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定语从句是一种后置定语

一、定语从句是名词的一种后置定语

从句子成分角度来看,定语从句就是名词的一种后置定语。具体来说,定语从句是用一个句子来后置修饰另外一个句子中的某个名词短语(a noun phrase)或其他名词性结构。因此,定语从句是名词短语的一种后置修饰语。被修饰的名词短语与定语从句一起构成一个更复杂的名词短语(a more complex noun phrase)。从这个角度来看,定语从句的作用很像一个形容词,因此,定语从句也常被称作“形容词从句”(adjective clause)。请比较:

例 001

a. We need a good teacher.( 我们需要一位好老师。

b. We need a teacher 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 我们需要一位不会让我们上课睡着的老师。

在a句中,形容词good前置修饰名词teacher,构成一个名词短语a good teacher,作need的宾语。同理,在b句中,定语从句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后置修饰teacher,构成一个名词短语a teacher 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作need的宾语。这种看待定语从句的视角,与传统语法视角有些不同。因此,对于b句的结构,可以有下面两种分析方法: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看到,传统语法分析会让我们认为,定语(包括定语从句)如同主语或宾语等句子成分一样也属于句子层级的成分。而我在 《英语语法新思维——句子成分超精解》第1.4小节 说过,定语帮助构成名词短语,其实属于短语成分。按照我的这一观点,定语从句是被包含在主句中的,是主句中的某个成分的一部分。比如上面这句,定语从句是主句中的宾语的一部分。宾语的中心词是teacher,完整的宾语是a teacher 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这个名词短语,这就如同名词短语a good teacher作宾语时我们无法剔除good的道理一样。

二、对于写作造句的重要启示——中文“向左走”,英文“向右走”

这里实际上涉及英语的定语与汉语的定语在位置上的差异。我们现在来比较上面b句的中英文词序:

a. 英文 :We need a teacher 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

b. 中文:我们需要一位 不会让我们上课睡着 的老师。

我们看到,对于英文,定语从句who doesn't make us fall asleep in class在中心词teacher的右边,而对于中文,定语成分“不会让我们上课睡着的”在中心词“老师”的左边。打个比方来说就是,汉语习惯“向左走”, 英语习惯“向右走”。

这让我想起几米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城市中的、关于追寻的故事。几米以一种淡淡的、幽默的笔调缓缓述说,在故事情节与画面中制造城市生活的各种巧合,但由于他们不同的习惯,她习惯向左走,他习惯向右走,他们始终没有相遇。在一个城市中生活久了,周遭的环境和人都熟悉了之后,生活就成了一种习惯。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化,习惯让人的感官变得迟钝甚至是麻木。习惯能带给人一种安全和舒适,但同时却又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寂寞和空虚。而在你沿着惯性生活的同时,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

尽管当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它会让人迟钝、麻木而失去创造力,但是当外语学习、外语表达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则是一种至高境界。我在这里要讲的“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就是关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表达习惯——汉语是“向左走”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向右走”的语言。

我们先来看一些汉语的例子。在2010年8月,很多媒体报道了郭德纲别墅的违章建筑侵占公共绿地事件。当时媒体上有人评论说:

要知道,在当下网络的语境中,郭的以下几种身份:住别墅者、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打人的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以及死不认错的打人的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哪一个是避得开拍砖的?因此,要化解危机,还是淡定点更好些。

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关于郭德纲身份的描述:

住别墅者

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

打人的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

死不认错的打人的占公共绿地的住别墅者

我们看到,汉语的定语一律放在了中心词“住别墅者”的左边。这背后深刻反映了汉语语言表达的造句习惯—— 左行原则,即汉语句子的扩展是从右向左线性延伸,也就是说它的句首是开放的。 不仅汉语的定语是如此从右向左展开的,其他结构也是如此,比如说:

有条理

干得有条理

一切干得有条理

他把一切干得有条理

没想到他把一切干得有条理

她没想到他把一切干得有条理

她说她没想到他把一切干得有条理

英语正好相反,它的句首是封闭的,句中所能扩充的成分也有限,它的扩展或复杂化是通过向右扩展来实现的。 如下面这两首英语童谣:

例 002

a.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这头母牛有卷曲的牛角

b.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牛角顶了那条狗

c.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狗惊吓了那只猫

d.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猫咬死了那只耗子

e.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耗子吃了麦芽

f.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麦芽搁在屋子里

g. This is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that tossed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屋子是杰克建的

例 003

a.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这位农夫种玉米

b.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玉米被用来喂公鸡

c.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 公鸡清晨打鸣

d.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 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rn 公鸡叫醒了牧师,牧师毛发刮净了

e.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 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rn 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 牧师为一位衣衫褴褛的男子主持婚礼仪式

f.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 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rn 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 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 那位男子亲吻了那位孤独无助的姑娘

g. This is the farmer sowing his corn 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 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rn 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 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 that milked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 那位姑娘为那头牛角卷曲的母牛挤奶

我们看到,在上面的英文句子中,在相应的名词后边一层一层地添加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整个变化趋势就是向右扩展的。这真有点像刘谦变魔术一般,从神奇的帽子里不断往外掏东西,还没完没了。比如上面g句又可以接that tossed the dog...,这样又回到了前一首童谣。

由此可见,英语就是这样近乎无限地向右扩展、延伸,而且还层次分明,毫不散乱。而我们中文就无法做到这一点。比如上面g句,我们是无法译成一句中文的,而是必须断成好几句话,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如果汉语的定语过于复杂,那么读起来一定非常拗口。比如,我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看到一个横幅上写的这个句子:

例 004

热烈欢迎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代表

相信大多数读者看完这个句子后,感受同我当时的一样,感觉怎么这么别扭啊。因为在我们看到“热烈欢迎”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期望有“人”赶快出来,但这里表示人的“代表”被复杂的左置修饰语“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的”所遮盖,迟迟没有露面。因此,我们的大脑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这个句子就显得非常的拗口(sound very odd)。我们现在来看看汉语的定语是如何层层在左边叠加的,以及英语又是如何层层往右扩展的,请比较:

a. 热烈欢迎代表

b. 热烈欢迎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代表

c. 热烈欢迎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代表

d. 热烈欢迎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代表

e. 热烈欢迎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代表

对应的英文分别是:

a. A warm welcome to the delegates

b. A warm welcome to the delegates of the Nationwide Symposium

c. A warm welcome to the delegates of the Nationwide Symposium on the issue of youth migration

d. A warm welcome to the delegates of the Nationwide Symposium on the issue of youth migration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ies

e. A warm welcome to the delegates of the Nationwide Symposium on the issue of youth migration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opening-up and reform policies

我们看到,这里中英文的语序差异,很典型地反映了英语“向右走”、中文“向左走”这样的特点。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出,汉语只是简单地在左边添加实词,而英语除了添加 实词 外,还要添加 虚词 比如介词(如on, of, from)或介词短语(如as a result of)这样的连句纽带,来精确表达各个短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比如下面这句,是我在云南大学校园里看到的一条红色横幅上的一句话:

例 005

热烈欢迎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成人学历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审定稿会议的代表

这里的“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成人学历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审定稿会议的”都是定语,虽然是如此复杂的定语,但依然不例外地放在了中心词“代表”的左边。在某些特殊的汉语语境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定语,也都毫无例外地放在名词的左边。比如,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这样一句话:

例 006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届中央委员,第×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某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时×分在北京逝世。

我相信,读者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如果想要很快知道“谁”到底“怎么了”,那一定要跳过一长串定语之后,找到“某某同志”,然后再跳过长长的原因状语(“因病医治无效”)、时间状语(“于××××年×月×日×时×分”)和地点状语(“在北京”),才能找到“逝世”这一关键信息。我怀疑,这种“极左”的汉语句子一定会让习惯了“右行”思维的老外纳闷——到底死了多少人啊。我们知道,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某某同志逝世”,因此这句话对应的英文就是,“Zhang San died, who...”,然后将复杂的头衔即汉语中的定语一起“右”置于who的后面,真可谓“一who百应”。

