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修身

题解

本篇共辑录《论语》原文八十一章(编码为B),包括孔子语录55章(B1-B55),孔子弟子语录22章(B56-B77),政客及时人语录2章(B78-B79),其他记录2章(B80-B81)。

主要内容涉及:修行目的或境界(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正直做人(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生修行的阶段和目标(如“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行方法与次第(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智仁勇三位一体(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品质(如“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三知(“知命”“知礼”“知言”)、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钢,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改过自新(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自我反思(如“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详见下文。

(一)孔子语录

B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立。引申为自立门户,独立生活。

③不惑:不困惑。引申为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

④天命:命运。

⑤耳顺:指能够听取正、反各种意见而不偏执。

⑥不逾矩:不越规矩。

【译文】 孔子(自我总结)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追求学问;三十岁时能够自立(门户);四十岁时(能做到)不再迷恋于外界的(各种)诱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能做到)倾听各种(正面或负面的)言论而顺其自然;七十岁时(能做到)随心所欲,(但是)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越规矩。”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人生感悟与心得,重在修身不辍,终生好学,取“修身”义。

B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

[注释]

①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志向在于弘道,根据在于明德,依靠在于仁义,悠游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浅析】 本章孔子论修行,重在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取“修身”义。

B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9.26]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按照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三军。

【译文】 孔子说:“(你)可以(用武力)夺取三军的主帅,但不可以夺走(哪怕是)匹夫(坚定的)志向。”

【浅析】 本章孔子论匹夫之志,不可夺也,重在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取“修身”义。

B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8]

[注释]

①凋:凋零,零落。

【译文】 孔子说:“(总要到了)寒冷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坚持到)最后凋零的。”

【浅析】 本章孔子以“松柏后凋”比喻君子气节,重在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取“修身”义。

B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

【译文】 孔子说:“智者不会迷惑;仁者不会忧虑;勇者不会畏惧。”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之道,应做到智、仁、勇“三位一体”,重在仁者无敌,取“修身”义。

B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君子所应达成的三个目标,我没有一个能做到:仁义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描述啊。”

【浅析】 本章记孔子自谦之辞,言其尚未达到君子之道(智、仁、勇)的要求,重在谦谦君子,乾乾日强,取“修身”义。

B7.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注释]

①馁(něi):饥饿。

②禄在其中:可以参看“樊迟请学稼”章(13.4/G21)。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应当多)谋虑(如何)修道而不(应当只顾)谋虑衣食(住行)。耕田,经常饿着肚皮;学习,经常得到俸禄。(作为)君子(应当)为不能觉悟大道而忧虑,而不(应当过于)忧虑(当前的)贪困(生活)。”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品德,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重在安贫乐道,尊道贵德,取“修身”义。

B8.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注释]

①徙(xǐ喜):迁移。这里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品德不修正,学问不讲习;听闻仁义(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自身)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些才)是我所忧虑的啊!”

【浅析】 本章记孔子之忧,在于修德、讲学、徙义、迁善四者,重在闻义能徙,不善能改,取“修身”义。

B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注释]

①弟子:一说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一说是学生。入、出:古代父与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由《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悌(tì替):也写作“弟”,指对尊者、长者要恭敬谦逊。

②谨:寡言少语。

③仁:即仁人,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时,就应当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就应当顺从师长(的吩咐),一言一行都要谨慎而且守信,要懂得博爱众人,还(要多)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照这样)实行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最好)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浅析】 本章孔子论道德修养,劝告弟子出孝入悌,谨慎诚信,重在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取“修身”义。

B10.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9.16]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出外公平就当(想着尽力)侍奉公卿,入门(回家)就当(想着尽力)侍奉父兄,(参与)丧事(的时候)不敢不尽礼数,不为酒困,(扪心自问,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浅析】 本章记孔子自谦之辞,言其在忠敬、孝悌、丧悼、慎酒等方面仍须完善,重在克己奉公,不为酒困,取“修身”义。

B11.子曰:“君子不器 。”[2.12]

[注释]

①朱熹《论语集注》云:“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只具有一定限量的)容器(就够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不器之理,常言道“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重在君子学道,大器晚成,取“修身”义。

