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刻在甲骨上的神秘符号
——刻在甲骨上的神秘符号

几千年前,它们是统治者占卜祸福、驱遣百姓的工具;几千年后,它们成为治疗疑难杂症的神奇灵药。什么才是它们真正的历史使命?又是谁发现了它们,将一句句的上古诉说大白于天下?

“龙骨”上的发现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河南安阳出土,这块卜骨上面有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100多年前,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村民们在春耕挖掘土地的时候,挖出了许多骨片,发现上面刻有许多奇怪的符号。人们不知道这些符号是什么东西,却发现如果把这些骨片磨成粉末,对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于是,一些村民开始收集这样的骨片,并把它们卖到城里的药店。药店的先生从《本草纲目》里找到一条有关“龙骨”的记载:龙骨是古代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化石,能治疗健忘、疟疾等病,于是收下了这些骨片。农民们还把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拿到集市上去卖。就这样,“龙骨”很快被转卖到各地,甚至进了京城的各大药房,或成块入药,或碾成粉末,成为医治疑难杂症的奇药。对于骨片上的符号,人们没有一点兴趣,甚至觉得有些碍事。据说,当年药商在收购骨片的时候,要求要么加工成粉末,要么把上面的符号磨去。没有人知道,他们抹去的是可以证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珍贵资料——甲骨文。今天,甲骨文已经为人们所了解,然而,在那个年代,究竟是谁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很多人认为当时在清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1845~1900),山东烟台人,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谥号文敏。王家有着正统、规范、严谨的教育传统,所以王懿荣从小就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对考古学、金石文字学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他曾到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汉印、石刻、碑刻等古物,潜心考订,著述颇丰。

关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经历,还有一个故事。1899年的一天,王懿荣在北京东城锡拉胡同11号的家中感染了疟疾。医生为他开了一剂药方,里面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家人从药房抓回药来,王懿荣发现,在“龙骨”的碎片上,有一些奇怪的刻痕。他很想知道这些龙骨是从哪里得到的,就在药房老板的引见下,见到了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当初,这位商人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的时候,没有什么收获。听当地人说这里有“龙骨”,为了不白跑一趟,他就收购了12片。王懿荣看着这些骨片上的奇怪符号,推断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以高价买下了这12片甲骨。以后的岁月里,王懿荣开始在京城各大药店大量收购甲骨,还请商人帮助他四处寻找、收购。两年里,王懿荣收集的甲骨就多达1500多片。可是他的研究还没来得及深入下去,便于八国联军入侵时以身殉国。

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他究竟有没有给甲骨文做出断代呢?大多数人认同给甲骨文断代的人就是王懿荣这一说法。王汉章在《古董录》中说他“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守信也说,王懿荣是“第一个将其(即甲骨文)时代断为商代的”。王懿荣兼具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身份于一身,当他在这个偶然的机会遇见甲骨文时,他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再加上他独到、敏锐的眼光,使他有能力拨开“龙骨”的尘埃,发现甲骨文。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是天津的秀才孟定生和王襄最早发现并断代的,而且比王懿荣早一年。这个故事同样和那位姓范的古董商有关。王襄在所著的《簠室殷室》里讲述,范姓商人在天津出售古董时,曾拿着甲骨向孟定生和他讨教,孟定生推测这可能是商代的文字,请他去发现地收购。1899年秋,范姓商人把一批甲骨带到天津,想以一字一两白银的价格卖给孟定生和王襄。可是当时两人资金不足,只能收购其中一部分。而剩下的甲骨是后来才被王懿荣买走的。

◆宰丰骨

宰丰骨刻辞是一片帝乙至帝辛时期的刻辞牛骨。此片刻辞文字共两行,两行字数不等,其字体大小长短自然而然,其起、收笔,方、圆、尖皆备,竖笔收笔多为尖形,短竖笔多粗壮。起止运转非常清晰,遒美丰腴,含蓄浑厚,已有明显的书法气息,可看做商代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

