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第1章的学习,如果你确定要从事产品经理工作,那么这一小节我就分享一些职业的要求和心态,帮助新入门的产品经理做一个心理准备。
要想做好产品经理,有4个前提条件大家必须清楚。
1.基于兴趣
产品经理是一个非常消耗人意志力的职位,所以只有浓厚的兴趣支撑才可以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无论我们做什么,如果没有兴趣,很容易感觉枯燥,也会很轻易地放弃。
2.不要做“伸手党”
产品经理是一个主动思考型的角色,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是其他人在等着我们出方案、出原型、出需求,然后才开始执行。对于这样的主动型角色,我们要从方方面面养成一个主动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不要做“伸手党”,凡事自己去挖掘和寻找解决方案或答案。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人会越来越优秀,而普通的人却一直普通。因为优秀的人都有一个惯性般的路径依赖,基于这个路径会习惯性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知识,而普通人则会习惯性无助,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习惯性伸手,而非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我踏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当时还是RSS很流行的时期,因为浓厚的兴趣和尝新的习惯,我对互联网信息有着饥渴般的渴望,所以通过RSS订阅了很多科技类博客和各大互联网公司的UED博客,每天像吃饭一样准时阅读相关的动态和资讯。
最开始是每篇都看,如果文章中有不了解的名词或知识点,我就会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有了知识沉淀就开始通过标题和评论来吸收新知识。其实有时候某些文章的营养可能全在评论里,评论中带给我们的第三视角的观点,精彩程度往往能超越文章本身。
目前我订阅的RSS源每天有上千篇文章,能够让我不会错过任何新鲜事和营养文。虽然文章数量很多,但是经过多年的习惯养成,我已经能够从标题和摘要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并且消化它们也越来越不需要太多精力了,因为我已经养成了路径依赖般的习惯,像吃饭一样轻松。
这个习惯保证了我能够不断阅读新资讯、吸收新知识,并且养成了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的习惯,还能顺藤摸瓜地了解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我的职业转折点也是因为这个习惯,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名词,当时我做的并不是“伸手党”,而是先自己主动探索,看看自己能不能搞清楚。于是我利用搜索引擎开始挖掘这个知识的内容,顺藤摸瓜了解到了这个名词背后的相关知识,甚至挖掘了一个行业领域的用户需求,做出了一个成功的产品(现已被收购)。
对于一个领域的新人来说,在还没有掌握一些方式、方法的时候,不做“伸手党”可能会非常耗时间,特别是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但是我觉得,这更应该不做“伸手党”,而是先尝试自己探知和寻找方案,慢慢培养自己查询资料的技巧。比如在搜索引擎中查找,在Wiki、BBS、知识问答等垂直类产品中查找。
知识是单一的,但是经验是彼此相互连接的知识,是点状的知识组织成网状的解决方案。没有点状的方方面面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网状的相互关联和相关效应的经验方案。虽然主动探索会在某些情况下比较耗时间,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积累很多周边的知识点。无所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也无所谓这些知识在以后能否派上用场,或者能派上哪些用场,这些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本质上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这种思维方式,这其实是逐步培养我们逻辑思维的过程。
通常做“伸手党”的人都是不知道怎么去挖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下一章节中,我会分享一些我总结的技巧方法。
3.务实,不浮夸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加上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从业人员浮躁,无论是产品规划还是职业规划,最常见的浮躁现象就是急于求成。
产品经理是一个天性就务实的职位,就像盖房子一样,是一砖一瓦地盖起来的,不能浮夸,不能偷工减料。这一点是和程序员非常像的,程序是一行一行代码写出来的,功能实现的代码不能少一个字符,少了就会出现BUG;也不能多,太多就浮肿,容易导致程序崩溃。
4.不能做懒人
产品经理不是坐班白领,不能安排完任务之后就坐着不动了,这样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需求走样。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与团队成员沟通,及时跟进产品进度,确保产品在执行的过程中是按我们规划的需求和意图落实的。
所以在团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产品经理这样对产品有一个全局的了解。很多时候设计或技术,他们并不太清楚产品经理定义的功能和体验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不要给一个线框原型就觉得设计或技术明白了需求。所以除了在需求执行前的讲解和沟通之外,产品经理至少在需求执行的过程中保持一次中途跟进,这样可以了解产品进度,也确保产品需求的执行没有出现偏差,如果遇到偏差也可以及时调整。
