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怎么而来——课题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

在对课题的考虑,包括其计划或《课题申报书》的课题论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出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它们的形成离不开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把握,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在查阅研究文献中获取营养。

第一节 新的理念与新的方向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把握行动都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左右下得以展开的。旨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理念来源于对理论的了解和在实践中内化。理论提供了我们考虑问题、确定行动的思维框架。研究计划和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都离不开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把握,新的理念导致了新的方向。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在20世纪下半叶,当战场的硝烟离人类逐渐远去时,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同主题。什么是发展?不同的年代对它有不同的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造成了“发展观”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前普遍持有的是经济学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以单一的GDP为中心。但只顾单纯经济增长而不顾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做法导致的严重后果令人们反思: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发展观。于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持续发展观: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加上社会发展。其要点是重视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重视改革社会关系,改革权力结构,提倡社会公正,提倡人民参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是社会和人的发展,强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新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应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为基础,具体来说,发展是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总和。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我国在1994年提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995年3月12日在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看到了单纯看重GDP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更珍惜科学发展观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和谐、幸福、中国梦成为人们奋斗的方向,都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科学发展观直接反映到以培养人为使命的教育上,就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因为教育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负有重要的提供人才资源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不是“政治人”、“经济人”或“工具人”,而是“主体人”或“创造人”。这样的教育,我们才可以称之为发展性教育。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股较热门的教学改革潮流。瑞士学者皮亚杰关于个体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原理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以“同化”和“顺应”概念来解释人类建构个人知识结构的机制。他认为,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在“同化”那些与自己已有观念相适应的信息,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顺应”那些与已有观念不相适应的信息,即修改调整原有知识体系,使之能与新信息融为一体。各人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不同的,因此各人建构起来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如何看待知识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世界的真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据个人经验而对世界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要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革。因此,不要用我们对于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在如何理解学习活动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当学习者以有意识学习的方式学习教材时,其本人必然通过做一定的事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使新知识能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在如何看待学习者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另一方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义既反对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只是由环境塑造行为的生物有机体的观点,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以动物本能解释人类行为,认为这两种理论都集中于人类的黑暗面、消极面,而希望创立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是重视研究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把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面。

人本主义源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该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一些恶习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个人内在价值的充分认识。人类应该由对“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内部空间”的探索。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罗杰斯则把实现的倾向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动机。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盛行教师权威主义和指导性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个人的健全发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理智学习而导致了学生的盲从,知情分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由和充分发展的自由。因此,只有用违背传统之道的“非指导性”教学才能“促进人的变化与学习”,才能培养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包括了好奇心、寻求知识和探索秘密的欲望。所以人的学习不用督促,不用指导,而可以自主地进行。这种自主—主动学习可以从学习目的、内容、过程与方法中体现出来。在学习目的上,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培养学生自己做出抉择的勇气,摒弃遵从、驯顺和僵化,“通过对决定命运的事件自愿承担责任来抉择如何实现他自己”。在学习内容上,应该是学习者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应该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充分自由。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结果。通过这样一种自主—主动的学习,才能学会如何学习,而这对于人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四、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葛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智力理论只注重与学校的学科有关的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发展有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如音乐、空间、交往等,因而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原因。于是他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

(1)语言智力,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力,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凭借知觉辨认与判断距离、方位、形状、大小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力,调控躯体动作特别是精密作业的能力。

(5)音乐—节奏智力,欣赏音乐及对音律的表达能力。

(6)人际关系智力,与人和睦相处及增进交流的能力。

(7)自我认识智力,认识自身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还有的心理学家进而把过去视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因素也囊括进智力的范围里,提出了情感(绪)能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与此相对应,用以表示情感能力水平高低的概念就是情商,即情感(绪)商数,以EQ表示。如果说智商可以较好地预测人在学术上的成就,那么情商就能较好地预测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就。

情感智力包括哪些方面?戈尔曼等人认为应包括以下方面:

(1)自我认识能力。能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学会评价自己,勇于表达和表现自我。

(2)自我调节能力。面对挑战和挫折能以积极的方式消除焦虑,化解忧愁;在压力下能保持乐观的情绪。

(3)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控制情感的冲动,使情感在社会接受的范围内适度地表达。

(4)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能正确地辨析、判断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察他人的感受,达到情感上的沟通。

(5)情感协调和人际关系能力。能在人际互动中既正确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达到情感协调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协调。

以上关于智力结构的新观点,对于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认知和情感两大心理方面汇合到智力概念下,无疑对于传统的智力概念是个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了心理学理论的向前发展,也启迪了教学改革的更多思路:不只关心认知目标的教学,也关心情感目标的教学;不只关心作为操作过程的认知目标教学,也关心作为控制过程的自我认识、控制、调整的目标教学。

