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为学

题解

本篇共辑录《论语》原文七十五章(编码为A),包括孔子语录50章(A1-A50),孔子弟子语录15章(A51-A65),政客及时人语录5章(A66-A70),其他记录5章(A71-A75)。

主要内容涉及:认知态度(如“我非生而知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目的(如“君子学以致其道”“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教育原则(如“吾道一以贯之”)、教学内容(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学与思的关系(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奋好学(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门四科十哲(如“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等。详见下文。

(一)孔子语录

A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译文】 孔子说:“一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堪称是)上等(智慧的人了);(相比之下,那些主动)通过学习而知道的人,(就属于)次一等(了);(进而言之,那些因为)感到困惑才肯去学习的人,又(属于)次一等。(最后,还有一种人,是虽然)感到困惑而不肯去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注定)成为下等人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述求知为学的四个层次或境界,重在困而学之,学而知之,取“为学”义。

A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不过是一个)爱好古代(优秀)文化,勤敏追求(新知)的人。”

【浅析】 本章孔子自谦不是生而知之者,重在修学好古,敏以求之,取“为学”义。

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译文】 孔子说:“(那些口头上)知晓它的人不如(内心里真正)爱好它的人,(那些内心里真正)爱好它的人不如(那些终身学习,并)以它为乐的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求知的三个逐渐加深的层次或境界,包括知之、好之、乐之,重在快乐学习,乐学无忧,取“为学”义。

A4.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8]

[注释]

①鄙夫:粗鄙之人。泛指孔子时代的乡下人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②空空如也:指心中空无一物、一无所知的样子。

③叩:叩问,询问。两端:两头,指上下、正反、利弊等事物的两个极端。竭:穷尽,力求。

【译文】 孔子说:“(你们认为)我有(天生的)知识吗?(我)没有(天生的)知识啊!(曾经)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于是)我就从问题发展的两个极端去分析,竭尽(所有可能性)来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浅析】 本章孔子论述答疑解惑的“两端”法则,重在逻辑推理,执两用中,取“为学”义。

A5.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注释]

①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卞(在今山东)人,小孔子9岁。

②女(rǔ):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③知:通“智”,明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仲由!(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浅析】 本章孔子论正确的认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重在不自欺,不欺人,取“为学”义。

A6.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

[注释]

①言:一“言”相当于一个字,六言即六字。

②不好学:不喜欢学习。

③愚:头脑僵化,受人愚弄。朱熹《论语集注》云:“愚若可陷可罔之类。”

④荡:放荡,指为人好高骛远而缺乏根基。孔安国云:“荡,无所适守也。”

⑤贼:害。

⑥绞:说话尖酸刻薄。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言六弊(的道理)吗?”子路回答说:“(我)没听(说)过。”孔子说:“坐下!(让)我来告诉你。(如果一个人过于)好仁却不好学,弊端在于(容易)受人愚弄;(如果一个人过于)好智却不好学,弊端在于(容易)放荡不羁;(如果一个人过于)好信却不好学,弊端在于(容易)危害自身;(如果一个人过于)好直却不好学,弊端在于(他/她的)话语(会让人感到)尖酸刻薄;(如果一个人过于)好勇却不好学,弊端在于(容易)胡做非为;(如果一个人过于)好刚却不好学,弊端在于(容易)狂妄自大。”

【浅析】 本章孔子论述“六言六蔽”之理,认为只是做到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还不足够,重在好学,取“为学”义。

A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8]

【译文】 孔子说:“早晨才闻知大道(真理),(哪怕是)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浅析】 本章孔子论闻道、悟道的重要性,认为“道”至高无上,甚至超过身家性命,重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取“为学”义。

A8.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5.3]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是(靠)多学习(知识)而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其实我有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我的教学)。”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其治学之道,认为不在于多学、多背、多记理论知识,重在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取“为学”义。

