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川三夫口述

我到西冈师傅那里去学徒的时候是十八岁。西冈师傅让我单独承建法轮寺三重塔那年我二十五岁。对外,说我是西冈师傅的代理,但那时,我自己是觉得这种说法实在冒昧于师傅。我怎么敢当?因为当时西冈师傅在接药师寺的金殿工程,所以,他就说:“法轮寺的活儿你替我去!”建造法轮寺的三重塔就是这么一个由来。

西冈师傅的绝技,也就是历代建造法隆寺的大师傅的绝技,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些口传在过去能培养出一名出色的宫殿木匠。我是经历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宫殿木匠之一,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真谛,成为了像我这样想成为大师级宫殿木匠的人的铺路基石。

说到密传,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不过,我想先说说这个“口传”是怎么回事。

宫殿木匠的口传

秘诀之一 是“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

一般建寺庙的时候,都有先“挑选四神相应宝地”的习惯。

这“四神相应宝地”说的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这些都是作为寺庙的保护神存在的。记得在挖掘“高松冢古坟” (位于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建于694~710年间,属古坟时代末期的贵族墓葬。自1972年发现彩色壁画后成为名胜,2009年恢复原状后对外开放) 的时候,就在最里边发现了乌龟和蛇的饰物,那就是北方的保护神——玄武。

那四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这就是所谓四神相应的宝地。

去过法隆寺的人就会知道,法隆寺的东边流淌着富雄川,南边是大和川,地势比法隆寺低很多。也就是说,当你从法隆寺车站下车以后朝前走,越走你会越感到是在往山上走,走到尽头就是法隆寺了。而它的西边呢,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但在过去那里曾经有过一条路。再看北边正好背着一座山。这就是法隆寺所处的地形。

但是,这四神相应的地形套用在药师寺上就对不上了。药师寺的东边是秋篠川,南边的地势不但不低反而是与药师寺相齐平的。西边倒是有一条大路,北边却没有山。所以,法隆寺虽已经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但是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再看药师寺呢,除了还剩下一个东塔,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了。东大寺,从南门开始地势变低,因为它的大佛殿是在从南边往下的位置上的。它的东边是若草山,西边虽有一条大路,但绝不符合四神相应的地势。所以在历史上药师寺、东大寺都曾遭到过火攻。这些在一般人听来也许有些强词夺理,但不得不信,确实是有关系的。

一旦选好了四神相应的宝地,就要在那里破土动工了。过去建寺庙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打地基。一般是先把地上的表土去掉,露出上边最坚硬的地表层,然后从别的地方再运一些硬土撒在上边夯实,这样就出来了一个稍高的地势,基盘也就算打好了。

夯地基的方法,并不是靠我们这些男人的实劲,因为那样很容易会因为用力过猛而造成地表破裂,所以,这貌似需要体力的活儿,是要靠女人们轻轻地嗵嗵嗵地每放一块硬表就夯上几下。我们管这个叫“版筑”。这种做法非常费时又费钱。“版筑”的建筑方法大概在天平时代 (公元八世纪,在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天平时代也称为奈良时代) 就结束了。再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地基的方法。

再说说关于修筑寺庙用的建材。过去选材料都是说“不买木料去买座山回来”。像建造五重塔,如果分别从不同的地方买来木料,日后各部位的收缩程度也会不同,那塔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所以,师傅都是说“自己到山上去看看木料”!

根据山地的环境不同,生长在那里的树的习性也会不同。比如有些树是生长在山谷里,它们终日接受的是来自同一方向吹来的风,于是其形状都会有些扭曲,把它们砍伐下来,再矫正扭曲的树干,树还会进行反抗呢。这就是它们的习性。所以需要亲自到山上去看。当然,这种情况现在是不太可能了。但是从前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前些日子为选新建寺院的材料,我还真去山里看了树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树料,也就是建寺院和殿堂用的木料,指的是丝柏。尤其是建寺院,对用什么样的树料都非常讲究。

丝柏这种树很不可思议。它在被砍伐下来以后,被伐的那段木料不但不会萎缩衰弱,反而会变得很强壮,而且两百年都不会变形。所以,如果调查一下法隆寺的木料就会发现,它们跟刚刚伐下来的木材在强壮程度上几乎没什么差别。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还会跟现在的新树差不多强壮,真是不可思议。我这样说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久前我才做完法隆寺的大修理,也叫“昭和大修理”。这个修理过程中,需要更新的木料只有百分之三十五,而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木料都是还可以再继续用的。需要更换的百分之三十五是因为常年接受风吹雨打而受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损耗最严重。更换了百分之三十五新的木料,再加上那百分之六十五尚完好的木料,我就把五重塔重新翻修了一遍。

