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省级重点中学,刚去就被安排当班主任。年轻的我稚嫩、缺乏经验却又雄心勃勃,总想干出点儿名堂让别人瞧瞧,也让自己有成就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我每天绷紧面孔跟班上的学生说话,如果有谁违反了纪律,我必定气咻咻地当众训斥他一顿,想着这是杀鸡儆猴。我终日拉紧脑子里的弦,唯恐被人发现我的稚嫩、缺乏经验等种种不足,直到做了半年不成功的班主任,被调换做科任老师。
心理学告诉我们,内力不足的人常常会借助外力来掩饰自己。不妨用这条尺子量一量身边的人。
在学校里,那些对学生最严厉、最苛刻的老师,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正因为他们不够力量,所以才丝毫不敢懈怠地攥紧学生,他们担心一旦放松,便再没有力量收拢。殊不知真正的有力量是舒张有度、收放自如。曾经有一位优秀班主任说,他的学生课余称他为“林仔”;还有一位则说,学生将私下取给他的绰号“小强”(时尚语言,即蟑螂)当面叫他的时候,是他最开心惬意的时候。
在单位里,那些板着面孔说话,动不动就起高腔、发脾气的领导,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正因为他内在力量不够,才需要虚张声势,用外表的强硬来掩饰内心的虚弱。
在家里,那个说话粗声大气,动辄砸东西、打孩子、骂老婆的男人,一定是内力不足的人。而那些作河东狮吼的悍妇,其实只是一个内心渴望被爱、渴望被温情滋润的可怜小女人。
或许你会在市场、公交车站等人多的公共场所不期然与别人生出些磕碰。如果对方暴跳如雷,不依不饶,蛮不讲理,那么你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要乱了方寸,因为你心里有底,他的蛮横不全是因你而起的,而是他内心虚弱的自然反应,一个内心虚弱又不愿意承认并面对的人,必定会敌意程度高些。假使一个人随时可能与全天下人为敌,他对你狠点就情有可原了对不?所以,你犯不着跟他计较,只要真诚地、温和地致礼,或微笑着撤退就行了。
中国有两个成语,一个是虚怀若谷,一个是色厉内荏。前者展示的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强大的人的风骨,后者描绘的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虚弱的人的表现。这是多么奇妙的语境呀,我常常为中国语言的精粹而暗自惊讶。
人的内在力量从何而来?它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以及与人交往中逐步历练而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境遇的改变,它也会有所改变。综观古代历史,又有多少改朝换代的国君,不是在打江山时具有广纳贤才的海量,而在坐江山时则因心虚而嫉贤妒能、谋害忠良呢?
至于我个人,感谢生活已将我历练成一个具有内力和爱心的教师了。
2005年9月
记得闹非典那年,真有点“谈非色变”的意味。官方和媒体一再规劝老百姓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以保持稳定。据说由于广东是国内第一例非典病人的发源地,以至连带广东口音的人到了外地都让人避之惟恐不及。偏偏我们一帮业内人士又得到了一个诱人的信息,有一个高水准的精神分析心理培训工作坊就在这节骨眼上举办。
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做通家人的工作,冒着回家后有可能被隔离的风险,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举办方的压力也很大,因为早在半年前就跟专家签定了培训合同,如果招生人数达不到开班的起码条件,就要照章赔款。
专家是一对台湾籍的美国夫妇。先生已七十多高龄,衣着精致讲究,白发一丝不苟;太太约五十出头,胖胖的身材着宽松的休闲软料服饰。均白面红唇,精神头极好。八天的培训时间,头两天大概是热身活动,不断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说一些在我们渴望着重磅知识轰炸的心灵看来无关痛痒的话。到第二天课程结束的时候,学员们耐不住了,围拢到举办方的负责人跟前提意见。这个说上课节奏太慢了,那个说老头儿说话半天一句半天一句实在是受不了,这个说两天过去没有一点收获,那个说想退余下几天的学费回家免得家人为自己担心……
第三天开课前,老夫妻与我们谈起了提的意见,温和地同理了我们,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人相聚到这里都不容易,因为现在是非典时期。就像他们从美国飞过来之前,许多朋友都劝说他们不要做冒险之举,但是当他们得知举办方为招生已花费了许多精力,而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仍有22名学员报名时,感受到了大家对他们的无限信赖,他们不愿意忽视这一份信赖……老先生谆谆劝说我们先放下期待,把心倒空,只有干净、清澈的心灵才更容易被润泽,才能让外界的东西自由地、不受干扰地流入……
不知道是先生的催眠式语言打动了我们,还是那慈父般的包容态度软化了我们,总之,随后的几天里,我们浮躁的心安定下来,大家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吸取知识,快乐地享受着那些看似简单、其实却让我们紧束的心灵一点一点放松的小游戏。我们酣畅地游弋在导师实施的催眠境界里,像婴儿一样无挂无碍,甜蜜幸福……