A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所弘扬的)道(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子说:“是的(弟子明白)。”孔子出去后,门人便来问曾子:“(老师所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在我看来,)夫子之道,(其核心在于)忠、恕(二字)罢了。”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其一贯之“道”,曾子解读为“忠”“恕”二字,重在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取“为学”义。

A10.子曰:“有教无类。”[15.39]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人人都有所教诲,无论他/她是(贫富、贵贱、善恶等)哪一类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教育理念,认为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重在有教无类,取“为学”义。

A1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7.7]

[注释]

①束脩(xiū修):脩,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在古代,这是很微薄的见面礼。

②诲(huì会):教诲,开导。

【译文】 孔子说:“(凡是)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其教育原则,重在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取“为学”义。

A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译文】 孔子说:“(谁能做到)温故知新,(他/她)就可以做老师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为师之道,重在温故知新,为人师表,取“为学”义。

A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译文】 孔子说:“(哪怕是)三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堪为我师的人!(慎重地)择取人家良善(的方面)而学习,对于人家不善(的方面)就(努力)改正。”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向善自新之道,重在以人为镜,从善如流,取“为学”义。

A1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4]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的教导)有所隐瞒吗?(说实话)我对你们没有(一丝)隐瞒。(事实上)我没有什么事不是与大家一起行动的,这就是我孔丘(为人处世的原则)。”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教学心声,认为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重在言传身教,无私无隐,取“为学”义。

A1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译文】 孔子说:“(有一种人,对待)学习总像赶不上似的,(赶上了)又恐怕失掉它。”

【浅析】 本章孔子论求学上进的可贵心态,重在学无止境,不进则退,取“为学”义。

A16.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1.1]

[注释]

①时:按时,定时,适时。习:温习,实习,练习。

②说(yuè阅):通“悦”,高兴、愉快,蕴含着“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内心感受。

③朋:朋友。一说专指志同道合的人。译文从后者。

④知:知晓,了解。愠(yùn运):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过之后按时温习所学,不也(令人)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快乐吗?(纵然)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在心里)暗生怨恨,(我)不也(仍然)是君子吗?”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学习、朋友和君子,重在学而时习,君子不愠,取“为学”义。

A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15]

[注释]

①罔(wǎng往):迷惑、糊涂。

②殆(dài待):疑惑、危险,这里引申为倦怠。孔子认为过度苦思对身心无益。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知道一味地)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倦怠。”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不可偏废,重在学而能思,思而能学,取“为学”义。

A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心中的疑惑),(结果)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学习体会,认为过度苦思,无益身心,重在劝学,取“为学”义。

A19.子曰:“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

[注释]

①自卫反鲁:根据《左传》记载,此事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冬。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才把)音乐(篇章)整理出来,《雅》和《颂》(的编排整理)各得其所。”

【浅析】 本章记孔子“正乐”(即整理音乐篇章)一事,重在拨乱反正,各得其所,取“为学”义。

A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1.14]

[注释]

①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不贪求饱足,(对于)居住不贪求安逸,敏于做事而慎于言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以便)匡正自己,(这样的君子)可以说是好学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君子好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在敏于事,慎于言,取“为学”义。

A2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译文】 孔子说:“(我想,)十户人家(聚居)的地方,(当中)必定有如我一样忠信的人,(只不过,他/她)不如我好学罢了。”

【浅析】 本章孔子自信好学过人,重在为人忠信,勤奋好学,取“为学”义。

A22.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7.17]

[注释]

①《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吉凶得失的书,书中的卦辞和爻辞是春秋以前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学习《易经》(的道理),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学习计划,认为五十学《易》可无大过错,重在洗心以易,退藏于密,取“为学”义。

A23.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注释]

①述:传述。作:创造。

②窃:私下,私自。老彭:人名。一说是古人,指老子和彭祖两人或指殷商时代的彭祖一人;一说是时人,即当时与孔子相当亲近的人物,而非古人。译文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的原则是)阐述而不创作,信赖而且喜好古代文化,私下里(常拿自己)跟老彭比一比。”

【浅析】 本章孔子论述治学理念,秉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重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取“为学”义。

A24.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8]

[注释]

①次:差一等,次一等。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知而妄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我要求自己)多听闻,择取良善(的优点)而遵从;多观察并记在心里(揣摩品味)。(像我这样,应属于)次一等的智慧吧!”

