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地山水

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

【注释】出自唐·郎士元《送韩司直路出延陵》。

【译文/点评】此写残雪犹存映岸明、夕阳西下潮涨时的景象。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夜入瞿塘峡》。练,白绢。

【译文/点评】此写瞿塘峡两岸之山似屏风、头顶之天恰似一匹白绢铺开之景。前句写两岸陡峭之状,后句写峡谷狭窄之貌。两句运用的都是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呈现出来的瞿塘峡陡狭情状就显得格外形象生动,予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涵虚,指湖水涵容着天空的倒影。太清,指天空。

【译文/点评】前句写八月洞庭湖风平浪静、水面如镜之状,后句写洞庭湖碧空绿水、天光山色交映成趣之景。

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

【注释】出自明·费密《栈中》。

【译文/点评】此写栈道中所见山区景象:白马出没于山岩之间,黄牛耕作于峭壁之上。“白马”对“黄牛”,不仅对仗工整,还使诗句增添了色彩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注释】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点评】夕阳依山冉冉而落,黄河奔流咆哮而东。此乃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两句十字虽都是平常用字,但所写出的景象却像一幅浓缩的画卷,让人有一种咫尺万里之感。其阔大的景象、辽远的视野、雄浑的气势,读之不禁让人心胸顿开,油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注释】出自唐·王维《终南山》。回望,远望。合,指满布。青霭(ǎi),青色的雾霭。入,指走近。

【译文/点评】此写终南山远望白云满布,走近山顶则又雾霭顿消的景象。意谓终南山远望与近观景色各不相同。

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白心》。苞,同“包”,这里指“包容”之义。化,化育。莫,没有。

【译文/点评】能包容万物的,唯有天与地;能化育万物的,则非日月莫属。此言天、地、日、月之大,意在申述这样的宗旨:人类应该像天、地、日、月一样,要有包容一切的雅量。唯有大,方能容得下万物;反之亦然,有容乃大。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注释】出自宋·汪元量《湖州歌》。燕云,指来自北方的云。

【译文/点评】此写天上浮云无尽、地下大江东流的景象。天上之云与地上之水相映照,使云水融为一体,不尽的浮云与悠悠的流水两相辉映,使浮云更见飘逸之态,使流水更显悠悠之情。

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

【注释】出自唐·岑参《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译文/点评】此写青山峡口两岸壁立、惊涛奔涌、声振山岳的气势。

碧天如水夜云轻。

【注释】出自唐·温庭筠《瑶瑟怨》。

【译文/点评】此写水天一色、浮云轻飘的夜景。

壁立千峰峻, 流万壑奔。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入峡寄弟》。壁立,像墙壁一样排列,形容山陡峭的样子。峻,高。 (cónɡ),水流相会的地方。

【译文/点评】此写长江三峡两岸群山壁立高峻、万流汇合奔腾的壮观景象。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唐代通济渠东端的一条河流。泗水,指流经山东泗水县的一条河流。瓜洲,在大运河汇入长江之处。吴山,指古代吴国的地区,即今江浙等一带。

【译文/点评】此写汴水、泗水流到瓜洲后与长江之水汇合,然后融入吴地隐隐青山之间的景象。“点点愁”,言青山之多,望之不尽,令人生愁。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注释】出自元·揭徯斯《梦武昌》。苍山,指青山。三湘,指洞庭湖周围及湘江流域地区。七泽,指古代楚国诸湖泊及云梦古泽,此处代指众湖泊。

【译文/点评】苍山斜入通往三湘的路途之中,落日的余晖平铺于七泽水面之上。此写从武昌所见楚天楚地的壮阔景象。“斜入”,写苍山的连绵不断;“平铺”,写七泽之水的平静之状(有波浪则无平铺的视觉形象)。所写景象气势雄浑、视野辽阔,读之让人心胸顿开,情不自禁醉倒于楚山楚水之中。在形式上,“苍山”对“落日”,一青一红,色彩感非常强烈;“三湘路”对“七泽流”,一陆一水,概括性非常强。读来不仅音律优美,视觉对比感也非常强。

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题魏万成江亭》。苍山,指青山。

【译文/点评】此写傍晚远望所见青山隐于暮雪之中、白鸟飞于寒风之中的冬日景象。前句青山与暮雪映衬,色彩感特别强烈,因为青山是暖色,暮雪是寒色;后句白鸟与寒流(寒风)配合,鸟在风中,景也在风中,巧妙地交代了时间节令。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动静结合,遂成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的苍山暮雪白鸟图。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清明后登临眺望》。

【译文/点评】此写春日碧草满目、水天相连的景象。前句写草色无边,意在突出强调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无限的生命力;后句写大江远去、水天相连,意在突出天地无限、宇宙无限的意旨。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动静结合,不仅画面更为生动,而且气象也为之阔大起来。

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注释】出自明·陈子龙《辽事杂诗》。长白峰,即长白山,在吉林省与朝鲜接壤的边境地区。尘漠漠,指像烟尘一样灰蒙蒙看不清楚的样子。浑河,即小辽河,发源于辽宁省清源县。草离离,草茂盛的样子。

【译文/点评】前句写长白山远看烟雾缭绕、朦胧不清之景;后句写浑河水枯之时两岸杂草茂盛之状。前句写山、写雾;后句写水、写草。前句是远景,后句是近景。如此远近结合,山水相衬、雾草相映,就将辽东大地的苍茫辽阔之景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同时,“尘漠漠”、“草离离”的意象,又暗示出诗人对明末辽东边事深深的忧虑与迷茫之情。

潮落晚洲出,浪罢沙成文。

【注释】出自南朝梁·江洪《江行诗》。洲,水中小块陆地。文,同“纹”。

【译文/点评】此写晚潮退去、小块沙洲露出水面,浪头过去,沙滩上留下浪迹波纹的景象。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出自唐·张祜《题金陵渡》。瓜州,即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濒临长江。

【译文/点评】此写夜深月斜,江水退潮,远望瓜洲,时有灯火的景象。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注释】出自南朝陈·阴铿《晚出新亭》。犹如,就像。

【译文/点评】潮水退去之时浪花还像车盖一般大,天色昏暗之际难见浮云成峰之状。此写退潮与暮云的景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注释】出自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点评】前句写长江潮平水静、岸野宽阔之景,后句写顺水行舟、心情舒畅之情。两句虽都是写景,但其意却是景中寓情,表达的是诗人驻舟北固山下欣赏长江之景的欢悦之情。此二句有时也可以引申运用,形容好的环境会使事情的进展非常顺利。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注释】出自金·党怀英《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淮泽,指淮河与高邮湖。楚天,指南方的天空。

【译文/点评】此写潮涨连湖平、云合天空低的景象。前句写淮河潮水涌入高邮湖的情景,表现的是淮水吞湖的壮阔场面。后句写浮云万里、天地相连的景象。前后两句配合,遂将河湖连成一片、天地融为一体,从而营构出一种阔大雄浑的境界,别带一种大金国雄视江南的气势。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注释】出自唐·韩愈《盆池五首》。

【译文/点评】此写盆池(小池)水清涵容碧天倒影,微风起处池水略起微澜的景象。前句写池水之清,后句写池水浪小。

池色净天碧,水凉雨凄凄。

【注释】出自唐·岑参《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译文/点评】此言池水之色使倒映于池中的碧天显得更为洁净,凄凄冷雨使池水显得更凉。前句写池水映碧天,后句写细雨池水凉。皆是运用映衬修辞手法,从而使池水与天色、细雨与池水形成对比,从而使所欲显现的形象更突出,即池水更清、天空更碧、细雨更冷、池水更凉。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河汉,银河。

【译文/点评】此以银河落、云在天比喻庐山瀑布落差之大与颜色之白。二句皆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意在突出强调,从而加深读者对庐山瀑布的印象。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译文/点评】此言楚地自古青山绿水,幽州地处北方边地,即使红日在天,也有寒意。意谓南方与北方在气候与景物上有很大的差异。

楚阔天垂草,吴空月上波。

【注释】出自唐·张蠙《和友人送赵能卿东归》。楚,指古楚国,即今湖南、湖北等区域。天垂草,指天地相连。吴,指古代吴国,即今江苏、浙江等区域。月上波,指月亮好像升起于水中。

【译文/点评】楚地地域广袤,放眼望去,天地相连;吴地天空辽阔,远望之下,月亮好像从水中升起。此写吴楚天地广阔的情形。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注释】出自唐·杜审言《登襄阳城》。

【译文/点评】此写登襄阳城楼所见之景:楚地之山拔地而起、横地而卧,汉水浩渺、迂回曲折而流,仿佛源自天边。

楚山全控蜀,汉水半吞吴。

【注释】出自宋·晁冲之《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楚,指古楚国的区域。蜀,指刘备所建立的蜀国,此言川中之地。汉水,在今湖北,为长江支流。吴,指孙权建立的东吴,此言长江中下游地区。

【译文/点评】蜀国进出的要道全由楚国之山控扼,汉水流经的区域占了半个吴国。此言楚山的险要与汉水的浩大之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注释】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点评】前句写江流入海、海潮涨江、江海相连的雄宏之景,后句写明月在天、影随潮动的舒缓之景。前句表现的是波澜壮阔的意境,后句表现的是静闲优雅的情调,有张有弛,犹如一曲和谐的乐曲。

春山叶润秋山瘦,雨山黯黯晴山秀。

【注释】出自宋·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

【译文/点评】此写四种情景下不同的山色:春日之山青绿温润,秋天之山万木萧条,雨天之山幽暗深邃,晴天之山明朗清秀。

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

【注释】出自唐·王维《韦给事山居》。壑,山沟、山谷。

【译文/点评】此二句的正常语序应是“阶转随大壑,入户登群山”,意谓居于山上,行走拾级而上需要转过深谷,登堂入室要翻越重重山峰。此乃写山居的环境及其辛苦的情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题浔阳楼》。寒见底,指冬天江水清澈见底。匡山,指庐山。

【译文/点评】此写冬季江水清澈见底、庐山远望高耸入云的景象。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注释】出自南朝梁·朱超《舟中望月》。

【译文/点评】此以阔大之背景衬托孤微之事物,遂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两相衬托,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效果,从而将诗人在异乡、舟中望月的孤寂无助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注释】出自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译文/点评】此写从雨花台所见长江流出于万山之中、山势随江水往东延伸的景象。前句写江水的来历,后句写山体的走向。“尽与江流东”,言山体走向与江流方向一致,由此山水相衬,更显江水浩荡与山体延伸的遒劲之势。

黛色浅深山远近,碧烟浓淡树高低。

【注释】出自唐·杨收《入洞庭望岳阳》。黛色,青黑色。

【译文/点评】山随着远近距离的不同而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青黛色,树木高低不齐远望就像浓淡不一的绿色烟雾。此写山、树远望近看的不同形象。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注释】出自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君山,洞庭湖内。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水面如镜、湖中君山青翠如画的优美景色。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注释】出自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文/点评】此以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登临庐山远观长江浩浩东流、一去不返的壮观景象。“去”、“还”字本都是用以写人,这里用以写长江之水,乃是拟人修辞手法。

登山俯平野,万壑皆白云。身在白云上,不知云绕身。

【注释】出自宋·杨万里《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壑,山沟、山谷。

【译文/点评】此乃以折绕法极写南北山之高。欲说“山高”,却又不言“高”字,而以“身在白云上”予以反衬,曲折地将“山高”之意表达出来。

地拔双崖起,天余一线青。

【注释】出自明·潘问奇《金棺峡》。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写金棺峡拔地而起、陡峭而狭的情状。

地到尽时天不断,人能来处鸟难过。

【注释】出自清·沈受宏《渡海》。

【译文/点评】此写大海的广大无边。前句直写,后句通过夸张予以强调。

地阔鸟飞迟,风寒马毛缩。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译文/点评】此写塞外冬日天高地阔、风劲鸟飞缓、天寒马毛缩的景象。“鸟飞迟”,侧写塞外寒风之劲;“马毛缩”,暗写边塞天气之寒。

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

【注释】出自唐·张子容《贬乐城尉日作》。日易低,指日落早、天黑得快。

【译文/点评】此言花发与气候、日落与山高的关系。

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注释】出自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译文/点评】此写城上远眺所见蜀中景象:成都平原一望无际、蜀江震天动地流过城外,远望天阔无碍、远树之上便是秦地。前句写城上俯视所见,后句写城上远望之景。“蜀”、“秦”对举,既交代了蜀秦二地山水相连的地理特点,也暗示出登城所见视域之广。同时,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人在蜀地,心系长安(唐都就在秦中)的家国之情。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注释】出自唐·杜甫《瞿塘怀古》。

