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怎么研究——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制订

“研究什么”的确定,令“怎么研究”的问题接踵而至。虽然还没有进入实际行动,但计划一番,即便是纸上谈兵,也是需要的。

第一节 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作用

研究课题选定以后,就要围绕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计划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具体设想,其作用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

研究计划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蓝图。研究者通过制定研究计划,使研究的目标、范围、步骤更加明晰,使课题具体化、可操作化。

研究计划是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内容。课题申报首先要提交研究计划,虽然这时它以课题论证的形式出现,还不是实施意义上的计划,但已包含了研究计划的主要思路。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申报计划的内容,才能确定是否批准其立项。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是实施研究的指南。课题主持人需根据研究的要求,安排、调整时间、人员和有关行动。其他课题参与者根据研究计划统一思路、互相协调,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及研究结束后,科研管理部门或领导要对照计划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评估鉴定。

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

学校教育课题研究计划的结构基本上包含了课题申报书所包括的内容,尽管申报书中有些项目名称不同。

任何研究都要明确并开展四个方面的事情,因此课题计划也要相应地明确这四个方面:你在哪、要到哪、怎么去、怎么知道到达了没有。

“你在哪”,就是了解现状,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根据问题考虑该研究什么;“要到哪”,是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怎么去”,是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怎么知道到达了没有”,是靠收集资料来反映研究结果的,研究结果如何,在最后的研究报告或有关文章中体现出来。

这四个方面在课题论证和课题设计中要分别考虑。当然它们在研究中要做的方方面面,分散于课题计划或课题申报的具体项目中。

(一)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你在哪”的问题。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一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其目的是使人们(包括研究者本身)清楚课题的出发点,认识进行该研究的必要性。它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1.课题背景

主要是研究的现实背景,即客观地指出该研究所针对的问题在现实中的普遍性、危害性与严重性,从而表明为解决该问题而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这是研究的历史背景,即交代他人在该问题或有关问题上做过什么研究,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何,得出什么成果或结论,存在什么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此的阐述需要在认真查阅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它使别人由此了解研究者所具有的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起点,也使研究者本人更加清楚他的研究要从何入手,使研究能够对准突破点,创出自己的特色。

3.本研究可能做出的贡献

贡献包括了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是它对教育改革实践,主要是对本校的改革实践将会起到的促进作用。理论价值是它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补充前人的不足。对于学校研究者来说,更多的是实践意义,无须强求理论价值。无论是什么贡献,都仅仅是计划中的考虑,还不是事实,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可能的贡献做出设想,不要故意夸大。

(二)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回答“要到哪”、“怎么去”、“怎么知道到达了没有”的问题,是课题实施的具体考虑。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课题的界定

它主要是对课题名称中一些人们不理解或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的概念进行说明。对于通俗易懂的名称,则无须特意界定。

链接3-1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课题界定

1.面向21世纪:时间趋向性规定。在此特指处在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一段时间,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

2.基础教育:指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即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

3.新基础教育:“新”是相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而言,包括理论与学校实践两方面。在理论上要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作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实践模式。

2.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是学校教育改革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指导着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对理论依据的阐述和分析,体现了研究者基本的理论素养和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把握,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3.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即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有联系,但不要把它们混同。后者是长期追寻的,而前者是在有限的课题时间里,例如2~3年要达到的,后者是前者提出的依据,但不能代替前者。研究目标要具体可操作。两者在表述上往往不同: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兴趣、能力或更具体的有关素质。

研究目标:探索培养、提高学生兴趣、能力或更具体的有关素质的有效途径。

培养目标的表述没有可操作性,比较空泛,难以有一个具体标志或标准体现出“能力”是否被“培养”出来了。研究目标所表述的具有可证实性,可以通过比较“能力”的前后变化,具体证明该途径是否“有效”。

4.研究内容

明晰研究内容对于明确研究从何处开展非常重要。

首先,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的细化。研究内容也是研究问题,它是研究计划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的问题。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在研究计划中往往把研究内容或问题冠以顺序号一一列出来。研究内容给课题规定了具体任务,防止太多太杂。

其次,研究内容的确定有利于课题的分工。分解出的研究内容可以安排不同的课题组成员承担,或安排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完成。

此外,研究内容的框架也成为课题成果的内容框架。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成果材料是围绕研究内容来撰写和组织的。

