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做些什么——课题实施要诀

也许,令人感到神秘的是研究到底要做些什么。现在是我们撕下这神秘面纱的时候了。看到她植根于生活的真实面孔,不必惊讶她原有的平凡,素颜也很漂亮,无须过多梳妆打扮。是否需要梳妆打扮,得看我们是在生活中还在舞台上,是自己应用还是向外推广。

第一节 课题实施的基本过程

对于任何事情,国外喜欢用几个W表示:“why”(为什么)、“what”(什么)、“how”(怎么样)等。后者包括了“怎样做”和“做得怎么样”。这些W的提问,正是对课题实施过程的考虑。

一、课题研究三件事

大众化的教育课题研究概括起来就是明确和落实三件事。

一是做什么。这包括前面所述的制定研究计划中的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

二是怎么做。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研究方法步骤的选择。对于学校改革性研究来说,主要是根据目标要求采取干预措施,即探索旨在改变现状的有效教育措施,以图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属于干预性研究。

三是做得怎么样。它是对目标达成状况的了解、研究结果的认定。这需要通过收集资料,主要是研究对象某方面(因变量)变化的资料,以证明教育措施的效果,属于描述性研究。

图5-1图解了这种过程。

图5-1 课题实施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描述性研究回答教育现象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它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教育现象的客观状况。它主要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一般过程如图5-2所示。

图5-2 描述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目标是由课题本身所确定了的。例如“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研究”的研究目标就是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状况。根据这一目标,研究对象是上海市中小学生。但具体研究中不可能对上海市全体中小学生都一一进行研究,只能是抽取部分学生作为研究的样本,通过样本的状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因此,确定研究对象就是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样本。

研究变量是用以回答课题目标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方面。我们通过哪些方面的具体事实来回答学业负担状况?这就要确定研究变量。例如,在该研究中,学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学生平均每人的学科学习课外参考书的数量都用以作为研究变量。它们的具体数据资料都能说明学生学业负担的状况。

要收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变量方面的资料数据,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在该调查研究中,主要采用以调查问卷作为工具的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要遵照一定的技术性要求,以保证能够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

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还要通过统计分析,才能显示出其背后的真实情况。例如学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多少,学生平均每人的学科学习课外参考书的数量是多少?依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我们便可以撰写研究报告,详细回答研究目标所提出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描述性研究的关键是客观地收集分析所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数据。

三、干预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干预性研究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它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去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通过寻找自变量(措施方法)与因变量(效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其一般过程如图5-3所示。

这里,研究目标与描述性研究一样,是由课题本身确定。它围绕着采取什么措施达到预定的效果。这里研究对象的考虑与描述性研究有些不同。为了更好地考察何种措施方法更为有效,需要把研究对象分为若干组,每组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

图5-3 干预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在变量方面,干预性研究至少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类。自变量是研究者采取的干预措施,例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希望达到的研究对象改变的项目,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自变量是因,因变量是果,研究就是希望创造一定的因或条件,看是否达到改变原貌的果。

所创造的因,就是干预措施。干预就是让自变量对因变量施加影响。干预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三五年。在对研究对象采取干预措施的前后,要注意收集因变量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对干预前后以及不同组之间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何种措施方法更有利于因变量的正向变化,即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提高。

学校改革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学校实践中的问题,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学校改革研究属于干预性研究。这种干预性研究的关键在于对干预措施的考虑。

第二节 课题实施的主要技术

从课题实施一般过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量的研究中有一些环节是技术性的,如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变量的确定、数据资料的收集等。它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性要求进行,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

量的研究所要求的“技术性”,对于学校研究所考虑的“有效性”是两个不同的考虑。如果说后者是“原汁原味”,那么前者则是经过必要的梳妆的。必要的梳妆是为了使别人更相信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总体、样本、抽样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作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样本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样本得到关于总体(特别是总体规模较大时)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得出结论。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抽样的水平,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

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内涵。例如,“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总体是全国所有中学生;“山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总体是所有山区中小学;“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总体是城乡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还必须对“学习困难”的含义加以明确的界定。

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范围。研究者准备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什么样的范围,就应在该范围内抽样。这就要区分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是重点校、一般校还是基础薄弱的学校,是大学理科、工科还是文科,是男生还是女生,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

