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KkQuVWlsSz3mIpm4qK6f/S7MPI998Q5bom/AIOTEInV+V+Cfi8C2DAzlRrLXZcYI

修身之道:上善若水,修成敦厚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释

能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才是有志气的。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在所有修养中,自守最重要。只有自守,才能不失其所,才能自知知人,自胜胜人,自强强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修养,时时内观自省,慎独有加,这样才能不失本性,不失自我。自我精神操守不死,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命的正能量,惠及他人。

解读

人的强大源自于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名大将叫赵奢,赵奢的儿子名为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说起战争中的事情,他都讲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这个人一定对打仗作战很在行,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军事人才。然而,事实却是,赵括不过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就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不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加以实战,所以最终落得个“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的结果。

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带来的后果多么严重!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仅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他们总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结果既给自己招来了麻烦,也给别人带来了伤害。

而那些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和想要什么的人,不会自高自大,也不会自轻自贱,他们往往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也乐意和他们交往。正如《道德经》中老子说的那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自知、自强、自守,才能成为一个量力而行的人。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避免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酿成大祸。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公元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北征代国,使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这一年,他56岁。然而,他的雄心不止于此,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他想着来日无多,要抓紧时间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要进攻建康,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骁勇善战,威风凛凛,就连北方大名鼎鼎的郭默都是他的手下败将。石勒的自知之明告诉他不要逞一时之勇。既然从西边突破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东边。但是接连三次进攻,都是大败而归。

石勒无法统一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经辅佐他的得力助手张宾死得太早。张宾死后,两个重要的谋臣是徐光、程遐,但石勒再也找不到那种得心应手,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感觉。最后,石勒只得放弃这个看似宏伟的梦想。

石勒的选择自然是明智的。如果他执意妄为,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因为相比于强大的对手来说,他的确没有突破对手获胜的实力。他的自知之明,从一件小事上也可看出。一次宴会上,石勒问中书令徐光:你觉得朕可以和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相比呢?

徐光奉承道:您的神武谋略比汉高祖刘邦要略胜一筹,宏伟大志要超过魏武帝曹操,自三王以来没有人可相比,可以说仅次于黄帝!

石勒虽然年事已高,但很清醒,他笑着说:“此话过矣。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肯定是与韩信、彭越一样,向他北面称臣。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刘秀,我会和他争霸中原,但不知道会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情,如同日月之光,应该光明磊落,不要去学曹操和司马懿,欺凌别人的孤儿寡妇,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如果要比的话,我想我应该是处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能和黄帝相比呢?”

石勒是自知的。虽然他没有开疆拓土,成就更大的帝业,但至少,他没有逞一时之勇去攻打南方,否则,他很可能在乱军中战死沙场。

其实,真正富有智慧的人不仅自知,而且善于知人。比如汉高祖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即位后,在洛阳摆庆功宴,大庆三天。宴会上,满面红光的刘邦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评价,便说:“诸位将领,你们说说,朕为何能获得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了天下呢?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拘束。”

众臣听了,哪敢说不好的话,自然都是些恭维之话,将军王陵说:“陛下英明决策,一言九鼎,赏罚分明,能树立威信,项羽哪有您这样的美德呢?所以自然是您得天下啊!”

“项羽为人自大,又胸怀狭隘,嫉贤妒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之境,乃咎由自取也。”又一位大臣接着说道。

听了大家的赞美声,刘邦心生欢喜,但他还是摇头道:“你们对我的认可,也对也不对。我有自知之明,我之所以有今天,只不过是因为我善于用人罢了。其实,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如果不是依靠大家的力量,恐怕也很难走到今天。比如,要论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要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要论治国安邦,我不如萧何。他们能为我效命是我的福气,有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才有今天啊!”

