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5 结论和展望

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一些特殊性: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剩、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银行的预算软约束特征、国有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信贷指标作为控制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和直接,在我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政府通过信贷指标的规模控制和结构分配,比较容易实现自己调控经济的意图,所以政府仍然倾向于使用信贷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但是,信贷指标的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数量化、行政干预色彩浓厚的货币政策工具,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而且与价格型工具相比,数量型工具不够灵活,因此,发达国家纷纷放弃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所以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应该逐步创造有利于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逐步放弃信贷指标的使用,真正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指标控制,代之以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多种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参考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银行体系贷款供给的决定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研究,2003(8)

黄金老。离不开的贷款限额控制。中国金融,2003

李扬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吴晓灵主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升业。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周正庆。中国货币政策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Kornai,Janos,1979:“Ource-constrained versus Demand-constrained Systems”, Econo metrica ,1979,47,pp.801 919. 5TjGYDAZZaZK+IxgTSnMBcum2Fhv+O6/bBhRlGD4g5vg71OcAnDGKo63ApJ45e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