【浅析】 本章孔子论治学之道,应避免“不知而作”的毛病,重在默观省察,博闻强记,取“为学”义。

A25.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

[注释]

①识(zhì志):记住。

②何有于我哉:这些事对我有什么难呢?一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把日常见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而不厌烦,教诲他人而不倦怠,(我时常扪心自问)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浅析】 本章孔子自述教学心得,重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取“为学”义。

A2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译文】 孔子说:“要说(我是)圣人与仁者,我怎么敢当!只不过是为人努力而不厌烦,教诲他人而不倦怠,可说是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

【浅析】 本章孔子自谦不敢以圣者、仁者自居,重在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取“为学”义。

A27.子曰:“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16]

[注释]

①攻:攻击,批判。一说是攻治,专研。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学说。

②斯:连词,“这就”的意思。也已:语气词。一说,应将“已”看作动词,停止。

【译文】 孔子说:“批判(那些)异端(邪说),这就可以消除(异端邪说的)危害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批判异端,重在坚守中道,维护正义,取“为学”义。

A28.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译文】 孔子说:“(对于)言语修辞(的原则),(我想)能够(明白)表达意思就行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言辞表达,重在言简意赅,文约义丰,取“为学”义。

A29.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注释]

①如之何:怎么办。这里指不动脑筋思考。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动脑筋)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话,我也不知道(该对他/她)怎么办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学习方法,认为应多动脑筋思考为什么、怎么办,重在独立思考,上下求索,取“为学”义。

A30.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7.8]

[注释]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②悱(fěi斐):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③隅(yú于):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等到他/她发愤(渴求搞懂却搞不懂)的时候,先不给他/她启示;不等到他/她渴求表达(却说不出)的时候,先不帮他/她阐发。(以四方的屋子为例)教他/她认识一角却不能自行推知(剩余)三角的,(这个时候)便不再重复教他/她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教学启发之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为学”义。A31.子曰:“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3.16]

[注释]

①皮:古代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为(wèi卫):因为。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我认为)比射箭不一定非要射穿箭靶子(才好),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有不同级别,(所以,射不主皮)这是古时的规矩。”

【浅析】 本章孔子论射艺,认为斗力争胜不符合“古之道”,重在正志正心,学习射礼,取“为学”义。

A3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 ,不易得也。”[8.12]

[注释]

①谷:古代以谷物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代指做官。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读了三年书,却不贪求做官,(保持这样的气节)不容易做到啊。”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学者品德,不唯“官”是图,重在人生百途,何必为官,取“为学”义。

A3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9.19]

[注释]

①篑(kuì馈):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还差一筐便可成功,(如果这时懒得做下去而)停止,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土山),虽然是刚倒下一筐土,(如果下定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啊!”

【浅析】 本章孔子论成功之道,应避免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之憾,重在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取“为学”义。

A34.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9.22]

[注释]

①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朱熹《论语集注》云:“夫,音扶。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译文】 孔子说:“(农民种)庄稼长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即使出了苗,)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是有的。”

【浅析】 本章孔子以农事喻人事,凡事贵有成,最忌半途而废,重在慎终如始,善始善终,取“为学”义。

A35.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9.30]

[注释]

①立:立身以礼,依礼行事。

【译文】 孔子说:“(你)可与(他/她)一同学习,未必可与(他/她)一同取得成就;(你)可与(他/她)一同取得成就,未必可与(他/她)一同依礼行事;(你)可与(他/她)一同依礼行事,未必可与(他/她)一同通达权变。”