刘邦知人善任,所以能集合众人之力,成就霸业。自知之明自古便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能做到认清自我是有一定难度的。做到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就能够做到不自负、不过谦、不自满、不自卑。因为懂得自身的优劣,所以不会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会过分地诋毁自己;不会夜郎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自知之明很重要,人处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常常有人在奋斗遇阻之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留下深深的叹息,也有人认为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伤不已。这时,我们就应该修炼自身,明白自身的优劣势。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当你认识到自我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够用理智的方略去选择理想的生活。

道德经鉴赏哲思

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力量就贸然行动,很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多悲剧都是这样造成的。 gu9a68betPqqDgEBkP4g1UHrRBaRPbn53ytEkQtWn2COmnHMHNyQc6GnpBvxN/KX



不可有傲气,不自矜者长

原典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译释

大道广布无垠,它左右着天地万物。万物依赖它生长,而它却不自居有功。它成就了功业却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它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始终不以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在老子看来,道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可小。道尚且如此保持谦卑自然,而人,有什么资格自大呢?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

解读

为人要懂得谦卑

简·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围绕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西是个傲慢的人,对于那些对他有好感的姑娘,他都表现得很冷漠,这让他曾钟情的姑娘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偏见。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

傲慢是人性中一种需要被抑制的品性。傲慢的人通常自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凡事过分强调自我,主观性太强,未免会给人一种傲慢自负,自我标榜的感觉。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使别人产生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同一个趾高气扬的人交往。

曾有人问老子:“您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您可以告诉我天和地之间的高度吗?”老子想也没想就回答说:“三尺!”

问话的那个人笑着说:“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若是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高,那我岂不是快要把天顶破了?除非大家都是小孩子。”

老子神态自若地说:“是呀,所以凡是身高超过三尺的人,若想要立于天地间,便要懂得时时低下头来。”

老子的意思是,天与地相隔只有那么高,想要立于世间便要懂得低头。他也在告诉世人,头不可仰得太高,做人不可傲慢,锋芒不可太露,在生活中要懂得低调行事。头抬得太高必然会被撞破,锋芒毕露就会遭受他人的排挤。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三国时期,杨修为什么会遭到诛杀?就是因为他过于傲慢,曹操觉得他的光芒盖过了自己,所以才将其杀掉以绝后患。同样身在曹魏,贾诩为什么能得以善终呢?因为他做事懂得低头,不管什么时候都懂得隐藏自己,非要拿主意时他也会将主动权交到曹操手里,对于他这样低调谦卑的人,曹操自然不忍心将其杀之。由此可见,傲慢并非一件好事,越是有才华的人,越应该低调谦卑。

有句老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众所周知,花开得最娇艳时,不是被人摘走,就是慢慢走向衰败,只有半开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候。喝酒也是如此,若是喝得酩酊大醉,那不仅使自己难堪,也会拖累他人,因此只有在喝到微醉不醉时,才会感觉到心情舒畅,大家同乐。人生也应如此,当春风得意时,切不可趾高气扬,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越是在人生得意之时,我们越应该懂得内敛,学会“装醉”。

当年,曾国藩率领“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后,立刻给他的弟弟寄去一封信,信的结束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以此来告诉弟弟,切不可因此而自满,越是有功之人越应懂得低头做人。历史上不乏功业卓著,缺少的是在功业卓著后还能保持低调作风的人。

张良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臣,在帮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积极出谋划策,为刘邦建立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论功行赏,赐给他齐地的三万户作为食邑,但张良没有接受。

本来,他有资本享受皇帝给予的一切奖赏,因为这是他的功劳,是他值得获取的报酬。但是,他只要了一块小小的地盘——那个他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以此表达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

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张良选择了急流勇退,归乡隐居。从平民到位至列侯,到人臣之极,他已经满足了。他不慕名利,解印归田,修性养心,演戏黄老之学。

张良的行为,就是一种“功成而不名有”的美德。所以他比彭越、韩信等人更能自保,也能流芳百世,达到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境界。

修身之道,在于“剪掉”一个人身上那些令他人反感的品性,比如傲慢、懒散等,提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在老子看来,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该是谦卑自然的,而不是傲慢自大的。正如他在《道德经》写的那样“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人即使功业很大,也不必居功自傲,他更应该像圣人一样,谦卑不傲,而不自矜。

道德经鉴赏哲思

圣人之道在于即使功业有成,也不居功自傲,因为他懂得事物有物极必反的两面性。有才华、有能力固然好,但不能过于张扬,凡事懂得谦恭行事,才能懂得明哲保身,顾全大局。 gu9a68betPqqDgEBkP4g1UHrRBaRPbn53ytEkQtWn2COmnHMHNyQc6GnpBvxN/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