B12.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追求的是)向上通达(于大道),小人(所追求的是)向下通达(于私利)。”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外圆内方,能上能下,取“修身”义。

B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追求)道义为上,小人以(追求)利益为上。”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见利思义,利乐有情,取“修身”义。

B1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多于要求别人),小人严格要求别人(多于要求自己)。”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取“修身”义。

B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7]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小人(的心思)经常忧心忡忡。”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内省不疚,无怨无尤,故坦荡荡;小人不仁不义,患得患失,故长戚戚,重在胸怀坦荡,无忧无惧,取“修身”义。

B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5.37]

[注释]

①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从后者。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当)看重大信,却不(应当)拘泥于小信。”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之贞,处大事不糊涂,重在贞胜蒙难,固守正道,取“修身”义。

B1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2.14]

[注释]

①周:合群。比(bì必):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看重的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和衷共济,周而不比,取“修身”义。

B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和谐(美满)而不是完全赞同;小人(看重的是)完全赞同而不管是否和谐(美满)。”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取“修身”义。

B1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26]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从不骄傲自满,小人骄傲自满而不能泰然自若。”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修己安人,泰而不骄,取“修身”义。

B2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4.11]

[注释]

①土:乡土。

②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经常)思虑道德(修养),小人(经常)思虑乡土(资产);君子(经常)思虑法制,小人(经常)思虑实惠(利益)。”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怀德怀刑,小人怀土怀惠,重在遵纪守法,弘道明德,取“修身”义。

B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热衷于)成人之美,不(会)成人之恶。小人则相反。”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重在宜成人之美,勿成人之恶,取“修身”义。

B2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注释]

①孙(xùn训):通“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当)把义作为(修身的)本质,按照礼数规范行为,出言谦逊(随和),用诚信来成全(事业)。(能做到这些的才是)君子啊!”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修行,应从义、礼、逊、信四者入手,重在仁以为本,义以为质,取“修身”义。

B2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4]

[注释]

①讷(nè):言语迟钝。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语力求谨慎迟重而行动(却)力求敏捷。”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应当谨言慎行,重在言讷行敏,取“修身”义。

B2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出的)言语超过其行动(能力)为羞耻。”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应避免言过其行,言行不一,重在先行其言,取“修身”义。

B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译文】 孔子说:“君子(真正)忧虑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他人不了解自己。”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不患人不知,但患己无能,重在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取“修身”义。

B26.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20]

[注释]

①没(mò末)世:去世。名不称焉:名声不被世人称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去的时候都没有(留下)好名声被世人所称道。”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不应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度一生,空有“君子”之名,重在务实进取,名副其实,取“修身”义。

B2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注释]

①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重:谨慎稳重。威:威严。

②主忠信:以忠信为主。这里指道德。

③惮(dàn旦):惧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为人)不庄重就不够威严;所学也不会得到巩固。(君子做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跟(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君子偶尔)犯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应庄重自持,忠诚信实,重在慎重交友,有过则改,取“修身”义。

B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5]

[注释]

①本章重出,参见上文,即《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1.8/B27)。

B2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犯了过错却不肯改正,这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过错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改过,人非圣贤,难免有过,重在知过能改,改过自新,取“修身”义。

B30.子曰:“以约失之者 ,鲜矣。”[4.23]

[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因为(对自己的行为)有约束而出现过失的(情况),比较少见。”

【浅析】 本章孔子论自律,认为能自我约束的人较少犯错误,重在约之以礼,取“修身”义。

B3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7]

[注释]

①畔:同“叛”,此为离经叛道之意。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博学于文献知识,并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认为应做到博文、约礼,重在无叛无乱,取“修身”义。

B32.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注释]

①本章重出,参见上文,即《雍也》篇第六之第27章(6.27/B31)。

B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3]

[注释]

①莫:约莫,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按照)文化知识(的标准),大概我同别人(的水平)差不多。(但是按照)躬行君子(的标准),那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

【浅析】 本章孔子自谦尚未达到躬行君子的水平,重在脚踏实地,不务虚名,取“修身”义。

B3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6.18]

[注释]

①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朴实而且有礼貌。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的)质朴超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反之,如果)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轻浮。(因此,)文采和质朴(这两者)要协调融洽,然后(才可说是)君子。”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应避免质胜文、文胜质两个极端,重在文质彬彬,取“修身”义。

