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第一梵书

唵!这祭马的头是朝霞,眼睛是太阳,呼吸是风,张开的嘴是一切人之火。这祭马的身体是年,背是天,腹内是空,腹外是地,两胁是方位,肋骨是中间方位,肢体是季节,关节是月和半月,腿是白天和夜晚,骨是星星,肌肉是云,胃中未消化的食物是沙砾,血脉是河流,肝和肺是山岳,毛是药草和树木。前半身是太阳升起,后半身是太阳落下。哈欠是闪电,抖动是霹雷,尿是雨,嘶鸣是语言。(1)

注:唵(Om)是印度古人在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尾的感叹词,在奥义书中有时也沿用。更重要的是,这个音节已在奥义书中获得神圣化。

祭马是在马祭中用作祭品的马。马祭是印度古代的一项重要祭祀。通常是国王放出一匹祭马,让它周游世界。国王或王子带领队伍跟随和保护祭马,所到各个国家的国王或自动称臣,或被征服。一年后,顺利返回,便举行马祭,杀死和分割祭马,投放祭火中。凡成功举行马祭的国王被认为是世界之主。《摩诃婆罗多》第十四篇《马祭篇》描写般度族坚战王举行马祭,可参阅。

“一切人”(Vaiśvānara)是火的称号,也特指腹中消化食物之火,见后文5.9.1(三个数字分别代表各奥义书中的章节颂数,下同。——编者)。“祭马的身体”中的“身体”一词原文为ātman。ātman的原始意义是呼吸或生命气息,在奥义书中的常用义有两种:一是自我或灵魂;二是作为人称的我或自己。但有时也用作身体、本质和本性等意义。用作身体的意义时,指有别于肢体的整个身体。“方位”指东南西北上下。“中间方位”指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

白天产生于祭马前面的祭钵。它的子宫是东海。夜晚产生于祭马后面的祭钵。它的子宫是西海。它俩成为放在祭马前后的两个祭钵。这祭马成为骏马,负载天神;成为快马,负载健达缚;成为烈马,负载阿修罗;成为普通的马,负载凡人。确实,大海是它的亲属,是它的子宫。(2)

注:“祭钵”用于盛放祭神的苏摩汁。健达缚(Gandharva,或译乾达婆)是天国歌伎。阿修罗(Asura)是与天神对立的魔。

第二梵书

确实,在太初,这里空无一物。死亡或饥饿覆盖一切,因为死亡就是饥饿。死亡转念道:“让我有身体。”于是,他起身赞颂。他赞颂,产生了水。他心想:“确实,我赞颂(arc),水(kam)为我产生。”这说明水具有颂诗(arka)的赞颂性。因此,任何人知道水具有颂诗的赞颂性,水就会为他产生。(1)

注:arka是多义词,指称火、光、太阳和颂诗等等。运用词源学或构词法作出说明,这是奥义书中一种常用的诠释方法,旨在用语音的相同或相似,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在使用中,时常表现出主观随意性,未必都符合语言实际。

确实,水是颂诗。那些水沫凝聚,成为大地。他在大地上劳累。劳累而发热,他的精液转变成火。(2)

注:“他”(指死亡,Mṛtyu)是阳性,“大地”(Pṛthivī)是阴性。

他将自己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是太阳,三分之一是风。他的生命也分为三部分。东方是他的头,这双臂是左和右。西方是他的末端,双腿是左和右。南方和北方是他的两胁。天空是背,空中是腹,这大地是胸。这样,他立足于水中。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在任何地方立足。(3)

注:“他将自己分为三部分”,只提到太阳和风,另一个应该是上面所说的火。

他心生愿望:“让我产生第二个身体。”这饥饿,即死亡,通过思想与语言交合,产生精液。这精液变成年。在此之前,没有年。他抚育它,时间达一年。到了时间,便生出它。然后,他张嘴要吞下它。它发出bhāṇ的哭叫声。确实,这哭叫声变成语言。(4)

