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突然消失的文明
——突然消失的文明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的尽头,曾经摇曳着一只光彩夺目而又神秘莫测的王国之舟。虽然人们能够在战国以后的古籍中,看到这只王国之舟在挣扎中沉没的片段,却无法看清它所拥有的千年辉煌。

山海经·海内经》里有一段描写:在西南的黑水之间,有一片叫都广的地方,后稷就葬在那里。那是一个充满农业文明色彩的国度。西汉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有“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的记载。晋代文人郭璞则认为“都广之野”即是扬雄提到的“广都”。那么这传说中的“广都”究竟在哪里呢?

古国现身

川西平原东北部的广汉三星堆,位于沱江上游的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东邻龙泉山脉,西接岷山山脉南麓,属于冲积平原的二级阶地。这里水源密布,土壤肥沃,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中心。千百年来,谁也没有想到在这片土地下,竟然掩埋着距今5000年~3000年的古代蜀国的辉煌历史。1929年,人们在四川省成都市以北40千米处的月亮湾发现了玉石器。1986年春,一号、二号祭祀坑也相继出现,三星堆在沉睡了数千年之后,惊现在世人眼前。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几十年来的发现,可以还原古蜀文化的序列:月亮湾极有可能是宫殿区,三星堆区域是祭祀区,鸭子河一带可能是手工作坊区,如果把那些被老百姓叫做“梁子”的土埂看做城墙的话,古时都城的轮廓就可以勾勒出来了。

◆三星堆出土的大型人面具

这个青铜面具形体巨大,造型粗犷,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为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人面。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的这首著名的《蜀道难》,似乎道出了巴蜀文明流传的时间,但它显然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极尽文人的夸饰。如今,科学工作者在三星堆发掘出土的青铜凸目大面像、金面罩、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证明了它们跨越的时间涵盖了距今4800年~3000年的漫长岁月,而且在这1800年间,古蜀文明一直在这个地方发展,没有间断过。那么,这里的古蜀人来自哪里?他们的青铜器是否说明这个民族与中原文化有什么渊源呢?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人头铜像像

高48.5厘米,人头像为圆顶,面罩与面部结合紧密,倒八字长眉,杏核状眼,蒜头鼻,阔口,闭唇,宽方颐。长方形耳廓,饰云雷纹,耳垂穿有一孔。

根据最早的文化层堆积,可以推测出4800年前,这里逐渐形成了一支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的氏族部落群体。当时,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氏族在三星堆、月亮湾、西泉坎、大堰村等台地上定居下来,过着渔猎、农耕和制陶相结合的生活。人们自给自足,慢慢积累起一定的财富,逐渐在月亮湾台地形成聚落中心。

在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根1米多长的金权杖,上面刻着一个圆脸的人物雕像,他面带微笑,头顶“玉冠”,身份似乎极为特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权杖上刻着鱼和鹰的图案,组成一幅典型的“象形文字”,代表着这根权杖的主人——鱼凫王。他为什么叫鱼凫王?他所统治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鱼凫王国的盛衰

根据考古学家推测,距今4000年~3600年,当中原地区进入奴隶制国家时期,建立夏代的同时,这里也进入到早期蜀文化时期。当时川西平原水泽广阔,从岷山等地迁徙到这里的蜀人与土著人融合,既会在平原地区耕种,也会驯养鱼凫捕鱼。这些蜀人以鱼凫为图腾,被称为“鱼凫氏”。

随着财富的积累,古蜀人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当中原进入商代早期的时候,川西平原也进入了奴隶社会。鱼凫部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以月亮湾古城堡为中心,扩建起三星堆城市。根据出土的有龙的神树、大立人像以及双手反缚砍头的人牲石像,可以想象出古蜀人开始进行祖神崇拜等宗教仪式。伴随着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古蜀王国的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机器已经形成。

从三星堆晚期地层出土的密集的房址和大量精美的文物来推断,距今3600年~3200年,是三星堆古蜀王国最繁盛的时期。古蜀国人口众多,国力强盛,青铜冶炼和黄金制作工艺十分发达,逐渐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文明中心。蜀王成为西南夷各地族群的领袖。出土的大青铜人像代表着蜀王,小青铜人像则代表着西南夷各地方族群之长。

当中原的朝代更迭进入到商末周初时期,三星堆的巴蜀文明也日渐衰颓。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动,使得三星堆近4平方千米的古城突然变成废墟。有人认为三星堆古城毁于特大洪灾;也有人认为和蜀国内部政治更迭、开明氏取代杜宇氏有关。古蜀国都废弃的真实原因至今没有定论,神秘消失的古蜀人又去了哪里呢?