每天课后,老夫妇总是真诚地询问大家的感受,那一刻我们就嬉笑着狡黠地要挟他俩请我们吃西点和冰淇淋,哄闹着要求分享他们的师生恋故事。我们开晚会跟老头儿唱歌陪小老太太跳舞,抢着看他们钱包里的年轻时候的照片。到分享学习体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真诚地感受到学到了超值数倍的知识,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沐浴在爱的光辉中。为什么?是因为老夫妇的确拥有过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他们带给我们温情、理解和快乐,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完善而美好的人格。
分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对老头儿老太太依依不舍,感叹他们是我们见过的最可爱的、最有学识同时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我们互留通讯方式,拥抱告别,好多人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几年过去了,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仍然定期登陆老夫妇的心理网站,还有一些人继续追随他们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班。我们在书店但凡看到他们的著作都非常兴奋。不但买下品读还互相推荐分享。而老夫妇每隔一两年,总会来珠海组织我们一帮人做个小型的团队分享。
在这场师生情谊中,我们赢了,赢得了知识并见识了可以当作楷模的专业导师。
老夫妇更赢了,他们赢在人心。
2006、6
这个培训班有些失控了。
按说,工作坊式的班理应限定人数,招生通知上也是有人数限定的,但主办方出于他们的目的却让参与人数超过了一倍,于是,环坐一圈的学员成了一个偌大的圆。美国来的大师级心理专家——那位上了些年纪的高大结实的女士坐在圆圈的上方,让我这个坐在圆圈下方的人遥远得连她的五官都看不清。
早就过了时间表上规定的开课时间,我们不知道还在等谁。终于有人拿起话筒清开了嗓子。漫长的主持人讲话,漫长的重要人物介绍仪式,漫长的学院领导致欢迎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坐不住了,要知道,这些宝贵的时间都是我们的,是我们抛下家人和工作长途辗转来到此地,是我们用昂贵的学费买来的学习时间。但是,人们似乎已习惯了中国式的拖延,尤其习惯了忍耐,我们沉默着。
终于轮到美国大师上课了。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等待,我们希望她体谅我们迫切求知的心情,希望她一开口就字字玑珠,句句珍宝,可是,我们从年轻的翻译嘴里听到的是一串废话,是无关任何专业知识的调侃,一直在压抑不满的学员没有人应和她,大家沉默着,但沉默中能明显地感到负面情绪在增长。大师想打破僵局,又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依旧没有人说话。于是,主持人把话筒送到学员手里,话筒在学员中传递,其中的部分“乖孩子”一个个轮流回答大师“自我介绍”之类的问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头脑清醒的人实在不知道大师这些环节的意图是什么,愤怒的暗流在人圈中传递,终于有人站起来请求大师:“我们是来学心理技能的,我们的时间特别宝贵,今天上午已经耽误两个多小时了,我觉得这个人数众多的班实在不适合这种开放式提问并人人回答的方式,这太浪费时间了。”没料到大师竟反唇相讥说:“我浪费你们的时间了吗?我不是按时到的吗?”紧接着,大师又对这名学员说:“要学会包容。”
在我们圈子内有一点专业素养的人都没有料到大师会以如此的态度处理这件事。依我看来,这可以是一名颐指气使的官员对下属,也可以是一名恼羞成怒的父亲对孩子,唯独不可以是一名国际知名的心理大师对一帮虔诚好学的学员。
大师应该明白这些不满的情绪不全是指向你自己、应该有能力化解,大师应该优雅地倾听并真诚地共情,大师应该借机向大家演示一个情绪疏导的小技巧,让人看到你的包容和你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学员包容。
大师与中国合作培训心理人才已八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办事方式、中国人的思维不会一点都不了解;大师从事心理学已近三十年,著书立说传播理论和技能,直至成为一个流派的顶尖级代表人物,不会不谙熟人们的心理状态。学员有请求的时候竟然不顾伤害学员的感受高高竖起自己防御的盾牌,看来,这大师也不过就寻常人物一个。
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懂得一堂课的开始先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甚至只要你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情绪场的温度:是开心,是倦怠,是兴奋,还是不满?心理大师尤其具备此种敏锐的感受力。但是,有没有是能力问题,用不用是态度问题。遗憾的是,这一回大师是没有拿出这样的态度。
我知道,一个人的学问跟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并不一定一致,我原以为心理学是一个例外,可以通过增加心理素养来提高德行修养,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