶意的挑剔沉默,以便使后一种人对他们确定的东西再作思考,使前一种人的知识有所长进。参与友好的辩论应该作解释,面对敌意的攻击只能给予驳斥。”

序言之后是以伊壁鸠鲁主义身份出现的威莱乌斯的发言。他首先对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神学和宇宙论学说进行批判,指出其荒谬性(卷一,章VIII—X);然后对自泰勒斯以降的希腊哲学家的神学观点做了综合性的概述(卷一,章X—XV);最后叙述了伊壁鸠鲁学派关于诸神的性质的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一,章XVI—XX)

接下去科塔代表学园派对威莱乌斯的发言提出了批评。(卷一,章XXI—XLIV)他指出,威莱乌斯以人们普遍具有对神的信仰作为诸神存在的证据是相当薄弱的(卷一,章XXIII),威莱乌斯依据原子论解释神的起源、住所、形体、精神、生活方式,但是根本就没有原子这种东西存在,也不存在无形体的虚空,因此,原子论只是自然哲学的喻言(卷一,章XXIII—XXIV)。假定有原子构成的诸神,那么诸神必定不是永恒的;原子有生灭,诸神也有生灭。可见这种解释与神的永恒性相悖。(卷一,章XXIV)科塔接下去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卷一,章XXVI—XXXVI),指出这种观点出于迷信和无知,它剥夺了神的完满。(卷一,章XXVIII)并非所有的民族都具有这种观点,而伊壁鸠鲁本人也有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伊壁鸠鲁学派嘲笑其他学派,而他们自己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观点也是可笑的(卷一,章XXX—XXXVI)。从伦理角度看,伊壁鸠鲁学派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承认影像并不能肯定诸神的真正存在,这样的神也不是幸福、永恒的存在。(卷一,章XXXVII)不起作用的、缺乏德行的、没有感官快乐的、随时处在消亡威胁之下的诸神怎么能够幸福?(卷一,章XL)伊壁鸠鲁的观点对宗教来说是毁灭性的,否认了神也就否定神对人的仁慈。(卷一,章XLIII)

科塔的上述批评意见所包含的论证部分地取自学园派,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塞罗本人的倾向。他实际上认为,伊壁鸠鲁主义的观点并不比受到它的谴责的其他学派的理论更令人满意,从实际效用出发,人们不能接受这种观点。

在第二卷中,巴尔布斯阐述斯多亚学派的神学观点。他说:“总的说来,我们这个学派把你提出的关于不朽的诸神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证明诸神的存在,其次解释它们的性质,再次说明世界受诸神的统治,最后说明诸神照料人类的命运。”(卷二,章I)他集中了各种论证,阐述了斯多亚学派在这四个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第一,这个世界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是神圣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神的存在(卷二,章II—XVI);第二,神是球形的,神的运动方式与天体一样是旋转的,神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工匠,流行的诸神崇拜是神赐予人的礼物,或者是人格化的美德和情欲(卷二,章XVII—XXVIII);第三,神的智慧和力量、世界的本性和秩序证明了神意的存在,神意控制和保护着宇宙万物(卷二,章XXIX—LXIV);第四,神照料着人的福祉,帮助个人(卷二,章LXV—LXVII)。

第三卷由科塔对巴尔布斯的叙述做评价,针对巴尔布斯阐述的四个问题作出回答。由于这一卷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原文佚失,科塔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无法得知。

科塔指出,巴尔布斯的叙述相当雄辩,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如果神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是人们普遍承认的,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作详细的证明呢?实际上看到天体运动并不一定能引导人们相信一位自然的神,共同的信仰也不一定可靠。(卷三,章III—IV)其次,这个世界是美丽的,但为什么它就是有智慧的呢?许多哲学家都已经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反驳。(卷三,章VIII—XXV)最后,理性作为神赐予人的礼物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伤害,而非福祉,只有合乎道德地使用理性才是有效的,而如何使用理性取决于人本身。神意应当有预见,看到人会滥用理性,神就不会拿理性当礼物赐予人类了(卷三,章XXVI—XXXI);人缺乏智慧表明神对人的福祉无动于衷(卷三,章XXXII);人的生命和自由绝不是小事,人要获取美德必须靠自己,而不是靠神的恩赐(卷三,章XXXV)。科塔的发言结束后,西塞罗对三天的讨论情况做了十分简短的小结,整部对话到此结束。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整部著作,当代西方学者罗斯(J.R.Rose)根据西塞罗原书的发展脉络写下了“假想的后续对话”。中译本将此一并译出,读者可以参阅。

《论神性》虽然不是西塞罗的主要哲学著作,但对我们研究希腊哲学各派的理性神学思想和无神论思想非常重要,起着提供史料的重要作用。此处仅对西塞罗的神学立场和宗教立场作一些评价。

对话的文体和虚构的场景对我们确定西塞罗本人的立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西塞罗在全书结论中说:“我感到巴尔布斯的观点最接近像是真理的东西”。 在此后的著作中,他又说过《论神性》是一部已经完成了的著作。 由于这两个原因,学者们一般认为西塞罗本人最终接受了斯多亚学派的神学立场。然而,结合西塞罗晚年所持的哲学立场,以及他在对话开头时所表明的对各种神学观点的态度,我们可以认为,西塞罗借巴尔布斯之口对斯多亚学派的神学观点做了系统的阐述以后,还是对这种“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做了一些批评。但是在批评之后,西塞罗也不是要全盘抛弃它,而是想要具体说明他接受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哪些部分,抛弃哪些谬误。由于他此时撰写这部分内容还不成熟,他手头也没有一个现成的希腊模式可供借鉴,于是他将此任务留到了以后。这就是他仓促地结束了这部对话的原因,也没有迹象表明这部对话曾经正式发表过。继《论神性》之后,他又撰写了《论占卜》和《论命运》,进一步研究与神性问题有关的两个方面,即占卜和命运。

应当说,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他晚年的哲学立场是一致的。一方面,他抱着学园派怀疑主义的态度对以往的神学观点进行研究,运用以往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神的思想对传统的以神人同形同性论为特征的希腊罗马宗教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批评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主的无神论思想。这样的工作使他的著作可以用作批判传统希腊罗马宗教的武器,也可以成为建立新宗教和新神学的思想来源。但这项工作在西塞罗那里并没有完成。如果说他在这方面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对以往希腊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理性神的思想做了初步的综合。

由于西塞罗思想的综合性,要确定他的神学立场究竟属于哪一学派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能够加以确定的是:西塞罗是一名有神论的哲学家。他相信神的存在。他说:“在人类中,不管哪个民族,无论是发达的或野蛮的,没有不知道应该承认神的存在的,即使它并不知道应该承认谁是神。由此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只要在回忆和认识自己从何而来,他便是在认识神。” 他也是一名神创论者。他说:“这种我们称之为人的有预见能力、感觉敏锐、感情复杂、善于观察、能记忆、富有理性和智力的动物是由至高的神明创造的,被置于可以说是最佳的状态。” 神明把灵魂作为礼物赋予人,因此“我们同神明之间有着亲族的或世系的或根源的联系”。 他坚决反对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把理性视为人与神之间的共性。他说:“人和神中间存在的是一种正确的共同理性,因为法律即理性,因此应该认为,我们人在法律方面与神明共有。” 他期待着宗教信仰能够引导人们进入德性的境界。他说:“人和神具有同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不是什么别的,就是达到完善,进入最高境界的自然”。 Pu5U+KokOSjMM8nF8gJZpYoOXDLc6gp4t7yg4N+sphsMWgD4FC84XhqjhnyGIU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