金沙遗址

三星堆都城废弃后,古蜀国的都邑到底迁至何处?这个问题似乎必须要由文字记载来回答。然而文明辉煌的古蜀人和现代人开了个玩笑,他们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

2001年2月,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当地工人在开挖工地时偶然发现了金沙遗址。这里出土了1200多件珍贵的金器、玉器、石器、青铜器和象牙制品。考古界称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蜀文化发掘工作中的又一重要发现。

目前确认的金沙遗址的规模已超过4平方千米,在这个范围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不相连属的居住区、墓地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心。这里出土了两件商代石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石磬。石磬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而这两件石磬的发现,表明这里的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可能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礼乐制度,演奏规模也非常庞大。在一枚人像图案的玉璋上,刻着四个对称的人像,他们肩扛象牙,跪坐着,好像在进行祭祀活动。从出土的这些用于祭祀的礼器分析,这不是一般性的遗址,只有古蜀的都邑才配得上,而这些礼器的造型也与三星堆的风格颇为接近。有人认为,这里是商周时期巴蜀文明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许是古蜀人建的另一个都城。

如果这里真的是古蜀国都,它和三星堆是否存在先后继承的关系呢?有的学者认为,金沙只是与三星堆同时存在的古蜀人的次级城市,这里并不是古蜀人在三星堆衰亡之后迁徙至此所建立的国都,而是三星堆文化在金沙地区的延续。当古蜀王国的国都三星堆在商周之际衰亡后,金沙政体仍然在延续着三星堆鱼凫氏文化的余脉。但为时不长,杜宇氏彻底灭亡了鱼凫氏,西周以后金沙遗址中三星堆文化内涵的消失,展现的正是鱼凫王朝与杜宇王朝更迭的景象。

船棺墓葬

2000年7月,在成都市商业街发现了战国早期的蜀王墓葬。墓葬里有大大小小的船形棺木,被称为船棺。据考证,制作船棺要先把一根整木的纵面锯去约1/3,雕凿成独木舟的形状,再把尸体和随葬品装殓在里面。这里最大的一口船棺长18.8米,是用直径达1.5米左右、生长了上千年的楠木制成。这种独特的船棺最早是在1954年被发现的。那么,蜀国人是从何时开始选择船棺作为葬俗形式的呢?

考古学家认为,春秋中叶以后,巴蜀文明在经历了三星堆和金沙的辉煌后,开始衰落,直到进入战国时期,开明王朝定都成都,巴蜀文明才恢复繁荣。这一时期的巴蜀文明,青铜文化重新兴盛,并且完善了文字制度和社会制度。船棺墓葬就流行于这一时期。而到了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之后,船棺墓葬的形式也不复存在了,这在时间上是与古蜀王国的灭亡相伴随的。

古蜀国的灭亡

◆三星堆戴冠饰簪人头像

关于古蜀国的灭亡,当从蜀人与楚人的关系说起。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宗教上,蜀和楚都密不可分,这就得出了“得蜀则得楚”的结论。据《史记》记载,秦国曾派李冰在蜀治水,李冰于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凿离堆,疏通岷江,在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火烧蜀王兵阑(今江中大石滩)。今人推断,李冰来到蜀地,除了治水以外,还有观察战略位置的目的。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古蜀国开明王朝的末代蜀王,在带兵北伐遭遇失败后,仓皇遁走至武阳,后为秦军所害。古蜀国从此消失。

没有留下文字,却留下了几千年的疑问。巴蜀文明神秘的面纱虽然已被慢慢掀起,但人们还是没能完全看透它。 98YBKM3+QctZn0ojV5yCdNX9NBhffZL5dJllEvA42wjtX8EY+HcT+7cJSEAbZy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