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暗星

霍雷肖,天地间的奇事很多,远超越你的理性。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最早发现黑洞那样的东西是在18世纪晚期,当时伟大的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Simonde Lapal-ace)和英格兰的牧师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有着同样惊人的想法。那个时代的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对天文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关于天体的所有了解来源于它们发出的光,或者是在月亮和行星的情况下,它们反射的光。在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时代,尽管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已去世半个世纪了,但他在物理学上依然有着最强大的影响力。牛顿坚信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他把它们称为微粒,如果是这样,那么没有理由认为,光会不受重力的影响。拉普拉斯和米歇尔想知道:是否存在一种大质量、大密度的恒星,以至于光无法逃离它们的万有引力。如果存在这样的恒星,那么它们不是全黑以至于不可见的吗?

诸如一块石头、一颗子弹,甚至是一个基本粒子,这样的抛射体 能逃脱出地球的引力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能,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不可能。一个有质量物体的引力场永远不会终止,它永远延续着,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越来越弱。例如,一个抛射体永远无法彻底逃脱地球的引力。但是,如果以极大的速度向上快速扔出一个抛射体,那么它将永远持续它向外的运动,减弱的引力太弱,无法使其回头并回到地面。这就是抛射体逃脱地球引力的本意。

最强壮的人也无法将一块石头扔向太空。专业的棒球投手垂直向上抛可能会达到75码(1码约为0.9米),这大约是帝国大厦1/4的高度。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手枪向上发射的子弹大约能达到3英里的高度。存在一个特定的速度,恰好足够发射一个物体到一个永久的外轨道,该速度被称为逃逸速度。当射出的速度小于逃逸速度时,抛射体会落回地面。当射出的速度大于逃逸速度时,抛射体会逃离到无穷远处。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极大,为每小时25 000英里。

对于这里的讨论,我们称所有大质量的天体为恒星,无论它是行星,或者小行星,还是真实的恒星。那么地球恰好是一个小的恒星,月球是一个更小的恒星,诸如此类。依据牛顿定律,一个星体的引力效果正比于它的质量,因此星体的逃逸速度也极为自然的正比于它的质量。然而质量仅仅是决定要素之一,另一要素与星体的半径有关。想象你站在地球的表面,某种力使得地球的尺寸变小,但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如果你正站在地球表面,吸引力会使你与地球之间和地球各个原子之间变近。由于你趋近地球的中心,地心引力的影响会变得更为强大。正如你想象的那样,你自身的质量作为地心引力的函数,也会增加,逃离地球的拉力会更为困难。这显示了一条基本的物理规则:压缩星体(不减少它的质量)会增加其逃逸速度。

现在考虑完全相反的情形。出于某种原因,地球的尺寸扩张了,因此你离地心远了。表面的地心引力将会变弱,因此变得容易逃离。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提出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个有着如此大的质量和如此小的半径星体,以至于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当米歇尔和拉普拉斯首先提出这个预言性的想法时,光速(用c来表示)已为人类所知达100年之久。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Ole Rφmer)在1676年就确定了c的值,发现光以惊人快的速度传播,为每秒186 000英里(或绕地球运行7周) [1]

c=186 000英里/秒

光有如此大的速度,因此需要非常大的或者极度收缩的质量才能捕获光,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米歇尔向皇家学会递交的论文是后来被约翰・惠勒称之为黑洞的物体的第一篇参考文献。

当你知道引力与其他力相比是非常弱的时候,你可能会为此事而感到吃惊。起重机工作人员和跳高运动员可能感到引力不小,但一个简单的实验会展示出引力是多么的微弱。首先考虑一个轻的物体:一个由泡沫聚苯乙烯制成的小球是很合适的。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法,例如用你的衬衫摩擦物体,就可以让它带上静电。现在用细线将它悬挂在天花板上,当它停止摆动时,细线处于竖直位置。接下来,让另外一个带相同电的物体靠近它。静电会推开悬挂的物体,使细线张开一定的角度。

如果悬挂的物体是一个铁制品,那么用磁铁可以得到和上面相同的结果。

现在去除电荷和磁铁,让一个质量非常大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来使它偏离。重物体的引力作用在悬挂物体上,但是这个效应太小以至于无法观测。与电磁力相比,引力是非常微弱的。