【译文/点评】此写瞿塘峡两岸绝壁峭立、江水自上奔涌而下的景象。前句是比喻,写瞿塘峡从山中裂出的陡峭之状;后句是夸张,写瞿塘峡江水落差之大、水流之急。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注释】出自唐·于濆《戍卒伤春》。东风,指春风。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黄河河套之北。

【译文/点评】此言春风吹不散阴山之雪,意在强调阴山的寒冷之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出自汉·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临,到、迫近。碣石,此指汉代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西南之大碣石山。沧海,即大海,因海水色苍,故称沧海。澹澹(dàndàn),水波起伏之貌。竦(sǒnɡ),同“耸”,高起之状。峙,突起之貌。

【译文/点评】此乃曹操登临碣石山而见海波涌动、山岛耸峙之景,历来为人所传诵。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月映湖心、波涛汹涌、水染月色的晚景。“层波万顷”,乃是夸张,意在突出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之状;“如熔金”,乃是比喻,是描写月色映照湖水之色。

独上高楼云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

【注释】出自宋·王诜《蝶恋花》。

【译文/点评】前句写仰视之景,突出表现的是天穹的幽深遥远的意旨,以“云渺渺”暗衬之。后句写远视之景,表现的是高楼之高与视野之广的意蕴,以“青山小”反衬之。由此,前后结合,遂将苍穹与远山连接到一起,使所写的景色画面顿时阔大起来,意境也随之而显得深邃辽远,让人有无穷的联想。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注释】出自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平羌,指平羌江,即青衣江。

【译文/点评】此写秋夜半轮残月高挂于峨眉山巅,月影、山影倒映江水之中的景象。前句写天上,后句写地下;前句写静态之景,后句写动态之声。由此,一幅秋夜山水残月图便活然而现。

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

【注释】出自济南千佛寺濑玉泉亭联语。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长、极高。斛,古代度量单位,十斗为一斛。万斛,形容极多。

【译文/点评】此以珠玉比濑玉泉之色,以“千寻”、“万斛”夸张地表现出其涌出地面的水柱之高、水量之大。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注释】出自汉·刘桢《赠从弟三首》(其一)。泛泛,涧水畅流之状。磷磷,水中见石之貌。

【译文/点评】此写溪水悠悠、石出水中的景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译文/点评】此二句乃是写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前句以夸张修辞手法,直写瀑布悬空而下的壮观气势。“飞”字状其从天而降之态;“直下”,状其陡直与落差之大;“三千尺”,极言瀑布高度之大。后句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作是从九天落下的银河,这是比喻,也是夸张,不仅雄奇新异,而且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极深。

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注释】出自唐·岑参《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江水澄碧、两岸峰顶之树影倒映入江的景象。通过山、树入水的影像,诗句便将山水融为一体。坚挺的峰头树融入秋江之水,便也带有些许的柔和色彩。由此,秋景便少了点伤感的色彩,而多了些温馨的气息。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注释】出自唐·王维《终南山》。分野,指界域。壑,山沟。殊,不同。

【译文/点评】此写终南山中峰南北便属不同界域,山谷阴晴在同一时间内都有所不同。意在强调终南山之大与气候情况的复杂多样。

风清舟在鉴,日落水浮金。

【注释】出自唐·杜牧《金陵》。鉴,镜子。

【译文/点评】清风吹动,舟行水中就如在镜中一样;夕阳西下,水面洒满阳光就像浮动一层金光一样。前句描写水清而静之状,后句强调夕阳余晖之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注释】出自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

【译文/点评】此写风生水起的自然景象,却写得别有情趣。“皱”本是指人的皮肤运动的堆积,而词人却将风起而水起涟漪比作“皱”,这是将无情事物有情化,故格外新颖而引人兴味。正因为词句在将平常情物艺术化方面有常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故历代为人所传诵。甚至在当时作者也因此名声大噪,以至南唐元宗李璟还特意当面向作者提及此句。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曰:“元宗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这虽是君臣互相吹拍之语,但确实也吹拍得有理由。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注释】出自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迪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湖岸枫叶纷纷而落、洞庭湖水淡淡生波的晚景。虽是写秋天萧杀之景,却色彩丰富(枫叶是红色,湖水是白色或绿色),如诗如画。

峰峰带落日,步步入青霭。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霭(ǎi),云雾。

【译文/点评】此写落日余晖洒群山、远山近峰烟雾中的景象。

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

【注释】出自唐·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攒(cuán),聚在一起。亭午,正午。

【译文/点评】此写群峰叠嶂,人行山中视野受阻,直到正午才能见到头顶上的太阳的景象。意谓山高峰密。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注释】出自宋·辛弃疾《鹧鸪天》词。

【译文/点评】前句写春水江涨,浩荡无涯,两岸树木随水绵延,无穷无尽的景象;后句写远山隐隐,又被带雨之云遮去一半的朦胧景象。前句说“水送树”,后句言“云埋山”,都是拟人修辞手法,都是将非人的事物人格化,从而突显出水树相伴、云山相依的形象。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诗句所欲呈现的意境,更让人有回味无穷的空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注释】出自唐·王维《登河北城楼作》。浦,水边。极浦,极远处的水边。苍山,青翠的山色。

【译文/点评】此写登城远望所见青山映绿水的山水远景。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注释】出自唐·孟郊《游终南山》。

【译文/点评】此写终南山之谷深山高及其幽明不同的情景:夜幕降临,高峰之上还有落日的余晖;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大地,幽谷尚处黑暗之中。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注释】出自清·吴锡麒《观夜潮》。

【译文/点评】此写钱塘江夜晚涨潮将对岸映入水中的几点灯火淹掉,潮涨之时浪花似雪、浪头如山的景象。“如山涌”是比喻,“雪千盘”是夸张,都是描写钱塘潮的壮观形象。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注释】出自明·顾绛《龙门》。亘(ɡèn),横贯。

【译文/点评】此写黄河龙门横空出世、壁立陡峭,如同天斧劈出的神奇之状。

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注释】出自唐·王维《东溪玩月》。霭,云雾。

【译文/点评】前句写山谷幽静之态,但不直写,而是以“秋泉响”来反衬;后句写山岩深邃之状,但不直说,而以“青霭残”来反衬。这是以“烘云托月”法来写景的,通过对比效应突显所要表达的主旨:谷静、岩深。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注释】出自唐·马戴《楚江怀古》五律三章其一。广泽,指洞庭湖。

【译文/点评】此二句乃写景名句。“广泽生明月”,写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波不兴,天上明月朗照,水中倒影映漾;“苍山夹乱流”,写的是洞庭湖周围的山色与众流汇入湖中、奔腾不息的景象。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月夜、山湖、江流浑然一体的风景画,让人不禁为之陶醉,浮想联翩。同时,也让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旅夜书怀》)等名句所描写的景象。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译文/点评】雨后松色更翠绿、入山方知水之源。此写雨后进山所见所感。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注释】出自宋·苏轼《望海楼晚景》。涛头,浪头。指顾,指点顾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之内。

【译文/点评】此写海浪由远而近、迅速形成巨大波浪的景象。“一线来”,是写海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生成过程;“雪成堆”,是比喻修辞手法,形容浪头如堆、颜色如雪。

海曙云浮日,江遥水合天。

【注释】出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人刘沧诗句。

【译文/点评】此写海上曙光初露,太阳升起于海平面之上,就像是被浮云托起一般;汇入大海的江水则遥遥远来,形成水天相连的景象。此写旭日升海上、江天遥相合的景象,气象极其阔大,画面也非常丰富,有海、有江、有云、有朝霞、有天、有朝阳,天地相融,江海相连,云蒸霞蔚,读之令人情不自禁地生发出无限的联想与回味。

寒江流甚细,有意待人归。

【注释】出自唐·杜甫《夜宿西阁呈元二十一曹长》。

【译文/点评】冬天江水枯少,水流变细,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诗人却认为江流变细是在有意等待游子归来。这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江流人格化,从而突出江流亦有情的意旨。

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顗传》。则,那么、就。

【译文/点评】寒冷来临,那么暑热就要过去;暑热来临,寒冷的天气就要降临。此言寒暑交替、四时更迭的自然规律。

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注释】出自唐·元结《九疑山图记》。寒泉,冰凉的泉水。华,同“花”。

【译文/点评】此写九疑山中泉水飞流、花竹间杂、峰回路转、时见人家的景象。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译文/点评】前句写眼前汉口鹦鹉洲夕阳飞鸟之景,后句写想象中的洞庭湖秋水连天的景象。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注释】出自唐·岑参《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译文/点评】此写晴空、寺楼投映于汉水之中所形成的水天一色、寺映波底的景象。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注释】出自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译文/点评】此写鲁山移步换景、幽径迷人的景象。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shānɡ),指水势浩大汹涌的样子。横,此指广阔。际涯,边际。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水势浩大、广阔无边的景象。

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注释】出自唐·温庭筠《塞寒行》。河源,指黄河的发源地。朔,指北方。

【译文/点评】此写黄河河源地区风寒风急,吹散了北方的浮云,使天空显得更朗更高。前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以“怒触”比黄河河水的咆哮奔涌之状,以“刀”喻河源之风的快与寒。后句运用拟人修辞法,将风人格化,用“剪断”写朔风吹云的情状,生动而形象,予人以丰富的联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注释】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点评】此写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形态的美。此句引申之,也可以比喻对某一个问题或事物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注释】出自唐·耿湋《九日》。

【译文/点评】此写深秋时节(重阳节)秋雨洗长空、众峰现峥嵘、旷野望无边、秋霜万树枯的景象。虽然画面写的是深秋萧瑟之景,但诗人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以“千峰出”、“万叶枯”来写远山与近树,气象非常阔大,因而整个画面并不给人以苍凉之感,而是让人对秋日之景别有一种感受。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注释】出自唐·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译文/点评】此乃描写红叶、溪水之句。前句以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枫叶红如醉汉之脸的形象;后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将溪水潺潺之响比为弹琴之声。前句写视觉形象,后句写听觉形象,两相结合,使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现场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望洞庭》。和,交融。镜未磨,指水面像未磨的铜镜,有点朦胧之感。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秋夜水波不兴,明月与湖光相交融,别有一番朦胧之美的景象。

湖光写出千峰秀,天影融成十里秋。

【注释】出自宋·杨时《望湖楼》。写出,此指映现。天影,天空投入水中的倒影。

【译文/点评】此写湖水映群峰、秋色融天影的秋日景象。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注释】出自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译文/点评】前句写湖水清澈如镜,后句写波涛如雪山奔涌。二句皆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使所写湖水、波涛的形象显得异常生动。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注释】出自唐·王维《欹湖》。

【译文/点评】此写泛舟湖上所见白云绕浮于青山之顶的景象。画面中有山、有云,也有水(湖),颜色则有绿、有白,视觉的对比非常鲜明。同时,还富有动感,“卷”字可谓一字传神。

湖天一种色,林鸟百般声。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喜晴》。

【译文/点评】此写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百鸟欢唱的景象。

花外鸟归残雨暮,竹边人语夕阳闲。

【注释】出自唐·赵嘏《赠李从贵》。

【译文/点评】此写暮雨渐歇、花落鸟归,夕阳依山、人语竹边的景象,表现的是一种冲淡自然的情调。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注释】出自唐·吴融《出潼关》。华岳,华山。

【译文/点评】此写从潼关远眺所见华山、黄河的雄伟景象。“眼前尽”,言出潼关后华山渐渐从视野中隐去;“脚底来”,言从潼关看黄河的印象,强调潼关之高。

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注释】出自唐·卢纶《送郭判官赴振武》。

【译文/点评】此写黄河围绕古代边界曲折流淌的情景。“九曲”是夸张,意在强调黄河河道弯曲的程度。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注释】出自明·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华岳,指华山。三峰,指华山的莲花、仙人掌、雁落三峰。

【译文/点评】前句写登华山远望黄河源远流长、曲折东流的壮观之景;后句写从马上看迎面而来的华山三峰的雄伟之状。“九曲”、“天边落”,皆是夸张之辞。前者极言黄河曲折前进的路线;后者极言黄河源头的遥远无际。前句写黄河,后句写华山,山河相衬,于对比中愈显黄河之辽阔苍远,愈显华山之高大雄奇。山河相映,相得益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注释】出自唐·李白《赠裴十四》。写,同“泻”。

