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研究政治的方法

生平的详细事迹与解释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很少有什么关系,或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关系。他的学者气派的平静的一生,是在修道院和教室的比较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1224年年终或1225年春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罗卡塞卡堡(Castle of Roccasecca)的意大利南部一个有势力的贵族家庭里。他最初向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的圣贝尼狄克特教团的僧侣学习,继而入那不勒斯大学求学。虽然他的家庭剧烈反对,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参加了圣多米尼克教团。作为多米尼克教团的修道士,他被派往巴黎,从伟大的亚尔培特 研究哲学,并于1248年随之赴科伦。他于1252年回巴黎完成神学的研究,在1256年取得教师资格——恰好是在后世以圣波那文都拉(St. Bonaventura)这个名字闻名的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人斐丹萨的约翰(John of Fidanza)取得教师资格的同一天。他在巴黎的执教生活只继续了三年。以后他长期住在意大利,担任罗马教廷的随从人员。他在1269年回到巴黎以后,卷入了骚动一时的哲学论战。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的大规模的斗争已到最后关头,而参加这场决战的正是圣托马斯·阿奎那。这几年是他的生活和活动的极盛时期。他于1272年回到意大利,主持那不勒斯的多米尼克教团的研究室。1274年3月7日,他在赴里昂宗教会议的途中死于福萨诺瓦的修道院,年尚未满五十。

我们不能希望这样的一个人和职业的政治理论家有很多共同之处。和他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同,他避开动乱时代的纷争。他不像罗马的吉尔斯(Giles)那样成为君王或教皇的顾问,也不像但丁那样成为热情的爱国志士和党派观念极强的人。他同法国圣路易的友好往还的事迹也许是经圣徒言行录的作家们渲染过的。有人认为他是在那不勒斯王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指使下被毒死的,例如但丁就有这样的想法,但这当然是一种难以置信的传说。然而,他不能不熟悉他当时的政治情况。罗马、巴黎、科伦和那不勒斯提供了在那里观察世界的有利地位。既然他是意大利人,他就像大多数的中世纪思想家一样,在所受的教育和见解方面,是完全欧洲式的。可是他的研究政治的方法却基本上是理论性的。它并不是从任何实际问题产生的。哲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对国家和政府的见解是从形而上学的前提推论出来的。

有人说不存在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学”。圣托马斯没有留下完整的政治著作让我们可以系统地研究他的政治学,像我们可以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或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样;从这个意义来说,上面的说法当然是正确的。《论君主政治》(De Regimine Principum)这篇论文并不能够适应这方面的要求。只有第一篇和第二篇的一小部分可以肯定是圣托马斯写的。它们所包括的范围很窄,不能认为已经发挥得很透彻。这篇论文是为了教育君主而编写的,在体裁上模仿了中世纪相当流行的许多相类的教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诠释,是个值得重视的知识来源。但是,除其中有些部分的真伪尚未能断定以外,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原文的经院式的阐述也使我们不易辨别哪些是圣托马斯本人的见解,哪些是他认为是原作者的见解。远为重要的材料可以在哲学著作中找到,即从对彼得·伦巴德 的《嘉言录》(Sentences)的诠释起,到煌煌巨著《神学大全》(Summae)为止。但材料是分散的和不连贯的,必须十分仔佃地把这种片段从镶嵌它们的并使其获得意义的总的结构中分割下来。

可是,说圣托马斯没有政治学,这句话还有另一种更深刻的意义。同近代的研究方法相比,可以看出其间的差别是既远且广的。这是方法上的不同,是演绎法和与之相对立的归纳法的差别。这也是重要性的差别。我们已经深深地陷入一些个别的事例,陷入政治的实用方面,因此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体会到,在我们的直接范畴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一般的问题。中世纪的思想家们是始终记牢这些问题的。他们从头入手,不像我们这样从尾入手。而“在开头就有《圣经》”:至高无上的价值尺度,善恶的标准。在圣托马斯看来,政治学是伦理学的一个部门。