B35.子曰:“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6.19]

[注释]

①也:语气词。

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离不开)正直,(虽然)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不过)是他侥幸免于(各种祸害)。”

【浅析】 本章孔子论人生,要么直道而行,光明磊落;要么苟且偷生,侥幸过活,重在正直为人,取“修身”义。

B3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译文】 孔子说:“(如果)遇见品德贤良的人,就该思虑着(如何)向他/她看齐;(如果)遇见品德不贤良的人,就该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的缺点)。”

【浅析】 本章孔子论“思齐自省”之道,重在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取“修身”义。

B3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2]

[注释]

①耻:作动词用,以为可耻。逮(dài代):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时人们的言语不轻易说出口,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行动赶不上(所说的言语)。”

【浅析】 本章孔子论古人出言审慎,重在言不苟出,行不苟为,取“修身”义。

B38.子曰:“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14.20]

[注释]

①怍(zuò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届时)要落实行动就很难。”

【浅析】 本章孔子批评大言不惭、轻诺寡信的行为,重在慎思慎言,取“修身”义。

B3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14.10]

【译文】 孔子说:“(要求一个人身处)贫穷(的境况)却没有怨恨,这很难做到;(要求一个人身处)富贵(的境况)却不骄傲,这比较容易做到。”

【浅析】 本章孔子论贫富,有难有易,重在无怨无骄,取“修身”义。

B40.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译文】 孔子说:“(应当)多要求自己(做得更好)而少苛责别人(做得不好),这样就可以远离(别人对你的)怨恨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远怨(近仁)”之道,应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以恕人,重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取“修身”义。

B4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译文】 孔子说:“(我)不忧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忧患我不了解别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知己,不患人不知,患我不知人,重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取“修身”义。

B4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译文】 孔子说:“(我)不忧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忧患自己没有(足够让人家了解自己的)能力。”

【浅析】 本章孔子论知己,认为不患人不知,但患我不能,重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取“修身”义。

B4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译文】 孔子说:“不要忧患没有社会地位,(而应当)忧患(没有)立足(于社会)的本事。不要忧患没人了解自己,(而应当)去追求足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本事。”

【浅析】 本章孔子认为不必为无地位、无知己而忧虑烦恼,重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取“修身”义。

B44.子曰:“衣敝缊袍 ,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

[注释]

①衣(yì义):动词,当“穿”字解。缊(yùn运):旧絮。古代没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丝绵。这里代指衣服破旧。

②狐貉(hé合):泛指名贵的皮毛。

③不忮(zhì志)不求,何用不臧(zāng脏):出自《诗经·邶风·雄雉》篇。

【译文】 孔子说:“(要说那)穿着破衣裳烂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并立,而不(感到)自惭形秽的人,(恐怕)只有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子路听了(老师的赞赏,很高兴),便总是吟诵这两句诗。孔子又说:“(如果)只是做到(子路自我满足)这个样子,怎么能够好得起来?”

【浅析】 本章孔子赞赏子路,不以贫富动其心,不以恶衣为耻辱,重在为人正直,不忮不求,取“修身”义。

B45.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6]

[注释]

①愆(qiān千):过失。

②瞽(gǔ古):眼瞎。

【译文】 孔子说:“陪侍君子谈话时有三种(常见的)过失(需要注意):(首先,)不到该他/她发言时而发言,这叫急躁;其次,该他/她发言时而不发言,这叫隐瞒;(最后,)不察看(君子的)脸色而发言,这叫睁眼瞎。”

【浅析】 本章孔子论言语之道,应避免躁、隐、瞽三种过失,重在言之有据,慎重发言,取“修身”义。

B4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条(重要的)戒律: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在好色;待他/她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戒在好斗;待到年老,血气已经衰弱,戒在好得。”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重在惩忿节欲,克己复礼,取“修身”义。

B4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16.8]

[注释]

①大人:位居高位的人。

②狎(xiá霞):故作亲昵却不尊重他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一要)敬畏天命,(二要)敬畏王公大人,(三要)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知敬畏,(进而)轻视王公大人,(进而)侮辱圣人之言。”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重在心存敬畏,感恩惜福,取“修身”义。

