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后代的期盼,可是在期盼实现的路上,令人困惑的问题真多啊!这令家长苦恼和操心不已。
龙年应合了“望子成龙”的“好意头”,但似乎因为是“本命年”,事事便要小心翼翼,甚至有人竟然认为会有许多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其实,这些只是偶然而已,不如意的事情要发生才不管你龙年还是蛇年或其他什么年。这些都说明其实问题不在年份上,而是在于家长自身。
龙图腾与“成龙”悲怆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气势,龙成为我们民族的图腾。只要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无论散落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喜欢以“龙的传人”自居。众所周知,在古代,龙又因其尊贵的形象与主宰一切的权势而作为封建帝王的象征。帝王的各种用品也都添加上一个“龙”字,诸如龙袍、龙床,也都以龙的雕像、绣像、画像为装饰。其次,龙又因其飞黄腾达、威震九州的形象而成为人们期盼子女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望子成龙”的说法。如果是女儿,则是鸟的贵族——凤凰,于是便有了“望女成凤”的说法。但概括起来都可以说成“望子成龙”。
围绕望子成龙,历代书籍中便有了种种有关家教的典范之作,诸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温公家范》。随即也就有了种种有关家教典范的美谈,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参杀猪”。诚然,这一切确实为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它也进一步强化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
尽管近代社会革命推翻了我国以龙为象征的封建帝王,当代科技进步也进一步消除了人们对龙的迷信,但是望子成龙之梦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扰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因这“成龙梦”引出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也令我们的家庭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民间流传说“本命年”是出麻烦、出乱子之年。1988年龙年,孩子们的成龙之梦果真屡屡遭遇了厄运。
就在即将跨进龙年之际,厄运就提早揭开了第一幕。1987年12月21日,青海9岁的小学生夏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均低于90分而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其母后来也悔恨自杀。
进入龙年,因“成龙梦”引出的悲剧一桩接一桩。1988年2月2日,南京19岁的自费走读大学生王某因不满其父母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亲手残杀了身为教授的父亲和副教授的母亲。
1988年10月13日,杭州市骆某某到学校接8岁的儿子时,正巧看到儿子因喷水嬉戏欺侮女同学而遭到老师批评。回家后,母亲把儿子狠揍了一顿并把儿子吊起来,自己也套上另一根绳,想和儿子同归于尽。结果吊儿子的绳索松脱了,儿子未死自己却死了。
1988年11月3日,吉林省集安市12岁的儿童孙某某因逃学遭到父母打骂,事后他伙同另一位同学将自己的母亲骗到水稻田砍了22刀,其母亲当即惨死在亲生儿子身边。
1988年11月10日,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保育员张某,因15岁的儿子学坏不争气而上吊自杀。
当年,社会各界关于“怎样才能防止夏斐悲剧重演”的舆论沸沸扬扬,但24年之后,本来是“换了人间”的2012年,却又开始不断地重演着以前的那些悲惨故事:
2012年2月7日,河南省郑州市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将对其管教甚严的亲生母亲用哑铃活活砸死!
2012年4月,住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储先生一家,发现11岁的儿子不见了,一家人四处寻找。然而最终找到的却是孩子冰冷的尸体。原来孩子遭父亲责骂,想不开而跳河自杀了。
2012年7月,广东省雷州市黄某以要到山东打工为由向父亲要钱,遭到拒绝后便对父亲实施殴打,最后于7月14日凌晨5时30分在家中持刀先后杀死母亲、父亲、胞弟3人。
2014年3月22日,深圳某出租屋内,一名14岁少女与妹妹吵架后将自己反锁在家中自缢,被发现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
在这些不断重演的人伦惨剧中,不论是子女杀死父母或是父母杀死子女,还是子女、父母自杀,其原因皆出于“望子成龙”之梦:或是由于父母过高的成龙期望给子女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压力,于是便有了子女近乎毁灭性的抗争;或是孩子不切实际期望的落空给父母带来的极度失望,极度失望的情绪战胜了抗挫力极低的理智,于是便引发了诸如上述的极端行为。极端的爱异化成了极端的恨。这都是由于成龙之梦破灭这一无法接受的现实造成了父母精神上的彻底崩溃,以至于他们想通过死亡寻求最后的解脱。
龙年上演了世间许许多多家庭望子成龙的悲剧,但同时悲剧也在其他年份不停地上演着。那么,这些现实中的悲剧是否能给人们带来震撼心灵的警醒和启示呢?