做好产品经理,除了要具备以上所说的4个前提条件外,还要具备下面要说的4种心态。
1.需要工作外的努力
无论是产品还是其他工作,想要进步仅仅靠工作中的积累是不够的,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其他方式的努力。产品经理是主动思考创作类的职位,需要我们有很多综合知识,不仅要懂产品,还要懂运营、懂市场、懂营销,懂的越多对工作越有利,在产品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得越全面、越完善。
所以工作之外,我们不能懒,必须身兼数职地去接触、去学习、去积累,还要关注互联网资讯,了解产品形态,研究各类产品模式,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千变万化的互联网行业,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要关注和学习。
2.受得了委屈和挫折
很多新人可能抱着一腔热血,像打鸡血一样为公司奋斗,但是最终鸡血却洒了一地,备感挫折和委屈。这种感觉来自方方面面,比如给公司提的方案被否定,和同事沟通不顺,设计的产品功能或原型被打回重做。这个时候新人可能就会感觉到很委屈、很受挫。
作为一个职场“老人”,我告诉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是无须大惊小怪的,无论是产品工作还是其他职业的工作,受挫都是很正常的事。本身产品经理就是一个创作类职位,工作中构思的方案或功能,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观点。另外,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在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情况下,提出的方案很有可能会缺少全面的考虑,在细节或市场层面上,可能不具备可行性。也有可能提出的方案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可能新人还没有学会更好的沟通技巧,在方案宣讲的时候导致听者理解偏差。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新人还没有掌握更多经验知识,还没有能力支撑起一个论点的确立,受挫也就成了很常见的情况,然而这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方式。
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有职场经验的人转型过来的,只要是第一次做产品经理,那都是新入门。由于新入门的人在行业认知和工作经验方面都很欠缺,公司为了降低出错率,所以很多时候会让新人做一些周边杂事。比如只让新人画产品原型,这个时候新人也很容易感觉到委屈,很容易会这样抱怨:我是来做产品经理的,是策划和规划产品的,不是来画原型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作为新入门的产品经理,工作的前一两年实际上是职业投入期,也就是学习期,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积累职业知识。等我们经验丰富了之后,才是收益期,那个时候我们才有更多话语权,策划方案或者说问题的时候才能说到点子上。所以在学习期最主要的就是有没有学习的机会,至于学习机会,实际上很多时候公司已经给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3.善于挖掘性地思考
如果我们养成了挖掘性的思考习惯,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就会主动地、多角度地想问题。比如方案被否定,我们挖掘性地思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我们写得不够好,那么我们就去请教哪里不好,然后研究并完善这方面的缺点;再比如被否定是因为在沟通中没有讲清楚方案,那么我们就去研究怎么改进自己的沟通技巧。
经常见到新人抱怨在工作中没有学习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工作给了机会,只是我们没有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没有意识到。比如工作单一,只是画产品原型,如果挖掘性地思考一下,问问自己画原型是简单的工作吗?有没有难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画产品原型就是一个工匠,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画原型也是产品设计,我们设计的原型是最好的吗?原型里需要体现的比如SEO、用户体验,这些考虑进去了吗?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是符合用户习惯的吗?为什么这个按钮放在这边,而不是那边?如果放在那边可以吗?影响体验吗?这些东西我们考虑过吗?
如果我们挖掘性思考一下,就算画原型也是一个非常有学习机会的工作内容,像SEO、用户体验,这些都有专门的职位,是一门学科知识。通过画原型,可以让我们接触和实践这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吗?而且画原型十分考验产品经理的业务理解能力,因为原型是将业务需求转化为产品方案的一种方式,如果领悟错误,画出来的原型也不会正确。
无论是策划方案,还是工作或学习,我们需要放平心态,静下心来挖掘性地思考一下,换个角度去感受一下思路。
4.别想着混日子
通过上面的几个章节的介绍,大家应该很清楚产品经理的工作性质了。这是一个主动型岗位,工作内容也是探索未知的性质,所以它不是一个流水线的工作岗位,非常不适合混日子的人担任。
产品经理就像火车头,一旦你敷衍或者不动,那么火车的车厢立马能够表现出来,也就是立马会体现在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和产品层面上,所以在这个职位上就别想着混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