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3 信贷指标可能产生的问题

6.3.1 信贷指标造成的效率损失

虽然信贷指标在中国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造成的效率损失也值得关注。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利率是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会形成均衡利率,利率反映了资金供求状况和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而信贷指标则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设定了低于均衡水平的利率。这造成了效率损失,它可以由图6—1来说明。均衡的利率为 i * ,均衡信贷量为 Q * ,由于中央银行确定了新增信贷规模为 Q′ ,管制利率水平为 i′ ,所以借款人和贷款人作为一个整体福利损失为三角形 ABO 的面积。 [1] 不止于此,由于信贷指标分配过程的行政化以及借款人的预算软约束,结果许多按照商业化贷款原则无法得到贷款的企业和项目也能获得贷款,这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率(资源配置)损失。

图6—1 信贷指标的效率损失

信贷指标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损害了银行贷款决策的效率。中央银行的本质功能是宏观层面上保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和稳定:保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供应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保持物价稳定以及防止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的本质功能则是微观层面上优化资源配置,就是将盈余部门的资金转移到赤字部门,即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具体体现在三方面: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提供流动性。信贷指标作为一种行政化的控制方式,由政府决定了贷款的对象和数量,妨碍了商业银行本质功能的发挥,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除了效率损失外,信贷指标作为一种数量化的控制工具,可操作性和效果也越来越差。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和中介目标都是数量型指标:货币供应量或信贷量。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日渐松散,可控性也越来越差。因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放弃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这些数量型指标,转而采用利率等价格型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中间指标。

6.3.2 信贷指标无法真正做到硬约束

信贷指标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在于,信贷指标很容易被突破,无法做到真正的硬性约束。由于信贷指标是由政府决定的,很难保证信贷指标正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么不足,要么过量,在执行过程中信贷指标总是不断地被调整。而且,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银行本质上都是由政府控制,政府经常为国有企业申请贷款而向银行施加压力,因此,国有控股银行无须为不良贷款和经营的低效率负责,资金短缺时可向中央银行融资。中央银行由于隶属于政府而独立性不足,很难抵制政府的压力,只能不断地满足专业银行追加贷款的需求,货币发行不断增加,这种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典型的情形是:在政府支持下,国有企业向本地区的国有银行的基层行提出贷款需要,基层银行经常突破信贷指标,国有银行的基层行又层层向上级行乃至总行提出增加信贷指标的要求,迫使总行增加额度甚至资金,各国有银行总行最后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张信贷规模。

另外,由于时间不一致的问题,信贷指标很容易引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政府年初下发信贷指标后,受到银行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部门和项目会优先得到贷款,而将资金缺口留给中央政府支持的项目。在贷款指标用完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只能追加信贷指标保证自身项目的资金供给。这也是“倒逼机制”的另一种形式。信贷指标往往造成银行为了抢占指标,会倾向于尽快、尽早放出贷款;而到了年末,信贷额度往往已被用完。这就造成了两种可能:年初一些还贷能力不强的企业由于银行急于发放贷款而从中受益得到贷款,这增加了银行业整体出现不良贷款的风险;年末一些有实力的或急需贷款的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时银行却已没有额度,贷不到钱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要么银行被企业公关“倒逼”,要么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最后,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种种方式突破信贷指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和信托公司开展银信合作,银行采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模式,将信贷变成信托贷款发放给客户,将信贷资产转到表外,这类贷款不受信贷指标的控制。如果将来有信贷指标,便立即终止理财计划,重新由银行来向客户放贷,如果产品到期时还是没有信贷额度,就再发一个理财产品去替代前一个理财产品。

[1] i * i′DB代表的面积虽然是借款人的福利增加,却是贷款人的福利损失,所以从社会整体而言互相抵消了。 rAYZZYiV5kWfnXVTeXTErCgp+cOhf/VOr/bprmdAkHUTsU4KYRzKBuHvddHrQ34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