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阴阳升降

一、《易经》中的阴阳升降原理

《易经》利用阴阳升降原理说明事物之间的交感现象,判断事物的吉凶。如泰卦与否卦、既济卦与未济卦等。

泰卦卦象为坤(地)在上,乾(天)在下,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它象征宇宙间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最佳状态。卦辞及《彖传》、《象传》都认为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源是阴阳相交。作为《易经》中对立统一思想的一种表达,它着重于阴阳双方的相需相得、和谐统一,而且还认识到相交会演变为相背,泰极必然否来。它象征的理想状态是,阴柔在上在外,阳刚在内在下,这样才能吉祥亨通。正如《彖传》所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否卦卦象为乾(天)在下,坤(地)在上,卦辞:“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与泰卦相反,特点是阴阳隔绝,天地闭塞,上下不通。卦象显示此时天在上、地在下。天在上则阳气继续上浮,地在下则阴气继续下降。两者走不到一起,对立统一的双方处于分裂状态,因而造成了“匪人”的时代。

既济卦卦象为离(火)在下,坎(水)在上,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本卦用江河已经渡过比喻一切成功。卦中六爻,全部得位,而且彼此正应,象征事物处于稳定状态。从卦画来看是水在火上,上下相交。

未济卦卦象为离(火)在上,坎(水)在下,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以河未渡比喻尚未成功的状态。该卦象是上火下水,与既济卦相反。

从以上四种卦象和卦辞来看,凡是上下相交者,皆意味着成功,而上下分离者,则意味着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易经》是利用什么样的情势使之相交。

从卦象中看出,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地属阴,主降;天属阳,主升。阳升阴降形成相交。若相反,即成否,形成天地阴阳之隔绝状态。既济卦是水上火下,水有向下的趋势,火有向上之功能,水上火下,上下相交。若火上水下,则为未济。

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升降原理

《易经》利用的完全是一种自然趋势,利用了自然物的自然特性说明是否相交的状态,比喻成功与否。但在《内经》里却不同,皆言相交,其形式、内容完全相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在此以天地云雨的变化说明阴阳升降。云在上,为地气上升而形成;雨在下,为天气下降而成。从而形成了阴升阳降。正如唐代医家王冰所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如是也。”又如明代医家张介宾注曰:“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

在脏腑功能的说明上,首先按脏腑的不同功能和脏腑位置高下分阴阳,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然后根据阴升阳降的基本原理,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素问·刺禁论》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形成了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三对脏腑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心肾相交概念的提出,受《易经》阴阳相交思想的影响,在相交这一点上也是共同的。但其具体形式却与《易经》之相交大相径庭。实际上它是《内经》阴升阳降理论在脏腑功能关系说明上的具体应用(其中也有五行学说的应用)。

试分析心肾相交的内容。所谓心肾相交,是指心在五行属火,肾在五行属水,在人体中,为了保持心肾水火之间的平衡,心火必须下降以温暖肾水,肾水必须上升以制约心火。但是,若按《易经》阴阳升降理论分析,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是阴阳隔绝不交的状态,是失败的一种表现。从这种意义上讲,心肾相交不能称为“水火既济”,倒是一种“未济”的状态。可见,《易经》与《内经》阴阳说,尽管都强调了阴阳的和谐统一,但在阴阳升降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易经》中的阳升阴降利用的是一种自然趋势,《内经》中的阴升阳降利用的是一种功能趋势。从《易经》到《内经》在认识程度上更深刻了,从而丰富了哲学理论,使之更趋完善。此亦为医学与哲学相互影响的表现。

附:试论阴升阳降实为阳升阴降(谢林林,陈利国,吴正治,王盛飞,陈俊蓉)

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具体体现,有人认为阴阳升降只有阳升阴降一种运动形式,也有人认为阴阳升降应包括阳升阴降和阴升阳降两个方面,并常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为阴升阳降的理论依据,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降地升则为阳降阴升,是单纯的字面上的组合。还有人把心肾相交、肝升肺降、脾升胃降等脏腑升降关系也看作是阴升阳降,甚至有人把朱丹溪的滋阴降火治疗方法也归为阴升阳降。有人质疑如果只有阳升阴降,则阴阳不能交感而出现阴阳离决。然笔者经过学习和思考,认为以上阴升阳降理论是对阴阳属性和阳升阴降概念的误用,阴升阳降本质上应为阳升阴降,在阴阳相对性和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及阴阳概念的约束作用下,以上阴升阳降依据都离不开阳升阴降,有的不属于阴阳升降范畴。