研究内容不是随心所欲地考虑,它是围绕课题所作的分解,分解出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这也保证着研究成果在逻辑上自成体系。其逻辑联系可以有纵向结构的直线推进式,例如: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的研究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影响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对策

在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常常以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作为研究内容主线。

逻辑联系还可以有横向结构的平行并列式,例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与素养的评价

在规模较大的课题中,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分出若干层次,像“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研究,可以先分出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两者再进一步细分。内容考虑得越细越具体,越有利于课题实施时的人员分工和阶段安排,所确定的各项研究内容都可以相对独立地作为总课题下的子课题。

5.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可以考虑一些具体的研究环节,包括了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研究干预,即采取的教育措施;研究资料数据的收集等。

也可以从时间安排上考虑研究的步骤、进程。研究总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每一步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这些都要在制定计划时有所考虑。研究计划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时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6.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改变和影响研究对象状况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这些方法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的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必然也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研究的最终结果如何。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从通常的教育研究方面考虑之外,还可以考虑本研究的策略性方法。下面是策略性方法的一个例子。

链接3-2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在提出理论假设和学校改革总体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形成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基础教育学校实践模式。学校改革试验研究滚动推进。先小学,后中学;从起始班开始,逐渐形成纵向系列;试验学校滚动推进,但在探索性研究阶段,只在少数学校内进行,不作大规模推广。

2.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每试验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7.预期成果

从广义上看,学校教育研究成果包括实践性成果与理论性成果、物质性成果与文字性成果。实践性成果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提高与发展;理论性成果则是总结出来的规律、原则、模式、方法。物质性成果包括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文字性成果包括研究论文、报告、专著、教材、经验总结、教育故事等。狭义的研究成果一般指文字性的。实践性成果与理论性成果最终都要用文字固定下来,物质性成果也要通过文字对其研制思路、过程、方法和使用效果进行归纳介绍。

课题计划中的预期成果一般考虑的是狭义上的成果。有的学校把希望达到的教育实践的变化这种实践成果或预期效果作为研究成果写在课题计划书上,诸如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10%。这便是对广义成果和狭义成果的混淆,对课题计划的要求不够清楚。

对应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研究成果还应该分别考虑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链接3-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实例分析

《“自主、合作、创新、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一、课题的目标

1.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特点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自主、合作、创新、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对英语和生物两个学科的重点研究,以点带面,以点促面,促进学校其他学科的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4.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的关系问题。

2.掌握主体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与课堂教学原则。

3.分析学校的教学现状,分析学校教学中的被动局面的内因和外因。

4.提高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研究调动课堂主体积极性的方法,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5.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形成学生创新素质。

6.构建“自主、合作、创新、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施本模式的合理程序和最佳方法。

评点与分析

课题目标的第3、4点显然太大太泛,缺乏具体操作性和可证实性,混淆于学校的长期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可以考虑修改为:

1.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3.探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

课题研究内容繁多凌乱,需要作适当的逻辑梳理。第1、2点属于理论性研究,可以归为“理论研究”层面;3~6点则属于实践层面,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确定研究内容。要注意,理论层面的研究难度较大,要考虑自身的研究能力。可以考虑修改为:

一、理论研究

1.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的关系问题研究。

2.主体教育的内涵与特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与课堂教学原则研究。

二、实践研究

1.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2.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3.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4.教学改革中的校本教研方式创新研究。

(三)课题实施条件

课题实施条件不是研究计划的必要内容,而是课题申报书中必须填写的一部分内容,其目的是让课题立项机构了解课题申报者的研究实力,从而决定是否予以立项。

1.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情况

包括研究队伍各成员的专业、学历、学术职务、研究专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以及在该课题中的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

2.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研究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

经费预算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经费预算的合理是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可信性的一个表现。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框架与思路

课题研究计划本身是一个总体框架,它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有一个更详细和富有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一、关于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计划的异同

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计划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关于课题如何开展的事先构想,为课题实施提供蓝图。

其不同之处有三:首先,计划是总的考虑。由于它大多与《课题申报书》联系在一起,故比较简明扼要。而方案更为具体、详细、富于操作性。其次,计划的时间跨度大,覆盖整个课题的计划研究时间。方案的时间跨度则有大有小,既可以有总方案,也可以有阶段性方案。三是计划在总课题实施之前就要求制订好,而有些方案可以根据课题进展,按阶段或按任务在时间上分散制定。