古老而悠久的歌
流传甚广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唱道:
遥远的夜空,有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
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
歌声随风飘扬,飘到我脸上,
脸上淌着泪。
我的心充满惆怅,
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
当然,也许今天很多的家庭所唱着的最古老的歌谣还是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用现代语言来讲,它体现着家庭教育的价值目标。价值本来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通过商品交换过程体现出来。家庭教育也需要付出劳动,它所制造的产品——子女的成长也蕴含着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和日后子女在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回报(如光宗耀祖、养老送终)这样一个相互关系过程来实现的。家庭教育价值目标就是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所设定的方向水准或期望水准。它在方向上有较大差异,有的期望子女向实用技术方面发展,有的期望子女向学术理论方面发展;它在水准上有高有低,有的期望子女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有的期望子女成为地方名人。
望子成龙从广义来理解是父母期望子女成为合乎社会要求(当然包括道德上、智能上、体格上的要求),能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家庭幸福作出贡献的人。从这一意义来说,望子成龙是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是完全合理的愿望。
但从狭义来理解,望子成龙则是父母期望子女能出人头地,获得功名利禄。从这一意义来说,望子成龙是建立在把子女作为家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主要是从家庭这一狭义范围的利益着眼的。因此,它不一定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往往会脱离客观实际。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私有观点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因而望子成龙大多也被这样狭义地理解。五代后周时的渔阳大地主窦燕山,一心希望儿子从政做官。在他的培养下,五个儿子后来都当了高官。因此,窦燕山教子一事,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当我们仍然悲哀地唱着过去的歌谣时,是否想过,这种悲哀来自现在所唱的时间、地点以及各种条件的变化。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化,孩子教养观念也从过去的私有变为了社会共有。前面所说的古人教儿的佳话只能进一步强化人们在养儿教子方面的某些陈旧观念。新时代里,养儿教子是为了国家和子女的未来,这种观念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于是就有了相关法律出台,以保护未成年人成长,干涉父母虐待子女的行为。但是当今社会,私有观念还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私有的望子成龙观念在一些父母群体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我们这里所分析的“成龙之梦”指的就是在这样一种私有观念指导下的家庭教育价值目标。由于它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或者虽然符合社会要求,但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往往难以实现,仅仅表现为一种美好的梦幻。
另外,条件的变化也体现在过去经验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上。在信息闭塞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成长大多依靠的是前人的经验。于是就有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家长的任何言辞成了孩子必须执行的“金科玉律”。但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媒体又把这种发展迅速传播给人们,尤其在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孩子可能比父母更快。凭经验做事不得不让位于凭知识才学,年轻的孩子们在这方面更胜一筹。过去靠经验摆老资格的父母们最终要和掌握新知识并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孩子们发生冲突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如果还停留在过去,就必然会寸步难行。
近二十多年里,“起跑线”的说法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于是在它的忽悠下,许多家长们对子女的担心更无以复加地沉重起来,搞得一家几代人不得安宁。
爱恨交加的起跑线
起跑线是为确保竞技比赛公平的标记,起跑线作为比赛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就要凭个人的实力了。起跑线作为体育运动与竞赛公平的起点,来自体育运动最高标志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当奥运精神也被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界所接受时,对起跑线变味或变异的理解却不知不觉地腐蚀着人们。于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诸如此类的话语被现代家长们捡起、放大,继而成为自己包袱的口号。
把体育场上的竞技引用到教育上,确实是对家长的忽悠。说它是忽悠,是因为它使可怜的人们在现代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把竞赛得奖牌和日常竞争当作了一切。“起跑线”问题在儿女来到人间之后便成为沉重的“包袱”并落到了“父母”的肩上。它表现在:进入兴趣班越早越好,从两三岁就开始,甚至更早,早到“零岁”,或者叫“胎教”。不论哪个阶段,都要争取让儿女进入“名牌”幼儿园或更高一级的学校。
说它是忽悠,还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起点而不是过程。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它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也无“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不要在意从哪里起步,不要在意一开始跑得怎样。“条条大路通罗马”,从很多条路都可以跑到同一个终点,而参赛的人往往在无意中才会跑得更远。
“起跑线”的说法逐渐没人接受了,一些志在“钱途”的教育培训班在广告上又换了说法,提出了“赢在终点线”。于是就有了“抢跑”——“抢跑”就是没有规律地“乱跑”。
有专家认为,“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东西,到了大学,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3~4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一下,喘一口气,而且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学生们也就毫无方向感了。所以,中国大学生发展会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不管是赢在“起跑线”还是“终点线”,都纯属忽悠!为什么一定是跑?不可以是游泳、跳高等其他项目吗?各人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一定要与他人比较?只要能够坚持,自己能够进步不就行了吗?
