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场景”,一是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二是泛指情景。虽然两种解释不同,但究其根本来说,都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构成的特定关系。其应用自然十分广泛,在商业领域,“场景”更是十分重要,因为它所引发的就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消费市场。
传统的电商促进了人们购物方式的转型,将线下搬到了线上,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智能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使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信息的轰炸,进而发生消费行为。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生活场景向实际消费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消费者和信息的一个碰撞而产生了消费行为或是潜在的消费行为。这,就是场景化。
科技一向以人为本,而移动互联网在此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也为新时代的商业与消费带来了不一样的侧重点,那就是用户体验。
如今,市场上的各种产品都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及消费习惯来设计生产。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也不再不可逾越,跨界融合成为主要趋势,再加上依托于社交网络而存在的社群效应,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将不再局限于卖与买的关系之中,双方之间的关系随着黏性互动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商业行为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延伸。
如此一来,场景化思维就成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一柄利器。而企业也面临着相关的问题需要思考,在当前市场更迭如此频繁的形势下,企业怎样凭借自身产品和服务来维持消费者的关注度以及忠诚度呢?随着市场越来越细化,企业要如何运用“场景”的力量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呢?主动出击与被动等待要如何选择?
其实,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时代变化的影响下,市场本就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面临的场景五花八门,那么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策略选择就有所不同。这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要是因时、因地制宜,运作合理得当,就能以最合适的商业生态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已经走向了场景导向,如同上文所说,如今的产品设计生产是围绕着用户而展开的,这就说明了市场已经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如图2-1所示,人参与商业活动,最先接触也最为关心的是体验,而这一点恰恰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点之一。
图2-1市场导向的转变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规模经济,满足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所以营销行为是以“物”为中心的,比较注重的是产品本身所能带来的利益,面对清一色的商品和服务,人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价格就成为最为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如此,淘宝、京东等才以“低价促销”笼络住了大批忠诚的用户。
然而,时代的齿轮已经转到了以“人”为中心的场景时代,体验取代价格成为消费者的敏感地带。场景化营销正是摸准了消费者这一脉搏,通过线上线下的连接来构建场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体验,使之产生共鸣激发购买欲望而获利。此时,个性化体验成为决定用户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进入了一个飞快的节奏,作息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天接触的场景越来越多,工作场所、商场、超市、咖啡厅、快餐店、电影院、健身房……在这些场景里,有着大量的信息冲击,人们所能关注、驻足的却不足一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单一的信息展示并不足以吸引到人们的目光,更遑论深入了解了。也就是说,企业一旦选择了以此种方式进行营销的话,效果无疑是惨淡的。
众所周知,企业营销的关键在于吸引用户并保持黏性,那么,企业应如何吸引到步履匆匆的现代人,并使之在繁杂的市场中认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呢?
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应用到营销中也同样有其道理,如果你无法促成消费,那是因为你离消费者不够近,所以你需要走进他们并融入他们。
其实,我们本就是生活在场景之中,消费行为会受到场景暗示,对此,商家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打破线上线下的桎梏,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构建生活场景,触发或刺激人们的购买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多元化特征愈加明显,不同行业间有了多点、多领域的连接,跨界融合得到了实现。有时候,越是跨界的搭配,就越能够碰撞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就如同Chanel的超级市场走秀一样,让人备感惊喜。