一般地说松树的木材经过五百年就会变糟,杉树的木材要八百年,只有丝柏才能保持一千三百年,而且强度不减。这次翻修以后应该再过很多年都不会出现问题。那到底还能用多少年,这个我没试过,以我的年龄恐怕是试不出来了。

说实话,飞鸟时代 (507~710年) 的古木材真了不起,稍微削下一点儿,就能感受到浓重的香味,好像那种香木的味道。

西冈师傅曾经告诉我,早年他为法隆寺的五重塔做解体整修,去掉塔顶端的铺瓦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原本是朝下的木头一下子都翻了上来。而我在给东大寺的大佛殿更换房顶的时候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尤其是末端的木头。这也就是说丝柏生命力之强早在飞鸟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

秘诀之二 是“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我们通常讲究要立着用木料,就是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飞鸟时代,为取一根柱子,要从山里将粗大的树劈成四瓣再搬运下山,因为搬运原木的话太重了,所以,就把它劈成四瓣,然后再把每一瓣分别做成一根根的柱子。这一点只要看看飞鸟时代的建筑就知道了,凡是那时建的寺庙殿堂,里面的柱子都是没有芯的,没有芯就说明每一根柱子都是树的四分之一。如果有芯,那说明柱子是用一根整树做的。没有芯的柱子才能保存得长久而不腐。

“用的时候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意思是在将树劈成四瓣的时候,各部位分别是什么方位,用的时候还让它们在什么方位。比如:四瓣中位于南方的部位,在盖殿堂的时候还让它用于南方。一般的寺庙多是朝南的,而生长于朝南一方的木料上会有很多的“节眼”,因为树朝南的那一面相对于其他朝向更容易长出节眼来。只要观察一下飞鸟时代、白凤时代 (645~710年) 和奈良时代的建筑就会发现,用于后侧和北侧的都是些外表平整且好看的木料,而偏偏南侧用的木料都是些有节眼的木料。比如:东大寺有一个叫“转害门”的建筑,那上面就满是节眼。一定有人会想,为什么在这样显眼的地方用节眼多的木料呢?过去的人是严格诺守“规定”的。生在南侧的树就一定用在建筑物的南侧。

秘诀之三 是“搭建木结构建筑不依赖尺寸而依赖木头的习性”。就拿法隆寺的五重塔来说吧,正中央的柱子一直往地下延伸二米左右,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就安放在这根中央柱子的下边,因为如果仅仅是一根柱子立在那里的话是毫无威严的,所以要在柱子的周围加些装饰和点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五重塔这个用来装饰柱子的建筑的诞生。在柱子上是不能打钉子的,只有靠在塔的四周围的柱子上加力。

但是,这样一来木头会缩紧,木头的习性也会出来,再加上瓦的力量、墙壁的力量都会使木头紧缩。于是,在施工前就要把木料紧缩的大约尺寸计算进去。如果不计算好的话,下一层的塔柱就会撞到上一层的塔檐。所以,木料要先搁放一个时期再锯,而且,锯的时候还要根据树料的材质,并计算好它们所需的尺寸。

建塔其实是很微妙的,仅仅是上瓦就需要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地平均着来铺设,如果先只上一边的话,那一定会造成倾斜,以致倒塌。因为塔本身是不稳定的,晃晃悠悠的。我在建造法轮寺三重塔的时候是这样,修药师寺西塔的时候也是。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木匠要用锯子锯掉多余的边角木料,这时,其他的木匠也许有的正在往板子上钉钉子,有的也许正站在为建塔而临时搭起的外围操作架上,他们会因锯子的作用力,而感到整个塔都在摇晃,活像一个左右摇摆的玩具娃娃。据说那超高层的楼房就是参照了这种不固定死的结构来建造的。因此,在有强风的时候,如果你身处超高层的楼房中,就会感到轻微的晃动。

关于五重塔和松木

听了前面说的这些,有的人也许会以为塔原来就是一个简单的结构建筑,其实不然。我可不认为它只是简单的结构建筑。首先,塔要建得有美感,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让人对它肃然起敬。其次,还要建得经久不衰。