注:bhāṇ是拟声词。其中也包含动词词根bhaṇ(发声或说话)。

他思忖道:“如果我杀害它,我获得的食物很少。”于是,他依靠语言和自我创造这一切,也就是世上的所有一切:梨俱、夜柔、娑摩、诗律、祭祀、生命气息和牲畜。然后,他吃他所创造的这一切。他吃(ad)这一切,由此得知阿底提(Aditi)具有吃的性质。任何人知道阿底提具有吃的性质,他就成为吃一切者,一切都成为他的食物。(5)

注:梨俱(ṛc,义为诗节)、夜柔(yajus,义为祷词)和娑摩(sāman,义为曲调)分别指《梨俱吠陀》颂诗、《夜柔吠陀》祈祷诗文和《娑摩吠陀》赞歌。阿底提(Aditi)作为吞噬者指称死亡。阿底提也是神名,即众太阳神(Āditya)的母亲。

他心生愿望:“我要举行更大的祭祀。”于是,他劳累,修苦行。这样,他劳累,发热,名誉和精力出走。那些生命气息就是名誉和精力。随着生命气息出走,他的身体膨胀。但思想依然留在身体中。(6)

他心生愿望:“让我的这个身体适合用作祭品,这样,我可以通过它获得身体。”于是,这个身体变成马,由于它膨胀(aśvat),适合用作祭品。这说明马祭(aśvamedha)是具有膨胀性质的祭祀。任何人知道这样,他也就真正知道马祭。

他思忖道:“让它任意漫游。”一年后。他用它祭供自己。同时,他用其他牲畜祭供众天神。因此,人们只要祭供生主,也就等于祭供众天神。

注:生主(Prajāpati)是创造主。在这里应该是指称这位创造一切的死亡之神。

确实,这个发出光热者(太阳)是马祭。它的身体是年,这个火是祭火。这些世界是它的身体。这样,有祭火和马祭这两者。然而,它们又是一位神,也就是死亡。任何人战胜重复的死亡,也就不再死亡。死亡成为他的身体。他成为众天神中的一位天神。(7)

注:“战胜重复的死亡”指摆脱生死轮回。

第三梵书

生主的后裔有两类:天神和阿修罗。天神相对年轻,阿修罗相对年长。他们为这些世界而争斗。众天神说道:“让我们在祭祀中用歌唱制服阿修罗。”(1)

注:“歌唱”指歌唱《娑摩吠陀》赞歌。

他们对语言说:“请你为我们歌唱!”语言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语言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说话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说话失当。这就是罪恶。(2)

然后,他们对气息说:“请你为我们歌唱!”气息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气息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嗅闻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嗅闻失当。这就是罪恶。(3)

然后,他们对眼睛说:“请你为我们歌唱!”眼睛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眼睛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观看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观看失当。这就是罪恶。(4)

然后,他们对耳朵说:“请你为我们歌唱!”耳朵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耳朵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听取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听取失当。这就是罪恶。(5)

然后,他们对思想说:“请你为我们歌唱!”思想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思想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思考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思考失当。这就是罪恶。(6)

然后,他们对口中气息说:“请你为我们歌唱!”口中气息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想要用罪恶刺穿它。然而,正像土块打击石头,遭到粉碎,他们在所有方向遭到粉碎而毁灭。这样,众天神得胜,众阿修罗败北。任何人知道这样,他本人就会获胜,而他的仇敌就会败北。(7)

注:以上这种复沓式表达,在奥义书中经常运用,体现奥义书文体的口语特征。

他们说道:“这一位如此支持我们,他在哪里?”“他在口中(ayam āsye)。”他就是阿亚希耶·安吉罗娑(Ayāsya Āṅgirasa),因为他是肢体(aṅga)的本质(rasa)。(8)

注:阿亚希耶·安吉罗娑是一位仙人。这里,“口中气息”被说成是这位仙人名字的词源。

这位神名为杜尔(Dūr),因为他远离(dūram)死亡。任何人知道这样,死亡就会远离他。(9)