2.取样的随机性

要尽可能使总体中每个个体具有均等的被抽取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相同的结构。

3.取样的代表性

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如某市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全市共有42万初中学生,可以从中抽选840人来说明42万人的情况,但他们必须具有代表性。

链接5-1

抽样缺乏代表性带来的结论失误

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杂志联合会就总统候选人进行选民民意测验,从各州交通处登记在案的汽车主人和各城市的电话用户两类人中抽样。正式开票结果是罗斯福当选,民意测验结果失误。分析其原因,抽样时将多数没有汽车、电话的选民排除在调查对象之外了,而当时有汽车、电话的家庭并不像今天这么普遍。

有人研究某大学学生课余休闲和爱好,利用晚自习时间到图书馆发放问卷,回收率90%以上,结论是:65%大学生晚上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这一结论由于抽样的偏差而带来误差,因为调查取样没有包括晚自习时间不去图书馆的学生。

(三)抽样的基本方法

抽样必须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为此,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抽样。

随机抽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单随机抽样

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的学号、身份证或给予的编号输入电脑,由电脑随机选出。这正如现在电视上许多互动节目中的观众抽奖,就是把观众的身份证号或手机号输入电脑中,由电脑随机选择。

2.等距抽样

当样本容量较大,并且研究对象编号是顺序号时,可以等距抽样。假设在1000人中抽50人,即每20人抽一个,则可以随机抽出一个号码,其余的就可以按号数前后每隔20取一个来确定。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抽样时首先把总体按对象的某种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类别),然后再在各层次中按照它们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取一定的样本。例如要抽取165名学生,调查他们对参加家务劳动的看法。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样本中的男女生比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应与总体中的比例一样,例如分别为1.2:1和1:1.5。所以各层次抽取的数目应如表5-1所示。

表5-1 分层抽样样本数估计

4.多级抽样

当总体的范围较大时,用上述办法抽取样本的难度很大,例如在全省范围内对中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教师队伍素质。一个省的中学教师数以万计,无论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还是等距抽样,其工作是都是难以想象的。这时需采用多级抽样方法。

该法是先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出一些市,再在所抽出的市中随机抽出一些县,再在所抽出的县中随机抽出一些学校,再在各抽出的学校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

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我们还可以结合分层抽样的办法:在抽取市时可分别在特区市、山区市、沿海市各抽取若干,抽取县时可根据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各抽取若干,抽取学校时可根据学校的类型(城市与农村、重点与一般)各抽取若干,抽取教师时可根据性别、年龄(老、中、青)各抽取若干。

(四)样本容量的确定

确定样本容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操作上的可能性,即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并使误差减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更有一般性。

1.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数主要根据容许误差和可信程度。容许误差是误差所允许的范围,可信程度是指有多大的把握作出对总体的估计。不同的允许误差和可信程度所对应的样本数可见表5-2(表中数字是从某一公式计算而来,这里不作专门介绍)。从表5-2可见,研究的容许误差越小、可信程度越高,所需样本容量越大。

表5-2 简单随机抽样样本数

注:本表来源于Charles H.Backstrom,Survey Research

全美民意测验大约需要1500名随机样本,就可以反映出1.5亿已到选举年龄的美国公民的意见,其误差在2%到3%之间。

在—般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实际上并不要求很高的精确度,调查人员一般凭经验确定样本的规模,表5-3是经验确定样本规模的大致范围,仅供参考。

表5-3 经验确定样本容量的范围

注:本表来源于侯亚非等《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华文出版社,1998)

2.分层抽样的样本容量

分层抽样的样本数取决于所分出的层次类别有多少。比例最少的一栏应至少取30个样本,由此推算样本的容量。例如表5-1中,比例最少的是独生女一栏,应为30。然后根据各种类别比例便可推算出样本容量应是165。由此可见,分的层次越多越细,所需样本数越多。

此外,在实验研究中样本的一般考虑是: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如果所抽取的样本数离所要求的样本容量太远,所得出来的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二、研究变量的确定

(一)研究变量及其分类

研究变量(variable)是指某一群体,其组成成分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可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如一群学生,可以有学业、成绩、智力、动机、兴趣等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变量(或称维度、因子、分类标准)。

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即多因多果。因此,在确定研究计划时必须依据研究目的,详细列出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并加以具体确定和认真选择。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例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改革措施。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或变化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用以说明研究效果的指标。

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也叫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二)选择自变量