【浅析】 本章孔子论权道之难,重在与时俱进,通权达变,取“为学”义。

A3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

【译文】 孔子说:“(首先)兴起于《诗经》,(其次)立身于礼节,(最后)达成于音乐。”

【浅析】 本章孔子论教学内容,包括诗、礼、乐三者,重在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取“为学”义。

A37.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2.2]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零五篇,“三百”是概言其整数。

②蔽:概括。

③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 篇》之文。思,思想。无邪,纯正之意。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浅析】 本章孔子论诗,重在思想纯正,情真意切,取“为学”义。

A3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13.5]

[注释]

①专对:独立应对。

②以:动词,用。为:表疑问的语气词,但只跟“奚”“何”诸字连用,如“何以文为”“何以伐为”。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这时)授权他处理政务,却不能达成目标;(或者)派他出使四方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人)虽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浅析】 本章孔子批评死读书的“书呆子”,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却不能胜任内政外交职责,重在学以致用,经世济国,取“为学”义。

A3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3.20]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这里指乐章。古诗一般都是配乐的,既有诗词也有乐章。淫:因过度、过分而失当。

【译文】 孔子说:“(对于)《关雎》这首诗,(我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浅析】 本章孔子论诗,认为《关雎》一诗体现了中正祥和之美,重在有情有义,不淫不伤,取“为学”义。

A40.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8.15]

[注释]

①师挚(zhì志):鲁国的太师,名挚。始: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始叫作“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所以叫“师挚之始”。

②《关雎》之乱:“始”是乐的开端,“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叫作“一成”。“乱”是“合乐”,如同今天的合唱。合奏之时,奏《关雎》的乐章,所以叫“《关雎》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之曲,音乐(如潮水般)充盈于耳!”

【浅析】 本章孔子论音乐,认为太师挚的音乐演奏气势宏大,重在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取“为学”义。

A4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你们)为什么不去研究《诗经》?研读《诗经》可以激发兴趣,可以观察人事,可以让人合群,可以学习讽刺技巧。从近处说,教人如何侍奉父母;从远处说,教人如何侍奉君主。(如果这些都学不到,至少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学《诗经》的重要性和好处,重在涵养天性,通情达理,取“为学”义。

A42.子曰:“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注释]

①回:颜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一说比孔子小40岁。

②退而省其私: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孔子退而省察颜回私下表现,“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一说,颜回通过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之道。

【译文】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学(的时候),一整天他(对我所阐述的观点)从不提出异议,如同(一个)愚人。(等到讲学结束)退下后,(我)省察他私下的表现,(发现他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也能有所阐发,(可见)颜回不是愚人。”

【浅析】 本章孔子论颜回,大智若愚,重在静观省察,默识心融,取“为学”义。

A43.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9.20]

【译文】 孔子说:“(在我的学生当中)听我说话而始终不倦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人吧!”

【浅析】 本章孔子论颜回,赞其从不厌烦孔子的教诲,重在深解义趣,喜闻乐见,取“为学”义。

A44.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9.21]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呀(他死得太早了)!(在学习方面)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未见过他止步不前!”

【浅析】 本章孔子论颜渊,叹其短命,赞其好学,重在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取“为学”义。

A45.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7.10]

[注释]

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第二两部分篇名。

②正墙面而立:朱熹《论语集注》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如果)不研究《周南》《召南》,那就犹如正对着一堵墙壁站立(必定一无所见,寸步难行)!”