注:“这位神”指口中气息。

确实,这位神粉碎了众天神的罪恶,也就是粉碎了死亡。他将罪恶驱赶到四面八方的尽头,安置在那里。因此,不要前往边陲,前往异族,以免遭遇罪恶和死亡。(10)

注:从后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众天神”指语言、气息、眼睛、耳朵和思想。

确实,这位神粉碎了众天神的罪恶,也就是粉碎了死亡。然后,他带他们超越死亡。(11)

首先,他带语言超越。一旦语言摆脱死亡,便成为火。火超越死亡后,燃烧。(12)

然后,他带气息超越。一旦气息摆脱死亡,便成为风。风超越死亡后,吹拂。(13)

然后,他带眼睛超越。一旦眼睛摆脱死亡,便成为太阳。太阳超越死亡后,发光。(14)

然后,他带耳朵超越。一旦耳朵摆脱死亡,便成为方位。方位同样也超越死亡。(15)

然后,他带思想超越。一旦思想摆脱死亡,便成为月亮。月亮超越死亡后,闪耀。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这位神就会带他超越死亡。(16)

然后,他将食物唱给自己。因为他吃任何可吃的食物,而立足于这个世界。(17)

众天神说道:“你已将所有一切食物唱给自己。让我们也分享这些食物吧!”“那么,你们都来到我身边吧!”“好吧!”于是,他们围坐在他身边。因此,凡由他吃下的食物,也都满足众天神。

任何人知道这样,自己人都会前来依附他。他会成为自己人的供养者,首领,最高领导,成为吃食物者,君主。他是知道这样的人,因此,如果在自己人中,有人想与他对抗,那么,这个对抗者肯定不能供养依附者。然而,如果追随他,那么,这个追随者想要供养依附者,也能供养依附者。(18)

他就是阿亚希耶·安吉罗娑,因为他是肢体的本质,或者说,生命气息是肢体的本质。因此,生命气息无论离开哪个肢体,那个肢体就会枯萎,因为它确实是肢体的本质。(19)

他就是毗诃波提(Bṛhaspati)。毗诃提(Bṛhatī)是语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毗诃波提。(20)

注:毗诃波提是天国祭司。毗诃提(Bṛhatī)是一种吠陀诗律。毗诃波提也可意译为语主。

他就是波罗诃摩那波提(Brahmaṇaspati)。梵(brahman)是语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波罗诃摩那波提。(21)

注:“梵”(brahman)在奥义书中通常指称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即宇宙自我,但也用于指称吠陀和婆罗门。在这里是指吠陀,尤其是《夜柔吠陀》祈祷诗文。因此,婆罗诃摩那波提也可意译为祈祷主。一般认为他就是毗诃波提。

他就是娑摩(sāman)。娑摩是语言。它是sā和ama。这说明娑摩的娑摩性。或者,它既等同(sama)于蠓虫,等同于蚊子,也等同于大象和三界,等同于所有这一切,因此,称为娑摩。任何人知道娑摩是这样,他就会与娑摩结合,与娑摩生活在同一世界。(22)

注:娑摩指《娑摩吠陀》赞歌。Sā是阴性代词,指语言(vāc,阴性),ama指生命气息(prāṇa,阳性)。

他也就是歌唱(udgītha)。生命气息是ud,因为所有这一切由生命气息维持。语言是gīthā(歌曲)。它是ud和gīthā(歌曲),因此,称为歌唱。(23)

注:ud是动词或名词前缀,含有向上或上方等意义。

对此,吉基达那后裔梵授在喝酒王时,说道:“如果阿亚希耶·安吉罗娑不是用这种方式,而是用别种方式歌唱,那么,酒王可以让我的头落地,因为他肯定用语言和生命气息歌唱。”(24)

注:“酒王”指祭神的苏摩汁。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财富,他就会拥有财富。确实,娑摩的财富(sva)是音调(svara)。因此,担任祭官的祭司希望自己的音调丰富,这样,他可以依靠丰富的音调行使祭官职责。同样,人们在祭祀中希望见到音调丰富的祭官,这样,他们就能拥有财富。任何人知道这是娑摩的财富,他就会拥有财富。(25)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优美音色(suvarṇa),他就会拥有金子(suvarṇa)。确实,音调是金子。任何人知道娑摩的这种优美音色,他就会拥有金子。(26)