但是,既然引力如此微弱,为什么我们无法跳到月球上去呢?答案在于地球有巨大的质量,约为6×10 24 千克,这轻而易举地弥补了引力的微弱。然而即便有如此大的质量,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依然小于光速的千分之一。为了使逃逸速度大于光速c,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所想象的暗星必须是非常重和极度被压缩的。

为了使你能够体验所涉及的强度,我们来看看几种天体的逃逸速度。逃离地球表面的初始速度大约是每秒8英里(大约等于11千米),即大约每小时25 000英里。就地面的标准而言,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但与光的速度相比,就显得非常慢了。

与逃离地球相比,你有更好的机会逃离小行星。半径为1英里的小行星的逃逸速度大约是轻易能达到的每秒6英尺(2米)。相比之下,无论是半径还是质量 [2] ,太阳都比地球大得多。这两者的效应是相反的。质量越大,逃离太阳表面越困难,而半径大了逃离反而容易。然而质量取胜了,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比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大50倍左右,但依然比光速慢得多。

然而,太阳注定不能永远保持相同的尺寸。当恒星的燃料消耗殆尽时,由内热产生的向外的压力消失。引力就像一个巨大的钳子一样,使恒星坍缩为它原有尺寸的一小部分。大约50亿年之后,太阳将会枯竭,坍缩成所谓的白矮星,它的半径和地球半径相当。从它的表面逃离需要的速度为每秒4 000英里,快极了,但依然只是光速的2%。

如果太阳再重一些,即大约是现在质量的1.5倍,那么增加的质量会刚好把它挤压过白矮星阶段。恒星内的电子会被挤压到质子里面,形成一个稠密得难以想象的中子球。中子星是如此的密集,以至于单单一茶匙中子球的质量就超过了10万亿磅。但是,中子星还不是暗星,它表面的逃逸速度接近光速(大约是光速的80%),但还不是光速。

如果坍缩的恒星更重的话,即达到太阳质量的5倍,那么即便是密集的中子星也无法承受向内的引力。它最终会坍缩到一个奇点,一个密度为无穷大、有着毁坏性力量的点。这个微小的核的逃逸速度,远远大于光速。暗星,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黑洞的东西,由此而诞生了。

爱因斯坦非常不喜欢黑洞的观点,以至于他忽视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宣称黑洞是无法形成的。但是,无论爱因斯坦的喜与恶,黑洞是真实存在的。如今,天文学家们不仅研究单个坍缩的恒星,而且也涉及星系群的中心,在那里成千上万甚至是数以亿计的恒星,转化成巨大的黑色怪物。

太阳不够重,无法压缩自己来形成黑洞,但如果我们用宇宙钳将它夹紧,使它的半径恰好压缩到2英里,它就变成一个黑洞。你可能会认为,如果钳子的压力变小,它的半径会弹回到5英里。不过为时已晚,组成太阳的材料会进入一种自由落体的状态。太阳表面会快速地经历1英里点、1英尺点和1英寸点(1英尺约为30厘米,1英寸约为2.5厘米)。这在形成奇点之前是不会停下来的,而且这种可怕的坍缩是不可逆转的。

想象你发现自己在一个黑洞附近,但是离奇点尚有一段距离。从那里发出的光能逃离黑洞吗?答案依赖于黑洞的质量和光开始其旅程的精确起点。一个称之为视界的假想球面将宇宙分为两部分。从视界内发出的光不可避免地被拉回黑洞,而从视界外发出的光能逃脱黑洞的引力。如果太阳变成了黑洞,视界的半径大约是2英里。

视界的半径称为史瓦西半径。这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 arzschild)而取的名字,他是第一个研究黑洞数学理论的人。史瓦西半径依赖于黑洞的质量;事实上,它直接正比于黑洞的质量。例如,如果太阳的质量变为现在的1 000倍,离它2英里或3英里处发出的光就没有任何机会逃离,因为视界的半径增加了1 000倍,达到了2 000英里。

质量和史瓦西半径之间成正比是物理学家获知黑洞的第一个事实。地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它的史瓦西半径是太阳的百万分之一。只有把它挤压到越橘大小的时候才能形成暗星。相比之下,有一个超大尺寸的黑洞,潜藏在银河系中心,它的史瓦西半径大约是1 000万英里,与地球环绕太阳的轨道大小相当。在宇宙的某一个小区域,甚至存在比这个黑洞更大的庞然大物。