我记得刚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师傅对我说:你看,法隆寺的五重塔有稳定感吧?有动感吧?我当时就想,用的都是很粗很壮的木料,看上去当然有稳定感。可是,西冈师傅还说有动感,这我可就弄不明白了。过了两三个月师傅又说:你再看看松树。松树的树枝是从底下数最下边的一层长,第二层稍短,然后,第三层稍长,第四层又稍短,就这样一直向上延伸。仔细观察松枝的形状就会发现五重塔的形状其实跟松枝是很接近的。五重塔的檐端就是一层稍短一层稍长着上去的,不是笔直地而是交错地递减。总之,飞鸟时代的人真是了不起。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人们对松枝就有这么深刻的研究了。

翻建药师寺三重塔的时候,我把很角落的部位都量了,第一层承重的柱子之间用天平尺 (相当于大唐尺,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二十九点六厘米) 量的是二十四尺,最上面的第三层是十尺,这么一来中间二重的部位一计算就是十七尺。而实际上是十六尺八寸六分,缩了一寸四分,其实是很小的单位,但是古人却知道正是这一寸四分的差能让整个塔看上去很美。古代的建筑并不是很严谨地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尺寸去建造,但是建造出来的东西却完美无憾。这一点现代人远远不及呀。

任何一个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要素。

过去,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完成设计的都是宫殿大木匠们自己,他们既是建筑师又是设计师,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建筑设计师。

秘诀之四 是“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工匠自己的心”。意思是说作为宫殿木匠头领的大师傅要有很好的心理人格素养。

斑鸠舍的学徒们为了学习木建结构而特别制作的寺院缩尺模型

建造殿堂或者佛塔,不管你是多么出色的师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宫殿的建造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整个过程中离不开跟泥瓦匠、石匠、屋顶匠们的合作,没有他们的紧密配合,没有他们个性的施展,是不可能建好一座好的殿堂或佛塔的。西冈师傅不久前被政府授予了“文化功劳奖章” (“日本文化振兴会”颁发给由民间推选出的对于社会和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并支付给他们每年三百五十万日元的生活费作为奖励) ,他作为我们这些宫殿木匠的领头人,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珍贵和荣耀。

另外,“师傅的关怀会带给工人心理上的安定”,这样的话也是被作为秘诀传下来的。

如果你的手下有一百名工人,那么就会有一百种思想,如何把他们都归拢在一起就要看师傅的器量和本领了。不是还有这样的口诀吗,“不具备把一百种思想归拢为一的器量,那就不配做师傅”。

这些秘诀在你们听来一定觉得很难吧?确实很难呐。所以我们才会为了遵守这些秘诀而拼命努力。

复原飞鸟时代的工具

关于宫殿木匠的工具,我这里有一把叫“枪刨”的工具,是古代用来刨木头的刨子。日本在室町时代 (1333~1573年) 就出现了竖拉锯,以前是靠往木头上钉楔子来劈开木头,劈的时候是顺着树纤维的纹理来劈的,所以当时的木头都很结实。

但是,在室町时代出现了竖拉锯以后,木料的形状就都变成了平坦的了。木料一平坦就可以把它们放在台子上用刃具进行削刨,这么一来原先的枪刨就显得效率很低,慢慢也就报废了。可是现在也有枪刨能派上用场的时候,那就是古建筑的修理,因为当时都是用它来建的,所以还得用它来修。看来这个还是有继承下去的必要。

枪刨是小川的师傅西冈常一复原的古代宫殿木匠的特殊工具

枪刨其实已经失传了很久,是西冈师傅把它又复原出来了。翻修法隆寺的时候,发现了用枪刨刨过的痕迹,而且修缮当中还必须让它保持这样的痕迹。修缮东大寺时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痕迹,所以,就根据那些痕迹复原了室町时代的枪刨。这种枪刨两边都有刃,用现在木匠通常用的平刨刨出来的刨屑是像纸一样薄的片片,而用枪刨刨出来的刨屑是细长卷儿的。另外,因为它两面都有刃,所以遇到逆纹理不能硬刨的时候,可以压着往前推,总之两边都可以运用自由,也可以从左右位置更换着刨来刨去用来调整疲劳。这样出的活儿是很上等、很好看的。从前,把树劈开以后只用斧子削砍一下,充其量也就是用手斧再削细一些,但是,看上去很平滑很好看的都是用枪刨刨过的。