注:suvarṇa可以读为金子,也可以读为优美音色(su-varṇa)。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根基,他就会有根基。确实,娑摩的根基是语言,因为生命气息立足于语言而歌唱。但有些人认为根基是食物。(27)

下面关于净化的祈祷。确实,助理歌者祭司歌唱引子赞歌。而在他歌唱时,祭祀者应该低诵:

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

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

将我从死亡带往永生!

他说:“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这里,不存在指死亡,存在指永生。这样,说“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也就是说“让我获得永生!”

他说:“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这里,黑暗指死亡,光明指永生。这样,说“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也就是说“让我获得永生!”

他说:“将我从死亡带往永生!”这里,意义直白而不隐含。

然后,祭司可以歌唱其他赞歌,为自己求取食物。在歌唱这些赞歌时,他可以选择自己愿望中的恩惠。歌者祭司知道这样,他就能通过歌唱为自己或为祭祀者实现任何愿望。确实,这就是征服世界。任何人知道娑摩是这样,他就不会担心失去世界。(28)

注:在婆罗门教的重大祭祀仪式中,有四位祭官:诵者祭司、歌者祭司、行祭者祭司和监督者祭司。歌者祭司的职责是歌唱《娑摩吠陀》赞歌。赞歌分成几部分,引子赞歌是其中之一。参阅《歌者奥义书》第2章。

第四梵书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他的形状似人。他观察四周,发现除了自己,别无一物。他首先说出:“这是我。”从此,有了“我”这个名称。因此,直到今天,一旦有人询问,便先说“我是”,然后说别的名字。

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pūrva),他已经焚毁(uṣ)一切罪恶。因此,他成为原人(Puruṣa)。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焚烧想要优先于他的人。(1)

他惧怕。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会惧怕。然而,他又思忖道:“除我之外,空无一物,我有什么可惧怕的?”于是,他的惧怕消失,因为没有什么可惧怕者。确实,有了第二者,才会出现惧怕。(2)

但是,他不快乐。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不快乐。他希望有第二者。于是,他变成像一对男女拥抱那样。他将自己一分(pat)为二,从而出现丈夫(pati)和妻子(patnī)。因此,正像耶若伏吉耶所说,自己如同木片的一半。这样,妻子占满空间。他与她交合,由此产生人类。(3)

注:耶若伏吉耶(Yājñavalkya)是一位著名的仙人。

她思忖道:“他自己生下我,怎么能又与我交合?让我躲藏起来吧!”她变成母牛,而他变成公牛,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群牛。她变成母马,而他变成公马。她变成母驴,而他变成公驴。他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单蹄兽。她变成母山羊,而他变成公山羊。她变成母绵羊,而他变成公绵羊。他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山羊和绵羊。这样,他创造了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成双作对者。(4)

他知道:“确实,我是创造,因为我创造了这一切。”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处于这种创造中。(5)

注:“处于这种创造中”,可以理解为成为创造者。

然后,就像这样摩擦,他用双手从嘴中,如同从子宫中,创造出火。这样,这两者的内部都没有毛,因为子宫内部没有毛。

注:这里是模仿钻木取火,即用双手摩擦,如同用两根木棍摩擦;从嘴中创造出火,如同用嘴吹旺摩擦产生的微火。“这两者的内部”指手心和嘴中。钻木取火也隐喻交媾,因此,这里提及子宫。

人们说:“祭祀这位神!祭祀那位神!”其实,每一位神都是他的创造,因为他就是所有这些神。

还有,从精液中,他创造出世上一切湿润之物。这一切也就是苏摩汁。或者,这世上一切就是食物和吃食物者。食物是苏摩汁,吃食物者是火。

这是梵的至高创造。他创造了优秀的众天神。他作为有死者,创造了那些不死者。因此,这是至高创造。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处于这种至高创造中。(6)