B4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16.10]

[注释]

①忿(fèn愤):气愤,生气。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要引起重视):观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没有;倾听的时候,要思考听清楚了没有;示人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形貌态度,要思考(是否)谦恭;说出的言语,要思考(是否)忠诚;做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敬业;碰到疑难,要思考(怎样向人家)提问;(心里积压的)愤怒(快要爆发)时,要冷静思考(发怒的)不良后果;看见可得利益(收获)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思诚之道,不离九思,重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取“修身”义。

B49.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3]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无常),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以礼待人,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言语(艺术),就不可能(做到)知人。”

【浅析】 本章记孔子对世人的忠告:知命、知礼、知言,重在乐天知命,穷理尽性,取“修身”义。

B50.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浅析】 本章记孔子对子夏的告诫,认为儒有君子小人之别,重在君子弘扬道义,小人贪图名利,取“修身”义。

B5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译文】 子贡问(怎样成为)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行你要说的话,(实行)后再说出来(,能做到这样,就是君子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忌讳言而不行、自食其言的行为,重在先行其言,言行一致,取“修身”义。

B52.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 ?夫我则不暇。”[14.29]

[注释]

①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②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暗示子贡亦不贤。

【译文】 子贡讥讽、批评别人。孔子知道了,便说:“子贡(他自己)就称得上贤良吗?我(才)没有这闲工夫(论人事非)。”

【浅析】 本章孔子批评子贡诽谤他人,重在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取“修身”义。

B53.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 ,亦不入于室 。”[11.20]

[注释]

①善人:指本质善良却没有经过正式学习教育的人。

②迹:脚印。践迹: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③入于室:形容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说:“(假如善人)不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也难以更进一步。”

【浅析】 本章孔子论善人之道,虽然能自觉行善,不造恶业,但仍须进德修业,重在玉不琢,不成器,取“修身”义。

B5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12.10]

[注释]

①诚不以富,亦祇(qí齐)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提升品德,辨别迷惑的道理。孔子说:“(如果能)以忠诚信实为主,向道义靠近,这就可以提升品德。(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希望他/她好好活着;(如果你)厌恶一个人,又恨不得他/她马上死去。想想看,你既要他/她好好活着,又要他/他马上死去,这就是(爱与恨的)迷惑。《诗经》上说:‘这样(矛盾的行为),确实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只不过让(旁观者感到)奇怪罢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崇德、辨惑,告诫人们应避免爱恨无端,欲生欲死的行为,重在忠信徙义,感恩惜福,取“修身”义。

B55.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5.6]

[注释]

①行:通达。

②蛮貊(mò末):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方,貊在北方。

③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④参:列,显现。

⑤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⑥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行事通达的道理。孔子说:“(如果你能做到)言语忠诚信实,行为笃定恭敬,纵是到了偏僻鄙陋的部族国家,也能通行无阻。(反之,如果你的)言语不能忠诚信实,行为不能笃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通行无阻吗?站立的时候,(仿佛)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就在眼前;(哪怕是)在车厢里(赶路时),也(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总之,要时刻提醒自己)然后才能通行无阻。”子张(有感于老师的教悔,于是)把这些话书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浅析】 本章孔子论言行,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谨言慎行,重在言忠信,行笃敬,取“修身”义。

(二)孔子弟子语录

B56.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14.35]

[注释]

①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有所感叹,)说:“没有人理解我呀!”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您呢?”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继续)说:“(我从)不埋怨老天爷,(也从)不怨恨别人,向下(追求)学问,向上(追求)通达(天道)。能够了解我的,(恐怕)就只有老天了!”

【浅析】 本章孔子感叹无人理解自己,认为知其者唯有上天,重在下学上达,无怨无尤,取“修身”义。

B57.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译文】 孔子(充满感慨地)说:“从今往后,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有什么可传述的呢?”孔子(反问子贡)说:“老天说什么了吗?(老天不曾说过一句话,但是)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老天说什么了吗?”