可怕的是,被忽悠的人太多了,忽悠便成了“真理”,并传染着本来没“病”的人们。这就说明从众的心理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
忽悠出的过高期望
忽悠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是因为其后面折射着家长过高的期望。近年来,家长中存在着对子女期望值不断升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某城镇曾对6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40名家长为子女选择了大专以上的教育目标,比例是66%。20年后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达到了97.1%,其中33.8%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近年有人曾经对兰州市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9.7%的家长期望子女接受大学等高等教育,83.5%的家长期望子女将来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37.8%的家长期望子女成为博学多才的人,60.5%的家长期望子女样样争第一。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不仅超出高中生对自己的预期,也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
家庭早期教育以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的广泛宣传,使许多家长的成龙梦做得更早了。有的当孩子还在娘胎时就开始精心实施胎教,当孩子还在幼儿园时,就不惜重金搞智力投资——买电子琴、小提琴甚至钢琴,买各种智力玩具等。假期里,为了让孩子能上各种兴趣班,父母或爷爷奶奶三更半夜就开始去报名点排队了。
社会上,书法、绘画、音乐、外语等早期兴趣开发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长们都明白这样一道简单的公式: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于是,为了使孩子有一技之长进重点学校,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小孩学绘画、学练琴,以便在升学中加分。
兴趣班,谁的兴趣?分明是家长的兴趣。小孩早已对剥夺本该是他们玩耍时间的各种班厌烦了。正如一位外国小儿精神专家所说的:“对音乐、美术、科技等提高儿童智能方面的教育,若实施不当,就会成为儿童健康的一大障碍。”这健康当然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成绩会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其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美术教育中大获其利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应试。”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这些所谓的美术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临摹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也就产生不了大师。
于是,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警醒了。为了消除这种“兴趣班”招生广告的“指挥棒”角色,取消了升学加分制度。但是,电视上屡屡播出的幼儿、儿童等选秀节目仍令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贼”心不死。
蓬勃的“贼”心,却酿出了媒体一再报道的多起中小学生悲剧事件,它们最集中的原因正是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压力。过高的期望反而成为家长们不能“心想事成”的主要因素,而且效果适得其反。
关于期望值,行为科学有这样一个公式:情绪指数=现实值÷期望值。该公式表明,当现实值与期望值相等,即孩子的发展状况与家长的期望相吻合时,家长会感到正常并保持对孩子成长的支持;当现实值大于期望值,即孩子的现实发展状况好于父母的期望值时,情绪指数大于1,父母会喜出望外,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当期望值大于现实值时,即孩子的发展状况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情绪指数小于1,家长们情绪就低落。这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不争气而大失所望,进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对孩子采取高压手段,进行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过高而脱离实际的期望值所带来的失败和消极情绪,在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是互相影响着的,快乐和幸福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遥不可及。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提倡早期教育和是否期望子女成才,而在于这期望以及实现这期望的培养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宠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抗争;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所以有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高期望与低管教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教育的高期望并没有建立在家长找到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基础上。
古老的歌谣与现代的节奏,它们之间该怎么协调呢?而且,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学之路,成人如何保证儿童有充分、自由、健康成长的环境等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龟兔赛什么?