注:这里的“他”指“自我”,但在具体描述中,又暗指婆罗门,参阅下面第11节。

那时,世上一切缺少区分,于是以名和色加以区分,说道:“这个有这个名,有这种色。”因此,直到今天,世上仍沿用名和色加以区分,说道:“这个有这个名,有这种色。”

注:“名”(nāma)指名称。“色”(rūpa)指形态。

他进入一切,乃至指甲尖,就像剃刀藏在刀鞘中,火藏在火盆中。人们看不见他,因为呼吸的气息,说话的语言,观看的眼睛,听取的耳朵,思考的思想,这些只是他的种种行为的名称,并不是完整的他。如果一一沉思这些,并不能知道他,因为只具备其中之一,并不是完整的他。

确实,应该沉思自我,因为所有这些都在自我中合一。自我是这一切的踪迹,依靠他而知道这一切,正像人们依据足迹追踪。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名声和赞颂。(7)

这自我是至高的内在者,比儿子可爱,比财富可爱,比任何一切可爱。如果有人说其他东西比自我可爱,别人就会告诉他说他将失去可爱者,结果也会这样。

确实,应该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任何人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他就不会失去可爱者。(8)

人们说:“人们认为依靠梵的知识,就能成为一切。那么,这个梵是什么,知道它就能成为一切?”(9)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只知道自己:“我是梵。”因此,它成为这一切。众天神中,凡觉悟者,便成为它。众仙人也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确实,仙人瓦摩提婆看到它,进入它,说道:“我是摩奴,我是太阳!”因此,直到今天,任何人知道这样,说道:“我是梵。”他也就成为这一切。甚至众天神也不能阻止他变成这样,因为他已变成他们的自我。

注:摩奴(Manu)是人类始祖。

如果有人崇拜其他的神,心想:“他是这一位,我是另一位。”那么,他不是知者。人对于众天神,就像牲畜对于人。正像众多牲畜供养人,人人供养众天神。即使一头牲畜被夺走,人就会不愉快,何况众多牲畜?因此,人若知道这样,众天神就会不愉快。(10)

注:“崇拜其他的神”,意谓不崇拜自我。“他是这一位,我是另一位”,意谓他是梵,而我不是,即不认为梵是自我。这样,他就不是知者。“人若知道这样,众天神就会不愉快”,意谓人若崇拜自我,就不会崇拜和祭供众天神,众天神就会不愉快。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是唯一者。作为唯一者,它不显现。它创造出优秀的形态刹帝利性。刹帝利性是诸如因陀罗、伐楼那、月神、楼陀罗、雨神、阎摩、死神和自在天这些天神的天神性。没有比刹帝利更高者。因此,在王祭中,婆罗门坐在刹帝利之下。荣誉归于刹帝利性。

然而,刹帝利性的子宫是梵。因此,即使国王处在最高地位,最终还是依附自己的子宫梵。他伤害梵,也就是伤害自己的子宫,犹如伤害比自己优秀者,就有罪。(11)

注:这里,将梵(Brahman)与婆罗门(Brāhmaṇa)相联系。梵在吠陀文献中也指称婆罗门。印度古代种姓制度形成于吠陀时代后期。四种主要种姓的排列次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掌管宗教。刹帝利是武士,掌管王权。吠舍是平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首陀罗是低级种姓,从事各种劳役,充当前三种种姓的奴仆。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吠舍性。他们是称为群神的那些天神,诸如众婆薮神、众楼陀罗神、众太阳神、众毗奢神和众摩录多神。(12)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首陀罗性的普善神。普善神(Pūṣan)就是这大地,因为大地养育(puṣ)所有这一切。(13)

注:以上按照人间的种姓制度,也将天神分出等级。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优秀的形态正法。正法是刹帝利性中的刹帝利性。因此,没有比正法更高者。弱者可以依靠正法抗衡强者,就像人们依靠国王。