【浅析】 本章孔子感悟天地无言之德,不愿再言,重在人言有尽,天道无穷,取“修身”义。

B5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说:“(如果有的话,我想应该)是‘恕’吧!(如果是你)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宽恕,认为但能容人且容人,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取“修身”义。

B59.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注释]

①加:凌驾,凌辱。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凌驾于我之上,我也不愿凌驾于别人之上。”孔子说:“赐呀,(依我看)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浅析】 本章孔子评子贡之言,认为他尚未做到“不欲人加我,我亦无加人”,重在与人为善,平等相待,取“修身”义。

B60.子贡曰:“纣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19.20]

[注释]

①纣:殷商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讨伐,自焚而死。

【译文】 子贡说:“(事实上)商纣王的不善,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厌恶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全天下的坏名声(无论是否属于这个人)都会归集到他/她身上了。”

【浅析】 本章子贡论君子,鉴于纣王,恶居下流,重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取“修身”义。

B6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译文】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失,如同日食、月食。当过失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见到;等到过失改正后,人们又都(一如既往地)仰望(日月)。”

【浅析】 本章子贡论君子之过,好比日食、月食,重在仰观俯察,改过自新,取“修身”义。

B6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17.24]

[注释]

①恶(wù误):厌恶。

②下流:下等的。讪(shàn汕):诽谤。

③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④徼(jiǎo角):窃取,抄袭。知:同“智”。

⑤孙:同“逊”。

⑥讦(jié结):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所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是的,君子也)有他/她所厌恶的事。(君子)厌恶(背后)传播他人坏处的人,厌恶以下犯上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只知)勇而无礼的人,厌恶勇于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回答说:)“我厌恶将别人成绩窃为己有却自作聪明的人,厌恶毫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率直的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认为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和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重在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取“修身”义。

B63.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2]

【译文】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生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一脸愠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对他)说:“君子纵然(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仍要坚守气节),小人(一旦)处于穷困之中便无所不为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固穷守志,小人穷则乱为,重在穷则变,变则通,取“修身”义。

B6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应当)以仁义为上。(如果)君子有勇无义就(容易成为)乱臣贼子,(如果)小人有勇无义就(容易成为)土匪强盗。”

【浅析】 本章孔子论勇与义的关系,认为无义之勇不可取,要么令人为乱,要么令人为盗,重在有勇有义,以义为上,取“修身”义。

B65.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14.12]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像臧武仲一样智慧,像孟公绰一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一样勇敢,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这个人的文采,就可以说他/她是完人了。”(孔子又)说:“(其实)今天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如果能做到)见利思义,在别人危险时不惜豁出生命进行求助,(经过长久苦难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完人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成人(完人),应当集智慧、不欲、勇敢、才艺、礼乐于一身,重在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取“修身”义。

B6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 !”[14.42]

[注释]

①安百姓:使百姓得安乐。如果能够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博施于民”。

②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杰出的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他们是“圣人”。病:担忧。诸:之于。

【译文】 子路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的身心),做到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身心),(就会)使周围的人们(感到)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如果能好好)修养自己(的身心),(甚至可以)使所有百姓都(感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这就连)尧、舜都担心做不到呢!”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之道,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重在修己以敬,身正民从,取“修身”义。

B67.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译文】 子夏说:“即便是小技艺,也必定有可取之处;(因为)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致力于它。”

【浅析】 本章子夏论君子,志存高远,不为小道,重在君子不器,取“修身”义。

B6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过错必定(想办法)加以掩饰。”

【浅析】 本章子夏论小人,知过不改,文过饰非,重在改过自新,取“修身”义。

B6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在远处观望他/她时:(能感受到)庄严可畏;接近他/她时,(能感受到)温和可亲;倾听他/她的言谈时,能感受到严厉不苟。”

【浅析】 本章子夏论君子三变,重在庄敬自持,能刚能柔,取“修身”义。

B70.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译文】 子夏说:“(在)大节(的要求)上不能超越界限,(在)小节(的要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理解)的。”

【浅析】 本章子夏论大德、小德,重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取“修身”义。

B7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19.1]

【译文】 子张说:“(作为)士人(如果能做到)见到危险不惜献出生命,见有所得要思虑(是否合乎)仁义,祭祀的时候思虑恭敬,居丧时思虑哀伤,这就称得上士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为士,应从如何对待危、得、祭、丧这四个方面完善自我,重在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取“修身”义。

