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1 信贷指标是什么?

信贷指标实质上是指信贷规模指标,也称作是贷款限额控制或信贷规模控制。具体而言,是指中央银行在年初确定的允许商业银行当年可发放的信贷新增规模的上限,然后将这个上限所确定的信贷规模以信贷指标形式分解到各个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当年发放的信贷总量不能超过分配到的信贷指标。信贷指标是一种指令性计划,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得突破。但是,由于信贷指标是年初由计划确定,经济形势的变化令当初确定的信贷指标不合时宜,所以,中央银行事后也经常调整信贷指标,或者在倒逼机制作用下中央银行不得不追加信贷指标。

信贷指标本质上看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行政权力严格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达到宏观上控制货币总量(社会总需求)、微观上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政府通过下达信贷指标,不仅能控制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总量,而且能具体规定分行业、分地区的信贷指标,并通过信贷指标管理能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信贷指标常常伴随着利率管制,在信贷指标管理体制下获得贷款的企业实际上获得了低成本的资金,体现了政府对行业和地区的信贷支持。所以,信贷指标不仅仅是一个总量控制指标,更是一个结构控制指标。

信贷指标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总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管理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指标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如年末)信贷总量,也就是信贷总规模的存量指标;信贷指标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某个时期内新增信贷量,即某个时期的流量指标。通常所指的信贷指标都是后一种含义。

信贷指标是一种数量化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行政化控制色彩。在社会主义国家或一些发展中国家,银行和企业是国有的或由政府控制,市场机制和金融体系不是很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并不存在,政府通过数量化、行政性的信贷指标能够较好地实现管理总需求、控制总信贷量的目的。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信贷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上限进行规定。

欧洲一些国家也曾普遍把控制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即使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长期实行信贷指标管理。法国直到1981年、英国和韩国直到1982年、日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直到1983年,都在实行贷款限额控制(周正庆,1994)。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信贷指标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许多国家逐步放弃了信贷指标这种信贷资金管理方式,转而采用了市场化的、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是以直接和行政信贷指标管理为典型特征。改革开放后,信贷指标曾经既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将信贷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即正式宣布取消信贷指标,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

但是,为了抑制2007年出现的宏观经济过热苗头以及资产价格泡沫,2007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动用“信贷指标”这种信贷规模控制手段。2007年以后的宏观调控中,最有效、最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仍然是信贷指标,即对金融体系的年度新增贷款总量实行控制。所以,信贷指标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M8OYgrDUFKA4bUbihRIN1JCGvIjEH5Fz33vce1j1ghGrvHnbPcE/lHYQUvUgj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