没有任何地方比黑洞的奇点更为危险,任何事物都无法在它无限强大的力量下存活。爱因斯坦对奇点的想法感到惊恐不安,因此他抵制它的存在。但是我们只能接受它,如果足够多的质量堆积在一起,任何事物都无法对抗向心的巨大拉力。

潮汐和身高2 000英里的人

大海每天就像是呼吸了两次一样,那么是什么引起大海的起伏呢?当然是月球,但它是怎样做到的呢?为什么每天两次呢?在我解释之前,首先让我向你们讲述一个关于身高2 000英里的人的降落故事。

想象身高2 000英里的人,即一个从他的头顶到脚底高2 000英里的巨人,当他从外太空落向地球时,脚先着地。在外太空遥远的某处,引力太弱以至于他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他接近地球时,他长长的身体会产生强烈的感觉,不是下落的感觉而是被拉伸的感觉。

问题不在于这个巨人朝向地球的整体加速度,引起他感觉不适的原因,是因为引力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在远离地球的地方,引力几乎完全不存在。但是当他靠近地球时,由引力产生的拉力增加了。这个可怜的人太高了,以至于他的脚部受到的拉力要比他的头部受到的拉力大得多,净效应就是产生了难受的感觉,他的头部和脚部正在被朝相反的方向拉伸。

如果水平下落的话,他可能会避免被拉伸,因为头和脚处在同样的高度。然而当这个巨人这样做时,他感觉到了新的一种不适,一种被挤压的感觉代替了拉伸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头部好像正在被压向脚部。

为了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暂时把地球想象成平坦的。下面就是它的样子:

图中带箭头的竖直线代表引力的方向,一律竖直向下,而且引力的强度是完全均匀的。在这样一种设定下,无论身高2 000英里的人是竖直落下还是水平落下,都不会有任何麻烦,至少在他撞到地面之前不会遇到麻烦。

但是,地球不是平坦的,因而引力的强度和方向都是变化的。引力不是指向一个方向,而是直接指向球体的中心。

如果巨人水平下落时,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地心引力将他拉向地球中心,因此他的头部和脚部受到的力不同,导致了被压缩的奇怪感觉。

我们回到大海的潮汐问题。海水每天两次的涨落的原因,与2 000英里高的人在下降中所感到不适的原因,是完全相同的:引力的不均匀性。但是在潮汐问题上,不是地球的,而是月球的引力起作用。正对月球的大海,受到它的引力最强,背对月球的那部分大海最弱。你如果认为月球仅引起靠近它的海洋的膨胀,那么你就错了。在下落中,巨人的头部被拉伸而离开他的脚部,出于同样的原因,地球两侧无论是面对,还是背向月球的水,都会膨胀而离开地球。有一种方法可以想象,地球上靠近月球那面的水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偏离地球,但是在远离月球的那边,月球吸引地球而偏离那部分水。结果地球上两边的水都会膨胀,一边朝向月球,一边背离月球。当地球在膨胀的水下回转时,每一点都经历两次潮汐。

由引力的强度和方向变化而引起的扭转力统称为潮汐力,无论它们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还是其他天体引起的。当身高正常的人从跳水板上跳下时,他们能感受到潮汐力吗?不能,我们是不能感受到的,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尺寸太小,以至于地球的引力场,在我们身体尺度上几乎不发生变化。

坠入地狱

我走上渺无人烟的神秘之路。

——但丁《神曲》

当你掉向一个具有太阳质量的黑洞时,潮汐力不会如此仁慈。紧密收缩在黑洞微小的体积内的质量不仅使视界附近的引力非常强大,而且变得非常不均匀。在你到达史瓦西半径之前,当距离黑洞不超过100 000英里处时,潮汐力就会使你感觉极为不适。对黑洞周围快速变化的引力场而言,你就如同身高2 000英里的巨人一样大。当接近视界时,你会变形,几乎类似于从管子里挤出的牙膏。