【译文/点评】前句写黄河飞流直下、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的气势;后句写诗人胸容万里的阔大胸襟。以景抒情,以情衬景,在写黄河的气势中映现诗人胸襟气度,在诗人气度胸襟里突显黄河的壮阔景象。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注释】出自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山,此指华山。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木,可以插轴。盘涡毂转,指水流形成的漩涡就像车轮飞转一样。秦地,指古代秦国所在的区域,此指西岳华山一带。

【译文/点评】前句用夸张修辞手法,写黄河的源远流长与水势浩大、撼动华山的气势;后句用比喻与夸张修辞手法,描写黄河水流湍急的形貌与水声如雷、震动三秦大地的气势。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注释】出自唐·李白《公无渡河》。决,冲开。

【译文/点评】此写黄河从昆仑山发源,由西到东奔出龙门峡的气势。“决昆仑”与“咆哮万里”,都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突出强调黄河水势的浩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注释】出自唐·王之涣《凉州词》。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译文/点评】前句写黄河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犹如出自云端,比喻之中有夸张,构成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远景;后句则是近景特写。“片”、“孤”、“万仞”三词,“扩大夸张”与“缩小夸张”并用相形,突出了此城之孤危。两句都采用了由下向上仰视的视角,有力地凸显了黄河河源之辽远,所守之城之孤危。地僻辽远,城之孤危,因果关系非常清楚。由此,就为下面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了铺垫,边地之苦寒,征人乡思离情之悲,也就益发得以强化了,由此叩动了千古以降无数人的心弦。

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注释】出自北周·庾信《游山》。涧底,山谷。山根,山脚。

【译文/点评】此写春天山涧百花盛开、山脚细雨飘飞的景象。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钟山绝句二首》(其一)。弄春柔,此指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溪水绕竹无声流去、风拂花草摇曳生姿的景象。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注释】出自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译文/点评】此二句写江、鸟、山、花,皆不直写本体,而是用两两对比之法,在互衬互映中写出各自的特点。“江碧”与“鸟白”相比对,使江水之澄碧、鸟羽之洁白相形之下更觉其碧、白的本色;“山青”与“花红”相映衬,使青山与红花显青者更青、红者更红,色彩更加鲜明。由此,在两句十字中,不仅写出了四种景物,而且使四种色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花鸟山水怡情图。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注释】出自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点评】此写峨眉山积雪夏季融化而流入长江三峡的景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注释】出自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

【译文/点评】此写秋天江水波浪翻涌、震天动地与来自北方(塞上)的风云遮天蔽日的景象。“兼天涌”,言波浪之高;“接地阴”,指阴云之笼罩四野。二者都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意在突出强调,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注释】出自唐·王维《汉江临泛》。

【译文/点评】此二句乃是写汉江及其两岸风光。前句写汉江之水的源远流长,后句写汉江两岸青山时隐时现、苍茫悠远之状。看似淡淡的笔墨,却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卷。“天地外”,言江水流得极远;“有无中”,写远山若隐若现之貌,突出的也是一个“远”字。两句虽然分写山与水,但都突出了一个“远”字。妙的是,句中有“远”意,字面无“远”字,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学所推崇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注释】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译文/点评】此乃苏轼月夜所见长江赤壁段的景象。短短十六字,江水、断岸、高山、明月、暗石俱在,有声有色(江流之声、明月之色),有起有伏(潮落、石出),内涵非常丰富,意象极其阔大,犹如一幅咫尺万里的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译文/点评】此言乃是表达诗人感激大自然与山水胜迹对人类精神的慰藉之情。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注释】出自唐·温庭筠《菩萨蛮》词。

【译文/点评】此写拂晓时分江雾蒙蒙、柳色如烟、雁飞在天、月残将落的景象。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注释】出自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漠漠,此指浓厚的样子。翛翛(xiāo),即“潇潇”,雨声。荔子,即“荔枝”。然,通“燃”。

【译文/点评】此写江云密布、雨湿桂花,海风吹雨、荔枝花红的景象。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注释】出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译文/点评】此写桂林山水之美:江水碧绿,犹如一条罗带蜿蜒飘动;山峰高耸,犹如一根根碧玉之簪映入眼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注释】出自唐·杜甫《登楼》。锦江,江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译文/点评】此写登楼所见之景:锦江春色充溢天地之间,玉垒浮云绕顶、变幻无穷。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注释】出自唐·元稹《寄赠薛涛》。锦江,在今四川成都附近。滑腻,此指江水光洁之貌。蛾眉,即峨眉山。幻出,变化出。文君,指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文君,曾琴心挑动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薛涛,唐代著名的女诗人。

【译文/点评】此言四川的山水好,才孕育出卓文君与薛涛这样有灵气的杰出女子。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凛(lǐn),寒冷。

【译文/点评】此写钱塘江潮涨起之时,白色的浪头就像雪一样,令坐在楼上观潮水之人顿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意在强调钱塘江潮的壮观。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

【注释】出自唐·卢照邻《巫山高》。水脉,指水流的路线。骤雨,急雨、暴雨。峰文,山峰的轮廓。

【译文/点评】前句言三峡波涛汹涌,水流没有正常的流淌路线;后句写暴雨来临,天昏地暗,巫山顿然轮廓不清的景象。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注释】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词。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与比喻修辞法写长江波涛汹涌的情状,气势雄浑,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千堆雪”,其“千堆”是夸张,言其浪峰之多;“雪”是比喻,是写波浪颜色之白。

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注释】出自宋·陆游《渔父》。

【译文/点评】此写镜湖湖水清澈、湖面开阔、水天一色的景象。前句写水清,青天映于湖水之中,与天上的青天相呼应,故给人“两青天”之错觉;后句言水面的开阔与湖水的洁白,“一叶船”,是比喻,将船比作一片树叶,意在对比中突出强调湖面的广阔。“万顷”,是夸张,直言湖面的宽广。“玻璃”,是比喻,言湖水的洁白透明。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注释】出自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清弋江,在今安徽省宣城县西。

【译文/点评】前句写远望九华山佛寺与山路尽在云雾之中,意在突出强调九华山之高峻。后句写清弋江周边村庄杨柳拂桥之景,表现的是近观之景。如此远近结合,遂将九华山与清弋江、山路与佛寺、江村与柳桥等都连成一体,由此使诗句所建构的画面有了纵深感,意境显得更为开阔。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一)。

【译文/点评】此写黄河源远流长、积沙极多以及飞沙漫天的景象。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注释】出自宋·寇准《华山》。

【译文/点评】前句写仰视所见,以距离太阳之近反衬华山之高;后句写俯瞰所见,以人在云中突显华山的高耸入云。

举头日月中天近,极目乾坤五岳低。

【注释】出自宋·徐范《过太行山》。乾坤,天地。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写太行山之高。前句写山顶离中天、日月之近,后句言放眼天地之间五岳相形而显低,从而突出强调了太行山之高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注释】出自唐·李白《将进酒》。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写黄河源头之高远及奔流到海的壮观气势。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出自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二)。银山,指白色的浪花。青山,此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点评】此言不能坐船到湖中,在风浪之中眺望洞庭湖中的君山的遗憾之情。后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写浪花,既写出了湖水之白,又写出了浪头之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出自唐·王维《鹿柴》。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

【译文/点评】此写山中静谧自然的情态。第一句的“不见人”与第二句的“人语响”,是通过反衬手法突显山中之静,是以动显静。第三、四句写夕阳余晖返照林中青苔之上的细节,意在描写山中原始的自然状态,突出的也是一个“静”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注释】出自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傍晚一场秋雨之后山中空气为之一新的情景。虽是平实的叙事,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体认到了山中落叶飘零、秋风瑟瑟、秋雨寒人的情境。“空山”,言秋来叶落,青山显得空疏。

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注释】出自唐·岑参《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译文/点评】前句写旷野之广阔,以“人小”为衬而突显之;后句写天空之澄碧,以“鸟齐”的视觉效果而暗示之。前句是远望之景,写的是大地;后句是仰望之景,写的是长空。前后配合,于是天与地、旷野与长空便浑然一体地交融起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物图轴。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注释】出自南唐·李煜《渔父》。

【译文/点评】前句写船行水上激起的浪花很高,就像千里相随的雪花;后句写两岸桃李成行,就像列队的景象。

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

【注释】出自唐·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湓浦,长江在九江附近的一个支流。炉峰,指庐山。

【译文/点评】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云笼罩的景象。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注释】出自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笠泽,指吴淞江,在今上海和江苏境内。玉峰,指积雪的山峰。云衣,指云雾。

【译文/点评】此写江水茫茫、雁影微渺,山岭积雪、云雾绕峰的冬日景象。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注释】出自唐·李白《蜀道难》。去天,离天。盈,满。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极言出入蜀中群山之高耸险峻之状,令人对出入蜀中之不易有深刻印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点评】前句以拟人修辞手法,是将青山人格化,以一个“出”字写活了天门山渐行渐近、映入眼帘的动态情状,形象生动。后句以“日边来”暗示舟行来自下游,以“一片”暗示江面之阔。由此,构拟了一幅天门山张开双臂欢迎来自日边帆船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既有青山,也有红日;既有船,也有人;既有“青山相对出”,又有“人从日边来”,画面色彩丰富,动中有静,让人情不自禁想进入画中,身临其境。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注释】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积水。烟光,指雾气。

【译文/点评】深秋之时积水退去,潭水显得格外清澈;黄昏时分雾气升腾,远山都变成了紫色。此写秋水、暮山的形象。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

【注释】出自五代·孙光宪《浣溪沙》。蓼(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于水边。楚天,指古楚国的天空,即今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区域。

【译文/点评】此写江岸水蓼密布、风吹橘柚飘香,江面一望无际、楚天辽阔高远的景象。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

【注释】出自南朝齐·王融《江皋曲》。洲,水中的陆地。

【译文/点评】此写一山过后又一山,小洲过尽江更阔的景象。与宋人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注释】出自宋·赵师秀《数日》。遥山,远山。

【译文/点评】此言林密视线被遮,偶因林疏处望得远山之影,却又被浮云遮去一半。意谓山远林密、浮云遮目。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

【注释】出自唐·李颀《寄镜湖朱处士》。鳞鳞,同“嶙嶙”,指山势起伏不平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远山连绵起伏、平湖烟波淡淡的春日景象。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释】出自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灵山,此指庐山。空水,从空而降的水,指瀑布。氤氲(yīnyūn),烟雾弥漫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庐山山色秀美、瀑布烟雾弥漫的景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注释】出自唐·王维《归嵩山作》。如,好像。相与,一起。

【译文/点评】此写傍晚时分流水依依、倦鸟归巢的景象。但由于诗人以拟人修辞手法表现之,使流水与归鸟都有了人的情感情绪色彩:流水有不舍之意,鸟儿与主人同归。于是,平常的写景叙事便顿然神采飞动起来。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注释】出自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川,此指长江。迥(jiǒnɡ),远。

【译文/点评】此写登临岳阳楼所见景象:眼底岳阳景色一览无遗,眼前洞庭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长江海波远去。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注释】出自唐·杜甫《越王楼歌》。

【译文/点评】此写长江宽阔、江水澄碧,夕阳西下、半轮衔山的景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注释】出自唐·杜牧《长安秋望》。

【译文/点评】前句写楼高,以“树外”暗示之,同时也交代了所写景色的时节为深秋,有“霜”字表现之。后句写秋日天高气爽、碧空如洗、明亮如镜的景象。前句写远视之景,后句写仰望之景,前句写地上,后句写天上,如此前后配合,便将天地、楼树连接在一起,从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秋日风物图画。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译文/点评】此写庐山五老峰的陡险与秀丽之貌。“削出”,言五老峰之陡险就像刀削出的一样;“金芙蓉”,言五老峰的秀丽就像盛开的金色莲花一般。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注释】出自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馆》。危,高。木杪(miǎo),树梢。

【译文/点评】此言山路如在树梢,身远如在云端,意在强调山高与山馆位置偏远之意。

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

【注释】出自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译文/点评】此写绿树生屋角、青山正对墙的景象。不经意的写景,却显得恬淡自然,意趣无限,恰如一幅内涵丰富的风景画。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注释】出自唐·张说《下江南向夔州》。逶迤(wēiyí),曲折而延续不绝的样子。相向,相对。