当然,在汉语里像这样“极左”的句子是比较少见的,除非是在特殊语境中出现,否则都要断成好几句话。

上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句简单地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时,思维是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展开的,汉语是“向左走”,即将长长的定语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左边或说前面,或者将修饰动词的状语放在动词的左边或说前面;而英文则是“向右走”,即将复杂的定语置于被修饰名词的右边或说后面,或将动词的状语置于动词的右边或说后面。这两种不同的造句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我们汉语是围绕着中心词迂回展开,各种定语、状语先说,然后再出现中心词、中心意思。而英文则是先说主干、先说核心意思(即主谓结构),然后再将定语或各种状语摆在后边,即“向右走”的模式。

在中文里,由于一般先说的是修饰成分,而重要的核心成分最后才“隆重登场”,又因为我们人脑的short-term memory(瞬时记忆)是十分有限的(比如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人脑能记住的一串没有规律的数字一般是在7个左右,所以朋友的11位手机号码我们很难一下子记住,而朋友家的4位门牌号很容易记住)。所以,这就决定了在核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不可能太长或复杂,复杂了就会超出我们人脑所能处理的范围,而让人不知所云。换句话说,中文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太复杂,多是一些短句并列在一起。但是在英文里,由于先说的是主谓核心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英语句子一般总是以主谓结构开头),然后将各种修饰语(如定语、状语)置于右边。因为既然核心意思早已说完,而剩下的附加信息则可以随着说话人思维的延续,随时想到什么就在右边添加什么。再加上,英文里有着比汉语丰富得多的思维连接手段,比如功能强大的介词、连词或分词,它们可以将各个名词短语或从句连接起来,环环相扣,且条理清晰。这些都使得英语语言表达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向右有无限的拓展空间。所以英语句子可以通过短语接短语、从句套从句而变得相当复杂。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就意识到,一方面,在英译汉时,要把英语右边的修饰成分转换成汉语左边的修饰成分。另一方面,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左边的修饰成分转换成英语右边的修饰成分。在下面的练习中,请大家注意这样的思维差异。

思维训练 1.1

一、请将上边的主句与下边的定语从句配对(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然后译成中文:

1.It would be fun to go out with a person ______.

2.For me, the ideal spouse is someone ______.

3.I'd really like to find a friend ______.

4.I hope I never have a boss ______.

5.I don't want to be friends with anyone ______.

6.The perfect English teacher is someone ______.

a. who doesn't mind doing housework

b. I have nothing in common with

c. that I can trust completely

d. that doesn't criticize me all the time

e. I can't talk to about my problems

f. who is a really good conversationalist

二、请把下列对话中的中文译成英文(用定语从句作为修饰语):

7.A: What kind of book do you need for your grammar class?

B: 在我的语法课上,我需要一本不会让我的学生睡着的书。

8.A: What kind of singers do you like?

B: 我喜欢舞蹈跳得好的歌手。

C: 我喜欢能自己写歌词(lyrics)的歌手。

D: 我喜欢歌唱得好的歌手。

9.A: 我喜欢声音大的、强劲的(energetic)音乐。What about you?

B: 我喜欢声音不是太大的音乐。我喜欢轻柔的音乐。

10.A: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 我喜欢我能跟着一起唱的音乐。What about you?

A: 我喜欢歌词很棒的音乐。我也喜欢能够让我跟着跳舞的音乐(dance to music)。

B: 我能够跟着我喜欢的音乐跳舞。 KAE977jTibrvM4oNHG5oCn6dPD3xrYf/6VYoEax7ncYEuKc5vQJ2j5/am6INu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