有两种方法可以消除黑洞视界处的潮汐力的影响:或者让你自己变小些,或者让黑洞变大些。细菌在一个具有太阳质量的黑洞的视界处是不会感受到潮汐力的,而你在具有1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视界处同样如此。这似乎有点儿违反直觉,因为质量大的黑洞周围的引力作用会更强些。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质量大的黑洞的视界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几乎是平坦的。在黑洞视界附近,引力场非常强却几乎是均匀的。

如果你对牛顿的引力理论略有所知,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暗星视界处的潮汐力。你会发现,暗星半径和质量越大,视界处的潮汐力就越弱。因此,穿过一个非常大的黑洞的视界是平安无事的。然而不幸的是,你依然无法逃脱潮汐力的魔爪,甚至对于最大的黑洞也是如此。大的尺寸仅仅延缓了这种必然,最终会无可奈何地落向奇点,正如但丁(Dante)所想象的折磨那样可怕,托克马达(Torquemada)在西班牙宗教法庭所遭受的苦难,毁灭的情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即使最小的细菌在垂直轴上也会被分裂,水平方向上被挤扁。小的分子会比细菌存活的时间长些,原子会存活得更长些。但是,甚至对于单个质子而言,奇点迟早会占到上风。我不知道但丁关于任何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地狱的痛苦折磨的言论是否正确,但是我非常确定任何事物,都无法逃离黑洞奇点处可怕的潮汐力。

我们已知道被拉入奇点的物体如同坠入地狱,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尽管奇点有着不仅奇异而且残忍的性质,但仍然不是黑洞最神秘之处。无论如何,奇点至少不像视界那样似是而非。当物质穿过视界时会发生什么呢?现代物理学中几乎没有比这个问题更为混乱的答案了。无论你怎样回答,都可能是错的。

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的时代远远早于爱因斯坦的时代,因此无法预料到他在1905年作出的两大发现。第一个发现是狭义相对论,它所基于的原理是:包括光在内,任何事物都永远无法超过光速。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知道光不会逃逸出暗星,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事物更加不能逃逸。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另一个发现是:光实际上是由粒子组成的。在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猜想出暗星不久,牛顿关于光的微粒说就失宠了。事实证明光是由波组成的,类似于声波或是大洋表面的波。直到1865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领会到光是由波动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在空间以光速传播,光的微粒说寿终正寝了。似乎没有人会想到电磁波仍然可能被引力吸引,因此暗星被遗忘了。

暗星就这样被忘却了,一直到1917年,当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求解爱因斯坦新制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并重新发现暗星 为止。

等效原理

如同爱因斯坦的许多其他工作一样,广义相对论是复杂和微妙的,但它是由极为简单的观测事实而来的。事实上,它们是如此的基本,以至于任何人都能做,而想不到做。

爱因斯坦的风格是从最为简单的思想实验中得出意义极为深远的结论。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仰慕这种思维方式。在广义相对论的情形下,思想实验涉及电梯中的一个观测者。教科书上经常把电梯修改为飞船,但是在爱因斯坦的时代,电梯是令人为之激动的高科技。他首先想象电梯在宇宙空间中自由飘浮,远离任何引力源。

电梯中的任何人都能体验到完全失重的感觉,抛射体会做完美的匀速直线运动,光线也完全以相同的方式运动,不过当然是以光速了。

可以采用绳索将电梯固定到某个遥远的支撑物上,或者将它拴在火箭的下面。爱因斯坦接下来想象:如果电梯向上加速将会发生什么呢?乘客会被推向电梯的底板,抛射体的轨道也会向下弯曲,呈现为抛物线。这所有的一切和他们在引力影响下的情形完全相同。自伽利略之后,人们都了解这一点,但直到爱因斯坦才把这个简单的事实变成一个崭新的、强有力的物理学原理。等效原理假设引力效应和加速效应完全没有任何差异。电梯中的任何实验都无法区分出电梯是静止在引力场中,还是正在宇宙空间中加速。

就其自身而言,这并不奇怪,但结果是重要的。当爱因斯坦发表等效原理时,关于引力对其他现象的影响知之甚少,这些现象包括电流、磁铁的行为,以及光的传播,等等。爱因斯坦首次计算出引力如何影响这些现象,这通常不涉及任何新的或是未知的物理。他需要做的是,想象在加速的电梯中,观测这些已知现象时会有怎样的结果。于是,等效原理将告诉他引力的效应。