王懿荣死后,刘鹗对从王懿荣那里购买的以及自己搜集的5000多片甲骨进行拓印,挑选了1058片精品,于1903年著录成《铁云藏龟》一书,共6册,以“抱残守缺斋”的名号,于1903年10月出版。这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刘鹗在自序中说:“不意二千余年后,转得目睹殷人刀笔文字,非大幸欤?”有人说这里提到的“殷人刀笔文字”是对甲骨文的最早断代。也有人说,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时,刘鹗正在北京,他俩通过仔细鉴定和研究,共同认定“龙骨”上的刻字是商代文字。这种种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甲骨文的诉说

自从甲骨文被发现后,便成为学者、古董商和外国侵略者追逐的对象。如今,出土的甲骨已经超过15万片,广泛收藏于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被发现的甲骨越来越多,对甲骨文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了。刘鹗根据从王懿荣处获得的甲骨,写成了《铁云藏龟》一书。罗振玉著有《殷墟书契》和《殷墟书契后编》,董作宾根据后来从殷墟发掘出的甲骨,撰成《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由郭沫若和胡厚宣分别担任主编和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80多年来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期、分类。全书收录甲骨约4万片,编成13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家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并出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对甲骨文的研究越来越深,对正处于文明发展萌芽阶段的商代先民的生活习惯也渐渐了解。

甲骨文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上的文字最长的有90多个,短的仅仅一两个字。在已被发现的5000多个文字中,绝大部分是象形文字。象形、指事、转注、假借、会意、形声的“六书”构字法在此时也已形成,由此可见,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

甲骨上一道道裂纹,一个个文字,向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浓郁宗教色彩的历史画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的宗教分为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商王为了管理好国家,驾驭好人民,就要树立君权神授的威严。于是设立了“巫”的官职,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每遇到战争、天时、收成、田猎,甚至个人的疾病、生育这些事,巫就在甲骨背面钻凿之后进行灼烧,根据正面裂出的一道道裂纹来定凶吉。最后把占卜的过程和卜象诉说的内容刻在甲骨上,作为卜辞,也就是今天称为甲骨文的文字。商王就根据卜辞所反映的吉凶来决定做与不做。

例如,在一块长20.5厘米、宽14厘米的牛肩胛骨上刻着:

“……贞:甲子,王大于大甲:燎六小卯九牛?

癸丑贞:甲寅,大自上甲:燎六小卯……

上甲不遘雨?

大乙不遘雨?

大丁遘雨?

兹用。

庚申贞:今来甲子,王大于大甲:燎六小卯九牛,不遘雨?

庚申贞:………

(反)

……丑贞:不……

(‘贞’、‘卯’)”(《甲骨文合集》32329正)

这片甲骨描述了商王为了祭祀先公先王,先后四次问卜的过程。第一次,大王贞问祭祀大甲是不是应该在甲子这一天举行,可否用燎牲的方法。第二次,他们又在癸丑这一天占卜了一次,贞问:“如果要祭祀自上甲以下的先公、先王,是否可以在甲寅这一天举行,并且用燎牲的方法?在祭祀上甲时不会遇到雨?在祭祀大乙时不会遇到雨?在祭祀大丁时会遇到雨?”第三次,他们在庚申这一天占卜,贞问:“在甲子日祭祀大甲的时候,大王燎牲的时候会不会遇到雨?”他们在庚申这一天又占卜了一次,卜辞残缺掉了,内容应该也是贞问对先公、先王祭祀会否下雨。从这些占卜的情景能感受到,在甲骨上占卜为商代的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着预测和行动依据。

人们根据它们身上显现出的信号,发动战争、颁布国策。也许当年统治者曾经利用过它们来驱遣百姓;也许当年的王公大臣曾经用它们来迎合大王的好恶。不管怎样,几千年后,这些“龙骨”又担负起了向后世诉说历史真相的使命。

◆商代狩猎甲骨文

河南安阳出土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是商王武丁时期一块牛胛骨记事刻辞。骨片巨大完整,正反两面共有160余字,除了有“来云自东,有虹自北”的记载以外,还记录了商王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是有关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0ROSpp/mcTmdE2Seh29aqVEmEpqn0clSuI3BUAskOItFT5kUFDBxJsZeO5CDf2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