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这里还得针对“传统音乐”与“媒体时代”这两个关键概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泛指全世界各民族从自身传统中继承下来的音乐,在本文的语境中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然而,很多人不是非常清楚这个概念。许多人一讲到中国传统音乐,立刻把它联想成一个特定的乐种、曲种,这当然也是对的。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当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仅仅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来对待,就像雷默所言,作为“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来保护、珍惜、传承它是没有错的。但这里容易忽略一点,就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中,音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的,这就是“育人”。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乐教。蔡元培在20世纪初也指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事实上,对中华传统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这两个层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换句话说,不应该仅仅将传统音乐作为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来看待,更应该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来看待。
这里可以举一个可以称为“事件”的案例来说明。去年笔者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竞标,从众多团队中胜出。应该指出,这是一个大文化教育的项目,不是传统艺术教育,更不是传统音乐教育的项目。如果说我们并不具备对“优秀传统文化”把握的优势,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搞音乐的院校团队胜出呢?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乐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校园中通过音乐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该课题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青少年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覆盖大、中、小、幼各个学段,涉及音乐、历史、哲学、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同时,该课题有较扎实的前期基础,研究团队有明显的研究优势,具备承担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评审组,2012)。
这里,评委会强调了两点:乐教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说明了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我们传授的各种音乐中的一个类别,还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音乐可以也应该恢复其“乐教”的功能,这在当下的传媒时代显得更为迫切。
那么,什么叫“媒体时代”?前面讨论的都是现象,其实对于媒体时代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网络时代”、“碎片化时代”、“地球是平的”等等。2006年笔者在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将现在俗称的“媒体时代”称为“第三传媒时代”,具体划分如下:
很显然,这是就传承与传播的媒介和方式而言的。然而,如前所述,媒介变化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人类自身生活甚至是观念的变化。如何让传统音乐走进媒体时代,也绝不只是一个新媒体技术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有诸多原因,但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传承的断裂却是空前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媒体技术也给我们挖掘、保护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形态与样式。当然,第三媒体时代的文化空间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将“口传心授”、“文本阅读”与“视频、网络”结合起来,以空间构建为基础,以双向交流为方式。以下介绍几项已经在实施和正在探索的方式和路径。
1.北京传统音乐节
“北京传统音乐节”是由北京市教委支持的项目,2009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累计共举办音乐会127场、高端论坛138场、大师培训班99场,国内外参演人员5560名、接受培训人员5700名,累计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曾参与该项活动。由于该活动所取得的广泛影响,“北京传统音乐节”荣获2012年度“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奖。这里要强调的是它的方式,即集展演、培训、研讨、音像制品出版和网络传播为一体的传播方式。
2.儿童中国乐教课堂
这是一套大型的多媒体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目的、分阶段地对儿童实施音乐、历史、地理、诗歌、绘画、民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以音乐为先导,用音乐代故事,用故事讲诗文,从诗文入画境,润物无声,教、化随行。此教材首先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乐教所崇尚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形式,将民乐与诗歌、舞蹈密切结合。其次注重幼儿教育,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导儿童,同时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和”的属性,经由人的体验,给人心以正确的疏导,使其产生主动向善向美的愿望。再次,此教材寓教于乐,用音乐讲述历史,用音乐培养德行,用感性的方式讲述理性的内容。最后注重“人”的培养,包含了“童蒙养正”、“问史明辨”、“志在修远”和“大智养德”四个育人的发展阶段。
3.德音雅乐——国乐启蒙
用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风节,可谓中华之大乐集萃。这部多媒体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深入听取了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文化界多位学者的意见,从大众音乐教育的理念出发,将选曲的重心放在健康、优雅与文化精神上。这部教材的编写者叫“德音”,取自“德音雅乐”,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不仅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更注重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国乐启蒙就是以“德音”来培养孩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道德风节,以“雅乐”培养孩子“风情满怀,清逸淡远”的儒雅性情。此教材包含的音乐、书籍、音乐家长廊、乐器博物馆等内容有利于探索家庭与校园相结合的“文化空间”(司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