这并不是说,他完全不注意专门事项和政治经验中的具体问题。在一个想要求得完整的体系中,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必须找到它的合适地位,并且确实找到了这种地位。现在把分散的材料集拢起来并形成一套条理分明的理论是相当容易的。如果你不反对,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学”。但是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圣托马斯所讨论的一些问题在现代人听来是异常陈腐的:不论是荣誉或光荣足以鼓励一个君主实施仁政;还是一个君主的权力可以与灵魂对肉体和上帝对宇宙的权力相比拟;还是不合乎正义的法律在良心上具有拘束力,等等。然而,甚至他的学说的这一方面也带有天才的特征。圣托马斯在处理实际的困难问题时表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重视证据的作风,这和他某些同时代人或直接的前辈的空想比起来,是高明得很多的。我们只要约略看一下但丁的乌托邦,就可以弄清楚圣托马斯的政治思想的性质。中世纪的神学家所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社会学的范围而不是真正政治学的范围,我们多半不会料想他能具有上述的那种性质。但是,如果我们记住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一般的态度,这种性质是我们能够解释并充分地加以重视的。而那种一般的态度又与对基督教的一个解释直接有关,这个解释直到现在还和圣托马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这里不便对基督教的,甚至可以说是欧洲的思想史上托马斯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充分的评价。但圣托马斯对政治的态度的全部含义,是可以根据那种态度所暴露的一些重大问题,即中世纪基督教所面临的问题来把握的。圣托马斯站在欧洲思想发展过程的十字路口。他的时代是个转变和危机的时代,并且那个危机在政治理论的领域也许表现得最为明显。让我们想法来了解当时什么东西遭到了危险。

我们一向喜欢认为中世纪是个伟大的宗教信仰时代。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但稍为有些令人误解。就它的精神生活而论,西方——直到13世纪为止——可以说是依靠那个时代的本钱过活的。基督教初期的圣徒的作品中传下来的伟大基督教传统,提供了一个可供沉思和讨论之用的取之不尽的论题的宝库。特别是,圣奥古斯丁的教义对于人生所作的解释非常适合于中世纪人们的超俗思想。基督教徒既然专心注意于向往天国的光辉,就只能认为尘世是个堕落的世界。的确,当时的历史不外乎是一篇双城记,它记述了人类的失败、宗教信仰的胜利,以及罪孽和赎罪。世间的城市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合乎神意的神治国那样进行改造。这是对政治的一种悲观的看法,是切合我们对“黑暗时代”的传统见解的。

可是在圣托马斯的时代,那种悲观情绪受到各方面的责难。人们开始对自己做的工作感到自豪,怀疑他们的一切作为是否都有罪过。一种比较强烈的热情开始在西欧境内蔓延开来。新的观念和思想方法的影响正在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精神生活。对于从波仑亚传来的罗马法的研究已经给政府和政治揭示出新的前景。曾经长期被忽视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又为学者所接触。一种陌生的和叛逆的哲学正在渗透过把阿拉伯世界同基督教世界隔开的铁幕。

构成圣托马斯的思想背景的哲学论争,在他对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上直接反映出来。这不仅是个决定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能否符合基督教对人生的解释的问题。它也是一个正确地解释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以溯源于亚里士多德为标榜的阿维罗主义 的学说,在冲击着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哲学的基础。从亚里士多德的篇章里,揭示出把国家看做人类最高成就的新的思想,认为这种成就能为人间变成天堂开辟道路。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来没有遭到这么大的危险。有些人所提出的对付办法是直截了当地恢复神权政治的基础,否认世俗国家有任何存在的权利。圣奥古斯丁的毫不妥协的两端论法并不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来防御外来的如此扰乱人心的学说。在后来的时代,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大部分的欧洲即将完全变成异教的世界时,新教将再度发现它是采取行动和进行改革的强大鼓舞力量。路德在心的圣堂里恢复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价值。但他也把政治的领域完全放弃给武力的统治。这不是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答复。这不是圣托焉斯·阿奎那的答复。