根据研究类型确定操纵性自变量和非操纵性自变量,并确定自变量数目和水平。

所谓操纵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而非操纵性自变量则是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等。对二者加以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研究者必须明确确定所要操纵的自变量,即要变革的措施,它反映的正是一个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

(三)确定因变量

确定因变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列出该研究主要的因变量

研究中由于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相应的变化因素可能很多,因此,在研究中要确定哪些是我们感兴趣的因变量的变化。例如,关于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因变量内容可涉及:①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③优化育人环境;④构建主体性发展理论等。考虑时尽可能全面、完整且有重点。

2.确定加以测量和检验的反应指标——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所谓抽象定义,是指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如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因变量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抽象定义则要对“自学能力”的概念、自学能力的结构进行界定,作出明确的说明。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研究要对主体性行为表现加以界定,列出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内的指标体系。抽象定义是设计操作定义的基础。

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指变量的较精确与不含糊的定义,将以操作的方式表示,表明因变量是能被觉察和测量的。如用各种智力测验分数表示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用成就测验分数表明学生学业成就。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要确定测量自学能力的标准。当然,选定的测量标准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权威性。操作定义的确定,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确保在实际考察中界线分明地得到有关变量的唯一度量而不是几种可能的、不确定的度量,例如学生“健康状况”作为研究中的一个变量。该变量是指身高体重还是有无疾病或疾病的轻重?这有很大的模糊性,为此必须予以操作性的界定,例如可以界定为“某一时期内的病假天数”作为“健康状况”的度量标准。我们通过比较学生不同时期的病假天数,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的变化。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到,确定变量还包含着确定用以测量变量的具体方法。

(四)辨别无关变量

如果对无关变量的影响不加以控制或消除,就无法确定因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明无关变量,考虑哪些无关变量可能对研究结果有影响,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任何变量的确定都要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考虑。例如在一个研究男女学生心理性别差异的研究中,研究目的是要比较男女学生的学科学业成就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智力因素还是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因此该研究所要考察的变量是:性别,各主要学习科目的学习成绩(以最近一个学年的学科总评成绩为度量);智力水平(以瑞文推理能力测验进行测量);态度和兴趣(设计专门的问卷来测量)。

三、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

这里所说的搜集资料不是通过查阅文献而获取有关前人研究成果的材料,而是研究者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围绕已确定的那些研究变量对样本一一考察、度量,搜集各种事实、数据资料。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心理测量、现场观察等。

(二)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

收集了资料之后,接着就要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主要作用有:

(1)统计分析使我们能用极其简明的数字、公式、符号和图表等数学语言精确描述在研究中所获得的大量数据的特征。例如用百分数描述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人的不同比例,用相关系数描述学习成绩与性别的关系的大小。这样就省去了烦琐的文字描述,使读者一看就明了。

(2)它使我们能够从量的方面揭示不同因素的具体性质,找出其蕴含着的必然规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使教育现象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四、研究文章的撰写

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撰写研究文章。撰写研究文章是最后形成科研成果的阶段,只有通过此阶段,才能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并与他人交流。学校教育研究文章的形式一般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教育故事、教育个案、教育设计(教案和教育活动设计)等。

第三节 课题实施的前奏与尾声

课题的实施主要做好上述三件事,但这之前和以后涉及课题申报与立项、课题开题、课题结题工作,也是课题研究者要做的事情和课题管理中的事项,堪称乐曲中的前奏与尾声。

一、学校心理与教育研究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一)研究管理机构

全国教育科研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它由教育部组建,领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制定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审批重点课题,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业务上受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的指导和管理。

随着教育科研在各地的普遍开展,各省、市也先后相应地设立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和组织本地的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管理工作。此外,还有社会团体也注重组织开展教育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中国教育学会和各省、市的教育学会。

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因为纳入教育工作,所以有关课题也大部分纳入教育课题管理中。这些课题也与妇联(如家庭教育)、卫生(如青少年心理卫生)等非教育部门有关,因此也会有这些部门机构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管理职能

课题管理机构主要包含以下职能:

1.课题申报

各种层次的教育科学规划办每五年组织一次“×五”课题申报,并发布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外公布。五年里,还会继续有“滚动课题”的申报。

教育科学规划设立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除了教育系统外,科技、卫生等系统也有相应的课题申报。申请人在受理课题申报期限内可向课题设立机构索取《课题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或从相关网站下载)。