【译文/点评】此写从长江上游顺流直下所见之景:碧绿的江水顺着曲折的河道蜿蜒而下,两岸青山就如门户相向对峙。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注释】出自宋·黄庭坚《登快阁》。

【译文/点评】此写群山落叶萧萧、天穹辽阔茫茫、江水澄澈清碧、明月朗照在上的秋夜景象。前句写天与山,后句写月与江;前句是远望与仰视所见,后句是俯视与仰望所见。如此多角度的配合,遂将天与地、山与水、树与月等诸象都统摄于其中,从而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秋夜江月山水图。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注释】出自明·李攀龙《送子相归广陵》。低不度,指船降帆停泊不走。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西下、众船停泊,江涛涌起、其高如山、其白如雪的景象。“千帆”,即千船,是借代,以“帆”代“船”。“千帆”,也是夸张,言船多,并非实指。“雪山”,是比喻,描写波浪之高与浪花之白。前句写落日与停船,是静景之中有动景,“低不度”的“千帆”为静,“落日”是动。动静结合,遂使动者益动,静者益静,对比效果非常明显。后句写波涛,着重的是它的形状与颜色,形象感非常强。另外,以“一片”与“雪山”搭配,只及“一片”而不及其余,乃是反衬之法,意在“窥一孔而知全豹”,突显整个江中波涛汹涌之状。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注释】出自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一。白虹,指白色的波涛。瑶台,传说中神仙的住处。

【译文/点评】漫长沙滩上涌起的一线波涛,就像天边的一道白虹;巨大的浪头就像瑶台仙人失手打翻了玉杯倾顶而下。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写潮水奔腾翻滚的形象。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注释/点评】出自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余清,指雨后的清凉之气。半规,指半个太阳。

【译文/点评】此写雨后密林透清凉、远峰隐半日的景象。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小雅·沔水》。沔(miǎn),水满的样子。沔水,汉水的上流,在今陕西省。朝宗,归往。本意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译文/点评】沔水浩荡东入海,如同诸侯朝天子。后世成语“百川归海”,即源于此。今日我们所说“水流千里归大海”,也是此意。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注释/点评】出自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指湖水清澈见底。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的洞庭湖清澈见底、天光山色倒映水中的景象。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注释】出自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鸿,大雁。

【译文/点评】此写月夜泛洞庭所见之景:明月在天、秋风在耳、孤雁掠空、落叶萧萧、扁舟在湖。两句所写景象非常丰富,但句中没有一个虚词,全以名词并置叠砌成句,荡开语法与逻辑的规约,使各名词所表现的景象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画面,更像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分镜头。由此,构成了如同电影“蒙太奇”式的生动画面,让人回味无穷。这是运用了“列锦”修辞手法的效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注释】出自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点评】此写山间静谧安宁的境界与纯粹天然的情趣。“明月松间照”,言山中只有明月、青松,意谓夜静无人;“清泉石上流”,言泉水石上流过有声,意谓别无他声。二句旨在写山中夜晚静谧安宁、万籁无声的意境,但字面上却没有一个“静”字,只是通过两个景物描写的细节暗寓出这层旨意,可谓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学所追求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最高境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释】出自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译文/点评】此写群山无数、山行辛苦之状。诗以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以“赚”、“拦”等人的动作行为来写山,使艰苦漫漫的山行增添了诗意与情趣,读之也令人有愉悦之感。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注释】出自唐·孙逖《淮阴夜宿二首》。山长,指山高。

【译文/点评】此言落叶可知秋、山高日出迟的道理。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注释】出自唐·孟郊《游终南山》。

【译文/点评】前句以“塞天地”的夸张之辞,极言终南山之高峻;后句以“石上生”形容日月升起的方位,是折绕地夸说终南山的广大无边,看不到日月真正升起的所在。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释】出自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即终南山。

【译文/点评】此言终南山之美与秋色之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终南山高峻雄拔之美是可以看见的,但秋色之美则是抽象的。那么,如何写出秋色之美,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呢?诗人通过有形的南山与秋色相联系,使人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就将所要呈现的秋色之美表现出来,让人思而得之,韵味无穷。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注释】出自宋·陈与义《菩萨蛮》。南轩,南窗。

【译文/点评】此写芙蓉浦的风景宜人之状:推开南窗,不管是浦上之风,还是浦上升起的一轮明月,或是浦上的蒙蒙细雨,都是那么富有诗意,那么让人心旷神怡。

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

【注释】出自唐·钱起《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与二三文友逃暑》。鸟道,此指极高的山路,意谓只有鸟才能飞得上。

【译文/点评】此写山路盘空、夕阳西下、人家在山的景象。

鸟道盘空上,松根抱石生。

【注释】出自宋·胡份《仙都山》。鸟道,指极高的山路,意谓只有鸟才能飞得上。

【译文/点评】前句以夸张修辞手法写山路极陡极高的情景,后句写松树扎根石中的坚韧形象。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注释】出自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鸟去鸟来,指鸟的活动。人歌人哭,指人的欢乐与悲伤,代指生活。

【译文/点评】此言鸟的活动都在此片山中、人的生活都在这溪水中。这是说人、鸟与宛溪山水的密切关系。

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

【注释】出自清·李念兹《登浮山》。

【译文/点评】此写浮山(在今安徽枞阳县境内)的高拔险峻的情状。“不信在人间”,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强调其险峻的程度。

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

【注释】出自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译文/点评】此言瀑布喷洒于峭壁之上就如白雪一样,水雾空蒙使白昼里也生寒意。前句写瀑布的视感,后句写瀑布的触感。如此,视感与触感相结合,便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瀑布之白,如感瀑布之寒。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芜,丛生的草。平芜,指平坦的草地。

【译文/点评】此写平野茫茫无人烟、夕照众山鸟空飞的荒凉景象。“万里”与“千山”,乃是夸张的说法,皆是虚指。所写虽是哀景,但其气象却是非常阔大,别有一种苍凉壮阔之美。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注释】出自唐·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译文/点评】此写瀑布飞流、杉松带雨,夕阳斜照、青山生烟的景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云梦泽,古代大泽,范围极广,包括今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的低洼之处,现已不存。岳阳城,在湖南,洞庭湖东岸。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壮阔的气势:湖水升腾的雾气可以笼罩整个云梦之泽、风起波涌能撼动岳阳之城。此二句都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以超常的语言表达了其对洞庭湖的观感,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成为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二句齐名的咏洞庭湖名言。方回《瀛奎律髓》记载说:“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于此,可见此二句在历史上的知名度。

千点暮山三楚尽,一泓寒水九江斜。

【注释】出自唐·良人《题江州宝历寺阁》。三楚,指古代楚东、西、南三个部分,此指称江南地区。九江,此指赣江及其八条支流。

【译文/点评】此写傍晚登阁所见的景象:薄暮之下远山点点、江南之地广袤无垠,赣江及其支流纵横交错、天寒水碧。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注释】出自唐·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译文/点评】此写雨暗群峰、云遮山径之景。“千峰”是夸张,意在强调山峰之多。“入云”是比喻,也是夸张,意谓山径之高。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注释】出自唐·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译文/点评】此写嘉陵江水在清雾明月的笼罩与映衬下与碧水青天融为一体的优美景色。

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注释】出自清·张照《观海》。

【译文/点评】前句写海天茫茫,天地浑然的形象;后句写太阳、月亮倒映于海中的形象。“双丸”,是比喻朝升夜落的太阳与夜升日落的月亮倒映于大海中的形象。“今古”,是说日月交替的亘古性。因此,此二句既是写景,也是感叹大自然现象的永恒性。用词生动形象,既新颖,又极具气势。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广陵别薛八》。樯(qiánɡ),船上的桅杆。

【译文/点评】前句写船大樯高之状,船上的桅杆超过江中沙洲上的树杪;后句写江海相连的浩大气象,江水汇入海中又延及于海岛。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船行与江流的动感,也写出了江海的阔大气象。画面之中不仅有船、有树、有江、有海、有山、有波,同时也隐含了江中的沙洲、海上的岛屿以及船中之人的形象。意象极为丰赡,让人回味不尽。

青浦映水疏还密,白鸟翻空去复回。

【注释】出自唐·朱庆余《与庞复言携酒望洞庭》。

【译文/点评】此写青浦之林映水,看似稀疏,实则稠密;白鸟高翔空中,飞去却又飞回的情景。前句以林木、湖水相映,后句以青空、白鸟共衬,将天上、地下融为一体,动静结合,从而构拟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轴。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译文/点评】此以拟人修辞手法,将青山绿水人格化,使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老”、“存”),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天地山水所具有的永恒性。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注释】出自唐·李白《送友人》。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译文/点评】此二句写景叙事,妙在对仗工整。从声律上看,依古音标准,前句是“平平平仄仄”,后句是“仄仄仄平平”。从概念词性上看,“青山”对“白水”,同是地理类名词相对,同是包含了颜色词(“青”与“白”)相对。“北郭”对“东城”,同是城郭类名词相对,同时也包含了方位词(“北”与“东”)相对。“横”对“绕”,是动词相对,都用得恰到好处,分别写出了山与郭、水与城的关系。从形象上看,青山横郭,有一种坚实感;白水绕城,则有一种缠绵感。而这种形象正好暗合了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是借青山有情、白水有意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深切留恋之情。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江上五首》(其一)。隐映,指时隐时现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与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的“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境界相同,也许陆游的诗句正是化自于此。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出自元·白朴《越调·天净沙·秋》。

【译文/点评】此写秋天的景象,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五个名词性词组并置叠砌,不用一个虚词,完全荡开语法或逻辑的规约,使五个名词性词组所代表的意象就像五组电影镜头,可以任意组接,从而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内涵丰富的画卷。这便是修辞学上所说的“列锦”修辞手法的效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释】出自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匝(zā),周、圈。遭,周、次。百匝千遭,是夸张,指青山一重又一重。

【译文/点评】此以比拟修辞手法将青山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生命情态(留人住),在形象地写出群山绕城之景的同时,含而不露地表达出诗人对青山的喜爱之情。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注释】出自唐·崔颢《舟行入剡》。

【译文/点评】此写青山不断、山色映水、江流不息、浩浩荡荡的景象。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注释】出自宋·辛弃疾《菩萨蛮》。高人,指志向、道德高的人。翩,疾飞。

【译文/点评】前句以拟人修辞法将青山人格化,将青山与人的亲切感表现出来。后句以比喻修辞法将群山扑面而来比作万马联翩,形象生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注释】出自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余滓,指尘埃。杳然,高远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深秋重阳时节天高气爽的景象。

清泉吐翠流,渌醹漂素濑。悠想盻长川,轻澜渺如带。

【注释】出自晋·庾阐《三月三日》。渌醹(lùlínɡ),也写作醁醹、绿酃,酒名。素,白。濑,流得很急的水。悠想,悠闲的遥想。盻(xì),怒视,此指看。澜,波浪。渺,飘缈。

【译文/点评】清泉涌地,绿树映入泉之中,仿佛从地下涌出的是翠流;渌醹名酒流觞漂在白色的急流之中。悠然遥想的诗人眼望长河,仿佛遥见轻澜飘缈处一水如带的景象。此等山水胜境,读之不禁让人生发无限的向往之情。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注释】出自清·查慎行《玉泉山》。

【译文/点评】清泉流出围墙而汇入江湖,这是很寻常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什么可写,但是诗人却通过将清泉人格化,通过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清泉以灵性,让它有“爱江湖”的情性,于是寻常的情事顿然艺术化,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同时,也将清泉脱俗、放任的形象表达出来。这是诗人以物拟心的笔法,更是一种人格心迹的自我表露。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出自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译文/点评】蓝天、白云、红日的晴天倒影随着江涛的翻滚而摇动,如血的残阳随着傍晚的急浪而浮沉上下。此写水天相映、影随水漾的江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出自汉·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萧瑟,风吹树木之声。之,的。行,运行。若,像。其中,指海中。星汉,银河。

【译文/点评】此乃曹操写东临碣石所见海天秋色之景,历来传为写景妙笔。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注释】出自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求,寻求,寻访;壮观,壮丽雄伟之景象。