用很锋利的刃器削出来的木头具有弹拨水的能力。就像用一把利刃削过的铅笔能把滴在它上面的水珠反弹掉那样。

用枪刨刨出来的木头表面呈水纹状

木头身上没有毛茬,所以水就不会被吸进去。

削刨过的木头表面像小的竹叶那样,而枪刨刨过的痕迹更像鱼鳞,从侧面迎着光看去,闪闪发亮,非常好看。

现在我们宫殿木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大的丝柏树越来越少了。建寺庙、神社不可缺少的是粗大的柱子,也就是粗大的木头。可这样的树材却越来越少了,这是个大问题。

盖普通人家房子用的柱子多是六十年就能长成了。所以,伐了树以后再进行栽植,这样,六十年一个轮回,不可能出现资源绝迹的情况。不是有人说石油再挖三十年就绝了吗?但是树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只要稍加爱护是不可能绝迹的。按照树的周期轮转,再过三百年、五百年,大树还是会出现,到那个时候还可以建造很雄伟辉煌的殿堂。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关注种树的事。我们这些从事整修文化遗产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座庙宇佛塔每隔二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修建翻新高潮。比如,距今二百年前的昭和元禄年间 (1688~1704年) ,就营建了东大寺以及其他很多的神社佛阁。再往前的庆长年间 (1596~1615年) ,德川家康也营造了很多的建筑。而再往前的室町时代文安年间 (1444~1448年) 正好是法隆寺迎来七百年,所以,这些已有的神社佛阁也都是隔二百年大修一次。

我这里说的大修理你们也许会理解成是修理损坏了的部位,实际上,是把它们全部解体,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所以,只要认识到了树的这种轮回规律,日本的文化和树的文化就一定能保得住。

奇怪的弟子们

我那里有很多的年轻人来学徒,都是一些奇怪的家伙。他们不喜欢学习,其中有的连算术都不会。但他们真用功干活。我们那里先来的和刚刚进来的都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新来的负责做饭,师兄们只管吃。新来的不懂得活儿怎么干,就给师兄们打打下手,师兄们被伺候得满意了,就开始点点滴滴地教给他们凿子怎么用,锯怎么用,还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行的。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地这种师徒的关系就形成了。

现在在茨城县我们有一个工地,在那儿干活儿的都是年轻人。因为那里的活儿需要用很多木料,粗大的木料,上了年纪的人体力会跟不上。在那儿挑大梁当头的就是一个从琦玉县秩父来的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现在建的寺庙要三年后才完工,总额是十二亿日元。这么年轻就接这么大的活儿,肯定有人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但是,他们绝对没问题,靠着他们年轻的气势,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从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我们那里的孩子不看报不看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磨刨刀(哈哈……)。

想当年我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就明确声明,不准看报、看书,连跟工作有关的书也不行,总之,什么都不行,有时间了就磨工具。早上起来,带上便当就去了法轮寺,傍晚回来以后先帮忙做饭,吃过饭就到二楼去磨呀磨的一直到很晚。师傅说,其他多余的事情一切都不要想,不要干。可是也什么都不教,只是一起去工地,他会说你来干干这个。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那里偶尔来个头脑好的孩子,就很难办。要让他把脑子恢复成一片空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那儿有一个从鹿儿岛来的孩子,很喜欢读书,老是利用午休的时间看书,有时候我从后面偷偷地看一眼并对他说:哟,你看的书挺难嘛。他就说:师傅,这是法语。

也有连除法都不会的孩子。有个叫阿源的,就不会除法,让他计算伙食费,他居然跟每个人要二十几万。人说,我没吃那么多呀怎么会二十几万呢?后来有人就问他:阿源,你到底会不会除法?他回答说不会,别的孩子就拿来小学校的课本教他除法。虽说是不要求你看很多书,可也总不能连除法都不会吧。但是,这个阿源是所有的孩子中工具用得最好的,他的工具总是亮闪闪的,没人能跟他比。他就是只想工具的事,从不考虑其他的。跟他舞文弄墨的话,他也许不行,可是,在我们那里工具磨得好,用得好,不是更重要吗?说白了就是这样。

他们就是这样磨炼自己的手艺,总有一天都能成为建造寺庙神社的栋梁。就像西冈师傅对待我那样,我对他们也是什么都不教。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会中磨炼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用嘴教出来的。从飞鸟时代就已经是这样的了,宫殿木匠的手艺就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

(1992年10月31日访谈) RJ+ZLnumGFe+DoO0LsDOZNi8d1svqsoaN15L2jkC7whi3Fm4QjDCZEnMLPFJqn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