即使起跑线一样,人们也没必要都去争冠军和奖牌,积极参与或锻炼出强健的身体不就可以了吗?如果一定要比出个高低,即使不赛跑,参加跳高、投掷或别的其他项目不也可以吗?
《龟兔赛跑》是大人们经常说给孩子听的故事,用以勉励他们不要像兔子一样骄傲而让乌龟追上来。如果换一个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寓意。为什么它们不能比游泳?为什么它们不能比忍耐饥渴?
动物学校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学习跑、跳、爬、游泳、飞行等活动课程。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对于飞行这门课,只能勉强及格。由于跑得慢,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脚掌都磨破了,才勉强及格。可他的游泳强项,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也只得了个“中”。
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级里跑得最快的,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他只能整天泡在水里,结果精神都快崩溃了。
松鼠的成绩一向是班级里最出色的,可他觉得飞行课的老师实在是不通情理,干嘛规定只能从地面上起飞,而不能从树顶上起飞呢?于是他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一种跳跃游戏的发明上,结果到了期末,游戏是发明出来了,可我们的发明家在爬行科目只得了一个C,跑步只得了一个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们严格管制,在爬行课上的一次测验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第一个到达树的顶端,可他一高兴,竟忘了用老师所教的方法,而是连爬带抓加扑腾。因此他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挨了一顿训斥。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他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动物学校》的童话讽刺了以唯一的标准要求品性各异的孩子们的现象,这种浅显的道理根本没必要苦口婆心地讲给早已不是儿童的家长们听。
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我们就那么在乎起跑线吗?
学校里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把学生分成了优秀、中间与后进,这种优劣的等级排名现象也经常用在各个学校、老师之间的等级划分上。如果子女被归在后进行列,当然也就会令“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忧心忡忡了。
龙种与跳蚤
外国有句谚语说:小心!别播下去的是龙种,生长出来的却是跳蚤。
这一谚语恰好是当今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的写照——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习条件越好,孩子学习成绩越差;父母要求越严,操心越多,孩子表现越糟;大人期望值越高,孩子实现值越低。
某对父母,一个是局级干部,另一个是小学教师。为了儿子能成才,他们费尽苦心托人走后门把儿子送进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小学毕业没能进重点中学,在普通中学读了一年后又花钱找关系把他送进重点中学。但儿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更不喜欢学习了,而且后来还经常逃学,甚至参加了流氓集团。他父母悲愤地说:“我们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养育了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
在全国未成年犯的调查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个孩子上高二时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本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到高中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其成绩开始下降。这时父母对他的期望依然很高,一如既往地要求他在同学中“拔尖”,依然把他作为向别人炫耀的对象,这让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他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最终,当压力无法排遣时,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并带上了警官父亲的枪。路上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听他的诉说后坚持要把他送回家,而他觉得自己无法面对父母,争执中拔枪把司机打死。作为司法干警的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沦为阶下囚,更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竟然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某对父母,个人办企业,家产以百万计。他们对儿子又打又哄,但儿子初中未念完就硬是不肯上学了。女儿进初中后,他们不惜花巨资让她转入重点学校,另外还雇了家庭教师。但女儿的学习成绩却常常不能如他们所愿,并且三天两头逃学。
父母如此的苦心、辛劳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收获,的确令人悲哀和困惑。用现代的术语来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负效应。产生负效应的原因仍是前面所提到的父母对子女物质上的过分关心,学习上的过于求全,精神上的极少在意。
物质上过分关心所造成的家庭教育负效应是多方面的。在人格品德方面造成物欲膨胀、贪图享受、见利忘义,在亲子感情方面造成真情萎缩、假意盛行;在才学方面则造成玩物丧志无心向学。教育心理学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低(经智力测验发现他们中甚至有不少是智力优秀者),造成其学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等非智力性因素。生活过于舒适,过于容易满足,这便不能不使一些家庭的子女形成意志脆弱、刁蛮任性、怕苦怕累的性格缺陷。如此而言,他们又怎能不畏艰难险阻,在通向人生高峰的崎岖小路上勇于进取、努力攀登呢?他们又怎能抵御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而专注于自己成长中的向上进取呢?