【译文/点评】天下之大,天下奇闻之多,天下山水之胜,访之愈多,见之愈多,方知天之广、地之大,方知人在天地面前是何等渺小。由此,他才知道应该努力求知,修身修德。荀子《劝学篇》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其义与此同。今人所熟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义亦与此同。因为只有博闻天下之事,广访名山大川,才能增广见识,开阔胸襟,怡情养性,虚怀若谷,最终成为一个道德文章为天下推重的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注释】出自唐·王维《过香积寺》。危,高。

【译文/点评】泉水流于高石之中,仿佛有呜咽之声;阳光照在青翠古松之上,却让人有寒冷之意。泉声不会呜咽,青松也不会寒冷,诗人之所以这样写,那是诗人在凝神观照眼前事物时产生了“移情”作用,于是将其个人的情绪与感受移注到泉、松之上的结果。由于诗句带有了诗人强烈的情绪色彩,所以读来也最易感染人,让人由此及彼,感受到诗人内在的情绪变化,从而与诗人达成情感的共鸣。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注释】出自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芦洲,指长满芦苇的水中陆地。

【译文/点评】此写日落人归、天暗山郭、月光明亮、雁宿洲上的景象。此写日夜交替的过程,动感极强。前句写落日余晖中青山、城郭渐渐消失在归人视野之中,表现的是白昼的终结景象;后句写月出天白、雁投芦洲,表现的是夜晚来临之景。

人马盘空细,烟岚返照浓。

【注释】出自清·邓汉仪《过大庾岭》。盘空,指盘旋于岭上如同行于空中。岚,山上的雾气。

【译文/点评】前句以“人马细”的远观印象反衬大庾岭之高峻,后句以岭上雾气之浓与夕阳余照反衬大庾岭之高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注释】出自唐·王维《鸟鸣涧》。桂花,或说是指代月亮,或说是指春桂。

【译文/点评】此写人自悠闲花自落、夜静山空万籁寂静的景象,表现的是一种宁静、清幽的自然情趣。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注释】出自唐·李白《清溪行》。度,这里指穿行、飞过。

【译文/点评】此二句是写安徽池州清溪山水的名句。“人行明镜中”,其意是说人乘船行于清溪之中,犹如行于明镜之中。这是以“明镜”喻清溪水之清亮、透碧清澈;“鸟度屏风里”,是说鸟飞于清溪峡谷之中,如同飞在屏风之中。这是把清溪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二句皆因比喻新颖,而使表达顿生形象生动之趣。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注释】出自唐·王维《送邢桂州》。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西下之后江湖一片白茫茫、夜潮涌起之时天地一派青碧色的景象。“日落”对“潮来”,是写动态过程;“白”对“青”,是写水与天的静态颜色;“江湖”对“天地”,是阔大气象的相对。由此,一幅气韵生动而壮观的山水图卷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出自宋·张耒《初见嵩山》。

【译文/点评】此写嵩山夕阳西下、风吹雨去、数峰出云的晚景。以“清瘦”写山峰,乃是拟人修辞手法,既显出高峰之高,又具人格化,读之使人对嵩山更有亲近之感。

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形势》。易,改变。

【译文/点评】天有阴晴,乃自然之理,故日月也有不明之时,但天还是天,并不能因此而改变日月照临寰宇、化育万物的事实;山高是客观存在,不管是被浓雾深锁,还是被人视而不见,它都始终屹立于大地之上,是改变不了的客观存在。引申之,即是说,凡事应该客观地观察,看事察人,不能以偏概全;为人处世,则不可因噎废食。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注释】出自先秦古歌《卿云歌》。旦,明亮。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复,又。

【译文/点评】日月之明,举头见之;日月之光,照耀人间。这是远古的人们对日月的赞颂,质朴真淳。成立于1905年的中国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其校名即来源于此句。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香庐,指庐山香庐峰。紫烟,指森林雾气在阳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

【译文/点评】此写远望庐山香庐峰阳光下烟雾如紫气、瀑布似挂天的壮观景象。前两句是直写所见,后两句是说庐山瀑布落差之大,意在突出强调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三千尺”与“九天”,都非写实,而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突出强调,以予人强烈的印象,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强烈热爱之情。

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浣溪沙》。溶溶,指水面浩大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浮云倒映于春水之中、春水碧绿一尘不染的景象。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注释】出自唐·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译文/点评】此写雨打松叶、水流石中的声音,是以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山林幽谷的静谧情状。“飒飒”与“潺潺”,都是摹声词,分别描摹雨打松叶与水流石间的声响,让人有如闻其声的现场感。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注释】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在金陵(今南京)西南长江边上,距城约五十里,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之西的长江之中,将长江水道一分为二。“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句法,是为了符合诗的平仄要求,正常的语序是“白鹭洲中分一水”。

【译文/点评】前句写三山的若隐若现,突显了其远观的缥缈神秘之感;后句写白鹭洲中分江水的中流砥柱的力量,是写景也是写自己的精神。前句远景与后句近景,前后配合,写出了金陵古都山河壮丽、气象阔大的神韵。至于声音形式上,也是非常的完美。“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对“白鹭”,对仗工整,丝丝入扣,堪称千古佳句。据说,此二句是仿自唐人崔颢《黄鹤楼》中“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但崔诗写得有些情调苍凉,而李诗则显得气势阔大。因此,即使真是仿拟之作,也与崔颢原句算是棋逢对手,平分秋色。

三十六峰凝翠霭,数千余仞锁岚烟。

【注释】出自宋·鲁宗道《登黄山》。霭(ǎi),云雾。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岚(lán),山上的雾气。

【译文/点评】此写黄山众峰笼罩于烟雾之中的景象。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注释】出自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河,指黄河。仞,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岳,指华山。摩,接近、逼近。

【译文/点评】前句写黄河源远流长,“三万里”乃是夸张,意在强调黄河从发源地往东入海的流程之长;后句写西岳华山之高,“五千仞”与“上摩天”都是夸张之辞,意在突显华山高耸入云的形象。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注释】出自唐·李白《送友人入蜀》。

【译文/点评】此二句乃是写入蜀栈道之高、之险、之窄的情形。前句写人行栈道之上,两旁青山犹如贴着了人脸,这是极言栈道之窄。后句写云气傍马头而生,是极言栈道之高,是建在高耸入云的山崖之上。既写了高,又写了险。二句都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通过极言入蜀栈道之高、窄、险,让人对“蜀道之难”有了真切深刻的印象。

山光并水色,载得一船归。

【注释】出自宋·刘侃《武夷七曲》。

【译文/点评】此以比拟修辞手法,将不可计量、不可把握的山光水色具象化、实体化,从而与“船载”相牵连,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武陵山水的热爱之情。

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

【注释】出自唐·苏頲《兴庆池侍宴应制》。

【译文/点评】此写远山青翠之色逼人而来,远观池水青碧如山,近视池水清澈若无的景象。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注释】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文/点评】青山的光影让鸟欣悦,碧净的潭水倒映着天光山影,使人顿然万念为之澄清。此以“移就”修辞手法写对破山寺后禅院山水的感观,表现的是诗人对破山寺山光、潭影之美的深切感动之情。鸟儿不是人类,自然没有对“山光”有“悦”之感;“潭影”只是物映水中的客观物象,并不能主动使人心如何。但是,诗人却通过“移情作用”,将自己对山光、潭影的感觉及体悟移注到山光、潭影本身,这就使诗句的表达显得新颖别致,让读者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从而大大提升了诗句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思,此两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在“说法”,由景说理:只有摆脱了尘世杂念,才能摆脱红尘中的一切烦恼,精神像飞鸟一般自由自在,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泽,聚水的洼地。

【译文/点评】此言山体累积土石多才能变高,水洼积水多才能成为源远流长的河流。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注释】出自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将,带。和,伴。

【译文/点评】此写离愁别恨的痛苦之情。山水不是人,却能“将别恨”、“带离声”,这是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将山水人格化,使非人类的山水有了人类的生命情态,从而借山水之“别恨”、“离声”表达诗人自己离别蔡氏兄弟的深切依恋之情。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注释】出自唐·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将,带着。

【译文/点评】此二句写傍晚时分青山随夕阳渐渐隐去,晴空与江水上下交映的情景,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画,青山、落日、江水、晴空皆在其中矣。淡雅、自然的风格,让人醒脑清脾。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

【注释】出自唐·王维《送严秀才还蜀》。

【译文/点评】前句写关塞青青、高山巍巍之景,后句写大江东去、天水相连的景象。前句写山,突出的是视觉形象,“青塞断”,言山之高阻断了关塞;后句写水,呈现的也是视觉形象,“白云平”,言大江奔涌、无边无际的气势。如此,前后配合,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图轴。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出自唐·王维《阙题二首》。元,原。

【译文/点评】此写山色空灵、绿意深浓之景。前句说“无雨”,后句说“湿衣”,字里行间已经交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旨:山色青翠欲滴。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注释】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译文/点评】此写赤壁附近山高谷深、风高浪急之景。

山没清波内,帆在浮云中。

【注释】出自南朝梁·吴均《忆费昶》。

【译文/点评】前句写群山倒映于水中之景,后句写船帆高耸入云之状。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注释】出自宋·陆游《初发夷陵》。指顾,指回顾来路、指点眼前。

【译文/点评】此写夷陵(三峡出口处,在今湖北宜昌)地段江面壮阔的景象:被约束于三峡中的江水,至夷陵江面顿如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一泻千里。江面至此也顿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群山远望犹如平地,江水浩荡无际无涯。站在船头,回顾来时路、眼观面前景,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地辟天开之感。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注释】出自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灭,湮灭、使分辨不清。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秋日周边山青依旧、水绿如故的景象。意谓洞庭湖秋天而无秋意,仍然春意盎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注释】出自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文/点评】此二句乃是写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之后的长江两岸的景象。前句写两岸沃野平畴的一望无际,后句写江水一泻千里、奔腾远去的气势。前句之“随”,后句之“入”,以拟人修辞手法让非人类的青山与江水有了人的生命情态,在极强的动感中写活了山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译文/点评】此写春水涨江、流经崇山峻岭间的江水轻拍两岸山脚、两岸山上的山桃之花缀满枝头的春日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注释】出自宋·辛弃疾《鹧鸪天》。无重数,无数重。周遭,周围。

【译文/点评】此写青山无数重、花繁难知名。“周遭碧”,言周围皆是青绿之色;“不知名”,言花多花繁,难以穷尽。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注释】出自宋·陆游《溪上作》。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在山、原野青青、鸦起平沙、飞遮天空的景象。“山衔落日”是比拟,将山人格化(有嘴衔物);“黑蔽空”是夸张,极言乌鸦之多,能够遮蔽天空。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注释】出自宋·范仲淹《苏幕遮》。

【译文/点评】此言望不见故乡的痛苦之情。但诗人却不直说,而是先写“山映斜阳天接水”之景,以苍茫辽远的意境衬托“更在斜阳外”的“无情”芳草更为辽远,从而借“芳草”喻故乡,由芳草的“无情”反衬诗人对故乡的“有情”。

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红。

【注释】出自宋·陈尧咨《普济院》。

【译文/点评】此写远望群山苍翠、近观林疏叶红的秋日之景。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注释】出自唐·马周《凌朝浮江旅思》。

【译文/点评】此写青山隐隐、江流平缓的景象。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点评】此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时洞庭湖水天一色、宽阔无垠的景象。前句写蓝天映于湖水之中,使水天一色;后句用夸张修辞手法,极言湖面的开阔广大。两句八字所构拟的广阔气象,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注释】出自隋·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其一)。幽,昏暗、深色。

【译文/点评】此写山中深溪之上古树横斜、空岩之上幽石静卧的景象,表现的是一种静谧自然的境界。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注释】出自浙江海宁观潮亭联语。

【译文/点评】此用夸张修辞手法写钱塘潮水袭来时那种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注释】出自唐·王维《青溪》。

【译文/点评】前句写水流乱石之中,但不见“水”字;后句写风起树动,古松岿然不动,写“风”而不见“风”。这种写景正是中国传统文学所追求的“句中有其意,字面无其词”的境界,也是诗词婉约蕴藉风格的最高追求。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注释】出自宋·仲殊《南歌子》。

【译文/点评】此写江畔十里青山、潮平之后路有积沙的景象。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感。虽然没有直写潮起时的景象,但“路带沙”的结果,则清楚地昭示了江潮汹涌的过程。动静结合,一张一弛,将自然界的美景尽现于眼前。