【浅析】 本章记孔子教子,劝其学《周南》《召南》,重在兴于《诗》,立于礼,取“为学”义。

A46.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这里是就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侧重感官方面的视听效果。

③善:这里是就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侧重思想层面的教育意义。

④《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译文】 孔子论《韶》乐,(说:)“(它所体现的)善美到了极点,(它所体现的)善也到了极点。”论《武》乐,(说:)“(它所体现的)美到了极点,(它所体现的)善却未达到极点。”

【浅析】 本章孔子论音乐鉴赏,在于美、善两个角度,重在尽善尽美,取“为学”义。

A4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为它的美妙所打动,)(竟然)长时间尝不出肉味,说:“不曾想欣赏音乐竟(让我)到了这种境界。”

【浅析】 本章记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如痴如醉,食不甘味,重在乐而不淫,取“为学”义。

A48.子在陈 ,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2]

[注释]

①陈:古代国家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②裁:剪裁,指人才教导和培养。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归去吧!归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高才大,斐然成章,还不知道怎样去教导和培养他们呢。”

【浅析】 本章孔子论人才教育,重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取“为学”义。

A49.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皦如也 ,绎如也 ,以成。”[3.23]

[注释]

①语(yù玉):告诉。大(tài太)师:乐官之长。

②翕(xī西):合、聚,协调。

③从(zòng纵):放纵,展开。

④皦(jiǎo角):音节分明。

⑤绎(yì译):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道理,说:“音乐(演奏的原理)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时,翕然热烈;继续演奏时,纯然和谐,皦然清晰,绎然不绝,(就这样)完成(音乐演奏)。”

【浅析】 本章孔子论音乐演奏之理,如行云流水,重在起承转合,和谐自然,取“为学”义。

A50.“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9.31]

[注释]

①唐棣(dì地):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②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③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诗说:)“唐棣树的花,翩翩摇摆。怎能不把你思念?(只是)因为家室离得太遥远。”孔子说:“他/她这还不是真的(在心里面)思念啊,(若是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

【浅析】 本章孔子论诗言志,意思深远,或言权变,或言明道,重在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取“为学”义。

(二)孔子弟子语录

A5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

[注释]

①侍:服侍,陪侍。

②盍(hé何):何不。

③伐:夸耀。善:好处。

④施:表白。劳:功劳。

⑤少者怀之:使年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孔子席地而坐,)颜渊、季路(于两旁)侍立。孔子说:“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就算)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得到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

【浅析】 本章记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重在尊老爱幼,修已安人,取“为学”义。

A52.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注释]

①喟(kuì馈)然:长叹的样子。叹:赞叹。

②末:无。

【译文】 颜渊感叹着说:“(老师的学问)越是仰望,越觉得高大;越是专研,越觉得艰深;(有时候)看似就在眼前,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总能)循循善诱,用丰富的文献使我博学,用礼节来约束我,(让人充满学习的渴望而)欲罢不能。(我感到)已用尽全力,似乎能独立了。要想再向前迈进,又无从下手了。”

【浅析】 本章颜渊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重在循循善诱,博文约礼,取“为学”义。

A5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注释]

①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代表四种工序或动作,这里指精益求精。

③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呼其名。

④诸:同“之”。往:过去。来:未来。

【译文】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乐于学道,富有却爱好礼节。”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精益求精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你就能推知将来。”

【浅析】 本章孔子论贫富,赞扬子贡能够告往知来,可与之言《诗》,重在乐道好礼,无谄无骄,取“为学”义。

A54.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5.13]

[注释]

①文章: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文献。

②性:人性。天道:天命。

【译文】 子贡说:“(在我看来)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可以听闻;老师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还没有听闻过。”

【浅析】 本章记子贡通过学习发现孔子罕言性与天道,重在明心见性,性静情逸,取“为学”义。

A5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5.15]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雨),“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孔文子为人)勤敏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给他为‘文’的谥号。”

【浅析】 本章孔子论孔文子谥号为“文”的原因,重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取“为学”义。

A56.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2]

[注释]

①说:同“悦”。

②画:停止。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是我能力不够。”孔子说:“(如果真是)能力不够的人,走到中途才(会因为力量耗尽而不得不)停下。(可是)现在你却停在原地(还没有开始行动)。”

【浅析】 本章孔子批评冉求不思进取,画地为牢,认为“力不足”只是借口,希望他端正学习态度,重在劝学,取“为学”义。

A57.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11.22]

