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为什么说新闻来源影响媒介生存与发展

【问题提出】 无论是以前还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来源一向被视为媒介的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重要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媒介的报道面和报道水准与媒介的新闻来源息息相关?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对待新闻来源的态度和立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媒介自身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内容为王”理念对新闻来源提出了哪些要求,它的发生背景又是什么?

一、新闻来源决定媒介报道面和报道水准,造就“新闻来源市场”

时任《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的任天阳在2012年7月4日暨南大学第五期“传媒领袖讲习班”课堂上,在做题为“新媒体格局下的新闻线索研究”的演讲时就阐明了记者取得新闻线索、收获新闻来源的重要性,指出以广泛的新闻线索收获的有价值的新闻来源是创造众多新闻品种的基础。“在维系新闻生产循环中,广告只是报纸的附属值,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再生产源于新闻线索的源源不断。如果一份报纸的新闻线索少了,比如电话爆料的数量下降,就将预示着报纸的发行量少了,报道的方向可能出现偏差,不能和读者很好地互动并收取读者的反馈。”新闻线索是获取新闻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线索的减少也就意味着新闻来源的萎缩。因此,新闻来源决定着媒介的报道是否客观全面,是否能够与读者进行交流讨论,乃至决定媒介的生存。《中国青年报》的曹林也提出“媒体的主流与边缘,很多时候与自身的行政级别和名号没有太大关系,而在于信息的供给。在人们需要信息作判断依据的时候,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一事当前,人们求索真相的时候,媒体提供了多少对事实的报道。媒体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产品是新闻信息,媒体的地位,要以对新闻规律的遵守去判断” 。一个媒体要捍卫自己的地位不是去攀名号,而是在新闻信息的供给上下工夫,新闻信息越及时、全面、客观,能够给予受众的参考价值越大,也就越能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追捧。但这些都需要靠新闻源头持续不断地供给,只有新闻源头足了,新闻报道才能呈现最大化的及时全面,媒体的地位也才会更牢固。

每逢一些世界性和国家性的重大事件,各大新闻媒体都会派遣专业采写团队进入事件发生地进行报道。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尚未开始,各大媒体就已摩拳擦掌,准备迎接这场体育盛事,专业记者团队更是早早抵达伦敦,进行前期的采访和布局。以广州的《羊城晚报》为例,在2012年4月18日,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羊城晚报》就发起了“招募100名伦敦奥运特约记者”的行动。该行动招募到了包括奥运会志愿者在内的一批人员作为通讯员,目的是广开新闻来源,挖掘第一手现场材料。并派遣了一支专业采写队伍奔赴伦敦,在伦敦生活观察,并于6月1日开始推出伦敦奥运会前奏报道——“奥运双城记”。这实质上就是对新闻来源的策划。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意识到,只有把握好新闻来源这个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一关,才能提高报道水准,在重大事件报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正是随着新闻来源逐渐受到重视,逐步催生出了“新闻来源市场”。新闻来源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市场化”,就构成了新闻来源市场。媒介行业是一个“内容为王”的特殊产业,媒体参与市场化竞争,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丰富多彩、便于利用的新闻来源以及新闻媒体能否高效率地利用这些新闻来源。“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各地报业市场的新闻竞争愈演愈烈,同城报纸之间旷日持久地大打新闻战,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以开辟新闻来源渠道,并在争夺新闻信息资源的竞争中广泛引进市场手段,诸如对外购买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加强媒体联动和消息共享,悬赏新闻线索,奖励新闻线人等,其结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来源市场开始形成。”

二、新时期媒介迫切拓展信源渠道折射新闻来源重要性

国内新闻媒体主要的、传统的新闻来源渠道包括记者采访、通讯社、社会条线、读者和社会大众四大部分。其中,记者采访是指记者为搜寻新闻来源、捕捉新闻线索、发现并获取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系列采访工作;通讯社由于信息采集及时迅速、权威准确,曾一直是媒体获取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很难做到与特定的报纸定位和风格良好匹配,现在除了特殊情况外,媒体多用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如国内报纸在重大政治事件或突发事件以及国际版才多用新华社的稿件,而其他版块几乎都是本报采写的新闻;社会条线主要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新闻宣传机构或专职新闻宣传员向记者传达最新的新闻素材和新闻报道线索,由于这类新闻比较“官方”,形式也中规中矩,要想让这类新闻变得好看就需要记者追加采访一些新鲜的素材,改变一下新闻语言的叙述方式,这样新闻报道的效果才会大不一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记者采访形式变得多样化,媒介与读者互动更加灵活,社会条线和通讯社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媒介追逐新闻来源的理念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1.媒介越来越把读者与社会大众作为新闻来源之本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在2012年11月29日给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做的题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与深圳经验”的讲座中,介绍了美国报业数字化转型中新闻生产以及其中最为关键的新闻来源获取渠道进行的策略转变:改变了过去报社完全依赖专职记者采写新闻的传统,大量招聘兼职记者、公民记者,邀请自由撰稿人和专家学者供稿;报纸的角色从传统的新闻采集中心变成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挖掘中心。从这个层面看,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意识到,读者与社会大众才是最根本的新闻来源。他们或是新闻的参与者,或是事件的目击者,或是信息的知情人,或是记者的联系人,他们提供的新闻来源多、广、活。这是报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媒体仿佛在大街小巷安装了无数个摄像头,随时可以捕捉社会最近发展的动态,获取最新的报道线索,得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2.网络与微博助阵,媒介接收新闻来源更加灵活多样