确实,正法就是真理。因此,人们说他说正法,也就是说他说真理;说他说真理,也就是说他说正法。确实,这两者是一回事。(14)

这样,有梵、刹帝利性、吠舍性和首陀罗性。梵在众天神中成为火神,在人类中成为婆罗门。依靠刹帝利性,成为刹帝利。依靠吠舍性,成为吠舍。依靠首陀罗性,成为首陀罗。因此,人们向往众天神中的火神世界,人类中的婆罗门世界,因为梵依靠这两种形态。

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世界,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这个未知者对他毫无用处,犹如未经诵读的吠陀,或未经举行的仪式。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样,即使积下大量功德,最终也会消失。因此,应该崇拜自我为世界。确实,任何人崇拜自我为世界,他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因为从这自我中,他能创造出愿望的一切。(15)

注:“这个未知者”指自我。

这自我确实是一切众生的世界。他供奉,他祭祀,由此,他成为众天神的世界。他诵读,由此,他成为众仙人的世界。他祭供祖先,渴望生育后代,由此,他成为祖先的世界。他供给人们吃住,由此,他成为人类的世界。他供给牲畜草和水,由此,他成为牲畜的世界。他让鸟兽乃至蚂蚁生活在他家中,由此,他成为它们的世界。任何人知道这样,那么,就像他希望自己的世界不受伤害,一切众生希望他不受伤害。确实,人们知道这个,并进行考察思索。(16)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他是唯一者。他心生愿望:“我应该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应该有财富,然后我可以举行祭祀。”确实,愿望就是这些。凡怀有愿望者,所得不会超过这些。因此,直到今天,单身者怀有这样的愿望:“我应该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应该有财富,然后我可以举行祭祀。”只要其中有一项没有达到,他就会认为不完整。

然而,他的完整性在于:思想是他的自我。语言是他的妻子。生命气息是他的后代。眼睛是他的人间财富,因为他用眼睛看见它。耳朵是他的神圣财富,因为他用耳朵听见它。身体是他的祭祀,因为他用身体举行祭祀。这样,祭祀有五重性,牲畜有五重性,人有五重性,所有一切有五重性。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所有这一切。(17)

注:“神圣财富”指吠陀经典。“五重性”难以确指。《泰帝利耶奥义书》1.7中也提到各种五重性,并有具体所指,可参阅。

第五梵书

父亲凭智慧和苦行创造七种食物,

一种属于通用,两种供给众天神。

三种供给自己,一种供给牲畜,

呼吸者和不呼吸者全都依靠它。

始终不断被吃,它们怎么不耗尽?

知道不会耗尽,人们用嘴吃食物,

从而走向众天神,生活充满活力。

以上是偈颂。(1)

注:这里的“父亲”指生主。

“父亲凭智慧和苦行创造七种食物。”因为父亲用智慧和苦行创造。“一种属于通用。”这是世上一切生物都能吃的食物。崇拜这种食物,不能消除罪恶,因为它是混杂的食物。“两种供给众天神。”燃烧的食物和不燃烧的食物。因此,人们用燃烧和不燃烧的两种食物祭供众天神。而有些人说是新月祭和满月祭。因此,祭祀不应该怀抱私欲。“一种供给牲畜。”这是奶水。因为最初,人和牲畜都靠奶水生活。因此,人们让刚生下的婴儿舔食酥油,或抱在怀中哺乳。人们也将刚生下的牛犊称为“不吃草”。“呼吸者和不呼吸者都依靠它。”呼吸者和不呼吸者全都依靠奶水。有些人说:“只要用牛奶祭供一年,就能战胜重复的死亡。”然而,不能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一天祭供,就在这一天战胜重复的死亡。知道这样,也就将所有食物奉献众天神。“始终不断被吃,它们怎么不耗尽?”确实,原人不会毁灭,他不断产生食物。“知道不会耗尽。”原人不会毁灭,他通过不断沉思和祭祀产生食物。如果他不这样做,食物就会耗尽。“用嘴(pratīka)吃食物。”pratīka指嘴(mukha),因此,用嘴吃食物。“走向众天神,生活充满活力。”这是赞颂。(2)

