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阳应象

阴阳,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主要用以标明事物的属性特征和说明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机动的代名词,要依附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以说明问题,即阴阳应象之意。象,指事物或现象。既有可见(现)之象、感知之象,又有比类所取之拟象。所谓“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道理、事理、规律,也包括学术主张和理论体系。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利用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以及阴阳是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主张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学说。

一、应天之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缩影,因此,人的结构、生理、病理皆与自然相似。故《灵枢·邪客》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下,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的论述。

以上关于东南西北的划分,是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为依据的,即在相同的时间,温度最高的为南,最低的为北,升温多于降温的为东,降温多于升温的为西。一年四季,南方温度最高,定为南;北方温度最低,定为北;东方的温度常年高于西方,并早于西方升温,定为东;西方的温度常年低于东方,并早于东方降温,定为西。

以上经文,是《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应天之象的具体描述。有牵强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思想,以及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临床治疗的启发。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寿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该段引文解释了西北寒凉、东南温热是因为天气有阴阳,地势有高低,其中都有太过与不及的差异。在治疗上,岐伯认为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即同病异治。

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的药物治疗。而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以用温热的方药进行治疗,以加强内部阳气的固守,治法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相同,才能使之协调。但必须辨清相反的情况,如西北之人有假热之寒病,东南之人有假寒之热病,又当用相反的方法治疗。所以,治病必须懂得天道和地理以及阴阳的相胜、气候的先后、人的寿夭、生化的时间,然后才可以知道人体内外形气的病变。

“气寒气凉,治之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阴阳有太过与不及,地势、地区使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如在广东地区,地势低凹,天气炎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容易上火。大多数就诊病人会告诉医生,他容易上火,不能吃火气大的东西,而大多数医生也考虑到南方属火,气候温热,故在辨证施治时往往从养阴清热方面去考虑,以图降火,所以广东人习惯于一年四季喝凉茶。

如患者李某,女,35岁。无明显诱因腹痛、腹泻2个月,经抗生素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遂求中医治疗,施以清热利湿解毒治疗近1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观其舌脉,内寒之象明显,我们认为应改变治疗方向,给予附子理中丸服用,1周后痊愈。

此例说明,东南之地,阳气有余,体内阳气外泄,易生内寒,治疗当收敛外泄阳气,温化内寒,对于久治不愈之病患多获良效。

对于如何了解天之寒热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因寒热变化之生理适应情况,《灵枢·刺节真邪》有很形象的比喻: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即从外面观察蒲苇的长势,就可以知道地面湿润的情况。同样,从人体外部的表现,也能判断体内气血的盛衰。原因在于人体阴阳也受寒暑变化的影响。当暑热天气,蒸腾地面的水分,上升而转化为云雨,由于炎热干旱,植物的根缺乏水分。同样,人在炎热的气候中,阳气浮于体表,皮肤疏松,腠理开泄,出汗较多,皮肤湿润,气血衰减。而在严寒的冬天,地面冰封,人体阳气也伏于内,皮肤致密,腠理闭塞而无汗。

二、应人之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人与天地相参,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内经》强调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生调神,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以确保身心健康。

如形体活动,人们应当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特点,适当调节个人生活起居。春夏季节,要顺从生长的特点,使体内阳气不断地生长;而秋冬季节,要顺从季节的收藏特点,注意回避秋季肃杀和冬季严寒的气候,不要使体内的阳气发散,并注意不要让腠理过分开泄,以免潜藏的阳气外散。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顺从四季气候变化。春天,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不要扼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夏天,要使精神焕发;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总之,自然界若风调雨顺,植物便会生长茂盛;反之,则破坏了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因此而得病。懂得养生,能通达协调阴阳之理的人,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所以不会生病,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违反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以上均为阴阳应天、应人之象的具体内容。目的在于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内经》还有大量关于阴阳应象的内容,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诠释和理解阴阳理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和抗邪卫外的作用,阳气旺盛可使人精神聪慧、饱满,筋脉柔软,屈伸自如,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还提示人们要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以保持阳气的充沛,防止疾病的发生。

若阳气卫外失常,易致外邪侵袭。阳亢精绝,则易致“煎厥”。阳气逆乱,血随气升,则易致“薄厥”。阳气偏阻,则表现为半身汗出,或肢体痿废不用,开合失常。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又从五脏、四时、五色、五方等,论述了天人相应关系,体现了阴阳应象之理。 oFFNLHJ1JjcVT42SAI7u0qpF2d1HzarvSiz+v2JcTTR+0uQe+BnQ+k9cxB3web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