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媒体变革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与其说是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文化传统的挑战。这种挑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音乐教师面临的挑战

2011年11月,Gary McPherson在成都的音乐教育会议上介绍了他的一项调查:2009年,75%的澳大利亚青少年拥有自己的音乐设备,如手机、音响等,而青少年每天听音乐的平均时间也从2005年的90分钟增加到2009年的135分钟。这种变化甚至让我们产生了对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必要性的怀疑。(Why do we have music in schools?)(Gary,2012)当然,这样的发问是很刺激的。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追究其是否过于极端。但由于媒体的传播,社会将渐渐成为音乐的海洋,而我们的学校音乐课堂则会成为社会音乐海洋中的一个孤岛,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很显然,这种变化甚至导致了音乐教师存在状态的根本变化,音乐教师对音乐资源的垄断地位彻底丧失了。换句话说,一百年前,丰子恺在音乐课堂感叹“世间居然有音乐这样美妙的事物”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只是小学生,在走进音乐课堂之前不仅已经体验到了大量的音乐,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品味(Xie,2004)。如果说“学校需要还是不需要音乐教师”是个过于偏激的发问,那么“媒体时代音乐教师何去何从”这样的发问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音乐教与学的方式面临的挑战

其实,对音乐教师的挑战,本质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的挑战。2011年9月,第34届国际音乐理事大会在塔林召开,等者在第四届世界音乐论坛上作了一个有关媒体时代音乐教育的发言,当时的题目是“从‘教’到‘学’:E-learning改变了音乐教育的重心——中国大陆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Xie,2011)。在发言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1.我们是否考虑到数字化学习对音乐教育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2.我们是否能够说这种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的,而且是教育视角和范式上的;3.在线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数据库、远程互动等新的学习范式,是否深层次地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和“学”的关系?

紧接着,笔者指出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1.通过网络和数据库获得无限的音乐信息资源以及事实上出现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2.电子媒体带来了模仿学习的极大便利以及非常灵活的人机对话;3.新的音乐风格和新的表达方式(博客、网络等),远程互动与合作表演。

笔者在发言中还指出:这些变化让教师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于是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1.如果音乐教师不再是音乐的提供者,那应该扮演什么角色?2.多媒体允许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模仿,传统的以乐谱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被打破,教师将怎样应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3.新的音乐学习范式,包含音乐电影制作和音乐创作,这是年轻人的强项,所以传统音乐教师过时了吗?4.远程互动和互动音乐制作拓展了教师的概念,“地球是平的”不仅改变了商业的概念,也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地方音乐教师的优势是什么?

笔者最后的结论是:1.教师的角色应该从音乐的提供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2.音乐教学应该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3.音乐学习应该从聆听与体验开始,乐谱只是手段;4.音乐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媒体技术,还要学习收集音乐数据,建立数据库;5.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的传统和多样化的资源,音乐教师要努力收集地方音乐资源并成为自身文化的传承者(Xie,2011)。

(三)传统音乐面临的挑战

当然,在所有挑战中,最严峻的莫过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挑战了。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音乐理事会起草的《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usical Diversity )一文也指出:“传统音乐的形势是非常危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发展这些音乐文化的生态条件要么消失了,要么改变了……一些国家已经作出努力,记录和后备传统音乐,但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许多国家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教授这些传统音乐。”(Letts, Ricard,2006)

应该说,我国的教育部门对这个问题还是有认识的。1995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就强调“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强调“我国幅员辽阔,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要注意选编一定的乡土音乐教材”,指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音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教材中曲目的确定应以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如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性强的创作歌曲、乐曲、民歌、曲艺、戏曲唱段、民族器乐曲等。”(教育部,1995)在此后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更是对“弘扬民族文化”有专门的论述(教育部,2011)。

学界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宣传、实践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1995年10月,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包括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当代的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历史积淀的等等。1999年“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如何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保护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性、深远意义及具体实践的策略(谢嘉幸,2000)。

但是,应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还是大、中、小学教师,面对媒体大爆炸时代,这个工作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专门探讨下一个问题。 Y3tv8OxNeEDPiE2tX8ptK8Vq4vz8DHNsrHV2VKsRjZwyZgFwN9zPURUTfIe6a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