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后世尊称其为“孔子”。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宗室,后来为了躲避宫廷祸乱,由宋国投奔到鲁国,并在鲁国定居。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社会动荡的春秋时代,三岁丧父,经历过艰难的童年生活。他自幼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后以好礼、知礼闻名。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并自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终身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收徒讲学,周游列国,以弘扬仁道、传承古代文明为己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而奋斗终生。可惜,当时的人们并不理解孔子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只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人,甚至讥讽他是专为讨好别人的栖栖“佞人”。即便如此,孔子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正如他对隐者的回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孔子内心最真实的告白。

孔子在世之时,就已同时面临世人的赞誉和诋毁。一方面,赞誉者认为“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另一方面,嘲笑、讽刺甚至诋毁孔子的人和言论也屡见不鲜,但正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言:“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的这番话可以看作是对古今诋毁贬损孔子的言论最有力的回答。

二、《论语》其书

《论语》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它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语录体文集,成于众多人之手,全书共二十篇。《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的“语”是话语、箴言、经典语句的意思;“论(lún轮)”是论纂、编纂的意思。南朝梁人皇侃(488—545)认为《论语》的“论”字可读为“伦”,并由此得出四种解说:“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一般认为,《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此书也就没有相对严格、统一、系统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编为一篇,甚至有些章句重复出现。篇与篇,章与章,乃至篇与章之间,也缺乏逻辑联系,只是大致上被归为一类。这无疑对后世人们想要系统化、科目化地理解和利用《论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论语》也是一部教导如何正心修身、待人处世、为政治国的人文教科书,一本全面剖析、深入解读人性的生动教材。书中有“效法天地,允执其中”的尧君;有“无为而治,恭己正南”的舜帝;有“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的大禹;有“温、良、恭、俭、让”“不怨天,不尤人”的孔夫子;有“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善人;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仁以为己任”的志士仁人;有“内省不疚”、坦坦荡荡的彬彬“君子”;有“患得患失”、浑浑噩噩的戚戚“小人”;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之道;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殷切忠告;有“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学者本色;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气节;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诲;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严厉质问;也有令人遐思“偏其反而”的唐棣之华等等。

《论语》更是一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文化高山,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一泓清新明澈、汩汩流淌的文化源泉。它通过简明、精确、优雅的语言勾勒出人性的黑白“素描”: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要做什么样的人,人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何人们性相近而习相远等等。它就好比一位娴熟的工匠,用“道德仁义”这个金刚钻,将人们原本朴实、淳厚的人性玉石精雕细琢,加工修饰,以期成为有用之才。它就像一面历经千年风雨而历久弥新的古镜,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于无声寂静之中照见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提请人们给予关注,加以改善。

三、关于《论语》分类

如前文所述,由于《论语》的成书历经不同时代多人之手,虽然原书对于章节的前后顺序、首末编排也不乏深意,但整体上仍容易让人产生略显凌乱、不知所云的感觉,长久以来似乎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公允、可行的分类方式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疏通整理。

为了便于现代读者系统化、科目式地阅读,笔者在总结近现代部分学者零散、片断式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耗时近五年,将全部论语(512章,含重出章节共6章,实际为506章)遵循“先上下,后内外”的思路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向内”,下编侧重于“向外”,每一编统摄五个类别,每一个类别构成一篇,由此将《论语》原书二十篇分类疏理为本书的十篇(即十个科目)。

上编五篇,包括:为学(75章)、修身(81章)、明仁(39章)、知礼(49章)、行孝(12章),计256章。主要侧重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即“向内”。

下编五篇,包括:为政(37章)、治国(38章)、论人(66章)、处世(60章)、砭时(55章),计256章。主要侧重于待人处世、为政治国、针砭时弊,即“向外”。

纵观《论语》五百章,每一章句都好比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通过本书的分类编纂,切磋琢磨,终于可以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串更容易提纲挈领、拿捏品鉴的珍珠项链。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笔者也深感仍未得见其真,自知所作出的努力也只是沧海一粟,惟盼尽一己微薄之力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更好地欣赏、感悟、探寻《论语》这座文化高山。

本书适合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包括正文和注解两大部分。正文选用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本(共512章),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正文前端以英文大写字母编码,正文后端以方括号缀以阿拉伯数字标明原文序号,以便读者对照索引。例如,“A1”表示本书正文第一篇“为学”的第一章语录,该语录后端的“[16.9]”,表示《论语》原文“季化第十六”之第九章(参见附录),反之亦然。读者可依此类推,互为检索。本书正文主要按照孔子语录、孔子弟子语录、历史人物、政客及时人语录、其他记录的先后顺序排列,部分两可的语录,按语录内容和重点,酌情调整。注解内容又可分为【题解】、【注释】、【译文】、【浅析】四个组成部分。【题解】部分,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语录章句,突出该项分类的主题要点和核心思想;【注释】部分,以解释名词术语为主,兼有历史背景、名物典制、礼仪习俗等方面的解释,对于历来有歧义或多种解释并存、并通的章句,限于篇幅,只列出其中两种说法;【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兼用意译,为便于行文顺畅和读者理解,个别章句翻译时补入一些内容,并适当采用圆括号分隔标示;【浅析】部分,主要依照正文含义,参考古今先贤智者的疏解、评判,并结合笔者心得,反复推敲,对每章逐一做出简要的重点提示、义理概括和类别归属。对于同一章句包含多个主题思想的,只取其中一种含义,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正文主旨。

笔者的水平有限,虽自认为已尽最大努力,但书中不免仍会存在错误、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

张忠铧
2014年3月 SBxRumumf8tKsJlC/qh86MjZFzOTk9Am/qh76pojKROf8UDXlW+SM7MA/W3jLm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