注:这里是对以上偈颂的解释。Pratīka含有多义,如外貌、面孔和嘴。

“原人”(Puruṣa)在这里指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

“三种供给自己。”思想、语言和生命气息,这三种是为自己创造的食物。人们会说:“我心不在焉,没有看到。”或者会说:“我心不在焉,没有听到。”确实,人们依靠思想观看,依靠思想听取。欲望,意愿,怀疑,信仰,不信仰,坚定,不坚定,羞愧,沉思,恐惧,这一切都是思想。因此,即使背部受到触碰,也可以凭思想得知。无论什么声音,都是语言。因为语言是声音的终极,而不是别样。元气、下气、行气、上气和中气,这些都是生命气息。确实,这自我由它们构成:由语言构成,由思想构成,由生命气息构成。(3)

这三者是三个世界:语言是这个世界,思想是中间世界,生命气息是那个世界。(4)

注:“三个世界”即地上世界、空中世界和天上世界。

这三者是三部吠陀:语言是《梨俱吠陀》,思想是《夜柔吠陀》,生命气息是《娑摩吠陀》。(5)

天神、祖先和人也是这三者:语言是天神,思想是祖先,生命气息是人。(6)

父亲、母亲和后代也是这三者:语言是父亲,思想是母亲,生命气息是后代。(7)

已知、将知和未知也是这三者:任何已知者表现为语言。语言是已知者。语言成为那样,帮助他。(8)

任何将知者表现为思想。思想是将知者。思想成为那样,帮助他。(9)

任何未知者表现为生命气息。生命气息是未知者。生命气息成为那样,帮助他。(10)

大地是语言的身体。火表现为语言的光。因此,大地和火所及也是语言所及。(11)

天空是思想的身体。太阳表现为思想的光。因此,天空和太阳所及也是思想所及。

它俩交合,产生生命气息。生命气息是因陀罗,无可匹敌。有第二者,才成为对手。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无可匹敌。(12)

水是生命气息的身体。月亮表现为生命气息的光。因此,水和月亮所及也是生命气息所及。

确实,所有这些都同样,都无限。因此,任何人崇拜它们为有限者,则赢得有限的世界。而崇拜它们为无限者,则赢得无限的世界。(13)

生主是年,含有十六分。他的十五分是夜晚,第十六分是固定者。随着每个夜晚,他增减盈亏。而新月之夜,他与第十六分一起进入一切有生命者,然后在第二天早晨出生。因此,在那个夜晚,不能伤害任何有生命者的生命,哪怕是蜥蜴。这样是向这位神表示敬意。(14)

注:这里将生主或年比拟为月亮。月亮含有十六分。随着其中十五分的增减,月亮盈亏,而第十六分保持不变,永不消失。依靠它,月亮在新月之夜重新出现。

任何人知道这样,那么,他也就是年,也就是生主,含有十六分。他的十五分是财富,第十六分是自我。随着财富,他增减盈亏。而这自我是轮毂,财富是轮辋。因此,即使一个人失去一切,他自己依然活着。人们说:“他只是失去轮辋。”(15)

确实,有三个世界:凡人世界、祖先世界和天神世界。凡人世界依靠儿子赢得,而不依靠其他祭祀。祖先世界依靠祭祀。天神世界依靠知识。天神世界是最优秀的世界。因此,人们赞颂知识。(16)

下面关于转移。一个人想到自己即将去世,对儿子说道:“你是梵,你是祭祀,你是世界。”儿子应答道:“我是梵,我是祭祀,我是世界。”确实,所有一切诵读总称梵。所有一切祭祀总称祭祀。所有一切世界总称世界。确实,这是所有一切。“愿他成为所有一切,从这里保护我。”因此,人们将接受教诲的儿子称为“赢得世界者”。