圣托马斯对阿维罗派在解释亚里士多德方面所取得的胜利,曾被人们比作五百年前查理·马特尔 对阿拉伯人的胜利。它甚至被中世纪的画家们当作一件大事庆祝过。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方面不能不加注意。它也是对于圣托马斯的许多前辈和同时代人顽固的奥古斯丁主义的胜利。这是健全的理智和进步的胜利。圣托马斯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及其最深切的愿望的最出色的解释者。对政治抱有比较温和的态度的某些令人宽慰的迹象,在中世纪的思想中,甚至在圣奥古斯丁的学说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的。难道国家不是由于负有保证世间和平(Pax terrena)的任务而赋有某种绝对的价值吗?难道它不是上帝的神旨和善意的一种表示吗?奥古斯丁的《天城论》(Civitas Dei)的想法已逐渐变成一个彻底浸染了基督教理想的社会的雄心勃勃的纲领。而在这个时候,由亚里士多德所揭橥的关于国家的异教观念,可以用来补充那个纲领并为它提供理论基础。当然,那个观念可能包含着真理的某些不变的因素。它也许使人有可能在天性中而不是在罪孽中探求国家基础的根源。它也许会让一个好的基督教徒也成为一个好的公民。

由此看来,圣托马斯的政治理论不过是他企图把亚里士多德主义同基督教义调和起来、把希腊时代旧的然而又是新发见的智慧同基督教义融合起来的伟大计划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必在这里研讨那些使得这个计划成为可能并保证它获得成功的条件。那些条件有的是和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有的则和圣托马斯的整个哲学体系相投合。可是所有的条件都反映了托马斯思想中的一些很突出的特征,即对于平衡的真正人文主义的理解,力求在相反的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均势的不懈的努力。

首先是关于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关于那个在人类活动和思想范围内必须归因于政治的部分。怎样才能把《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理论同基督教对于人生的解释调和起来呢?圣托马斯的第一个答复是仔细地区别知识和行动的不同范围。如果我们要想了解这位中世纪哲学家准备在什么意义上接受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无上重要这一想法,我们就必须经常记牢在《〈政治学〉诠释》的“导言”中所强调的纯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之间的区别。沉思的生活与活动的生活之间的区别是《神学大全》的基石之一,我们也必须加以注意。 不论多么重要,政治并不是人类智慧和行为的定论。人的最终目的、即无上的福祉(Perfecta beatitudo),只有在来世才能达到,并将完全在于沉思。在今世,敦品励行和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不过是追求真理的助力。这就是拒绝按现代的含义来解释与基督教其余的精神生活有别的政治。

其次说到政治的性质,以及研究政治的全部用意。在这方面,《〈政治学〉诠释》也是能给人以启示的。政治的艺术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它不能够并且也不应当纯粹凭它的成就、凭效率和成功的标准来加以衡量。这是因为政治经常包含一种道义的责任、一种深谋远虑、一种决定、一种选择。它不是一门纯粹注意实用的学问。它是伦理学的一部分。这里不容许像现代这样推崇政治上的领导地位,虽然对于领导地位本身是予以适当的重视的。事实上,审慎是一种美德——有效的会议和正确的决定所具有的美德——并且这种美德只有在人们的领导工作中才能发出最灿烂的光辉。 这意味着干练的政治家留有广阔的活动场所,但这并不是说,因为他有技能,他的一切行动都是正当的。圣托马斯的“政治上的审慎态度”同马基雅弗利派的“为了国家起见”(raison d’état)的说法并无多大关系。它所说的是手段的选择,但手段是从属于目的的,而目的是个道德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公共幸福,其价值高于个人和一家的目的,并且它也就是政治的应有的目的。

这样我们就重新回到目的和价值的问题上来,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了解那些目的和价值,我们将怎样决定它们的性质,特别是我们将怎样在一个由基督教理想所充分决定了的十分错综复杂的人生中来辨别它们并评定它们的适当地位?在这一点上,圣托马斯的学说同他全部哲学最后所依据的那些形而上学的前提相呼应,那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除非能够毫不含糊地分清什么是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发现和实行的事情,什么是不靠超自然力量的帮助就无法完成的事情,否则人的本性便显然不会有扩展和表现的余地。古人的一切智慧都将毫无用处。人的世界又将为天国所并吞。可是,按照圣托马斯的说法,所揭示的基督教的真理是同理性的证明并不矛盾的。基督教生活的实践并不硬要人们放弃其人的身份所不可缺少的东西。理性和信仰、人性和超自然的价值在基本上是互相协调的。天恩不会取消本性而只会使本性完善(Gratia non tollit naturam sed Perficit):这是圣托马斯的理论的基本要点,或许也可以说是他的天才之笔和成功的根源。这个著名的公式表现了一种与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猜疑和敌意迥然不同的对人生的态度。它表明了一种至今与西方基督教关系密切的心情。事实上,这是天主教对人生的一种解释,力求看出并了解人类的活动和思想的整个范围,给人生的每一方面都留有地位,但同时又把它们分派在一个有秩序的体系之中。圣托马斯认为天恩并不取消本性,而是使它更为完善,他的这种主张所表示的意思是:人类的价值和真理并不一定由于有了较高的价值和真理的发现而丧失其意义,它们不论多么朴素和低级,总还值得被认为是可以担当建设基督教文明这一重大任务的工具。它也表示承认理性和伦理价值的纯“自然的”领域是存在的,并且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种基本上是属于人类的正义标准并不为罪孽所玷污,也不会融入神的绝对正义的光辉。它毋宁说是向实现基督教理想这一目标努力的长途攀登过程中的必要的第一步。这个正义标准在自然法中体现出来。

