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市场需求的碎片化、长尾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转向,要求企业用场景化的精神和思维重新思考和定位:是否围绕用户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新场景?是否创新出了能够满足场景需求的新品类?这个新品类又如何通过场景化连接创造出新价值?
在互联网开放、共享思维的引导下,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逐渐趋同。因此,不同于以往围绕产品本身的思维方式和竞争模式,“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研发的核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能否提出有效的场景解决方案。找到或搭建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就不会再受限于产品研发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难题。这就是为什么高通骁龙810芯片和小米NOTE的合作比810芯片本身的质量和定价更重要。
今天的商业竞争是围绕用户体验展开的场景化战争。企业需要准确定位产品独特的功能属性,然后基于不同的场景将用户与产品有效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价值。简而言之,场景化战争是这样一种方法论:产品的功能属性(Inside)+产品的连接属性(Plus)=新的场景体验,如图1-7 所示。
图1-7 场景化战争的方法论
因此,商家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平台,深入挖掘和定位用户在碎片化场景中的不同需求,如此才能实现有效连接,获取商业价值。比如,Airbnb旅行短租、Uber打车应用,都是围绕用户体验搭建起一个非常真实的入口,而这个入口体现的正是企业的Inside能力和Plus方式。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场景的构建: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细分消费者需求;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例如,生活优选+社区便利=社区001、爱鲜蜂;爱+承诺=丁香医生、蜜芽宝贝;自助就餐+美味=下厨房、豆果美食;人格买手+文艺生活=野糖网、罗辑思维;全球优选+高性价比=小红书、什么值得买。
这些案例反映的是对用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的细分,是对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连接与整合。最终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具有高场景黏性的产品解决方案。
同样地,Airbnb、Uber.罗辑思维、河狸家、滴滴、易到用车等互联网企业和平台,虽然构建入口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获取全球资源连接的红利,有的是成为上门服务的入口,有的是支付场景的深化,有的是出行方式的变化。但本质上,它们都是以优化用户体验为目标,围绕具体的生活场景,通过Plus来发挥其Inside能力,并创造出价值的。
互联网开放、分享的特征,重构了品牌或者个人扩张影响力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特质,构建客户获取或者品牌推广的场景渠道,如图1-8 所示。
图1-8场景流行的3个关键要素
1.基于人格背书的分享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被整合进了不同的社群之中。基于不同场景的社交分享往往能够带来信任溢价,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层出不穷的各种信息和产品中,社群中好友分享的东西或者体验是真实可见、有温度的,而非冷冰冰的屏幕展示,因而更容易吸引到用户。并且,互联网社群的开放性特征让人们分享和获取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一方面使每个人都可以基于人格背书进行分享;另一方面又使每个分享者都不得不思考如何让分享更加真实靠谱,以维系朋友和社群成员的信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场景的流行是基于人格背书的分享造成的,反映的是社群或者个体之间的信任带来的价值创造。
2.分享有效的信息和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比拼的是其信息的吸引力和扩散力,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因此,搭建场景渠道后,企业引导用户分享的不应仅仅是诸如滴滴、易到的代金券,或者是饿了么、大众点评的红包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品牌或者产品有效信息和资源的分享。本质而言,分享是一种基于高度价值认同的品牌影响力的扩散方式,是场景渠道的有效搭建。
3.找到分享的杠杆能力和乘法效应——社交网络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QQ群、陌陌小组等新型社交工具和平台,都兼具媒体传播的属性。并且,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移动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具开放性和病毒式的扩散效应。这些特征使得“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分享被无限放大:分享越多,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也就更容易把有限的市场空间无限扩展。