(二)方案的类别

1.从时间跨度分

从时间跨度分,有总方案和阶段性方案。总方案覆盖课题的总任务和整个计划时间。阶段性方案的任务和时间跨度往往是总方案的一部分,可以根据课题进展在时间上分散制定,是对更具体的环节的考虑。例如制定调查方案、评价方案等。

2.从性质分

从性质分,有实施方案和内容框架性方案。

实施方案说明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和谁来做。具体来说,课题实施方案要考虑的方面包括该阶段或环节需要做的具体事项。例如:课题组成员或全校教师的理论学习;干预措施,包括具体的操作要求;资料收集。这些事项与内容框架所考虑的方面是一致的,但它更具体。实施方案还要考虑完成各事项的时间、人员安排,以及保障完成上述事项的相应措施制度。实施方案从其具体性来说有不同的层次,从时间跨度考虑有学年或学期方案,从具体的某项任务考虑有任务方案,如调查方案、教师读书活动方案、研讨课展示活动方案等。

内容框架性方案也说明做什么,但它与实施方案相比,考虑得更为宏观,而比课题计划中的研究内容则更为具体。计划书中研究内容仅仅是概括列出做什么,而内容框架性方案则是其进一步具体展开。它的时间跨度是整个课题的计划完成时间。

二、内容框架性方案

(一)学校改革研究方案的内容框架

学校改革研究方案的内容框架一般包括基本思想、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四大基本板块。

1.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来源于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反思以及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认识。对弊端反思便产生改革的方向。

例如,“学会参与”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和发展”。其口号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这一基本思想的考虑是基于对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剥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弊端。在“学生参与”主题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被动的地位,还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天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目标体系

目标是对基本思想的具体化,根据具体化的程度可分为根本目标、基础目标、具体目标。它们构成目标体系。确定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高而不空泛,具体而不失方向。

目标体系是通过逐层分解而形成的,逐层分解有利于目标把握的全面性,一直分解到可操作、观测的程度。

链接3-4

“学会参与”的教育目标体系

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它是小学教育的长远导向,是“学会参与”教育的根本的出发点。小主人精神是主体精神的萌芽。

基础目标是学做5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活动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社会的小主人,集中表现为“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基础目标是为将来达到根本目标奠定基础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具体目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操作的目标,以保证操作上的具体落实和全体教师的一致性。我们在教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分别提出了参与的主要技能、能力和基本品质目标。在教学领域中,主要能力由认知的主干能力构成;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能力由道德方面的主干能力构成。蕴含的基本品质实质上是“主体精神”的分解,具有这些精神的人,才能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人。

链接3-5

学生主体性素质的构建实验的目标体系

(该课题学校是湖北荆门象山小学)

3.实施体系

教学的实施体系的建立,包括提出原则、构建模式、考虑方法。

原则是作为指导思想的理念。它是根据教育和心理的科学规律而引出的,而方法又在原则的指导下得出。例如,“学会参与”的实施原则为“民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模式是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格式)。教学模式是可供教师在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模型。具体来说,它体现了系统的运行结构,其成分是阶段与环节。不同的模式,其成分与成分的联系不同。模式也可以仅是阶段或环节。阶段间或环节间的联系一般是时序性的,是不同时序中的不同的活动板块。例如,“学会参与”提出了七环节教学模式:准备、唤起、投入、展开、内蓄、深入、拓展。

方法是原则和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更显出可操作性。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如时空安排、目标类别。时空安排具有动态性,体现着节奏和幅度。例如“学会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法:快投入、频活动、多层次、小坡度、强反馈、共矫正。目标类别是根据所达到的目标把方法分类。例如激发兴趣类方法、提高能力类方法、检查评价类方法。方法可以由原则的操作化而得到。这种操作化可以通过分解逐层细化而来。原则其实有各种不同的概括水平,通过逐层的操作化分解便可降低其概括水平。操作化到一定程度,就成为方法了。

链接3-6

学生主体性素质的构建实验的实施体系

链接3-7

“学会参与”教学实施体系

“学会参与”教学实施体系由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体系构成。

1.“学会参与”教学模式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同时力求反映其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对应关系,故称为“双过程模式”。该模式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准备参与、初步参与、充分参与、深入参与和综合参与。这5个阶段又包含了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状态和情绪状态发展的7个环节:准备、唤起、投入、展开、内蓄、深入、拓展。