学业上过于求全是造成家庭教育负效应的第二个原因。过于求全仅仅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但由于它违反人的心理的客观规律,故难以两全其美。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表现为性格各异,能力不一:有的兴趣在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天地,有的兴趣在于生物、理化等自然世界,有的擅长于语言文字,有的擅长于数理思考,越是到了高年级,这种差异就越明显。世界上全才是很少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每一个孩子都百技俱全。求才心切的父母把一大堆学习任务——学琴、学字、学画、学算……强加在子女身上,不但无法得偿所愿,反而会连他们原有的某方面的兴趣特长也因难以顾及而被荒废。有一则寓言说:一头熊钻进玉米地里摘玉米,摘了一个放在怀里,又摘了另一个放在怀里,可是怀里抱不了那么多,于是一边摘一边放一边丢,到头来一个也得不到。但愿我们不会步这头笨熊的后尘。
心理学规律还告诉我们,人们在能力表现的早晚上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出色的才智,有的人到年纪较大时才表现出过人的本领。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少年时代记忆力很差,刚背熟的古诗不到48小时就全忘光了。发明大王爱迪生少年时代犯“傻气”,功课不好,考试总是全班倒数第一,因此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退学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成长的规律,而对子女过于求全,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20世纪80年代初,若干神童家喻户晓,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少年班。但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其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认为是短跑,于是,在拼尽全力赢在了起跑线上后,却后劲不足,最终一无所成。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读书时在班级的排名通常是第7到第17名。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学习成绩第一名的做朋友,也可以和学习成绩最后一名的做朋友。因此除了学习,孩子更应掌握下面五种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爱的能力、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拓展视野的能力、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精神的力量。现实生活中,与物质上的关心相比,父母对子女精神上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这是家庭教育负效应的原因之三。子女的兴趣是什么,心里想些什么,有什么烦恼困惑,有什么幻想追求,对此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营养,更需要精神方面的营养,前者仅有助于身体发育,而后者则为心理发展所必需。中小学时期,儿童的心理还很稚嫩,不成熟,极需要老师、家长的指点、引导、帮助,也就是精神上的关心,没有这种关心,心理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或偏差。但精神上的关心不是事无巨细都对子女唠叨不休,而是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有了烦恼困惑时能及时帮助并给予慰藉,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给予启发鼓励,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能及时表示肯定、赞赏。这样才能使子女在人生的每一步上都感受到爱的力量,这种关心才体现了真正的爱、科学的爱。而且它是任何物质所代替不了的。
先进与后进
一位自嘲为“差生”妈妈的家长,在她的儿子终于顺利度过“小升初”之后,回首6年培育孩子的艰辛经历,写下了一篇长达5000字的文章,讲述了她与众不同的育儿理念。
小学刚入学的时候,儿子作业抄不下来,拿回来的作业都是甲骨文一样的天书。我只好硬着头皮给其他家长打电话,听着人家的小姑娘口齿清晰、倒背如流地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我那个伤心呀!我提醒自己不能和人家比,因为一比就会更失望。
一、二年级的时候,儿子的最大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当时总结他为“三不”学生——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考试不答。
或许儿子真的不知道上学是怎么回事,反正老师讲什么他都觉得好像与他无关。虽然没有什么坐不住的情况,但听课效率不高是他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回家之后,儿子也没有养成马上写作业的习惯,总是磨磨蹭蹭。我只好连哄带劝,威逼利诱,到最后甚至需要把他按在书桌前。好不容易写了一页,忽然发现后面还有两页,小家伙立马绝望地坐在地上不起来了,放声大哭。我一看都9点了,心一横说:干脆就写到这儿吧!
