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引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大家知道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道德形上学探本”是康德讲伦理学的一部书。在这本书里,他以为道德上的善恶,行为的是非的标准,是超乎经验的形式的原则。人作为有理性者,为自己定下道德规律(形式),这种规律,不管经验如何,是普遍适用的,换言之,道德规律是超乎经验的。他以为道德在于为义务而尽义务;道德只关行为的动机如何,与行为的效果如何无关。不特追求对私人一己有利的效果的行为不是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对别人的自然同情的行为也不是道德的行为;只有出于纯粹义务心,撇开利己心、同情心等等的行为才可以算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所谓道德形上学,就是要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他自己以为他得到了这种纯粹形式。这就是他所谓“无待的令式”(必须无条件地遵行的训令);这个令式说:“你要这样行为,做到你的行为的规律可以作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普遍规律”。他企图在这部书中说明通常所谓道德的标准都可以从这个公式引申出来。

康德在这部书中后来又说:一切有理性者自己都是目的,不只是工具;他们只能遵循自己所定的,合乎自己本性的规律,不受外来原因的决定。而道德规律正是这样性质的规律。所以对道德规律的认识使人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家中有两派,一派偏重行为的动机的纯洁,主张行为的是非无须等得到经验的效果就可以断定;另一派偏重行为的效果,主张行为的是非必须根据行为的效果好坏来判断。前一派可以用康德这部书为代表;后一派可以用约翰·穆勒的《功用主义》一书为代表。这两部书对西方伦理学界的影响都很大。译者新近已经将后一部书的译本修订印行;现在再把前一部书介绍给读者。这两部书正好做一个对比,可以作为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资料。

这部书,我在二十年前曾译出印行。现在将原译文再参考下列两本修改一遍:

(一) 德文本

Kant,Immanuel,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herausgegeben von Karl Vorländer,6te Auflage,Leipzig,1925.

(二) 英文译本

Paton,H.J. The Moral Law,or Kant's Gr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London,1947.

但是译文可能还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读者指正。

译 者

1957年6月 dOtISzGG9XwGkgGvX6MeracJVJf7d3bspCLUfyQxJdvTHwRujtu3VsDbw7Xjul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