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5 综合平衡思想的理论意义

“三平理论”反映了我国理论界对宏观均衡境界的探索,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宏观平衡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对经济运行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三平理论”以及其后发展而来的“四平理论”所揭示的财政与银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外汇收支与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对此,黄达(1999)极其深刻地指出,对于“平衡”要理解为运动中的协调、均衡,对“综合平衡”的理解要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把“平衡”和“综合平衡”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方法,而且要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综合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同样应该是对客观经济过程的理论概括。

5.5.1 财政收支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三平”中的关键被认为是财政收支平衡,这其中虽说有着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基于计划的需要重视财政部门的原因,但是就客观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金运行领域,财政收支依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货币供给机制必然要联系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平衡与失衡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深刻的影响,财政平衡的理念对于货币供求均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马国川(2009)《共和国部长访谈录》中项怀诚曾就其财政平衡思想做过这样的阐述:

马国川:您做了近五十年的财政工作,能否总结一下你的理财思想?

……

项怀诚:财政平衡好,还是不平衡好?现在虽然还没有人说不平衡好,但是有连续几十年的赤字,而且还有理论根据,说西方国家就是这么搞的呀,美国不是一直在搞赤字财政吗?我觉得财政还是坚持平衡思想,所谓坚持平衡,并不是说每年一定要追求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允许不平衡,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财政的思想上就是不平衡,财政预算不必平衡,就危险了。奥巴马虽然提出了18000亿美元的赤字,但是他已经制定了几年之内减少赤字的措施。所以财政的理财思想还是要坚持平衡的观念,并不是说绝对的平衡,但是思想应该是平衡的观念,是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发展观念。只有平衡的发展理念才是持续的发展理念。

财政收支平衡是达成货币供求均衡的理想条件,当然,财政收支不能为自身平衡而平衡,财政收支要服务于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经济运行的实践中,财政收支出现差额、赤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财政赤字的不同弥补方式就决定了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程度。SargentandWallace(1981)指出,若赤字是持续性的,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引发通货膨胀。Haan and Zelhorst(1990)认为,在财政占优的体制中,货币当局迫于政府压力为赤字融资,央行的货币供给是财政政策的函数,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央行的非独立性和征税机制的不完善,政府更倾向于用货币创造来为其赤字融资。Thoma(1994)的研究表明,即使央行足够独立,赤字支出也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利率、物价等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Turnovsky(1995)则指出当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间非一致问题时,由于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存在,债务利息的实际价值减少,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增加,政府有利用铸币税为其赤字融资的激励。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货币供求均衡的一个重要侧面,为宏观决策部门所高度关注。

5.5.2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平”的核心是要通过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平衡实现资金运动与物资供应的相互协调、适应。从理论意义上看,其实质是在宏观经济层面追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问题。希克斯(1937)利用IS-LM模型搭建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其实质也是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从而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给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黄达(2003)创造性地提出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关系的简图(参见图5—1),并总结得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者偏小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者偏小的总需求;总需求偏大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是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总需求偏小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的偏大或者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者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于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对应的,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市场均衡也有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学者以“三平理论”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中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之间的平衡关系,尽管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方式与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其思想实质是相通的。

图5—1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其中: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

资料来源:黄达:《货币银行学》,31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5.3 外汇收支对内部均衡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平理论”强调了外汇收支平衡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我国经济平衡发展而言无疑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来说,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对该国经济的运行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在经济全球化为该国经济提供了许多封闭条件下不具备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冲击。

传统的IS-LM模型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要增加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两个基本的开放性因素,因此,将把国际收支平衡线BP加到封闭经济的ISLM模型中,由此得到开放经济条件下IS-LM-BP模型。利用该模型结合不同的汇率制度、利率制度以及资本开放程度,可以得出相应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国际收支调节货币理论则强调了国际收支盈余与赤字将会诱导货币存量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在短期内将影响经济行为(陈岱孙、厉以宁,1991,p.402)。米德突破了前人研究国际收支只局限于贸易项目或者经常项目的不足,把国际收支平衡理论扩展到包括国际资本运动的总平衡(戴金平,2000,p.44);并且综合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新古典理论,建立了经济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之间的模型,分析了一国要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的政策组合和国际经济合作问题。

在运用政策搭配以实现内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尔提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配合最有影响。蒙代尔(1963)认为,由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协调国内均衡、国外均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政府应当以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问题,以货币政策来调控外部均衡问题。斯旺以支出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搭配来讨论政府对内外均衡的政策协调(王广谦,2003,p.306)。斯旺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减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水平,本国货币实际汇率的升贬值可以明显地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斯旺主张采用支出增减型政策对付国内均衡问题,而外部均衡的任务则应交给支出转换型的汇率政策。蒙代尔和斯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主张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等因素都可能产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只侧重于解决国内宏观经济均衡问题的宏观调控模式必然受到开放经济下经济运行方式的冲击,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要致力于实现国内经济的平衡与稳定,还要考虑到外部均衡的需要,这也是综合平衡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陈共。财政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陈云。陈云文选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戴金平。国际金融前沿发展: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

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黄挹卿,王传纶。中国国库业务全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葛致达。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综合平衡问题。经济研究,1963(10)

梁文森。关于财政、信贷、物资平衡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1961(10)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北京:三联书店,2009

马寅初。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许毅。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新中国外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评论:进展与述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王珏。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1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魏国雄。对“三平”理论的一点新认识。财贸经济,1986(1)

周升业,侯梦蟾。信贷收支差额问题。光明日报,19630826

周升业。对外开放下的金融运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曾康霖。三平理论需要丰富与发展。重庆金融研究,1986(1)

Haan,J.de and D.Zelhorst(1990),“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ficits on Money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9,pp.455 469.

R.Mundell,“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CanadianJournal of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29,1963,pp.475 485

Sargent,T.J.and N.Wallace(1981).“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5(3),pp.1 17.

Thoma,M.A.(1994),“Sub Sample Instability and Asymmetries in Money-income Causality”, Journalof Econometrics ,64,pp.279 306.

Turnovsky,S.,1995. Methods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 .Cambridge,MA:MIT Press. etQe3dWnJ80KdrgmiUzewGkKHc1khzPdrSUoNNmtgJAixlnHcifim3q7jAsyAg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