第一个例子涉及光在引力场中的行为。想象一束光在电梯中从左到右做水平运动。如果电梯在远离引力源处自由移动,那么光将沿着一条完美的、水平的直线运动。

现在让电梯向上加速。从电梯左侧发出的光是水平运动的,但是由于电梯的加速运动,当它到达另一侧时,它表现为有一个向下分量的运动。就某种观点而言,电梯在向上加速,但是在电梯中的乘客看来,光表现为向下加速。

事实上,光线路径的弯曲类似于一个极快速运动的粒子的轨道。这个效应与光是由粒子还是波组成无关,它仅仅是向上加速运动的效应。除此之外,爱因斯坦论证道:如果加速能引起光线轨道的弯曲,那么引力一定也可以。事实上,你可能认为是引力吸引光而引起它下落,这正是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所猜想的情况。

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加速运动可以模拟引力效应,那么它同样也能消除引力效应。想象电梯不再是处于宇宙空间中的无限远处,而是在一座摩天大楼的顶部。如果电梯处于静止状态,那么电梯中的乘客将体验到引力的全部效应,包括光线穿过电梯时的弯曲效应。但是随后,电梯的吊索断了,它开始加速落向地面。在短暂的自由下落过程中,电梯中的引力表现为完全消失了。 乘客悬浮在电梯舱中,丝毫感觉不到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粒子和光线在其中沿着完美的直线运行。这是等效原理的另一方面。

排水孔、哑洞和黑洞

任何不用数学公式而试图阐明现代物理学的人,都会了解到类比是多么的有用。例如,把原子想象成一个微型太阳系是十分有益的;同样,对于还没有准备好投入到广义相对论的艰深数学中的某些人而言,用通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暗星是有所帮助的。但是,类比有它们自身的局限性,如果用严格的标准来说,黑洞的暗星类比是有缺陷的。存在另外一个更为合适的类比,我是从比尔・温鲁(Bill Unruh)那里了解到的,他是黑洞量子力学的先驱者之一。我如此喜欢它的原因,可能起源于我的第一份工作——钳管工。

想象一个浅的、无限大的湖,它只有几英里深,但是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一种全盲的蝌蚪生存在这个湖中,它们对光一无所知,但是非常善于利用声音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进行交流。这里存在着一条铁定的法则:在水中没有什么比声速传播得更快。对大多数场合而言,由于蝌蚪的移动速度慢于声速,因此速度的极限并不重要。

此湖中有一个危险的地方。许多蝌蚪一旦发现这一危险,就为时已晚,永远无法回去说出这个秘密。湖中心有一个排水孔,湖中的水通过这个孔流到下面的洞穴中,水流将在那里形成瀑布落向锋利而致命的岩石。

如果从上往下看此湖,你会发现湖中的水流向排水孔。在远离孔的地方,水速很慢,以至于难以测量,但在靠近孔处,水流开始加速。我们假设这个孔排水很快,以至于在距离中心某处水速等于声速。距离孔更近的地方,水流是超过声速的。现在,我们构造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排水孔。

蝌蚪在水中悬浮着,体验着它们自己唯一的液体环境,它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运动得有多快;它们邻近的一切事物都以相同的速度被冲走。大的危险是它们可能被吸进孔中去,然后在锋利的岩石上丧命。事实上,向内的速度超过声速有一个边界,一旦它们当中的某一个穿过此处,就注定要被毁灭了。穿过一去不复返点之后,蝌蚪再也不能逆流而上,也不能给安全区域中的同类发出警告(因为水中传播的可听信号都比声速慢)。温鲁把排水孔和一去不复返点称为哑洞,哑的意思是安静无声,因为声音不能从中逃逸出来。

当一个粗心的观测者漂过它时,起初是无法发现任何不同寻常之处的,这是关于一去不复返点最有趣的事情。没有路标和警报器来警告他,也没有障碍物来阻止他,甚至没有任何东西来通知他即将突如其来的危险。此时此刻一切都平安无事,接下来的时刻仍然如此。经过一去不复返点是令人乏味的。