[注释]

①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闻(正确)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闻(正确)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就(立刻)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听到就行动)。’冉求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听到就行动。’(两人的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却相反,)我有些困惑,敢问(这其中的缘故)。”孔子说:“冉求(的性格)退缩,所以我要推他前进;仲由(的性格)敢作敢为,所以我要让他退一退。”

【浅析】 本章孔子论行动之道,认为性急者(如子路)宜缓行;性缓者(如冉有)宜速行,重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取“为学”义。

A58.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25]

[注释]

①贼:害。这里有误人子弟的意思。

②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这里指土地和五谷。

③恶(wù误):厌恶。佞(nìng泞):有口才,伶牙俐齿,能说善道,多用作贬义。

【译文】 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县长。孔子说:“(这样做)是误人子弟!”子路(不服气地)说:“(费县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需要派人管理),何必一定要读书,才叫作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厌恶(像你这样不好好学习而只知道)强词夺理的人。”

【浅析】 本章孔子批评子路为佞人,认为他让子羔去做官是误人子弟,尤其对子路狡辩“读书无用”的观点颇为反感,重在学而未优,不宜出仕,取“为学”义。

A59.子游曰:“在我看来,子夏 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9.12]

[注释]

①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

【译文】 子游说:“(在我看来,)子夏门下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事务,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学道的)细枝末节罢了。没有学到根本,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子夏听了(子游)这话,说:“噫!子游说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项?后讲述哪一项?(孰先孰后)就如同草和木,是有所区别的。君子之道,怎可(随便)歪曲呢?(要说传道)有始有终(不分先后)的,大概就只有圣人(能做到)吧!”

【浅析】 本章记孔门弟子对于教学方法之争,子游认为“学”有本末之别,子夏认为“教”有先后之分,重在有始有终,殊途同归,取“为学”义。

A60.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注释]

①贤贤易色:意为不看重容貌姿色。

②致:有“委弃”“献纳”的意思,这里指献出生命,全力以赴。

【译文】 子夏说:“(对于妻子)看中的是品德而不是容貌姿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全力以赴;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说没(经过正式)学习,我也一定能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浅析】 本章子夏论未学之“学”,认为一个人德行的好坏与他是否接受过正式的学习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重在贤贤易色,好善好德,取“为学”义。

A6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

【译文】 子夏说:“每天更新(自己原本)(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练习自己)所掌握的(本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啊!”

【浅析】 本章子夏论好学,认为学者应日知所无,月习所能,重在温故创新,取“为学”义。

A62.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注释]

①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sì四):古代社会专门用以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一般而言)百工居住在作坊里(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他/她们(具体的)工作任务,君子(不同于百工,他/她们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道。”

【浅析】 本章子夏论君子的学习目标,不同于百工的工作,重在学以致道,任重道远,取“为学”义。

A6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19.13]

[注释]

①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如果)做官有余力就应去学习;(如果)学习有余力就应去做官。”

【浅析】 本章子夏论学与仕的关系,重在行有余力,仕优则学,取“为学”义。

A64.牢曰 :“子云:‘吾不试 ,故艺。’”[9.7]

[注释]

①牢:据郑玄说是孔子学生。

②试:用,起用,任用。

【译文】 牢说:“(我记得)孔子说过:(正因为)我不曾被国家起用,所以(反而有时间、精力)学些技艺。’”

【浅析】 本章记孔子自认为多才多艺的原因在于“不试”,重在依于仁,游于艺,取“为学”义。

A65.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注释]

①陈亢(ɡānɡ刚):即陈子禽,孔子弟子。

【译文】 (有一天,)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您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其他学生不同的传授吗?”伯鱼回答:“没有。(老师)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当时正)快步过庭。他问我:‘(你)学《诗经》了吗?’我说:‘没有。’(他便对我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于是)我退下去学诗。过了几天,(老师)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快步过庭。他问我:‘(你)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便道:)‘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于是)我退下去学礼。我就听到这两项。”陈亢回去后很欢喜,说:“(我本想着)问(伯鱼)一个问题,(结果)得到三个答案。闻知学《诗经》(的重要性),闻知学礼(的重要性),又闻知君子(孔子)对他儿子(伯鱼)的态度(较为疏远)。”