B7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译文】 司马牛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从不忧愁,从不恐惧。”(司马牛)说:“(做到)不忧愁,不恐惧,就可成为君子了吗?”孔子说:“(一个)在内心自我反省而不感到有任何愧疚(的人),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认为君子不忧不惧,无怨无悔,重在内省不疚,问心无愧,取“修身”义。

B73.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12.21]

[注释]

①舞雩(yú于):求雨的祭坛。

【译文】 樊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说:“请问怎样提高道德品行、消除怨恨之心、辨别困惑。”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先去付出劳动实践,然后再考虑得到酬劳,不就提高道德品行了吗?批判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判别人的错误,不就消除(他人对你的)怨恨之心了吗?因为一时(冲动产生了)愤怒,(进而失去理智)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亲人,这不是困惑吗?”

【浅析】 本章孔子论崇德、修慝、辨惑之道,劝告人们先事后得,无攻人恶,重在戒急用忍,惩忿节欲,取“修身”义。

B7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1.13]

[注释]

①复:实践。朱熹《论语集注》云:“复,践言也。”

②远(yuàn院):动词,使之远离的意思。这里译为避免。

③因:依靠,凭借。

④宗:可靠。

【译文】 有子说:“(只有)所立的誓言符合义,这样的誓言才可兑现。(只要)态度谦恭合于礼,就可避免耻辱。此外,依靠关系深厚的人(谋划事务),也就可靠了。”

【浅析】 本章有子论人际交往之道,重在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取“修身”义。

B75.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4]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ēn森),字子舆,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46岁(前505—前435)。

②三:表示多次,并非特指三次。省(xǐnɡ醒):自我检查,反省,内省。

③信:诚信。

④传(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习:复习。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了尽忠职守?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诚信?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浅析】 本章曾子论省身之法,不外乎谋事、交友、传道三个方面,重在反思自省,完善自我,取“修身”义。

B76.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 。”[8.4]

[注释]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②暴:粗暴无礼。慢:懈怠不敬。

③鄙:粗野鄙陋。倍:同“背”,不合理,错误。

④笾豆之事:笾(biān边)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这里代指礼仪的具体细节。

⑤有司:主管其事的小吏。

【译文】 曾子患了疾病,孟敬子前来慰问他。曾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将死的鸟,它的鸣声(一定)是悲哀的;将死的人,他的话(一定)是善意的。(处在上位的)君子为人处事应注重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就可以远离粗暴和怠慢;使自己怕脸色端正,就容易让人信任;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方面的细节,自有主管人员(负责)。”

【浅析】 本章曾子论君子之道,应在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个方面用功,重在恭敬持重,不重不威,取“修身”义。

B77.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5]

[注释]

①吾友:一般认为,这里的“吾友”是指颜回。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愿意)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愿意)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即便)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浅析】 本章曾子论友人,德才兼备,大智若愚,重在宽容大度,犯而不校,取“修身”义。

(三)政客、时人语录

B78.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那样称呼他。

②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③鞟(kuò括):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仪节、形式)干什么?”子贡说:“可惜啊,先生是这样看待君子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我看来,)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采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有不同花色的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看起来)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浅析】 本章子贡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重在文质彬彬,表里如一,取“修身”义。

B79.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注释]

①蘧(qú渠)伯玉: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在卫国之时,曾经住在他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了一位使者拜访孔子。孔子(按照礼节)给使者座位,询问说:“(蘧伯玉)他老人家平时都在忙些什么?”(使者)回答:“他老人家一心想少犯过错却还没能做到。”(拜访结束后,)使者告辞出来。孔子说:“这真是好一位使者!这真是好一位使者!”

【浅析】 本章孔子赞蘧伯玉的使者,言语得体,重在君子寡过,省身克己,取“修身”义。

(四)其他

B80.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译文】 孔子(的为人)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浅析】 本章记孔子威仪,重在阴阳合德,浑然一体,取“修身”义。

B8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

【译文】 孔子(力求)杜绝四种毛病:不臆测、不绝对、不固执、不唯我。

【浅析】 本章记孔子克己自修之法,重在居仁由义,无私忘我,取“修身”义。 ECqmHfvtGdnEajM87ftfPT/FvMc2zLM62M+7TKxpi3NfoD1PIKP0/j4HuwU9Cc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