2.“学会参与”教学原则

“学会参与”教学的4条原则:兴趣层递原则、提供机会原则、分层要求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3.“学会参与”教学方法体系

“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系包含“参与式”教学法一般模型和以“参与”为共同特点的各类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一般模型为:快投入,频活动,多层次,小坡度,强反馈,共矫正。

“快投入”指课开后使全班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快速提高其投入度。

“频活动”指课堂教学中应较为频繁而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参与载体。

“多层次”指在参与的要求和认知的要求上都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不断提高其层次。

“小坡度”指在认知内容安排上设置适当的较小坡度。

“强反馈”指要多方面进行反馈,多次反馈,借助于各种手段对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广泛反馈。

“共矫正”指师生共同矫正,学生相互矫正。

以“参与”为特征的各类方法,初步归为以下4类:

第一类:激发兴趣类。主要方法有情感沟通法、故事表演法和自我直观法等。

第二类:提高能力类。主要方法有生活模拟法、先扶后放法和想象创新法等。

第三类:促进认知类。主要方法有感官共鸣法、朗读领悟法和实物拼制法等。

第四类:检查评价法。主要方法有立体反馈法、角色对换法等。

4.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目标达成状态进行检查的方法。它一方面可以起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的指挥棒作用,另一方面可用以检查课题实施的成效。评价体系也包括了收集有关效果数据的方法,以及解释这些数据的标准。

链接3-8

小学生主体性行为表现的评价(部分)

(二)四板块的联系

内容框架中四大板块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图3-1)。在研究的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得出研究的目标体系。它们构成了研究的因变量,即研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实施体系考虑的是如何达到目标,是作为干预措施的自变量。通过实施,取得一定的结果。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评价体系来比较分析。

图3-1 内容框架的四大板块

(三)内容框架性方案的基本特性

1.立体性

立体性是对目标及其操作方向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考虑。这种考虑使各种改革要素都能处于通盘考虑之中,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构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加强了课题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从以下不同关系来考虑改革要素:

(1)并列要素。并列要素没有主次、轻重、先后、高低之分。例如德、智、体、美、劳,认知与情感。例如,“学会参与”课题中的学会学习——教学,学会做人——活动;教学流程,德育流程。上海徐汇区向阳小学的“兴趣教育”中教学的四方面努力:课堂设置合理化,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学要求层次化,教学策略多样化。福建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和谐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三大块:学科类课程“严中求精”,活动类课程“实中求新”,兴趣类课程“活中求趣”。

对并列要素的考虑,应该具有全面性。

(2)序列要素。序列要素有时间先后上的关系或差别,一般是对阶段、环节的分析,因而往往是程序性的要素。例如“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结构的“三段式”:点燃情感,引发兴趣,激发愿望;延续情感,探索新知,迁移内化;延伸情感,巩固练习,反馈提高。“兴趣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引趣、启发、操练、反馈。“创美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五步:思、学、疑、讲、练。

对序列要素的考虑,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3)层次要素。层次要素具有上下、高低、内外之分或关系。例如,“兴趣教育”的教学要求层次化,对低、中、高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在“做做玩玩中学”,中年级在“比比练练中学”,高年级在“质疑问难中学”。

对层次要素的考虑,应该具有差别性。

(4)结构要素。结构要素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是从整体分解而来。

对结构要素的考虑,应该具有完整性。

2.动态性

内容方案本身是动态的。方案的完善也是一个研究过程。例如目标体系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建立、干预方法的探索,其本身可以是研究内容之一。因此,内容方案的完善与方案的实施往往出现交叉往复:初定方案——实施方案——补充修该方案——继续实施——达成目标。

因此,不要等待内容方案完善后再实施。有了初步的内容框架后就可考虑具体的实施方案,即在人员安排、时间安排、配套措施方面作考虑。

3.成果性

如上所述,内容方案中的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往往是在研究中动态形成的。对于实验研究来说,这些作为干预手段和收集(评价)资料手段的变量应该在实施前确定。但对于更多取自然主义研究取向,而不是实验技术取向的学校改革研究来说,这些方面是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方法。这些方法在没有经实践检验前,仅仅是假说,一经实践检验证明有效,就成为成果。所以内容框架本身也是成果的框架。 k6JQz9ozXoSOjQ/hsePCQ47ZCtPLTLhaHxhEiQJBR+bXI1ILzkdp5TgUf0YTKk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