一只自由漂浮的蝌蚪,我们称她为爱丽丝(Alice),她一边给远处的朋友鲍勃(Bob)唱歌,一边漂向排水孔。如同其他看不见的蝌蚪同伴一样,爱丽丝只有非常有限的演唱节目。她所能唱的音符仅仅是中央C,它的频率是每秒262周,或者用专业术语来讲,是262赫兹(Hz) 。当爱丽丝还远离排水孔时,她的运动几乎是无法感知的。鲍勃聆听着爱丽丝的声音,他听到了中央C。但是当爱丽丝加速时,她的声音开始变得深沉,至少鲍勃听着是这样;中央C变到了B,然后是A。原因在于我们熟知的多普勒频移,这在当一个加速的火车鸣笛时可以听到。当火车靠近时,对你而言,鸣笛声比火车上乘务员听到的音调高。接着,当鸣笛声退离到某处时,又变得深沉。这时每相邻的振动要比前一次传播的稍远些,当你听到它时有微小的延后。相邻的声音振动的时间被拖长,因此你听到了较为低的频率。如果火车加速远离,那么所谓的频率会变得越来越低。

爱丽丝所唱的音符在漂向一去不复返点时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起初,鲍勃听到的音符的频率是262赫。稍后它转移到了200赫,接着是100赫,50赫,等等。在极为靠近一去不复返点处发出的声音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能逃逸出来;水的运动速度几乎抵消了声音向外传播的速度,几乎让它停了下来。不久之后,爱丽丝的声音变得如此低沉,以至于没有特殊的装置,鲍勃就不能再听到她的声音。

鲍勃可能有某种特殊的装置来收取声波,于是他得到了爱丽丝接近一去不复返点时的信号。但是,随后的声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鲍勃,因此使得关于爱丽丝的所有一切都慢下来了。不仅她的声音变得深沉,而且她挥动的手也几乎停止了。鲍勃探测到的最后一个波,似乎需要无穷长的时间。事实上,当爱丽丝到达一去不复返点时,鲍勃永远无法接收到她的声波了。

然而在此同时,爱丽丝没有注意到任何异样。她幸运地漂过一去不复返点,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减速或加速。只是在不久之后,当她被冲向致命的岩石时,她才意识到危险。这里我们发现黑洞的关键特点之一:关于同一事件,不同观测者的看法表面上相矛盾。对鲍勃而言,至少通过他所听到的声音来判断,爱丽丝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一去不复返点,但对爱丽丝来说,可能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

到目前为止,你可能猜想一去不复返点是黑洞视界的一个类比。如果用光来代替声音(记住没有什么能超过光速),那么你就对史瓦西黑洞的性质有了一个相当精确的图景。在排水孔的情形下,经过视界处的任何事物都无法逃离出去,甚至不能保持不动。在黑洞中,危险不再是锋利的岩石,而是中心处的奇点。视界内的任何事物都会被拉向奇点,它们在那里被挤压成有着无限压力和密度的物质。

有了哑洞这个类比作为我们的装备,与黑洞有关的许多似非而是的事情就变得明确了。例如,设想鲍勃现在不再是一只蝌蚪,而是空间站的一名宇航员,他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内环绕黑洞运行。与此同时,爱丽丝正落向视界,她不是在唱歌,因为宇宙空间中没有空气来传播她的声音;相反,她用一个能发出蓝光的手电筒来向外发射信号。当她下落时,鲍勃发现光的频率由蓝光变为红光,然后越过红外到微波,最终到低频率的无限电波。爱丽丝感到自己越来越呆滞,几乎静止了。鲍勃永远无法看到她穿过视界;对他而言,爱丽丝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一去不复返点。但是在爱丽丝自身的参考系中,她正好穿过了视界,仅当她接近奇点时才开始感到有点儿异样。

史瓦西黑洞的视界在史瓦西半径处。当爱丽丝穿过视界时,她的末日将要来临了,但是就像蝌蚪一样,在被奇点毁灭前,她依然有些时间。究竟是多少时间呢?这依赖于黑洞的大小和质量。质量越大,史瓦西半径越大,爱丽丝存活的时间越长。对太阳质量般大的黑洞而言,爱丽丝大约只有10微秒的时间。位于我们星系中心处的黑洞,它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10亿倍,爱丽丝将有10亿微秒,即大约半小时。你甚至可以想象更大的黑洞,爱丽丝在那里可终其一生,甚至她的子孙后代可能在那里生存、死亡,当然是在奇点毁灭他们之前。

