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方“庞贝城”
——东方“庞贝城”

就像古罗马的庞贝、南美洲的玛雅一样,古老的中国也有一个城邦,在历经繁盛之后,悄然地淹没了。这座古城有一个充满西域风情的美丽名字——尼雅,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掩盖了她宏伟的城垣,也带给了她1600年的安宁。

1901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尼雅河畔探险时,发现了一些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房屋遗址。从样式上看,有的像佛塔、佛寺和墓地;有的像场院、田地、果园、畜圈;还有的像陶窑和冶炼遗址。斯坦因马上意识到自己发现的可能是一座古城的遗址,于是开始了初步发掘。5年以后,这位探险家又来到尼雅河畔,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和发掘,并对遗址进行了测绘。斯坦因在这两次发掘中共挖出废址53处,获得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他把从这里挖掘出的文物装满12个大箱子,带回了英国。数年后,当这些封存了千年的珍贵文物作为考察成果被公布后,西方史学界震惊了,他们称这座古城为东方的“庞贝城”。当时的人们只能用“尼雅古城”或“东方庞贝城”来称呼这座遗迹。那么,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它起初的名字是什么呢?

古城的真实身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才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和发掘。从地理位置上看,尼雅古城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古尼雅河谷之中,南北蔓延25千米,东西蔓延5千米~7千米,形成一个狭长的带状格局。这里的先民信仰佛教,古城就是以佛塔为中心。在古城发现的各类遗址有70多处,当时的人们居住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的房屋里。大多数房屋都有地梁作为基础,而地梁所用的方木一般选用粗大的胡杨树,或只将圆木一面砍平,然后平铺在地面上。地梁向上的一面每隔1.5米~2.5米,就凿一个方形的榫孔,用来安装壁柱,再在壁柱上方接横梁。当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之后,再用红柳、芦苇等干枝编成篱笆墙,固定在壁柱之上,搭建成一座结实的木屋。从文字木简、建筑方式和宗教信仰上看,尼雅古城似乎和中原王朝有着一定关系,但又有着突出的非汉族特征。从地域上看,它属于两千年前西域三十六国的范围。那么,它会不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国家呢?

1959年,考古人员在这里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据鉴定,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墓中还有蓝底花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1989年,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开始有计划地对尼雅遗址进行联合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通过综合调查,人们发现尼雅遗址所在的尼雅河末端,曾经是一片绿洲,经过几千年的气候变迁,这里才被黄沙湮没。而经多数学者考证,尼雅古城就是历史上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是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一个小国,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它虽然国小,却占据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年的精绝国气候湿热、芦苇茂密,并不是一个沙漠国家,而是一片绿洲。人们在沼泽里行走,由于植物茂盛,还会经常迷路。精绝国的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官员,统治着480户,3360人,还有一支500人的军队。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投笔从戎,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反抗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维护了中央政权在西域的统治。这精绝国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然而,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史书中再也没有提及精绝国,直到斯坦因发现了它,人们才意识到它早已经消失在这瀚海沙漠中。

尼雅古城的衰亡

这个梦幻般的古代文明是如何衰亡的呢?为什么璀璨的绿洲会变成滚滚黄沙之中的死亡废墟?历史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许多人认为,精绝国之所以最终被废弃埋没在沙海之中,是因为他们一度大肆砍伐树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至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可是,也有许多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

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再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对尼雅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这次考察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考察。考古学家除了发现大量保存完好、颜色鲜明的织锦,还发现了大量写有卢文的木简函牍。

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卢虱底文”。这种文字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天巴基斯坦一带地区使用,公元l世纪,开始在中亚地区出现。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卢文也消失了。到18世纪末,卢文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这种文字为什么会出现在距离印度遥远的精绝国?人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要想解开这个问题乃至拨开尼雅古城衰亡的迷雾,需要依靠这些刻在木简上的卢文。令人庆幸的是,早在1837年,英国学者普林谢普就探明了卢文的奥秘。人们可以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来研究卢文木牍的内容。

根据对木简函牍的解读了解到,精绝国曾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的一个叫SUPIS的王国的威胁与入侵。尽管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也无法知道这个民族是如何的凶猛好战,但人们可以从木简中感到,他们带来了恐怖和死亡,一种大难临头的情绪在当时精绝国人的心中弥漫着。而精绝人正是这样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SUPIS人对我们的威胁令人十分担忧,我们要对城内的居民进行清查。”战争的信号传来,城里一片混乱,紧接着,有人带来了重要的消息:敌人就要向我们进攻了!战争爆发了,精绝人不愿坐以待毙,然而弱小的国家无法经受起猛烈的进攻:“显然,我们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后来,“敌人把马抢走了”,“他们抢走了我们的奴隶”……这也许是一个火光冲天的夜晚,这也许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今天,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的累累尸骨,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精绝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最后的一句话。

据考证,这一事件发生于东汉末年。那时候,中原的汉朝国力衰弱,长期陷入割据与战乱之中,已经无力经营西域。东汉势力撤离了西域之后,这里出现了政治真空,各国之间也开始了弱肉强食的杀伐战争。弱小的精绝国,没能在这场厮杀中幸存,最终被淹没在战火中。 Gz3BbIUugqFNaedOX5EDF0sU7fHl/8+l1Q8OzZxMf+guH+jK6SFls2HlJQIwiL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