现在,读者越来越普遍地感觉到翻开一张报纸或者点开一个新闻网页,诸如“某某微博近日引发热议”、“网上最近盛传……”之类的标题或导语应接不暇。例如,2012年8、9月份的“表哥”杨达才事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几乎都在微博上进行,传统媒体关于此事报道的新闻来源也大都来自网络,与此相类似的“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也属于网络热点新闻呈现在报纸上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记者不断从微博、各大论坛上寻找新闻源,有时还直接在新闻报道中引用用户上传的内容。“2010年一项针对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记者曾通过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47.7%的记者表示‘经常使用’微博。” 由此可见,在网络的日益影响下,网络信源越来越被重视甚至依靠。

媒体接收读者与社会大众提供新闻来源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来电、来信、来稿等形式,为了得到读者与社会大众的最大支持,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提供新闻来源的队伍中来,各大媒体几乎打开了所有“窗口”,开辟了所有渠道以方便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例如,报眉上刊登电子邮件地址,版面显著位置上刊登报料电话,有偿采用新闻线索和素材,按新闻价值大小给予不同奖励等。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在各大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发布即时新闻,同时也注重与粉丝互动,接收微博爆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方面媒体越来越看重读者与社会大众在提供新闻来源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能够充分运用新传播技术带来的革新。

三、新时期“内容为王”理念对新闻来源提出更高要求

在过去,一家媒体只要经常刊登独家新闻,就会营造极大的影响力。获取独家新闻来源,打造独家报道,一直是媒体积累影响力、打造品牌的法宝和制胜武器。然而也正是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崛起,在各路信源蜂拥充斥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独家新闻来源变得越来越窄,业界已经意识到这个苗头,开始对新闻来源及制作新闻报道的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最早提出“内容为王”的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这样解释该理念:“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受众接受一个媒体,不是因为这个媒体的技术,而是它所传送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内容始终是传媒产业的基石。“对传统媒体而言,融合了从业人员精力、知识和思想的原创性内容具有无法代替性,‘内容为王’依然是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则。” “内容为王”这句口号始终不会过时,做好内容存量才能有的放矢地扩大增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想掌握话语权,就要把“内容为王”落到实处,这就对新闻来源的质量、渠道寡众提出了要求,唯有灵敏、全面、准确的新闻来源渠道得到保证,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才会丰富、客观而又贴近受众。因此,无论是在看重独家新闻的过去,还是同质化日益突出的现在,重视新闻来源是始终不会过时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内容需求。面对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传统媒体在稳住阵脚蓄势出击的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对立身之本的“内容为王”这个概念作进一步反思和延伸,于是就需要对内容的源头——新闻来源提出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现在的独家是角度、深度、观念,而不再是信源独家,即对新闻来源要进行深加工和解读,当独家不再可能时,独到就不可或缺。因此,如何通过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的流程再造对新闻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使有限的新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逐渐成为赢得媒体竞争的关键。例如,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可以用“人无我有”的角度切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一个新闻事件,要立体呈现,从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和发展以及新闻背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报道,让新闻从浅显走向深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再次整合以及赋予新闻报道判断力的原因。对于同一件重要事件,尽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不同媒体其人员构成不同、理念不同、报道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也不同。人们除了想知道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还想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影响意义,这就需要媒体对新闻事件加以预期和判断。因此,经由专业媒介机构把关、解读、加工的高质量内容产品成为了区别不同媒体的标志,新闻来源从提供什么变成了怎么加工,其价值再次凸显出来。

【问题总结】 现代大众媒介的竞争,从直接表现上看,是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的竞争。但是从深层次看,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争夺新闻来源,二是争夺新闻受众。对新闻来源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广泛、高质量的新闻来源会拓宽报道面,呈现更加及时和丰富的新闻“大餐”,对提升媒介的影响力、争取受众有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新闻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来源的竞争。 r5zKjcMaTv+gEwMJOpsUvG+/fGhBdq36LWKc+1HCOFQOa0q9GUSw8WFGZI2Etu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