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以及时间空间相互比较归纳得来的,一般说来,凡是上升的、运动的、在外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阳;凡是下降的、静止的、内守的均属于阴。因此上升则为阳,下降则为阴,阴又何以升,阳又何以降,我们应有科学的概念观,不能自相矛盾。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方面,相对性是指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绝对性指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升阴降中的阴阳有绝对的阴阳,也有相对的阴阳,如自然界中的火升水降是绝对的阳升阴降关系,而六腑与五脏比较,六腑为阳,但是六腑功能以降为和,以通为用,这种功能上的阴性即为六腑的阳中之阴,属相对性的阴降,因此,六腑降的功能应归为阳升阴降的范畴而不是阴升阳降的范畴。从人们以上阴升阳降的理论依据中可以看出,阴升阳降的阴阳是应用于具体事物中时相对静止的阴阳,是以具体事物某一约定俗成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绝对的阴阳,所以才有阴升阳降之说,如阴升阳降之肾水升心火降,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把心肾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和五行水火属性作为划分其阴阳属性的依据,认为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制心火则为阳降阴升,而没有考虑到心下肾上相交的本质为阴降阳升,没有严格遵从阴阳升降的概念。升降应为空间层面的向上向下理解,因此朱丹溪的滋阴降火法不应归入阴升阳降理论中。朱丹溪的“相火论”及《格致余论》中的“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认为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推崇滋肾阴降相火以调理心肾阴阳失调,《局方发挥》也有“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所以人们常以此作为阴升阳降的依据,而笔者认为气降血升包括理气活血,滋阴降火乃为用甘寒凉沉降之药滋养不及的肾阴制约太过的相火,而非使太过之火向下降、使不及之阴向上升,所以气降血升及滋阴降火不是空间上的升降关系,不应归为阴升阳降范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运用阴阳相对性和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理解,应为地气中的阳气上升为云,或者地气中的阴气在天和/或地气中的阳气蒸腾帮助下上升为云,阴气的上升是借助阳气的上升趋势;天气中的阴气下降为雨,或者天气中的阳气在天和/或地气中的阴气沉降帮助下下降为雨,阳气的下降是借助阴气的下降趋势,雨实为阴或在阴的帮助下转化而来,居阴位,云实为阳或在阳的帮助下转化而来,居阳位。因此地气上升离不开阳,天气下降离不开阴。《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可以说是地气中的阳气上升为云,天气中的阴气下降为雨。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注解云:“以人喻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上焦开发,若雾露焉,是地气上为云也。肺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是天气下为雨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是雨出地气也。上焦如雾,其氤氲者,心肺和而呵出之,是云出天气也。”脾主要以阳气用事,向上散水谷精微于肺,又通过肺的肃降作用水谷精微下行,因此水谷精微的上疏下布为阳升阴降共同作用的结果;膀胱之尿液与肺呼出之气从水气性质及空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来说分别属阴属阳,正好与天地同性质。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此处天降地升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天升极而降,地降极而升,是天地升降极致后阴阳的相互转化,应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理解,天地阴阳互为根本且相互协同作用,天上升到极致后在地阴的帮助下转化为阴降,地向下降到极致后在天阳的帮助下转化为阳升;“天气下降,气流于地”中的“天气”已转变为阴气,所以才下降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中的“地气”已转变为阳气,所以才上升于天。张志峰等认为气之上升,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因降的作用,使之转化为下降,气之下降,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因升的作用,又使之转化为上升。 彭子益认为夏至为热极点,立秋为降起点,二十四节气圆运动时夏至后转为立秋,热性本升浮,其降乃秋气收敛之力降沉之也。 这种阴阳的转化也可以从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理论中得到佐证,张介宾《类经》中曰:“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

心肾相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似为阴升阳降,但心火下降的实质是在心阴和/或肾阴的帮助下下降,肾水上升的实质是在肾阳和/或心阳的鼓动作用下上升,是心肾阴阳的互帮互助,也可以看作是阴阳能量的转换,心火下降是借助于阴的本质,消耗阴的能量,肾阴上升是借助阳的本质,消耗阳的能量,最终可能发生物质质或量的改变。在《周易》的坎离卦象中,坎为水为阴,坎卦三爻,上下为阴爻,中间为阳爻;离为火为阳,离卦三爻,上下为阳爻,中间为阴爻。坎属阴,但内寓阳爻;离属阳,但内含阴爻,坎离水火心肾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藏 ;清代孙庆增在《吴医汇讲》中说:“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则知水本阳,火本阴,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故也。”说明心中有阴有阳,肾中也有阴有阳;也不排除心肾阴阳互根互用之理,所以心肾相交实为阳升阴降。

肝为阴肺为阳,人们习惯按其位置的上下为阴阳属性划分的基本依据,由于在功能上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人们又以此为阴升阳降的例子,然而升即为阳,降即为阴,肝升是阴中之阳,肺降是阳中之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因此肝主升肺主降的功能以其相对性的肝阳肺阴属性来说,其本质还是阳升阴降,脾升胃降为阳升阴降也是类似的道理。

阴阳升降即使只有阳升阴降,阴阳也能交感,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某一事物或现象可以与很多事物比较而得到不同的阴阳属性关系,即使与同一事物比较因为比较的标准不同也可得出不同的阴阳属性关系,因此万事万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是不确定的和无穷的,但是又受阴阳概念的约束,升为阳,阳为升,降为阴,阴为降,任何阴阳升降现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阳升阴降,因此只有阳升阴降,阴阳也能交感。

总之,我们应严格遵从阴阳属性划分标准,规范中医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阴阳升降从本质上讲只有阳升阴降一种运动形式。希望通过对阴升阳降理论的辨识,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91~1893] sdmeIz0WxgqUMhEX4tOEYoBMqv6s8cbO09IM7QMQS0PCCr/oaIUcp8wCkHkWhL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