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代家长与历代家长(代序)

对《现代家长的忧思与求解》真有必要界定一下。就像课题申报那样,我试图为著作增加点学术味道。好在现在的家长由于大学的扩招而多数具有大学的文化水平,不再像其父辈那样在20世纪50年代小学毕业,虽然仍是文盲,却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地方甚至普及十二年教育)的今天,大学生找工作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是小学毕业了。时代的进步对学历的要求提高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是相应地水涨船高。

于是就有了“现代家长”之说。因为以前的家长是不那么讲究学历文凭之类的,他们讲究的是家道、家训。不懂文字的普通百姓讲究家道,懂文字的秀才举人以及官宦们则讲究家训,于是就有许多家训流传了下来。但他们那时的教育环境没有现代家长面临的这样复杂。城市的“独生子女”,进城务工携带的“外来工子女”,以及与父母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再加上国人重视子女生活并多从教育找出路的期望,构成了中国现代家长忧与思的独特现象。

“忧”什么?忧是对问题所在的寻找。除了独生子女、打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的教育对象外,社会对学历文凭的要求、学生升学时的分数排队、择校、升学率、学位房、网瘾等现象更是增添了现代家长的苦恼。

所以现代家长多苦呀!面对诸多的困惑想不通而“忧”时,就有进一步的苦“思”。苦思是对问题原因的求索,思索该“忧”什么,为何“忧”,就是为了求解,使不必要的“成龙梦”变为实实在在的“成长篇”。

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果你遇到问题而一味去埋怨环境,这只能会被认为是你在为自己无所作为找借口。当然,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那么你就改变自己。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使自己的家教方式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以及儿童发展的状况。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破解的方式、方法是大同小异的,最终父母所期盼的结果也是殊途同归的。于是社会上就有了家长学校等机构和家教指南之类的书籍。

我在此探讨现代家长的忧思与求解,并不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而是为了向家长们介绍一些成功家教的方法。我也为人父母,也和同辈人一样经历过艰难的岁月:长身体时遇到全国性的“经济困难”,读书时碰到了全面停课闹“革命”,婚恋时赶上了“扎根农村”不敢谈恋爱,成家时赶上了“只生一个好”的年月。这一系列“机遇”使男人变成了“难”人,要嫁给男人的女人也就嫁给了“难”,所以也就有资格谈谈家长们普遍面对的“难”题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学习时,发现美国学者也对中国当时出现不久的独生子女现象感兴趣,他们纷纷和中国学者合作研究此问题。如今,独生子女们也早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家长了,其优点、缺点是否也“遗传”了下来?随着2014年各地先后出台的“单独可生二胎”的政策,独生子女现象的日子即将结束了,我希望“独生子女”不再成为以后家长们话题中的主题。

但问题是家长们的忧思仍存在着,到了子女婚嫁的年龄,“剩男剩女”以及“离婚再婚”现象不断出现并蔓延开来。于是“婚介公司”应运而生,有偿服务、群体性相亲代替了以前免费做善事的“红娘”,“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也大行其道。2014年春天,《大丈夫》、《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老公的春天》等讲述此类现象的电视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老少恋”、“富婆屌丝恋”等故事制造着婚恋中的“春天”,当然它们也同样困扰着当事人和家长们!如果真要“包办”子女终身,那就是“忧思”永无尽头了。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讲究民主平等的家庭里,在抗日的年代参加革命的父母在家里也讲究民主平等,因此我没有被打骂过的成长经历,同样我的儿子也享受到了这种民主平等家庭的成长经历。

作为家长的我,也曾经在烈日下骑着自行车搭载子女去参加“奥数班”,幸好只坚持了一年看到儿子没有该方面特长便放弃了。我没有过多地干预其“独立”,也正是因为孩子的这种独立,免除了我在校门口等待其高考以及送其到大学读书的辛苦。其实这种秘诀得益于父母的“无为而治”,历代家长也可能这样,他们并没有刻意地进行“家教”。

今年清明时节,我回到家乡给父母扫墓。同去给父母扫墓的除了我的兄弟姐妹外,还有没有血缘关系的珠姐夫妇与其弟。珠姐是我姐半个世纪前的最好的高中同学,她在高考时因为突然的灾难而成为孤儿,从此她以我家为家。后来我家因为“那个著名的十年”也遭受了磨难,她和也曾是同学的丈夫一起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祭奠先人结束聚会时,儿子听了我们对当年的回忆,也听了我给他讲述当年的故事。他觉得这些故事都生动地诠释了“人”字互相搀扶着的笔画构造,也说明了“人”字的意义和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前行的。从我的这一经历看来,“家史”其实是对子女最好的家教材料。

对于“家史”,这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说法了,现在不流行了,现在说成“家教”。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期望把家庭中美好的东西传承给后人。现代家长和历代家长一样都希望把美好的东西让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扫墓后,小妹送给我清明期间当地宗教人士举办“祭祖大典”的纪念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她说我喜欢读书、写书,这书也许会对我有用。我打开一看,更加清楚了清明祭祖这一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延续。

关于祭祖的意义,册子中这样写道:

中华民族自古“以道治国,以德化民”,而孝敬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根大本。中华民族得以历数千年而不衰,皆赖此以孝敬为根本的文化传统从中维系,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孝”字为“老”字与“子”字之结合,含义为前代与后代为一体,不可分割。正如“果不离根,流不离源”,若无历代祖先之辛勤耕耘,则无后代子孙之辉煌成就,故后代子孙对于祖先必须感恩戴德,必须实行孝道。

我明白了,原来“清明时节雨纷纷”,洒向人世间万物的就是这种应该代代相传的最美好的东西。而我们口干舌燥所要谈论的“家教”,正是这种怀念祖先的祈愿。

现代家长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代家长,每一代的家长们都该问问自己给子孙教育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有个外国故事:

从前有个老人,眼睛花,耳朵也聋,双膝还不住地颤抖。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时,汤匙也握不稳,常常把菜汤洒在桌布上,汤还会从嘴边流出来。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给他一只瓦盆,把饭菜盛到盆里面给他吃。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于是他们花了几分钱买来一只木碗给老人吃饭用。

后来有一天,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蹲在地上拾掇碎瓦片。

“你这是干什么?”父亲问。

“我要做一只木碗,等我长大了,让爸爸妈妈用它吃饭。”

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对视了一下,最后竟哭了起来。他们立刻将老人请到桌边,让他从此和他们在一起吃饭,即使老人洒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我们都希望小孩以后能做个正派人和孝敬自己,那自己就要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木碗效应”证明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这是现代家长都应该明白的,并且也成为历代家长经验之谈的简单道理。

施铁如
于2014年清明时节 cwy8Vr6eHoZ7CGa72jYUDnHWFJcsJv2kmfvLxmDOUCP7wcWuJ3klA//ftGpLAe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