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新闻报道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已有的一些著述中,新闻报道学主要是作为新闻学科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更,它的一些重要理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那么,新闻报道学究竟是否只是一门应用学科?新的媒介环境又给它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发展契机?要解析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它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与研究任务等方面来进行。

一、新闻报道学的研究对象

新闻报道学的研究对象从微观上看,包括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采访、写作、编辑、传播、反馈等相互关联的几个环节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侧重于新闻文本的研究。从宏观上看,则是把新闻报道的主体与客体统筹结合起来,既强调方法论,又要求把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人的思维培养摆到与业务技能同等的地位上来。新闻报道的实质就是两者互动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和渗透于新闻报道采集、制作和传播的每一个过程,如果忽略了对主体的研究,单纯把新闻报道学固定在业务技能培养上,使得主客体分离,既不科学,也不利于新闻报道学的长远发展。

在对主体,即对新闻人思维培养的研究方面,新闻报道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一般新闻规律、新闻原则、新闻观、新闻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等。在对客体的研究方面,新闻报道学主要集中在对消息报道、通讯报道、深度报道以及新媒体新闻如博客和微博的研究,同时还包括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对几个重要的新闻报道领域、报道思维和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于消息和通讯等一般新闻写作而言的特殊新闻写作上,包括时政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文体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以及人物报道等。此外,深度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精确新闻报道以及预测性新闻报道也是新闻报道学比较重要的特殊研究领域。

新闻报道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俨然符合理论体系的特质,如果把新闻报道学进行理论体系拆分,它还可以分为新闻报道学原理、新闻报道学实务、新闻报道心理学、新闻报道美学、新闻报道社会学等。

其中,新闻报道学原理主要是对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研究,包括新闻叙事的原理与方法;新闻报道学实务主要研究新闻报道的业务技能培养,如消息、通讯的写作方法,不同体裁的新闻写作规律与技巧等;新闻报道心理学是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受众需求研究、新闻人与新闻来源研究,也包括新闻报道对受众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研究等;新闻报道美学则主要研究新闻报道过程中主客体的审美价值判断,新闻内容和形式美的标准等;新闻报道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与人的社会活动关系,偏重于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的研究。

以上对新闻报道学研究对象的探讨还只是“冰山一角”,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它们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不再把新闻报道学作为一门单纯的应用学科,而是涉及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如此说来,新闻报道学是一个极为庞杂的学科体系,下面将陆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新闻报道学的研究现状与任务

1.新闻报道学不只是微观上的技能,更需要与理念和思想有机结合

以往的新闻报道学研究,多注重如何提高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实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学的相关论著多是经验传授和技术指导,这样新闻报道学就会被禁锢在微观技能的“喋喋不休”上,徘徊不前。当然,这并非说微观技能不重要,对于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来说,掌握恰当的方法和拥有良好的技能固然是不可或缺乃至至关重要的。但是,实践也慢慢证明,只有完整的、正确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导新闻报道的顺利实践、高效开展,良好的新闻报道理念和思想对于提高新闻人的业务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报道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学科,相对于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等来说,新闻报道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系统性工程。首先,在选择新闻报道对象时需要判断和甄别能力,尤其在当前微博被广泛使用的时代,网络信息庞杂,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在获取新闻来源时,不仅需要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时局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有快速识别、迅速抓取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对网络及微博信源这个隐匿性高、复杂而又夹带情绪的信息场有敏锐的洞察和判断能力。从这个层面看,随着传播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新闻报道活动设置新的议题,新闻报道学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其次,在新闻写作上,如何衡量事实真相的价值,如何做到客观与平衡,更是考验新闻报道“真功夫”的门槛。但这些还不够,要做到新闻产品的“易读性”,还需要在新闻叙事方法和规律的把握上加“火候”。此外,在新闻报道学研究领域中,新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公关审美能力、新闻传播能力等都是需要认识和学习的。

因此,从这些层面看,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新闻报道学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地阐述新闻报道的原理与实务,把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思想以及原则与新闻的采、写、编等具体实务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将理念渗透到实务的每一个环节里。新闻报道学所培养的能力是将各种业务素养和技能融会贯通,并使之相辅相成的综合性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采写编技巧所能囊括的,要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要懂得新闻报道的真谛所在。

2.新闻报道学要重视基本的新闻报道规律与原则

新闻报道与新闻规律、新闻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任何一次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采、写、编等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每个部分又依傍于基本的新闻规律与原则,只有把握好新闻规律与原则,才能步步为营,取得成功。