在此我要感谢儿子的老师们,能够体谅这个孩子的特点。虽然儿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周末我一般会补上,整个一、二年级我都保证了孩子9点上床睡觉,充足的睡眠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考试不答,那是因为儿子不知道考试是什么,刚开始读不懂题,后来答着答着就开始玩了。尤其是期末的时候连续两周,每天带着朱笔的“待达标”卷子回家,我的心情沉甸甸的。
与其他孩子比起来,我们上学多学了一门功课,那就是“逆商”,即在逆境中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并走出困境。的确如此,当所有的分数都在告诉你不行,你还能每天带着灿烂的笑容去上学,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战胜自我,乐观向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孩子走向社会还会怕风雨、怕挫折吗?
终于,在家长的耐心帮助下,孩子有了进步,转机是在家长彻底绝望时来临的。
学习能力也许是天生的,家长千万不能强求。只有你接受这个现实,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而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及其令人绝望的成绩,那只能越来越往下滑。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非常煎熬的。我经常会彻底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而当你愿意接纳孩子,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转机也就出现了。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的天生禀赋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一定不要和其他人去比较,只要一比,你就会失落。在成绩不佳的情况下,我们也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这考验着每一个家长。
家长感悟到:只有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不会痛苦不堪。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时,也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获取知识很容易,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却很艰难。
怎么样让“后进生”也健康地成长,这是家长智慧的体现。而这种智慧就在于他们也把智慧交给了孩子。
太阳与星星
当千千万万的家长在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时,也不应该漠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社会、教育和心理现象中,绝大多数都是呈现出两极的情况较少、中间状态较多的情形。例如同龄学生的身高,特高和特矮的是少数,一般高的为多数;从学习成绩来看,特好与特差的是少数,中等程度的为多数;从智力水平的分布看,称之为天才的和愚笨的都只各占人数的3%,而绝大部分处于中间状态。这种规律称为正态分布规律。由于这样的规律,绝大多数家长的高期望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它只是一种自我设置的精神负担罢了。所以,如果他们仅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则这种普通的愿望绝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实现的。
太阳仅有一个,月亮也仅有一个,而星星却有无数个,成为太阳或月亮的几率能有多大呢?
一位哲人说:“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么就当一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你成败的不是你体形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顺其自然,不必强求。正如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只要是金子就能发光,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总能对国家、对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旧的教育观念,包括学校的、家庭的教育观念,正是因为违反了人类的天性,以同样的一种标准——升入名校、成名成家——来强求每一位才能、性格各异的儿童,从而带来了失败多于成功的后果。这是客观规律对违背它的主观意志的报复。对此,一位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前的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在教育的金字塔上苦攀,经过一层又一层的淘汰,升上高一层的是成功者,升不上的是失败者,到最后升上塔尖的是成功者,而进入社会的大部分是失败者。于是大部分人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或者垂头丧气,或者满腹牢骚地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那么,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适应社会、把握人生、创造未来?
新的教育观点认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必有才,人无完人,才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世上没有什么全才,但每个人总会具有某一长处。教育的成功不在于使人人都唱歌优美、绘画生动、出口成章——这只是美好的幻想,而在于发现、挖掘每一个人的长处,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在合适的天地里发展,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传明朝时,周元素家有位十多岁的书童叫阿留。一天,主人外出让阿留看家,并要他记住有什么人来过。主人回来后问阿留,阿留说:“有个瘦的,有个胖的,有个漂亮的,我怕记不住那么多人,就把门一关,不让他们进来,后来他们都走了。”又一次,周家一条床腿坏了,要阿留到园子里找一根能替换的树干,他找了老半天,两手空空回来说:“树干都是向上长的,床腿都是向下的,怎能找到合适的?”逗得旁人哈哈大笑,认为他傻。但周元素却发现每当自己在绘画时,阿留在一旁观看的神情总是特别专注。一天,他调着颜色,对阿留开玩笑地说:“你能画一张吗?”阿留说:“能,这没什么难的!”说完便拿过笔,非常熟练地画了起来,而且画得很好。于是周元素便收阿留为徒弟,使他的绘画才能有了充分发展。周元素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强求阿留成为出色的管家,而在于发现培养他的绘画才能。
也许现在我们会明白,再多的钢琴、小提琴、电吉他也不意味着一座音乐城的崛起;相反,这很可能意味着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个性、才华被湮没。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发现和帮助。
星星不一定总比太阳黯淡,只不过它们的距离更加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