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场景思维PK流量思维:场景时代下,传统商业逻辑的终结者

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的诉求出发的“C2B模式”,企业借助端口,通过挖掘大数据,或者频繁的用户迭代,获得消费者的诉求,从而驱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先有顾客再有产品的“C2B模式”造就了小米的销售传奇,也标志着消费者掌握主权时代的到来。

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消费者主导代替企业主导的革命,在实现消费者主权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互联网焦虑症的隐患。

消费者主权并非互联网思维本质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为消费者带去信息获得上的平等,而并非将企业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将主权由企业转移给消费者。

实质上,消费者掌握主权的思想与互联网的平等思想是相悖的,这是企业产生互联网焦虑症的直接原因。无论是C2B模式(消费者驱动模式)还是B2C模式(产品价格驱动模式),企业在与客户互动的时候都高度依赖各种平台的端口,入口和流量也就成为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以“眼球经济”(即通过吸引公众注意力来获取经济收益)为主,通过髙质量的内容和提供的有效信息,依赖端口获得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变现的形式把投资商和供应商吸引过来,这样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图2-3 所示。

017

图2-3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链条

当消费者居于核心地位从而驱动整个企业运转的时候,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客户和企业接触的平台端口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试图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对产品进行生产和设计。在这种过分实时追踪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过程中,其实是对应对消费者变化的主动权的一种放弃。因为,每个企业在应对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的时候,都会变得力不从心,顾此失彼。于是这种碎片化市场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困扰就是难于盈利。

简而言之,企业对互联网平等思想的背叛,以及企业对市场主权的放任,简单粗暴地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导致了互联网焦虑症的产生。

流量思维的终结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如京东、淘宝等)的辉煌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了目标,海尔、苏宁甚至万达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争夺就是对流量和入口的争夺,对在电商平台上做生意的商家而言,交易量取决于客户流量。PC互联网时代,流量的竞争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淘宝网通过对流量的聚拢,成就了我国第一批“互联网品牌”,像服装业的七格格、裂帛、妖精的口袋、韩都衣舍等,在中国早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如2011年的淘宝中的小卖家暴动事件和2012年的中小品牌“出淘”,这些都说明了早期互联网的发展是一部流量争夺的战争史。

流量思维带来互联网焦虑,这是一种必然的竞争导向。平台和产品再优秀也有被竞争对手和新产品取代的那一天,这也正是企业互联网焦虑的根源。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智能手机、在线支付、定位导航等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商业、消费模式。在过去的PC互联网时代,谁掌控了流量谁就有资格称霸互联网,现如今随着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移动社交网络的快速崛起,好的创意即可解决流量问题,客户更在乎场景设计是否个性化,因此,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场景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场景思维为互联网焦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场景设计才是王道

“场景”一词本身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活动,或者因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具体生动的画面,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的特定过程。

场景随处可见,对于消费者,他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下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就有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而互联网电商平台所起的作用只是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从实体的线下转为虚拟的线上。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自由地对大量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从而以最合适的价格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行为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消费者不再是通过PC(个人电脑)完成网络消费,而是借助智能手机、语言、二维码、苹果手表、谷歌眼镜等可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与消费者联系。

因此,购物场景蕴含在消费者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它将数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即从虚拟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中。毋庸置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购物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即从之前的价格导向转变为场景导向。

购物场景更加碎片化。客户专门抽出空闲时间用来购物的情况越来越少,比如有时客户在中午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可以打开手机淘宝,挑选一件自己满意的商品收藏,然后等到快下班的时候提交订单完成支付。

在空间上,他们也无须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购买,有时在电脑前,甚至在等公交、电梯的时候,随手扫一下二维码便可以打开链接,进行购买支付。在社交上,有的消费者更加信赖朋友的推荐,或在空间里看中朋友晒的某件东西,便也跟风购买了。

场景思维与流量思维二者的区别在于:场景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习惯出发,更贴近客户的生活;流量则以企业为中心,企业看中的是平台上的资源对客户的吸引力,好的资源犹如貌美的女子令人倾慕,而差的资源则会被人嫌弃,所以,怎么没有焦虑?

大企业要走出自己的地盘

目前,苏宁正通过做两件事努力向互联网转型:第一,建立电商平台,把实体店里的线下销售转移到线上来;第二,利用移动互联网,把实体店面转变成社交场景,为客户带去极佳的体验,从而将线下顾客流量保持住。

但是,苏宁在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原因之一就是,苏宁仍然以自己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自己打造的线上和线下的地盘,而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随时变化的消费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时间根本无法预测,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面对这种形势,商家必须把关注重点放在消费者身上,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社交场景随时激起移动用户的购买欲望,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

阿里巴巴于2014年4月初与几十家纸媒联手,推出“码上淘”业务,读者用“手机淘宝”扫一下印在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下单购买。这一举措让商家通过报纸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商品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报纸成为散布在各社区和家庭中的移动商品“柜台”,利用消费者的阅读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苏宁也应该走出自己的线上线下平台,借助移动软件和设备,寻找消费者可以随时消费的各种环境加以嵌入,可以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的购物需求。

企业要跨界协作

个人消费包含一系列的场景,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周六的上午去图书馆看书读报,中午吃肯德基,下午再去逛商场,这种不同场景的组合也为多对多跨界的异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小企业如果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也可做成大生意。

Waze利用移动设备的GPS信息,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导航功能,从而推荐更好的行车路线,同时还能引导用户消费。

比如,当用户早上开车上班时,Waze可以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畅通的路段,如果用户在等红绿灯时,旁边正好有一家星巴克,Waze还会弹出一段推荐星巴克中提神的拿铁咖啡的广告;当用户想去商场购物时,Waze还会弹出附近银行ATM的具体位置。

裂帛、韩都衣舍等互联网品牌也相继推出移动APP。实践证明,很少会有人使用单品牌的展示服装APP,但当这个APP与购买服装的相关消费场景相结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

当消费者逛街购买衣物时,这个APP可以随时帮你定位周围服装店的地理位置、该店的品牌、该店衣服的风格、面料以及价格等信息;在选择衣物时,还会为你提供价格比较、衣服搭配的建议;在支付时,为你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支付,省去排队的烦琐。这种体验,怎能不让消费者动心?

社交和移动云技术的结合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例如,Facebook就一直致力于把用户和与用户相关的人联系起来,它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移动互联网把世界相连,在为用户带去方便、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用户需求的预测能力,这样,企业就不会为对顾客的需求一无所知而感到不安。

因为生产和消费相互影响,所以仅仅通过连通消费场景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是不够的,还需要时刻关注消费者背后的生产者。生产与消费场景的直接连通,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影响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因素,从而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 DvCONaAY9AHFs8T8pyMQDz13rEBguiiWbY30FLs0OMKoNZ1N8wbLR5PtQDWh8E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