在一些新闻理论中,有人提出新闻报道可以借鉴文学写作手法,特别是引进美学理念,这样让读者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可谓最大化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有感染力。这种观念无可非议,甚至是值得倡导的。不过在现实环境中,如果对新闻报道的尺度把握不准,“量变引起质变”,就会使新闻报道产生异化。这是因为新闻报道“质”的框架把新闻约束在“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里面,“量”的框架把新闻约束在“具有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平衡性”等特质里面,“量变”必须限制在“量”的框架之内,超过或不足,就是不符合要求的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原则是指在新闻“量”的框架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因素。要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要在新闻源头上把好关,做到最基本的确有其事、确有其人,避免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臆测和“合理想象”;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需要在新闻语言表述上拿捏得当,对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格同样需要谨慎以待;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也要讲究适宜性,需要记者具备大局意识,不为图快而发布不适宜的新闻,更不为图快而失实。新闻报道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公正性和平衡性,这些不是衡量新闻好坏的附加值,而是与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一样,都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关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在当前的新闻研究中,“纯客观”报道的呼声一直都有,但回顾新闻的发展历史和新闻事业的特征,便可以明了,无论何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包含倾向性。新闻报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并且新闻报道作为人的活动,又无可避免地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倾向,新闻报道的客观实质要求是指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因而“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新闻来源、报道对象、新闻材料选取等方面均做到平衡,也就是在报道一个观点和意见时要注意呈现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有了均等的“话语权”,新闻报道便不会片面和武断。而公正的新闻报道,则是指新闻报道不带私利和偏见,要有诚实的态度,并且合乎伦理等。

由此可见,要让新闻报道学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必须肃清这些观点模糊、界定不清的研究现状,认识到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和“纯客观”的不切实际,乃至不把新闻报道与宣传等同起来。只有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才能透彻地认识到新闻报道学的真谛,新闻报道学也将以更加清晰的面孔呈现在人们面前,不施粉黛,别样动人。

3.新闻报道学不能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自从电子网络技术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方式更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从世纪之初的大众传播时代到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俨然把原本“浩瀚无垠”的世界打造成了不折不扣的“地球村”,“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提出不过数年,如今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播方式的影响是如此深刻。

新闻报道学对思维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均不可偏废,不过,新的传播方式不是“脱胎换骨”般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而是从旧的传播方式逐渐演化和过渡而来,这就决定了新的传播方式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必须从旧的理论体系出发。但是,新的传播方式又以新的姿态彰显着自我风采,即新闻传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论显示出随着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用不断更新的理念看待新闻报道学。

我们的信息服务观念需要更新,我们的新闻产业观念也需要更新。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既得利又慌了手脚。微博使传统媒体在拓宽新闻来源、拓展报道视野上尝到了甜头,但反视之,不禁会想,传统媒体会不会逐渐被微博“绑架”?传统媒体在全媒体“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又该如何在新闻报道上更胜一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反视已有的新闻报道学著作,当中一些观念十分滞后,有的甚至有恍若隔世之感,这些最终都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符合新闻报道学与时俱进、拓宽前进道路的需求。所以,新闻报道学要谋得长足发展,就需要不断接时代之气息,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新闻报道学的发展呼唤紧贴时代脉搏的新理念、新方法。

例如,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上,最基本的追求大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乎,长期以来套话连篇、长篇累牍、不抓重点的时政报道步入了困局,而当受众逐渐不买账了,这些“官话”、“套话”报道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突围就等于坐以待毙,而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又很欣喜地看到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的新变化、新风向,近年央视新闻报道的不断改革和2012年引起热议的央视新闻联播“你幸福吗”报道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严肃”新闻报道的新面孔。

因此,新闻报道学在技术指导层面上,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探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就“师出有名”了。如此,新闻报道学就与时代脉搏相贴合,有了时代的热度,就能够催生新的思想和理念,也就能产生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报道作品,最终促进新闻报道学的长足发展。

对于新闻报道学这门复杂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很难通过一本书来详尽叙述,本书只是针对新闻报道学几个重要的点并紧密结合当前最新的媒介环境展开研究和讨论,本书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思辨性;二是“学”与“术”相结合,突出实用性;三是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新颖性。希望通过此书描绘出新闻报道学新面孔的一角,帮助大家用新的眼光去打量新闻报道学,用新的方法去学习和把握新闻报道学。

本教材是对研究生讲课的讲稿,以专题形式呈现新闻报道学的主体部分内容,在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的严密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整理、完善、提高。祈盼提出更多意见。 CHlnTzbJdwY3WWxMzDBR8vQcL0fJkGhWu43JbQk3RhPAKL37EO29kio2WpBlb2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