对于企业来说,不论营销形式如何,关键是要把握上述的分享逻辑,精确定位用户的兴趣点和痛点,通过极具冲击力的信息不断吸引用户的眼光和分享兴趣,以实现基于不同场景的有效连接。也唯有如此,企业才能获取场景红利和分享价值。
互联网对商业领域的渗透和重构是全方位、立体性、多层次的。这种颠覆重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传统的行业界限趋于模糊,跨界连接成为新一轮的商业发展趋势:咖啡跨界风险投资、火锅店跨界美甲、杂志跨界孵化器、商场跨界儿童游艺中心、护肤品牌跨界餐饮,等等。这些跨界连接背后所反映的是“互联网+”时代下围绕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建构起来的新场景。这种场景的商业价值与其说是来自产品和服务本身,不如说是源于用户的参与体验和情感价值认同。
由此,“互联网+”时代既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产品、服务约定俗成的印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价值的满足,又为企业和品牌带来了新的价值创造空间,即通过新场景的构建有效连接用户,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场景化的时代,人们总是处于碎片化的不同场景中。因此,企业的价值获取不再是以自身运营为中心,而是需要从渠道和自身资源的角度出发,打破品牌与行业壁垒,围绕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搭建出适宜的场景,形成互补的品牌跨界和连接,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体验,创造新的场景用户群,进而实现品牌价值。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群的流动性特征,要求企业和品牌实现横向的跨界信任与连接,从侧重于流量获取转向新的场景用户的创造,以此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和场景价值。
PC时代“流量为王”的电商模式已经成为过去,伴随移动时代而来的是:围绕用户碎片化场景需求的社群分享,成为新的网络入口和连接渠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品牌营销不再只是围绕自身产品的策划,更是对用户个性需求和价值体验的精确定位和细化,乃至将产品或品牌塑造成表达某种社群文化和价值的特定符号。
在移动互联时代,个体被整合进不同的社群之中,并通过微信、陌陌等新型社交平台分享着各种信息、资源与价值。社群亚文化的大行其道,让基于不同场景的即时性冲动消费成为常态,也塑造了新的交易入口。
场景时代,流行即流量,所见即所得,浏览即购买。因此,如何不断创造出新的引爆点,让产品或品牌所代表的特定生活方式和价值成为一种流行,从而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成为企业的主要关注点。具体而言,企业需要从下面三个关键因素入手实现流行造场,从而获取场景价值,如图1-9 所示。
图1-9 流行造场的3个关键因素
1.相信亚文化的力量
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的泛社群化、亚文化特质,推动着电商从流量的争夺转向场景的构建。这种泛社群化和亚文化特质,不仅是场景电商崛起的核心驱动力,而且它本身就是流行和主动捜索带来的流量。例如,百度指数、微博指数、贴吧指数等,它们的价值实现是以大量粉丝的主动捜索为前提的。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相信社群亚文化的影响力,围绕亚文化场景塑造自己的产品价值和品牌符号,从而激发用户主动捜索、浏览的意愿,获得场景连接价值。
2.找到品牌的拥护者
流行造场的关键是要找到品牌的粉丝和拥护者,如此品牌才会具有引爆流行的能力。例如,不论是雷军的小米,还是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它们的流行造场都得益于大量的铁杆拥护者,得益于粉丝对品牌符号的高度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因此,拥护者对品牌的真实情感,才是流行造场最重要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而言,企业如果是通过中心化控制和驱动的方式,面向所有的社群亚文化进行品牌传播,显然就是对“流行即流量”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也无法达到流行造场的目的。因为“互联网+”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任何品牌和产品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拥护者和粉丝,却也无法吸引到所有的用户。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精确定位品牌的应用场景,细分用户群体,借助亚文化的力量,把用户变成对品牌有着真实情感和价值认同的拥护者和粉丝。如此,不用企业去控制和驱动,拥护者本身就会成为去中心化的传播节点,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分享和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流行造场。
3.实现人和人的分享
这是一个分享造就流行的时代,流量入口的新逻辑就是人与人的分享。通过微信、微博、陌陌等各种移动社交平台,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可能借助分享成为一种流行。例如,《奔跑吧兄弟》、《奇葩说》、《伟大的安妮》、《万万没想到》、天天P图,等等,这些产品的流行和爆款无不是借助于分享的力量。
总之,场景化时代,营销问题已经衍变为战略发展问题。企业的营销推广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产品或品牌本身,而是更多地受用户场景体验的影响,是一种场景化营销。企业只有围绕用户的场景需求,通过有效的连接能力将产品的功能属性变为用户新的场景体验,才能够真正吸引到用户,实现流量的增长,甚至让产品或品牌成为一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