第二节 新的问题与新的思考

学校改革的冲动来源于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思。当研究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刻分析时,学校改革研究也就走上了正确而有效的发展道路。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越深透,学校改革研究的目标就越明确,改革的取向和策略就越有实践针对性。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当然地离不开对作为思维框架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把握。没有这种把握,我们对现存的问题便熟视无睹,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或正常的事情。

班主任李老师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六年前的一个晚上,他的学生东东在女厕偷窥被当场抓获,李老师被通知去现场领人。那一刻围观师生的目光就像一支支利箭,不仅射向东东,也无情地射向李老师。

李老师把东东带回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要求他向学生公开检讨,征得同学的原谅,可东东死活不肯。在一次同学会上,李老师说起这件事引起的苦恼。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开玩笑似的对她说:“你别再摧残这孩子了。”在李老师对此语惊讶之余,同学又对她说,这是一种病,不是道德败坏。有偷窥癖的人心理存在困扰和障碍,在偷窥的紧张中获得满足和刺激;这种行为的强迫性使人无法控制内心顽固的冲动。

李老师幸好得到她学心理学的同学的帮助,恶补了不少心理学知识,终于以得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当然,方法并不唯一,但心理的问题以心理学方法解决,则是共同的方向。

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博客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便利方式。老师及时利用这种新方式于班级管理中,开创了富有成效的德育方式。

链接4-1

班级博客

一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会形成班级特定的文化环境,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课室博客则成为打开文化大门、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钥匙。课室博客是张贴在课室墙上的博客,它运用传统的方法呈现电子博客的现代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手段,也是班级文化的有效补充,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它具有电子博客的便利功能,兼有其开放性、交互性、主体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升学生个人民主参与意识,丰富班级管理形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合当前的教育实际,也克服了班级电子博客使用当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博客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布、分享、交流”的平台,通过表达、反馈、交流、评价等方式使学生思想发生碰撞,擦出智慧火花,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环境,体现了班级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意识,提升班集体的内聚力,是一种实用而具效力的特殊文化宣传样式。

运用博客进行班级管理,可以:

1.促进班级民主化管理。课室博客通过留言的形式,把学生的表现、老师的评价、班级存在的问题等,都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的管理更具民主化、科学化、立体化。

2.倡导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班级无小事,事事皆留心。它的涉及面很广,会辐射到方方面面。所有的科任教师都可以浏览、关注博客,引导学生向正面的舆论发展。学生也可以发表意见,可以置疑,也可以讨论管理,做班级的主人。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密切。

3.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博客的建立吸引着全班所有的学生,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通过激烈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师生都会通过自省来检查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并且能受到他人的影响并影响他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整个班级朝着正确舆论的方向发展,形一股催人奋进的合力。

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对“高效课堂”的关注和热情。他们认为许多问题出现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收获快乐、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也就有了希望。

高效课堂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呼喊着“解放”。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解放时间和体力、解放智力、解放观念。于是有人称中国的教育学应该是“教育解放学”。如何在课堂上实现高效,达到解放师生、加快发展的目的,成为学校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

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和在线教育界,2013年最热的一个词就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3年被称为中国MOOC元年。北大、清华、复旦等纷纷加入MOOC平台,清华还研发了全球首个中文版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MOOC打破了知名大学的围墙,为普通人学习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开了大门。这种打破校园围墙的在线学习方式也必将进入中小学,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

飞快发展的时代带来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考,也给决心以改革的教育带来应对的人们新的研究课题。

第三节 研究文献与新的营养

课题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的形成无疑离不开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吸收的营养。因此,通过各种文献来源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对于搞好自己的课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作用在:

(1)学习了解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先进教育思想、理论,以形成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2)了解研究的有关背景,熟悉与课题有关的知识,为本研究的课题论证以及今后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3)了解是否有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如果别人的研究从方法、理论依据到假设都与自己的设想一致,那就要另选课题或另择研究角度。

(4)了解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前人已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有待通过进一步研究而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选题紧紧盯住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5)了解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赞成的可作为论据而在自己的研究中引用,不赞成的则可作为对立观点用以比较。

(6)了解前人的研究设想、方法、步骤,有利于自己在研究中开拓思路、博取精华。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查阅文献的过程也是权衡选题价值的过程。查阅文献很可能导致重新选题。即使没有重新选题,该课题的研究思路也很可能通过查阅文献而进一步成熟和深化。

查阅文献的途径,可以在图书馆寻找包括书籍、期刊在内的出版物。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获得相关资料的方式越来越方便。可以先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输入搜索内容的“关键词”,便会出现许多有关的线索,供我们进一步在网络上搜寻所需要的内容。

中国知网上有国内外各种期刊发表的文章,更是研究者寻找资料的好去处。此外,还有一些付费或免费的网上图书馆,供我们查找需要的书刊资料。现代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教师们查阅文章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3nSCiSqMvcvNXtheGI/rDyvA2FnMQQjuTvhTPveHksLDiIgxck0xjxF1k9oZec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