当然,依据鲍勃的观测,爱丽丝永远无法到达视界处。那么谁是正确的呢?她是到达还是没有到达视界处呢?真正发生了什么呢?究竟在哪里呢?总之,物理是一门观测和实验科学,因此我们必须信任鲍勃的观测结果,尽管它们表面上与爱丽丝对事件的描述相矛盾,但是有着自身的有效性。(在后面的章节中,在讨论了由雅各比・贝肯斯坦和史蒂芬・霍金发现的有关黑洞的令人惊异的量子性质之后,我们将重新回到爱丽丝和鲍勃。)

就大多数场合而言,排水孔是个好的类比,但是如同其他类比一样,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当一个物体落向视界时,它的质量使得黑洞的质量增大。质量的增大意味着视界的增加。毫无疑问,在排水孔这个类比中,我们可以连接一个泵,来控制水流。每当有东西落进孔中时,泵就会打开一点儿,从而加速水流,并将一去不复返点向远处延伸。但是这个模型就此而失去了它的简洁性。

黑洞的另一个性质是:它们自身是可移动的物体。如果将黑洞放在另一个物体的引力场中,就如同其他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一样,它会被加速。它甚至可能落入一个更大的黑洞之中。如果我们试图描述真实黑洞的所有特性,那么排水孔类比就会比它想避免的数学还要复杂。但尽管有这些局限,排水孔是一个极为有用的图景,它使我们不需要精通广义相对论的方程,而理解黑洞的基本特征。

为喜欢公式者准备的一些公式

我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为倾向于不用数学的读者准备的,但是对那些喜爱一点儿数学的读者,这里给出了一些数学公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如果你不喜欢它们,直接跳到下一章去阅读就行了。我们这里不必通过测试。

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吸引的,引力正比于它们质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这是物理学中最著名的方程之一,几乎和E=mc 2 (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它联系着能量E、质量m和光速c)一样有名。方程左边是两物体之间的力F,例如月球和地球,或者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力。方程右边是大的质量M和小的质量m。比如说,地球的质量是6×10 24 千克,月球的质量是7×10 22 千克。两物体间的距离用D来标记,从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大约是4×10 8 米。

方程中的符号G是数值常数,称为牛顿常数。我们不能通过纯数学的推导来得到牛顿常数。为了得到它的值,必须测定两个已知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可以计算出相距任意距离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牛顿从来不知道他自己的这个常数的值。由于引力非常弱,因此G太小,以至于直到18世纪末才测量出它的值。那时,英格兰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设计了一种巧妙的方法,用来测量非常小的力。卡文迪许发现,相距为1米的一对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之间的力大约是6.7×10 -11 牛顿。(在公制单位中,牛顿是力的单位,它大约等于1/5磅。)因此在公制单位下,牛顿常数的值为:G=6.7×10 -11

牛顿得到了他理论中的一个幸运的突破:有关平方反比定律的特殊数学性质。当你称自己的体重时,把你拉向地球中心的引力一部分是由你脚底下的质量产生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质量,还有一部分产生于8000英里远的对径点。然而由于数学的神奇魔力,你可以假设全部的质量都集中于一点,它恰好在行星的几何中心。

一个球体与质量全部集中于中心点时产生的引力精确相同

由于这个便利的事实,牛顿用一个微小的质点来代替大的质量,从而计算出大物体的逃逸速度。下面是结果:

这个公式清楚地表明:质量越大,半径R越小,逃逸速度越大。

现在计算史瓦西半径R s 就成为一个简单的练习了。你仅需要把光速代替逃逸速度,然后求解方程得出半径即可。

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史瓦西半径正比于质量。

关于暗星,要说的就这么多了,至少在这种程度上拉普拉斯和米歇尔能够理解它们。

[1] 在米制单位中,光速大约是3×10 8 米/秒。

[2] 太阳的质量大约是2×10 30 千克,大约是地球质量的50万倍。太阳的半径大约是700000千米,约是地球半径的100倍。 stQaRHSxDNCwJuKwGSvAEsePlTlq1U4EysaVRbzUNbx/pqfnhnsXYA43DnwHIl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