阿根廷的家电零售商Ribeiro就玩转了跨界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首先,Ribeiro想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日常开销可以买到性价比很高的商品;其次,与竞争激烈的出租车行业实行了跨界合作。
具体的方式是这样的:Ribeiro在一批出租车内安装了显示装置并在车顶上放上了自己的logo,这样乘客就可以通过显示装置看到打车行走的里程数,当这个数值达到一定的数额之后,显示装置会出现与这个数值所需车费相对应的商品,这就说明你平时打车的花费就能够付此商品的分期首付,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贵重商品一下子就变得唾手可得了,而打车的小票还能够在Ribeiro里做折扣券使用。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群,就是一群人的集合,有着相同的、明显的社交属性。企业在设计消费场景时,正好可以以此为依据,将具有相同需求的用户汇集到一起,并形成社群效应。如此一来,企业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消费黏性。
社群是有着共同的属性的,而在消费场景的划分中,根据频率与分布的不同可分为两组,每一组都有两个不同的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一个场景,分别是频繁和间歇、密集与广域。
频繁和间歇,前者代表的是必然消费,后者则是偶然消费。举个例子来说,餐饮就是频繁场景,因为人们每天都要吃饭,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非常庞大。那么,间歇场景则与之不同,所谓“间歇”,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停息一会儿,所以那些重复购买率低的产品或服务就包含其中,比如推拿按摩。
市场上有许多的产业都是根据人的生活衍生而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应不同的商业行为。对于习惯锻炼身体的人来说,不管是选择健身还是选择瑜伽,都能够以此为中心发散出一个相关的产业链;动漫周边市场,限定特定的社群,没有更广的延展性。
密集场景则不限定某一特定社群,它更倾向于是一个社群的大联合,衍生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在近年来备受国人青睐的舶来节日平安夜里,象征着平安的苹果会在精美的包装下卖出高出平时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而此时,消费者对价格的攀升却并不敏感,正是因为在这特定的时间里消费行为得到了集中的爆发。与之类似的还有情人节的鲜花。
与之相对的广域场景似乎更容易令人理解,因为其根本就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就仅仅是普遍的消费而已,比如饮品消费,但是星巴克却是个例外,因为它卖的并不是饮品,而是体验,饮品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
对消费场景的充分认识,能够使企业找到努力的方向,更全面地为消费者提供场景服务,并且还能从中找到市场缝隙,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相比于上一代人较为保守的消费观,80、90后乃至00后的消费主张更为开放,这与收入高低没有关系,更多的是观念不同。年青一代的消费比较随性,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更为注重,又因为社交媒体的发达,他们更乐于分享与炫耀。除此之外,他们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个性体验是最为关注的参考依据。
抓住年轻人社群,其实就是抓住了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所以企业更要注重个性体验的开发,在良好的产品服务的基础上,传递出品牌的情感温度。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锁定目标受众群体,并培养出消费黏性。这是社群所能发挥到的力量,也是场景化思维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位置、新闻、信息等各类APP产品几乎形成垄断之势,霸占了所有入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APP1.0时代,在这个阶段里的APP开发都遵循着场景记忆这一铁律。
场景记忆,其实就是对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的记忆。应用于此,意思就是在特定的场景里用户会想到这个APP,比如要聊天会想起微信,找路时会用高德地图,要打车就使用滴滴打车,等等。
然而,微信这样高频消费的APP产品不属于大多数,所以一味地依靠建立场景记忆来开发运行的话并不现实,尤其是对于那些与车房等存在刚需且消费频率比较低的产品来说。
从本质上说,场景记忆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一旦反射链消失,产品就面临比较大的损失。所以,需要不断地触发刺激,以保证用户对其的敏感性。此外,企业需要跳出这一危险桎梏,将场景识别列入发展战略之中,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需要分析判断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找出解决问题或潜在问题的方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的话,这是要求企业之间进行行业融合。企业场景思维的转变趋势如图2-2 所示。
图2-2企业场景思维的转变趋势
2014年5月5日,腾讯地图推出了首个车联网落地产品——腾讯路宝APP+路宝盒子,用于车辆的安全检查和分析诊断。它有着提供实时路况信息等服务的传统地图导航功能,还能够体验到免费救援、一键报险、维修优惠等服务,总体说来,驾驶前可以进行全车体检,驾驶中能够进行故障解读,驾驶后还能进行油耗分析。
目前,已有技术支持的场景识别已然得以实现,消费者的需求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而基于场景识别的新产品将在APP2.0时代里大放异彩。
武侠世界里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说法,这说明了速度的重要性,在互联网的发展中,速度依然是关键性要素,如果企业能在消费者有需求时第一时间出现的话,就已经抢得了先机,后期再结合社交传播与口碑营销,就能够最大限度地笼络住消费者。
垂直领域内的竞争,胜者最终会“一统天下”,所以企业必须抓住群雄逐鹿的机遇,在所在领域尚未有垄断壁垒时,不断突破自我,寻求跨界合作,构建全新场景,获取新的需求。
只有如此,场景化思维这柄利器才能助其实现真正的商业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