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教诲儿子。然后,他与那些生命气息一起进入儿子。无论他做过什么错事,他的儿子都会为他解除。因此,得名“儿子”。父亲依靠儿子立足这个世界。所以,这些神圣而永恒的生命气息进入他。(17)

注:“转移”指父亲去世时,将自己的责任转移给儿子。putra(“儿子”)一词在词源上被解释为pū(“赎罪”)和trā(“保护”),也就是为父亲赎罪,保护父亲。后来,顺着这个思路,又被解释为put(“地狱”)和tra(“救出”),也就是将父亲救出地狱(参阅《摩奴法论》9.138)。但在奥义书时代,尚未出现明确的“地狱”观念。

从大地和火,神圣的语言进入他。正是这种神圣的语言,人们依靠它,实现所说的一切。(18)

从天空和太阳,神圣的生命气息进入他。正是这种生命气息,无论活动或不活动,都不受侵扰,不受伤害。

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成为一切众生的自我。他就与这位神一样。一切众生像保护这位神那样,保护知道这样的人。无论众生遭遇什么忧伤,全由他们自己承受。唯有功德归于他。确实,罪恶不会归于众天神。(20)

下面考察誓愿。生主创造了各种感官。这些感官被创造出来后,互相竞争。语言争着:“我要说。”眼睛争着:“我要看。”耳朵争着:“我要听。”其他感官也按照各自的功能参与竞争。死神化作疲倦,走近它们,走进它们。进入后,抑止它们。于是,语言疲倦,眼睛疲倦,耳朵疲倦。而唯有中间的气息(prāṇa),死神不能进入它。这样,它们认识到:“它是我们之中最优秀者。无论活动或不活动,它都不受侵扰,不受伤害。让我们都变成它那样。”于是,它们全都变成它那样。因此,它们依照它,都被称为prāṇa。

注:prāṇa一词可以读为气息、呼吸或生命。

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人们就会依照他,称呼他所在的家族。若有人与知道这样的人竞争,便会衰竭,由衰竭而死亡。以上关于自我。(21)

注:“关于自我”和下面的“关于天神”是奥义书中的惯用语。大体说来,“关于自我”指关于人体,“关于天神”指关于宇宙。

下面关于天神。火争着:“我要燃烧。”太阳争着:“我要发热。”月亮争着:“我要照耀。”其他天神也按照各自的神性参与竞争。而众天神中的风如同众气息中的中间气息。因为其他天神都会休息,而风不休息。风是唯一不休息的天神。(22)

有偈颂为证:

太阳从那里升起,

又从那里落下;

因为它从气息中升起,又落下在气息中。

众天神制定此法,

今天明天都这样。

因为他们至今都遵行以前的法则。

因此,应该遵行这唯一的誓愿。应该吸气和呼气,祈求道:“但愿罪恶和死神不要进入我!”如果有人遵行这个誓愿,那就让他实现这个誓愿。由此,他会与那位神结合,与那位神生活在同一世界。(23)

第六梵书

确实,这个世界有三重:名称(“名”)、形态(“色”)和行动(“业”)。

其中,语言是那些名称的赞歌(uktha),因为一切名称出自(utthiṣṭhanti)语言。语言是它们的娑摩(sāman),因为语言等同(sama)于一切名称。语言是它们的梵(brahman),因为语言支撑(bibharti)一切名称。(1)

然后,眼睛是那些形态的赞歌,因为一切形态出自眼睛。眼睛是它们的娑摩,因为眼睛等同于一切形态。眼睛是它们的梵,因为眼睛支撑一切形态。(2)

然后,身体是那些行动的赞歌,因为一切行动出自身体。身体是它们的娑摩,因为身体等同于一切行动。身体是它们的梵,因为身体支撑一切行动。

这是三者,也是唯一者自我。自我是唯一者,也是这三者。它是由真实掩盖的永生者。确实,生命气息是永生者,名称和形态是真实。它俩掩盖生命气息。(3) Nm/yoEi4UdeBreQqkL4e5vjgkfA7eeX4eOm6UigL24rAnlIloAOibZ7wn1pKBJ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