十日狂风特地晴,天工著意送行人。

【注释】出自宋·管鉴《浣溪沙》。特地,特意。天工,即天公。著意,特意。

【译文/点评】以拟人修辞手法,明说“天公”有情,实写对行人依依不舍之情。

石梁高泻月,樵路细侵云。

【注释】出自唐·李商隐《题郑大有隐居》。石梁,指石桥。樵路,上山打柴的小路。

【译文/点评】前句写月光穿桥、清辉如泻之景,后句写小路细细、直上云天之状。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释】出自宋·苏轼《游金山寺》。乡国,指故乡。

【译文/点评】此写登金山寺所见江南江北满目青山之景。写景之中也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怀乡之情。

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

【注释】出自南朝梁·吴均《登寿阳八公山》。

【译文/点评】此写八公山群峰疏落处月儿时露、近处树木繁茂遮天蔽日的景象。“疏峰”对“密树”,既在对仗上见出工整,又在意境上显得疏密交错、相映成趣。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注释】出自唐·岑参《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译文/点评】在树木的掩映下,远处的许多村落人家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点;在天穹的笼罩下,群山峻岭都显得那么低矮而不起眼。此写登高远望所见远村众山的视觉形象。“千家”、“万岭”,都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强调数量之多。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注释】出自宋·姜夔《点绛唇》词。商略,酝酿。

【译文/点评】此写冬日山峰萧瑟荒落,黄昏时分山雨欲来的景象。词人写这一景象时并不直写,而是通过拟人修辞手法,将山峰人格化,以“清苦”写冬日之山的萧条景象,以“商略”写雨云酝酿将成之状,顿使平常的叙事显得生动起来。

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

【注释】出自唐·沈佺期《乐城白鹤寺》。

【译文/点评】此写白鹤寺绿树蔽日、溪瀑水凉的景象。前句写视觉,后句写触觉,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树深烟不散,溪静鹭忘飞。

【注释】出自唐·钱起《忆山中寄旧友》。

【译文/点评】此写山居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谁谓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注释】出自三国魏·曹丕《广陵观兵》。谓,说。江水,指长江。广,广阔。苇,指束苇之筏。航,渡过。

【译文/点评】谁说江面宽,一束苇筏就能渡过去。表现的是一种傲视长江天堑的豪气。此二句乃是化自《诗经·卫风·河广》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韵致。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

【注释】出自唐·李白《赠崔秋浦三首》(其三)。天汉,银河。

【译文/点评】此写飞流直下、山色如画的景象。前句是夸张,意在突出强调水流落差之大;后句是比喻,意在形象生动地展现山色的优美。

水从天上落,路向石中分。

【注释】出自清·张衍懿《瞿塘峡》。

【译文/点评】前句写瞿塘峡流水落差之大,后句写瞿塘峡两岸路途之艰难。前后句配合,由水中而至岸上,将瞿塘峡水急岸峭的景象完整地表现出来。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译文/点评】此写远山映水、浮云似雪,桥傍平岸、碧草如烟的春日景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出自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的样子。

【译文/点评】前二句是直写西湖水波荡漾、细雨蒙蒙、山色空灵的景象;后二句是评论,以古越国的美女比喻西湖,就近取譬,真切而自然地表达了对西湖非同寻常的美的热爱之情。同时,由于西施所特有的历史内涵,也让诗的意境与意蕴更加丰富,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与回味。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注释】出自唐·王维《晓行巴峡》。树杪,树梢。

【译文/点评】此写长江三峡两岸的景象:集市成于水中船上、两岸山桥如在树上。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注释】出自唐·可朋《赋洞庭》。

【译文/点评】此写湖水映天影、高山拔地起的景象。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注释】出自唐·李白《秋夜寄龙门香山寺》。

【译文/点评】此写秋天群山落叶萧萧、江河水寒波急的晚景。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竹枝词四首》(其三)。水蓼(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江蓠,一种香草名,即蘼芜。

【译文/点评】此写水蓼花红、江蓠碧绿的景象。“红簇簇”、“碧凄凄”,运用叠字修辞手法,分别突出表现了水蓼花之红、江蓠草之绿的情态。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注释】出自清·郑燮《潍县竹枝词》。

【译文/点评】此言河水曲折流于茂密的树林之中,舟中之人被遮断了视线,只能从树丛缝隙中偶尔窥见一二山峰。此二句意在表现树密隐春山的意境。

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注释】出自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九)。渌(lù),水清。三秦,指陕西关中之地,此指唐都长安。

【译文/点评】此言唐明皇避乱(安史之乱)的南京(成都)天碧水清、飞尘不起、气候和暖,远胜唐都长安。其意一在夸说四川自然风光与气候条件之好,二在宽慰唐明皇国破流亡的孤寂之心。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释】出自宋·贺铸《茅塘马上》。陂(bēi)塘,池塘。日薄,指日光微弱。

【译文/点评】前句写阳光微弱、池塘水落的秋日之景,后句写牧童仰眠牛背、悠然看天的悠闲情态。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注释】出自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译文/点评】此写鱼游水中、鸟呼林间的恣意情态,意在突显孤山的清幽之境,用的是反衬之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注释】出自宋·王观《卜算子》。

【译文/点评】水像美人的目光流盼闪动,山像美人的眉峰收放聚拢。此乃以美人之眉眼分别比喻山水之句,造词新颖,比喻出人意料,但又贴切形象。故历来为人所传诵,成为写山水的名句。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注释】出自明·杨基《岳阳楼》。三楚,秦汉时将战国时代的楚国一分为三,故称三楚。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

【译文/点评】此写登临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水面宽阔,似乎能吞下三楚之地;群山连绵,看似与九疑山连成一体。这二句不仅气象阔大,而且对仗工整,读来也别有韵味。

水心如镜面,千里如纤毫。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初领郡政衙退登东楼作》。水心,水面。纤毫,指涟漪、波纹。

【译文/点评】此写广阔的水面一平如镜、涟漪不起的静谧之景。前句是比喻,写水面的平静与水色之白;后句是夸张与比喻,“千里”是夸张,言水面之阔广,“如纤毫”是比喻,言微波不起之状。

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

【注释】出自宋·楼钥《顷游龙井》。若,像。空行,在空中游动。

【译文/点评】此写湖水的清澈之状。“水真”,言水太清澈,好像无水,以致令人心生疑问:这水是真的吗?“绿净”,也是言水之清,是通过绿叶映水而显得更净来突出强调水的清澈。“不可唾”,言水太清澈可爱而让人不忍向水中唾咳,意在强调对水净的喜爱之情。后句是个比喻,言鱼游水中就像行于天空而无所傍依,意在强调突出水至清的主旨意蕴。同时,通过鱼的悠游之乐,强调对溪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注释】出自唐·杜审言《经行岚州》。

【译文/点评】此写流水似鸣琴、青山如画图的景象。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注释】出自宋·黄庭坚《鄂州南楼即事》。顾,看。芰(jì)荷,出水的荷花。

【译文/点评】此写登鄂州南楼的所见所感:四周满眼水光山色、十里荷花暗夜飘香、明月高挂于天上、南风送来夏夜的清凉。“十里”是夸张,意在强调荷塘面积之广。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黄鹤楼》。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照主峰、云雾绕山生的景象。写景之中也点出了“山高”的意旨。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注释】出自宋·苏轼《浣溪沙》。子规,即杜鹃鸟,俗称布谷鸟。

【译文/点评】前句写雨后松间小径沙洁路净的情形,后句写暮雨潇潇、杜鹃声声的景象。前句写视觉形象,后句写听觉形象(“子规啼”有声,暮雨“萧萧”,是以“萧萧”模拟下雨之声),两相结合,便形声兼备,构成了一幅雨洗松径、鸟啼雨中的生动图画,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大雅·崧高》。崧(sōnɡ),又作“嵩”,指中岳嵩山。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骏,通“峻”,高。极,至。

【译文/点评】巍峨大山是嵩岳,高高耸立入云端。这是写嵩岳之高,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让人由此对嵩岳的雄伟之势有了深刻印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注释】出自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嵯峨(cuóé),山势高峻。

【译文/点评】此写泰山高耸入云,环绕山顶的白云就像是东海上涨起的白波之景象。此乃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泰山高峻之貌。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

【注释】出自唐·顾况《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译文/点评】前句以“觉天低”反衬桃花岭之高,后句写人马隔溪相望、一高一低、一山一溪的情趣。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注释】出自唐·李白《别山僧》。三天,指极高的天空。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极写所处山峰的高峻。“三天近”,是仰视,说山与天的距离之近,意在反衬山的高;“万岭低”,是俯视,说居高临下的视野,以万岭衬托此岭之高。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注释】出自唐·王维《韦侍郎山居》。

【译文/点评】此写山中的清幽之境。前句写啼鸟的悠闲自在之态,以一“忽”字生动地表现了啼鸟临涧没有时间性的意旨;后句写山中浮云的飘忽不定之状,“时”字的运用,表明的正是其不定性;“抱”字的运用,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段将浮云人格化,从而突出了人与云的亲密关系。由此,通过浮云的悠闲情态折射出隐居山中之人的闲逸之情。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译文/点评】此二句写日暮所见江畔之景。前句将远处的树木比作荠菜,比喻新颖,以树的远观之细突出了一个“远”字,暗合“天边”的辞面。后句也是运用比喻,将日暮中的江边沙洲比作月亮,但究其意是沙白如月色,还是沙洲形状如月牙,不得而知,读者可以自由想象。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注释】出自唐·李白《登新平楼》。

【译文/点评】此写冬日天高地远、夕阳西下,寒风吹波、河清水净的景象。前句写远望之景,后句写俯视之见。前后配合,天地、山水、落日、流水尽在其中矣,由此便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冬日风景画。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

【注释】出自唐·王维《齐州送祖三》。

【译文/点评】前句写秋日树木凋零,远山显得萧条疏落之状;后句写夕阳西下,大河奔流的景象。前句写山的变化,突出的是视觉感受;后句写水的不息,强调的是听觉印象。如此,山水呼应,便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日寒山暮江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即指天门山,是今安徽当涂县东梁山(古称博望山)与和县西梁山的合称。因两山夹江对峙,形若一座天然的门户,故称“天门”。楚江,长江流过旧时楚国的江段。

【译文/点评】前句说天门中断是因楚江冲开,乃是极言江水奔腾咆哮之势;后句写江水撞击两岸而激起回流之景,乃是突出强调天门山对江水强大的约束力。两句配合,既凸显了江水之浩荡汹涌,又突出了天门山山势之险峻。山得水急之衬逾显其险,水得山险之托逾见其急。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注释】出自唐·李白《岘山怀古》。

【译文/点评】此写秋季天高气爽、远山尽现,河流水枯、唯余寒沙的景象。虽是萧瑟的秋景,但画面上远景与近景的配合、远山与寒水的映衬都非常工整,别有一种苍凉而阔大的气象。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可报天。

【注释】出自明末四川民谣。

【译文/点评】此言天对人类博大宽厚,而人类则难以回报于天。从今日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话更具现实意义了。而今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地球太空都受到影响,这已不是人类报答不报答天的问题,而是害天的问题了。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私,这里有“偏”之义;覆,覆盖。

【译文/点评】天、地、日、月,乃自然之物,且高悬于人的头顶之上,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它们是最公正无私的。弦外之音是说,人类并不能做到公正无私,故而应该取法于天、地、日、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天论》。天行,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常,即有一定的规律。尧,上古明君;桀,商朝的暴君。

【译文/点评】荀子这句话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以尧、桀二人为典型,简明扼要地阐明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客观真理: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间有尧,就特别厚待于他,因而风调雨顺,嘉惠于万民;也不会因为人民不喜欢桀这样的无道之君,就洪水滔天,让他死无葬身之地。由此,让人明白:自然就是自然,它是客观存在。后世所说的“天从人愿”、“天人相应”,那只是善良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或者是如汉儒董仲舒那样的封建思想家捏造出来的虚幻理论。

岧蕘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注释】出自唐·崔颢《行经华阴》。岧蕘(tiáoráo),山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指唐代国都长安。三峰,指芙蓉峰、玉女峰、明星峰(或谓莲花峰、玉女峰、松桧峰)。

【译文/点评】此写华山的高耸险峻之貌。前句写高,用“俯”字;后句写险,用“削”字。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注释】出自宋·王禹偁《村行》。壑,沟。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译文/点评】此写千沟万壑晚籁声声、夕阳之中群峰静静的景象。前句写听觉形象,后句写视觉形象,两相结合,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万笏皆似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