【浅析】 本章记陈亢与伯鱼问答,陈亢窃喜于“问一得三”,重在学诗立言,学礼立身,取“为学”义。

(三)时人、政客语录

A66.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9.2]

[注释]

①达巷党: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译文】 达巷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却找不出他(赖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说后,就对学生们说:“我有什么(专长)呢?赶马车呢?(还是)做射手呢?(如果一定要从中选一个,我看)我(还是选择)赶马车好了。”

【浅析】 本章时人赞孔子博学,又惜其无所成名,重在大成若缺,无名可名,取“为学”义。

A67.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 ,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6]

[注释]

①大宰:即太宰,官名,掌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不能确定具体是何人。

②纵:朱熹《论语集注》云:“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jiāng江):大。

【译文】 太宰问子贡:“(您的老师)孔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能呢?”子贡回答:“(我想)这是上天要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能。”孔子听到,便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生活贫贱,所以(为了生活)学会不少鄙陋的技能。(对于)君子(来说)这些技能算多吗?(我看还)不算多啊。”

【浅析】 本章孔子自谦既非“圣者”,亦不“多能”,重在勤学苦练,集腋成裘,取“为学”义。

A68.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注释]

①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您的老师)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人们常说的)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其实)并未失传,仍在人间。贤者(能够通过它)识取大(用)处,不贤者(也能够通过它)识取小用处,(总之)没有不适用于文武之道的地方。我的老师难道会不学习吗?(所以)又何必要有固定的师傅(来专门传授我的老师孔子)呢?”

【浅析】 本章子贡论孔子之学,得益于文武之道,重在识有大小,学无常师,取“为学”义。

A6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6.3]

[注释]

①不迁怒:不把对一个人的怒气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重复、一再。这是指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④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拿别人出气),(同样的过错)不再犯第二次。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颜回好学,重在不迁怒,不贰过,取“为学”义。

A70.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当中谁好学?”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浅析】 本章孔子论颜回好学,惜其短命,重在闻一知十,无人可及,取“为学”义。

(四)其他

A7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译文】 孔子(主要)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献、德行、尽忠、立信。

【浅析】 本章记孔子的教学内容,不离文、行、忠、信这四者,重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取“为学”义。

A7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同唱歌(的时候),如果唱得好,必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而后又跟他唱和一遍。

【浅析】 本章记孔子的好学品质,与人歌善,反复唱和,直至学会,重在快乐学习,学无常师,取“为学”义。

A73.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8]

[注释]

①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类似今天的普通话。

【译文】 孔子使用雅言(通行语)的时候,包括读《诗》、读《书》、行礼,都用雅言。

【浅析】 本章记孔子的语言表达,即使用雅言(通行语)的情形,在于《诗》、《书》、执礼这三者,重在正言若反,直言不讳,取“为学”义。

A7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4]

[注释]

①有(yòu):同“又”。

【译文】 子路听闻(一个道理时),(如果)尚未能付诸行动(去体验),(他就)唯恐又听闻(一个新的道理)。

【浅析】 本章记子路好学品质,一有闻善,勇于必行,重在实践出真知,取“为学”义。

A7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11.3]

[注释]

①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用来传授讲学的《诗》《书》《易》等。

【译文】 (孔子门下优秀的弟子代表)在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在文献学习方面有:子游,子夏。

【浅析】 本章记著名的孔门弟子,他们被后世称为“四科十哲”,重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取“为学”义。 0jGAJB9tZbpOXhuHN3y05QDoSFRu2rBTWvMYnLmve1j2ab+BgsW+3lrk5WHgWO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