课题申报内容虽然各地和各机构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了课题计划(见第三章)中所说的各项。对于提交的课题申报,课题管理机构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无记名投票确定立项的课题。

2.课题检查

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下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相应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负责所属范围内各类课题的日常管理。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和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相关管理部门。

开题情况汇报的具体内容包括: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参与人员;开题报告要点;专家对课题的评估和建议;课题组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

课题研究中期,课题组要进行检查活动。主要是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讨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反思、归纳、深化、细化。中期检查情况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专家评估要点和调整研究计划建议等;课题组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

3.课题成果鉴定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索要并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教育科学规划办还关注对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教育科学规划办也会举行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二、学校研究课题的申报、开题与结题

学校教育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比起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来说还是个新的领域。

1.申报课题

研究课题的申报与课题计划有密切的联系。计划是申报的基础,申报课题立项可以使计划的课题纳入到有关部门的管理中,从而获得经费、人力、时间安排以及各种其他方面的支持。课题能够得到立项,表明课题的可能价值得到承认,承担者的水平得到承认。承担的课题级别越高,项目越多,则标志着承担研究的学校、单位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越高。

在申报课题方面,除了考虑国家、省、市的课题外,也应该考虑校本课题。课题申报的组织要考虑三个结合。

(1)校内课题与校外课题结合。校内课题是学校结合本校的改革实践提出来,并由教师自己申报的课题。校外课题包括了国家、省、市和县(区)等不同级别的课题。校内课题研究是校外课题申报的基础。学校只有先开展了校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的队伍基础和学术条件,才有可能申报和接受校外课题。因此课题的申报组织要内外结合,在做好内部的基础上,向外拓展。

(2)短期课题与长期课题结合。短期课题一般一两年完成,课题较小;长期课题一般三五年以上,课题较大。只有短期课题没有长期课题,学校就缺乏一个有延续性、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短期课题是长期课题的基础。长期课题的完成是一个个短期课题完成的积累;关于长期课题的考虑,使短期课题有一个核心主题而不至于显得零散。

(3)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结合。个人课题有利于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结合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集体课题则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一般来说集体课题周期会比个人课题周期长。

学校的总课题一般是长期课题。从总课题分解出来的子课题一般周期相对短些。子课题可以由不同的子课题组承担。继续分解就可以分出由个人承担的子课题。实际上这也是课题的分工。课题的分工可以根据学科分,也可以根据各人原有研究基础分,还可以根据各人的研究兴趣分。

通过这三个结合,学校的各种课题可以构成一个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课题网络,防止出现课题一哄而上、太多太散、应接不暇的情况。

2.课题开题

对于立项课题,要在批准立项后尽快开题。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它可以进一步使课题组成员乃至全校教师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思路、内容与方法。此外,还可以更广泛地征求对如何完成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意见。

开题一般可以采取召开开题报告会的形式。开题报告会的主要报告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课题计划的展开,更详细地谈论课题准备如何实施。

报告会的程序一般包括:宣读“课题立项通知”;领导人讲话,以表示对课题的支持;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课题主要参与者对主报告中某些重要部分或子课题作介绍;专家对课题开展提出建议。

3.结题

结题是对课题研究过程与收获的全面总结与回顾,使成果得以固定化并向课题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作汇报。

结题要提交有关材料。课题结题材料一般包括: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申请·评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成果主件(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专著、已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相关证明(领导批示、获奖情况、媒体报道及被决策采纳等的证明文件)、重要变更的申请及获准批复。

其中,结题报告(研究总报告)比较重要。它是把研究计划和开题报告的未完成时,变成现在的完成时。即对应于原来的计划,交代完成的情况和得出的成效、成果。成效是实践的变化,成果则是材料中附件的专著、论文等。

结题除了提交有关材料给课题管理机构外,也可根据课题规模的大小开展相应的结题活动。学校整体性课题可考虑组织系列结题活动:课例(教育活动展示)、展览、成果汇编(包括报告、经验总结、教育故事)、报告会(包括总报告、分报告或经验案例分享)。报告会上还可以由专家作成果鉴定意见,并进行优秀成果颁奖。 TqKuIS4COPmZy39OQOY3/7WgKqWeZBNysBbEfmFLpOzFVGlO94iunnJkiRGYfc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