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熟悉的古典韵律在我们的耳旁回荡,似乎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弥漫着琅琅书声的时代。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李毓秀的秀才通过钻研诸多儒家经典,编纂了这部《弟子规》,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这部非常富有儒家特色的文化读物便成了家长们启蒙养正,教育后辈,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有人说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也有人说它是当今社会孩子们从小为人处世的基本教导,是人生第一规。
如今,低头看手机玩游戏刷朋友圈的人很多,但是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有人甚至会说,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科技制胜的时代,还读那些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要有人际交往,就要兼顾家庭,而这些经典读物所关心的话题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话题,比如孝道、诚信、修身养德、学习提升自己。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有超越世俗的眼光和高屋建瓴的姿态。正因如此,这些经典之作才能够历经岁月而留存,纵千百年而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精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和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的选择愈来愈多,而道德意识却逐渐淡薄,物欲横流,信仰缺失,自然会滋生出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向钱看齐,人情冷漠,不赡养父母等。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忽视国学,淡化传统伦理的结果。
中国有句古话叫“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那些经典著作,从中学习人类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
《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可能会不如《三字经》,但是从价值上来评判,它的影响力也很大,二者不过是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的话,那么《弟子规》则偏重于规矩。当然,两者也相互有所渗透,不能一概而论。
从前,人们只是热衷于知识,但现在来看,规矩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也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这本新版的《弟子规》,与广大读者一起学习,与时俱进。为了让这本书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在书中设置了三个板块:译释、解读、弟子规精华,方便读者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弟子规》的精华内容。
本书按照《弟子规》的原文进行诠释和讲解,主要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篇,书中大量引用了圣贤哲理妙论进行说理,穿插了一些古代经典故事和现实热点,将《弟子规》蕴含的智慧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国学爱好者、企事业员工和青年学生们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的必备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惟愿此书能够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于闲暇时阅读书中的“佳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洗涤。
原典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释
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推辞偷懒。
解读
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读书受教,学过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语良训,听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明白尽孝乃人之常情。然而反观现代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并没有那么浓厚,尽孝也许只是落在了口头上。只要在医院里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病房中“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却很少。现代人的孝道伦理观亟待进一步提升。
《弟子规》首篇便是“入则孝”的孝道规范,首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诫弟子要尽孝道,首先就要学会谨遵父母命,去做父母交代和要求的事情,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故意推辞或偷懒。
楚国有位名叫孟宗
的人,在当地素有“大孝子”的美称,对母亲的照顾非常周到,从不敢有所怠慢。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孟宗的母亲突然病了,躺在病床上难受得要命,孟宗为母亲熬制了一些药汤,但母亲一点也喝不下去。见母亲疼痛难受,孟宗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他急着问母亲:“娘,您不能不吃药啊,要不这病可怎么好?”母亲疼痛地只是摇头。过了一会儿,孟宗又问道:“娘,您想吃什么呢?您告诉孩儿,孩儿去帮您弄。”
孟母这下才开口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听到母亲终于开口说话了,孟宗心中非常欣喜。得知母亲想喝新鲜的笋汤后,他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去挖竹笋,希望能找到新鲜的竹笋。可这是在冬天呀,哪里有新鲜的竹笋呢?挖了很久也没找到,孟宗急得大哭起来。这时,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没想到,自己的孝心感动了老天,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孟宗为母亲的健康担忧,努力想办法去满足母亲的心愿,这份孝心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可在现实中,我们有没有做到呢?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没有这份努力满足母亲心愿的心,反倒在很多时候会惹母亲着急,让母亲伤心。比如,在青春叛逆期,我们对待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慢慢彰显自己的个性。
但有时候,我们的一些想法并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反倒被他们视为离经叛道的作为。这时候,我们总是据理力争,大声诉说自己的要求,冲他们大声呵斥,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一条鸿沟很快树立在两个人之间,成为阻挡彼此畅快沟通的隔膜。我们总是一味地抱怨父母的不理解,抱怨父母的不够“通情达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曾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问题?自己是否采纳过他们理性的意见或建议?要知道,他们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他们也拥有过美好的青春岁月,他们有足够的经验传达给我们,值得我们去采纳。
江南的一个小村庄风景如画,村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心思较重,事事谨慎,每到晚上就将门把连锁三道,生怕遭窃。女儿则厌恶了乡村里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想到外面去闯一闯,看看那个繁华世界,但她的这个想法马上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某天清晨,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妈,我心意已决,你就不要再管我了。
可惜这世界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美好,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她不知不觉迷失了自己,逐渐走向堕落之途。这时她才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家里的温暖。夜里,一场噩梦使她警醒,她想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她太想回家了,所以第二天天不亮,她就急匆匆地收拾好所有的行李,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准备回家。从遥远的城市回来,回到家时已是深夜,稀疏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无人回应,她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她下意识地去扭门把,没想到,门居然开了。她登时吓了一跳,心想:真奇怪,妈妈之前从来不曾忘记锁门的,今天这是怎么了?她慌忙冲向屋里,进屋一看,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床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她忍不住哭喊起来。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将女儿搂在怀里。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她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万一有小偷进来怎么办?你平时从来没忘记过啊?”母亲回答说:“傻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所以这几个月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数月如一日,苦等着女儿回来。因为她相信,家里的温暖是一条看不见的围巾,它永远系在女儿的脖颈上,在她孤独的时候给她最好的呵护。这天晚上,母女团聚,她们又重新回到几个月前的样子,她为母亲端上洗脚水,泡了泡脚,然后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他们的人生阅历是丰富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当他们反对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作为子女,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不要一味地违反他们的话,惹他们伤心。
生活中,对于父母的呼唤,我们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对于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立即去做,不应该拖拖拉拉,迟迟不动,让他们伤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于父母的命令无动于衷,其实是在心底将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当作了理所应当,而没有丝毫的感恩心。只有当我们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他们,认真完成他们交代的事情时,才能真正称得上孝顺。
生活中,对于父母的呼唤,我们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对于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立即去做,不应该拖拖拉拉,迟迟不动,让他们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