【注释】出自苏州吴县天平山联语。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拿的手板。

【译文/点评】上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写天平山山石纵横、众峰突兀而起的景象,下句写最高峰的高耸入云情状,用的是夸张修辞手法。前句生动形象,后句深刻夺人。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注释】出自宋·董颖《江上》。镜天,澄净如同镜子一般的天空。飞雪,指鸥鸟之颜色,如同飞动的白雪。

【译文/点评】此写秋色满眼、秋水沧茫、水天一色、双鸥翱翔的景象。前句用夸张修辞手法,极写秋江水面开阔、秋色无边无际之状,后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写碧空如洗、飞鸥似雪的景象。

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入峡次巴东》。幢,古代作为一种仪仗用的一种旗帜。

【译文/点评】前句言峡谷潭水清澈,红日倒映其中就像是万丈红旗平铺于潭底一般;后句言峡谷狭窄,头上的天空就像是一条白练飘过一般。前句写潭水之清,后句写峡谷之窄;前句写下,后句写上。如此,上下配合,就将峡谷之景立体地呈现出来。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注释】出自唐·薛逢《九华观废月池》。恨,遗憾。

【译文/点评】池中的碧水微波,今天虽不可见,但它最终汇入大海而仍在;池中原来的那轮明月,今天却了无踪影,只有天上那轮清冷的月亮还高高挂在天上。此写观九华山废月池的遗憾感伤之情。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出自唐·白居易《春题湖上》。此湖,指西湖。

【译文/点评】此言自己留恋杭州而不返的原因有一半是为了西湖。这是运用“折绕”修辞手法,赞美西湖景色的醉人。

我梦偏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注释】出自宋·苏轼《归朝欢》。震泽,即今江浙境内的太湖。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写梦中所见太湖巨浪汹涌、撼天动地的气势及浪头似雪的形象。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注释】出自清·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

【译文/点评】此写太湖一望无际、惊涛拍岸的气象。前句言太湖湖面的宽阔,“无边”是直言,“天作岸”是曲说。后句言太湖风浪之大,“浪攻山”,是拟人,也是夸张,极言太湖的波浪动地撼山的力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注释】出自唐·杜甫《登岳阳楼》。坼(chè),裂开。乾坤,指天地。

【译文/点评】东南的吴、楚两地因它而裂分为二,天地似乎皆浮于其中。这是杜甫写洞庭湖的名句,虽语带夸张,却生动地突显了洞庭湖非比寻常的阔大气势,读之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

【注释】出自宋·林逋《相思令》。

【译文/点评】此写吴越江南之地到处都是青山,相对的青山就像人相互迎接的样子。这是以拟人修辞手法,将青山人格化,从而使青山与人类更接近,更显亲切可爱之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注释】出自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译文/点评】此写天山夏日降雪,没有春花而只有雪花的景观。

夕烟杨柳岸,春水木兰桡。

【注释】出自唐·崔融《吴中好风景》。桡(ráo),桨。

【译文/点评】此写傍晚时分杨柳夹岸望如烟、画舟泛于春水上的景象。“杨柳岸”与“木兰桡”相对,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其意境也令人回味无穷。杨柳有依依之态,画舟有摇摇之感,遂使画面更添神韵。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

【注释】出自唐·杨凝《秋原野望》。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西下云彩褪隐、青山无数尽现眼前的晚景。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注释】出自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即华山。峥嵘,此指山势高峻的样子。哉,感叹词,相当于现代的“啊”。

【译文/点评】前句写华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后句写黄河远望如丝线的形象。前句是直写,后句是夸张,意在说明黄河发源地之高远,强调黄河的源远流长。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注释】出自宋·辛弃疾《生查子》。

【译文/点评】此写溪水的清澈见底、行云人影俱在水中的景象。

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天童山溪上》。

【译文/点评】此写天童山静谧无人、溪深树密,幽花飘落、随水流香的景象。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注释】出自唐·温庭筠《过分水岭》。

【译文/点评】此写山深、溪曲的情形。

溪添半篙绿,山可一窗青。

【注释】出自宋·陆游《杂感》。可,正、当。

【译文/点评】此写春水涨溪、窗对青山的景象。

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

【注释】出自唐·刘叉《入蜀》。

【译文/点评】此写三峡两岸天地山水相连、美景目不暇接、水激峡岸之声惊天动地的景象。

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注释】出自唐·王维《韦侍郎山居》。

【译文/点评】前句写岩谷的清幽自然之态,“闲花”之“闲”尤为传神;后句写山中白水绿树相映成趣的景象。水是动的,且有声响;杉松是静的,是无声的。两两对比,动静之景在同一句中浑然交融,遂使诗句的意境大开。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注释】出自唐·韩溉《水》。潇湘,指潇水与湘水,长江两个支流。梦泽,指云梦泽,古代大泽名,此指洞庭湖。

【译文/点评】此写月映于潇湘之水、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景象。“千年”、“万古”都是夸张,强调时间的永久性,说明潇湘水、洞庭波永恒的清澈与浩荡。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出自宋·徐玑《行秋》。

【译文/点评】此写小溪水清、平静之状。“清水”,是直言小溪之水的清澈;“平如镜”,是比喻,形容水面平静之状。后句是夸张,言一片树叶都能掀起波浪,意在突出小溪水面的平静与涟漪不起的情状。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注释】出自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译文/点评】此言宿住七盘岭上好像离明月、银河很近。这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意在强调七盘岭之高。同时,“晓月临窗”、“天河入户”,都有人格化的情调,读之让人觉得明月与银河也是那么富有人情味。而这正好能够慰藉诗人被发落岭南的落寂心情。

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

【注释】出自唐·储光羲《寄孙山人》。

【译文/点评】此写初春时节泛舟归乡沿途所见春水涨清江、林新花满山的景象。就如一幅画,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人(舟中有人),看是语句平淡,但意境气象却显得非常阔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注释】出自唐·杜甫《旅夜书怀》。

【译文/点评】此写平野辽阔、星垂天际,江水奔流、月映波中的夜中景象,表达的是诗人旅途之中观赏天地山水的欣悦之情。“星垂”,言极远;“月涌”,言月随波动。“平野阔”与“大江流”,一写远景,一写近景,但都呈现出了阔大的气象,读之让人心有欣欣然。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注释】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歘(xū),忽。

【译文/点评】此写庐山瀑布时如飞电、时如白虹的景象。皆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予以描写,意在突出强调其流速之快、颜色之白。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初春汉中漾舟》。

【译文/点评】此写初春雪消冰融、春水涨江的景象。冰雪与春潭的对比,颜色反差非常明显,既昭示了冬去春来的喜悦之情,又增添了诗句的画面色彩。

鸭头绿一江浪花,鱼尾红几缕残霞。

【注释】出自元·无名氏《中吕满庭芳》。

【译文/点评】此写绿水红霞交映生辉之景。前句是比喻,将一江浪花比作是鸭头上的绿色羽毛,意在突出江水的碧绿之色;后句也是比喻,是将晚霞比作是鱼尾上的红色,意在突出晚霞的鲜活之性。江水碧绿、晚霞红艳,这是寻常的自然现象,但是经过诗人这样生动的比喻之后,无生命的东西顿然变得生动起来,有了几分鲜活的气息。同时,生动的比喻所带给读者的鲜明形象,也让读者为之浮想联翩,回味再三。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注释】出自金·周昂《晚望》。

【译文/点评】此写薄雾生平林、水退见沙滩、夕阳傍青山、远处见人家的景象。两句十四字,就像是由四组镜头组接起来的一段电影画面,有动感有静态,有山有水,有烟雾有霞光,有青色有红色,画面非常丰富,给人以无限的回味空间。

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

【注释】出自唐·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译文/点评】此以夸张修辞手法极言岩泉流水之大与树石的年头之久。“万丈”与“千年”皆是夸张之辞,而非实指。“万丈流”对“千年古”,乃是数量词组相对;“岩泉”对“树石”,乃是名词相对。形式工整,视听觉形象皆佳。

洋洋熊耳流,巍巍伊阙山。高冈碣崔嵬,双阜夹长流。

【注释】出自晋·成公绥《行诗》。洋洋,水面浩大貌。熊耳流,指伊水。伊水发源于伏牛山,经熊耳山、嵩县而流至伊川县。巍巍,高耸貌。伊阙山,山名。碣,圆顶的碑石。崔嵬,山石高而不平之貌。阜,土山。

【译文/点评】此写伊水汪洋浩荡、伊阙山高耸壁立之势以及伊水所流经地区两山夹峙、长川奔流的山水形胜。

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望洞庭》。

【译文/点评】此写洞庭湖与湖中君山的景象。“白银盘”,乃是比喻洞庭湖水之白;“一青螺”,乃是比喻君山青翠挺拔。以白银盘里盛放青螺,比喻洞庭湖与湖中的君山,不仅形象新颖,更由此而予人以无限的联想与回味,从而大大拓展了诗句的意境与表意内蕴。

遥天如接岸,远帆似凌空。

【注释】出自南朝梁·庾肩吾《和晋安王薄晚逐凉北楼回望应教诗》。

【译文/点评】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写天水相连、帆影遥远的景象。两句都表现“远”的境界。前句写遥天接岸,意为天水相接,表现的是“远”;后句写远帆凌空,表现的也是“远”。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帆轻。

【注释】出自宋·周知微《题龟山回文》。

【译文/点评】此写远眺天水相接、四望青山无数、江中远帆点点的景象。两句十四字,融天地山水、浮云轻帆于一体,气象十分阔大,读之令人有咫尺万里之感。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注释】出自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

【译文/点评】此写远望所见的原野与河流景象。写原野特写原上之树,写河流着笔于水上之舟。那么,树、舟如何?诗人以比喻修辞手法将树比为荠菜,将舟喻为树叶,从而在强调树细、舟小的同时,突出了一个“远”字。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写远而不言远,意中含其远”的境界。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出自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银山,指浪头。【译文/点评】此写乘船所见江上波涛汹涌的景象。前句“银山”是比喻,形容浪头之白;“拍天浪”是夸张,强调浪头之高。后句写视野之开阔、江面之宽广。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注释】出自南朝梁·何逊《慈姥矶》。

【译文/点评】前句写平畴沃野与河流沙岸之景,后句写远山连绵、雾隐峰峦之象。前后句配合,遂构成了一幅田野与河流交融、山峦与远雾相伴的图画,气象阔大而又浑然一体。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注释】出自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译文/点评】此写秋夜月明天高、野阔水净的景象。前句写平视远望所见平野、沙岸、河流之景,后句写仰视遥望所见秋空碧净、朗月在天的景象。如此天地结合、上下相映,就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的秋夜朗月净沙、天高野旷的图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出自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点评】前句言遥望原野之上,视野极其开阔,天际线仿佛低于远树;近俯江中,江水澄碧,明月映于水中,仿佛与人更加亲近。前句写远望之景,后句写近观与俯视之见,远近结合,原野、碧天、远树、清江、明月、诗人都和谐地融合于一幅图画之中,不仅意象阔大,画面丰富,而且亦使诗句的气韵更为生动。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注释】出自宋·赵师秀《薛师石瓜庐》。野水,指未经人工疏浚的天然河流。

【译文/点评】此写水网纵横陆地少、山峰笼于云雾中的春日景象。

野竹分青霭,飞帘挂碧峰。

【注释】出自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霭,雾气。

【译文/点评】一丛野竹隔断了满山的青雾,一道瀑布从陡峭的碧峰上如帘子一般直挂下来。此乃将青山、野竹、瀑布融为一体的写景之句。其中,青山虽然没有露面,却由“青霭”暗中点出。因为若无满山的青翠,就形不成青色的雾霭。“野竹分青霭”,是写进入山中之后所见的近景。“飞帘挂碧峰”,是以夸张与比喻修辞手法写瀑布飞流直下的远景。近景如青霭一般柔和神秘,远景如瀑布一样壮观动心。一刚一柔的两种景色配合在一起,遂使诗句所勾勒的画面更加富有魅力。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注释】出自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

【译文/点评】此写雾里看江、远中望月的感觉。江因雾因夜而朦胧,益发显得宽阔无涯;月虽初弦,远望却格外分明。前句写朦胧阔大之景,后句写高远明亮之色,朗月与雾江上下对衬,益显得朦胧者更加朦胧、明亮者更形明亮,对比反差的效果特别明显,因而给人的视觉刺激也就特别强,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注释】出自唐·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译文/点评】此言人行于山上好像离月亮很近,朝起行路好像白云满车。这是通过夸张修辞手法,极言山高之状。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注释】出自宋·张升《离亭燕》。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山水、风物之物,寄寓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欢悦之情,与古代诗人对秋常怀悲的寻常思路大不一样。

