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希特勒比萨达姆“高明”。

七十年前,当他的末日来临的时候,希特勒选择的不是东躲西藏与屈辱投降,而是在帝国首都柏林就地自杀。这样,他不仅逃脱了人世正义的惩罚,而且拯救了自己身后的“光辉形象”。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一个蓬头垢面、可怜巴巴的“脏老头”样,而是一个“完美无损”的人世邪恶的经典象征。在历史现实中,希特勒被征服了;但他那邪恶的思想与精神却像幽灵一样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任意翱翔。

要征服希特勒的幽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虽然被打败了、消灭了,但他毕竟曾经节节胜利、所向披靡,这使得他的失败与消失显得有点“偶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后人看到的他的最后镜头是在1945年4月20日,即在他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接见为他卖命的德国孩子的场景,虽然已经灰头土脸,但仍然令人毛骨悚然。而他十天后在柏林帝国总理府十米深的地下室的自杀,没有被镜头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人们在相关历史纪录片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希特勒。在那里,他仍然在咆哮着、得意着、凯旋着;德国人仍然在为他欢呼着、战斗着。希特勒似乎还“活着”。与此相比,他最终的失败与自杀的事实只是一条抽象的,似乎可以被忽略的信息。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思想受到了大力讨伐,他的滔天罪行受到了彻底的揭露与谴责。但正因为他失败与消失了,他已经不能为其思想与行为进行辩护。正如针对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的判决,只有在一个公正法律与审判程序之内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对希特勒的思想与罪行的评判,也只有在坚持公正与逻辑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在这里,为希特勒作“辩护”的不是对他的赞成、宽容或同情,而是我们思想中的公正与逻辑意识。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不扭曲我们日常的公正与逻辑意识的前提下,颠覆希特勒的思想建筑、动摇他的道德基点的时候,我们才能为针对希特勒所作出的严厉评判感到心安理得,才能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征服了希特勒的幽灵。

能做到这一点的历史著作屈指可数。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有关希特勒的读物,或属于“远距离扫射”,或属于“近距离感染”。前者对希特勒的打击效果犹如向银幕上的希特勒开枪,而后者则已经被希特勒的幽灵所迷惑与俘虏。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解读希特勒》则是一部敢于接近希特勒的幽灵,而又不被它所俘虏,以平和的心态、依据公正的标准、凭借丰富的知识与严密的逻辑征服希特勒幽灵的力作,是一面让这一“魔鬼”原形毕露的“照妖镜”。 HuaXN2tI/F3e+PEdwCLDLJuB074qCQtCzCBlBvN8u7BHDsG/vDm6xdeAucVEoc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