自然法学说是圣托马斯讨论政治时所环绕的中心。但这与较近时代在形成近代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的那种学说迥然不同。它和个人天赋权利的学说毫无关系。我们被要求作为出发点的,不是个人而是宇宙,是关于一个以法律为其最高表现的有秩序、有等级的世界的观念。自然法仿佛是架在把人和他的创造者隔开的鸿沟上的一座桥梁。它表示出人的尊严和权力,因为在所有被创造的生物中,只有人才被邀请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参加宇宙的合于理性的体系。在这整个学说中存在着理性主义的倾向,但丝毫没有现代唯理论的那种傲慢的精神。正如胡克 所发现的,也存在着对于法的一种十分有趣的看法,认为法与其说是意志的表现,还不如说是理性的表现。自然法是一切实在法的楷范:所强调的是国家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自然法是政治上忠贞不二的基础,是赖以理解并确保社会政治关系的基础。

这样,亚里士多德的国家概念便被接受并放进经院派自然法概念的体系之中;这是不像乍看起来那么荒谬的结合,因为难道人的本性不是当时引起争执的问题吗?亚里士多德曾经提供了对于国家的合理解释。他认为社会和政治制度既然以人的本性为基础,就具有一种实在的价值。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史家曾经指出,前人把社会和政治制度解释为原罪的结果和神的补救办法,而圣托马斯却没有在各方面直接地和绝对地反驳这种解释,这是很有意思的。对他来说,原罪及其后果的观念仍然是,并且不能不仍然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的信条。但原罪本身并没有使自然原则本身(ipsa principia naturae)归于无效。因此它的后果只牵涉到人的履行自然理性(naturalis ratio)的命令的可能性,而并不涉及他的能够了解那些命令的能力;换句话说,它的后果并不损害一个纯自然道德价值领域的存在,并且正是在这个领域中,国家才找到它的存在的理由(raison d’être)。我们的确可以说,在圣托马斯以前和以后,认为国家具有必要性和基础的那种不同的态度,是从对于人的本性所抱有的不同的看法产生的。托马斯·阿奎那并不认为国家大概是神单纯根据堕落的人类的实际情况而指定的一种必要的制度,而是仿效亚里士多德的办法,从人的本性得出国家的观念。但是在这里,自然法的观念以及自然法所表示的自然秩序与神的秩序之间和谐一致的想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及其对于国家的“自然的”特性和作为人类本性的完成与终结的国家本身的地位提高的主张,实际上包含了对基督教关于存在着较高的、最后的价值以及单纯依靠人力不足以获得那些价值的思想的一种挑战。在圣托马斯看来,包含政治经验并充分为之辩明的自然秩序,只不过是认识一个较高秩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自然法不过是上帝的永恒法的一部分。如果天恩不会取消本性(Gratia not tollit naturam),本性也当然不会取消天恩(Natura non tollit gratiam)。本性需要由天恩来加以改善。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的国家的行动,必须被认为是在神支配世界的总的体制之中,并完全服从那种支配。这种清晰的分界使圣托马斯有可能企图把古典的国家观念同基督教的国家观念调和起来。在这些划分得很清楚的界限内,并以这些考虑为条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影响引起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一次深刻而彻底的革新。 /4C5sxINwOBlntEVqQXSq8DXdyOGsp3mTg+QMX+vFicnpS1yleNytBzlTLJyW3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