一钩淡月天如水。

【注释】出自宋·谢逸《千秋岁》。

【译文/点评】此写月儿弯弯、碧空如洗的夜景。说“一钩”,乃在表明此是上弦月或是下弦月,而不是满月、圆月。说“淡月”,是强调天空很亮,正是与“天如水”相呼应。

一江见底自秋色,千里无风正夕阳。

【注释】出自宋·孔武仲《鄂州》。

【译文/点评】此写江水清澈、微风不起、夕阳在山的秋日之景。“一江见底”与“千里无风”都是夸张,前者极言江水之清,后者极言秋风之微。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注释】出自元·杨维桢《题春江渔父图》。桃花水,指春水,因为春天正是桃花盛开之时。

【译文/点评】此写鹭飞于天、春水涨江、桃花纷飞、船泛水上的春日景象。前句写远景,以“前”字表明是向前望所见之景,写的是头顶上的青天与飞于青天中的白鹭。青天的背景与飞动的白鹭,形成青白两映、动静结合的一幅画。后句写近景,着眼的是纷落的桃花与浮动于水面上的住家船(渔民的住所),表现的都是动感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片清江水,中涵万古情。

【注释】出自宋·鲍当《松江夜泊》。涵,包涵。

【译文/点评】此以比拟修辞法,将江水人格化,以寄托诗人的万古情思。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注释】出自唐·赵嘏《钱塘》。

【译文/点评】此写八月中秋月色下钱塘潮壮观的景象。此二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一千里中秋月色,十万军半夜潮声”,之所以写成上述情形,乃是为了符合诗的平仄要求。“中秋”,交代钱塘潮发生的时间。“一千里色”,是夸张,写月色的皎洁,视野极其阔大。“十万军声”,是比喻也是夸张,突出强调钱塘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之所以要用“一千里”、“十万军”之类的夸张词,是因为不夸不足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丘一壑也风流。

【注释】出自宋·辛弃疾《鹧鸪天》。风流,指风光美好。

【译文/点评】以“风流”写丘壑,既突出了丘壑之美,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闼(tà),小门。排闼,推门。

【译文/点评】此写一水绕田、两山春到的景象,以拟人修辞手法,通过“护”、“将”、“绕”、“排闼”、“送”等动词,将山、水人格化,顿使青山绿水有了人的生命情态,更形亲切可爱。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注释】出自唐·李群玉《引水行》。寒玉,指引水的竹筒。深萝洞,藤萝覆盖的洞。烟,指水溅起而生的水雾。

【译文/点评】此写秋日泉水泄出洞口而生烟的情状。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注释】出自清·彭孙遹《重建滕王阁落成》。浦,水边、岸边。终古,亘古以来。

【译文/点评】此写站在滕王阁上所见的景象:秋水在遥远的前方无边无际,寒潮伴夕阳的晚景亘古不变。这既是写景,更是在感叹历史。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出自唐·雍陶《题君山》。君山,在洞庭湖之中,又名湘山。水仙,即“水中仙女”之意。古代有神话传说云,舜妃湘君姊妹曾化为水中仙女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

【译文/点评】此二句皆是从远观的视角来写君山,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前句将君山比作水中仙女梳洗之台,后句将水中倒映的君山比作是镜中仙女青黛色的螺髻。由于比得新颖,遂使原本死的山水活了起来,顿然有了人的灵性,让人遐思不已。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怒号,怒吼。隐耀,指日月星辰都隐去了光辉。潜形,形影不见。

【译文/点评】此写连月阴雨时节洞庭湖风高浪急、日月无辉、山岳遁形的景象。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注释】出自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长城窟,即长城下一泉窟。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

【译文/点评】此写长城窟泉水之寒,意在渲染边地之苦寒。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出自唐·雍陶《题君山》。一螺青黛,指做得像螺形的用以描眉的黛墨。镜,指洞庭湖像一面明镜。

【译文/点评】君山远望就像是水中仙女的梳妆台,又像女子描眉的黛墨放在明镜的中心。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写洞庭湖中君山远望之中的形象,不禁让人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对君山之美生出无限的向往之情。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注释】出自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练,白色的熟绢。

【译文/点评】落日余霞散射开来,就像铺开的锦缎一般;澄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蜿蜒而去,就像是一匹白色的素绢。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写余霞、静江,用词新颖,形象生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注释】出自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五首》(其二)。紫金蛇,指闪电。

【译文/点评】此写雨过风驻、潮平浪静、江海澄碧,但时有闪电掠过天空的景象。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释】出自宋·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二)。几许,多少。越山,指杭州附近的山峰,因杭州属于古代越国之地。浑,简直。

【译文/点评】此写八月十五钱塘潮气吞山河的壮观气势。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注释】出自唐·李商隐《岳阳楼》。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临洞庭湖,为历代登临览胜之处。

【译文/点评】此言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平生的忧愁都能为之一扫而光。意在称颂洞庭湖风光的美好及岳阳楼览胜视角的优越。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注释】出自唐·韩愈《湘中》。汨(mì)罗,即汨罗江,相传为屈原投水自尽之处。

【译文/点评】此写汨罗江水流湍急、两岸猿鸣、水中鱼跃的景象,同时将屈原投江之事融入其中,使人由景联想,思接千古,感慨无限。

远村云里出,遥船天际归。

【注释】出自南朝梁·萧绎《出江陵县还二首》(其一)。

【译文/点评】此写远村隐隐、归舟远来之景。“云里出”、“天际归”,都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强调“远村”之远、“遥船”之遥。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注释】出自唐·岑参《林卧》。

【译文/点评】此写夕阳西下、远山烟绕雾罩、近水波光粼粼的景象。前句写远景,着眼于山与雾;后句写近景,着眼于水与光。如此远近结合,遂使画面丰富生动起来,使人在视觉收放之间都有无限的美感。

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

【注释】出自南朝梁·鲍至《奉和往虎窟山寺》。

【译文/点评】此写远山掩于云雾之中、烟霞伴随山雨飘洒的景象。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

【注释】出自唐·司空曙《题鲜于秋林园》。

【译文/点评】碧草连天,远山隐隐;落花纷纷,小溪潺潺。这是此二句所写出的意境形象。前句由近而远,由草而山;后句由远而近,由水而花。两种视角两种绝对不同的景象,区区十字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却异常丰富,色彩也非常鲜明,读之不禁令人无限神往,并为之而深深陶醉。

远声历历风和水,近色青青竹映松。

【注释】出自唐·绍伯《题福昌馆》。历历,清晰的样子。

【译文/点评】此写风声水声历历在耳、竹色松色青青在目的景象。“历历”与“青青”两个叠字的运用,前者强调风声水声的清晰情状,后者突出了翠竹映青松的色彩感。

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

【注释】出自唐·沈佺期《巫山高》。九江,即指长江,说“九江”是为了与前句“三峡”对仗。

【译文/点评】前句写三峡山高谷深,旭日升起之时仍然不见曙光,而只见明月在天的景象;后句写春天水涨,潮满大江的景象。前句写天上,后句写地上,前后映照,水光天色,尽在其中矣。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注释】出自明·吴本泰《送人之巴蜀》。巴江,指四川巫山到湖北巴东一段的长江。一字流,指笔直流淌。

【译文/点评】此写巫峡云开峰出、江水奔流的景象。前句写云雾散开后巫峡周边千峰竞出之景;后句写长江在巫山与巴东一带曲折东流之后奔流直下的景象。前句写山,后句写水,山水相衬,愈显峡谷之深、众峰之高、水流之急。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注释】出自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晦,暗。

【译文/点评】此写山与云相互依存的关系:山有云则显得含蓄神秘,山无云则青翠如画,山因云而时明时暗,山赖云而高下亦明。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注释】出自唐·杜甫《禹庙》。青壁,长满青苔的石壁。

【译文/点评】此二句之妙在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云气”与“江声”人格化,使其分别有“嘘”、“走”的动作,且动感极强,将云气、江声(江水之声)写活。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注释】出自唐·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译文/点评】前句写山之高峻,山顶之上云雾缭绕,山顶犹如浮于海上一般;后句写水之清,水清如镜,人物犹如置身镜中。二句都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显出了庐山屏风叠山水的胜境。

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

【注释】出自唐·苏颋《扈从鄠杜间奉呈邢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萧萧,风声。

【译文/点评】此言白云在天、青山在眼都是可以感知的视觉之美,但是风动竹树之声的听觉美感则是难以描画得出的。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注释】出自宋·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壑,沟。

【译文/点评】此写云掩众峰难见、山雨万壑争流的景象。“千岩”、“万壑”,都是夸张,意在强调山多、壑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注释】出自宋·柳永《望海潮》。云树,指高大的树。霜雪,指浪涛的颜色像雪一样白。

【译文/点评】此写钱塘江高树绕堤岸、潮头如飞雪的景象。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注释】出自元·赵孟頫《题济南趵突泉泺源堂联语》。华不注,即华不注山。

【译文/点评】此写趵突泉泉水涌出地面气蒸云天、声过波涛的壮观气势。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释】出自唐·杜牧《盆池》。

【译文/点评】此写在苍苔之地凿出的盆池(小池)水面如镜、水清涵天、明月在阶的景象,突显的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意境与主旨。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出自唐·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指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东。江陵,指江陵县,即今湖北江陵县。

【译文/点评】此写从长江上游顺水而下速度之快,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从白帝城到江陵城之间水流落差之大、水流之急的景象。“彩云间”,言白帝城地势之高,犹如处于彩云之间。后三句皆用夸张修辞手法,意在突出强调船行速度之快,同时也补充说明了白帝城与江陵城之间水流落差之大的意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卫风·淇奥》。瞻,看。彼,那。淇,淇水。奥,本指屋子里的西南角,此指水边深曲之处。猗猗(yī),美丽繁茂的样子。

【译文/点评】看那淇水岸弯处,郁郁葱葱绿竹映。这是两千多年前写水竹交相辉映美景之句,让人仿佛见到远古时代淇水之畔竹绿水碧之景。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注释】出自唐·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指钱塘江。

【译文/点评】此写钱塘江八月潮水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涛似连山”是比喻兼夸张,写的是钱塘潮的气势;“喷雪”是比喻,写的是钱塘潮水与浪花的颜色。

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掾》。

【译文/点评】此写杭州周围山色变化无穷、杭州城外朝暮潮起潮落之景。前句写山色,后句写潮声。由此,便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图卷。

震泽波光连别派,洞庭山影落中流。

【注释】出自宋·姚铉《松江》。震泽,即今江浙境内的太湖。别派,指别的支流。洞庭山,指太湖中的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

【译文/点评】此写太湖汇合别的支流烟波浩荡,湖中二山倒映湖心的景象。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干,通“涧”,溪流。幽幽,深远的样子。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译文/点评】溪流潺潺流将去,南山幽深在远方。此写身边之水与远处之山,远近结合,山水相间,加以叠字修辞手法的运用,顿使平常的写景变得亲切有味起来,可谓是平常情事艺术化的典范。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注释】出自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钟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

【译文/点评】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将钟山比作乘风破浪的大舟,形象地写出了钟山由东向西延伸并逐渐抬升的雄伟气势。

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

【注释】出自唐·刘长卿《登思禅寺上方题修竹茂松》。

【译文/点评】此写思禅寺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之境界。松、竹二物,在中国传统诗歌中都是代表高洁、劲拔意蕴的物象。而诗让高洁之竹与众溪之水相连、让劲拔之松与诸岭之风结合,遂使竹水相得益彰、松风互动成像。由此,竹借水更显高洁、水赖竹更显清澈,松因风而益显劲拔、风吹松而更显山高水深。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释】出自宋·杨万里《雪后晚晴》。软红光,指柔和的阳光。银山,指白雪覆盖的山峰。

【译文/点评】此写东山雪后初晴、夕照柔和、白雪皑皑的景象。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山不见人。

【注释】出自唐·王维《桃源行》。

【译文/点评】前句言桃源风景之美,让人乐而忘疲;后句写桃源环境清幽之景。 GfLxGYeq3waHcHNjjl9zQLwJy7yJ1OROLAImU3CF2asG9v98k8F80uJGb1as72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