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3 综合平衡的基本内容

计划经济体制下,综合平衡思想是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论指导,也是制定实施各种计划的重要方针,在宏观决策中起过积极作用,也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是我国学者对金融理论的一种贡献。综合平衡思想从“三平理论”发展到“四平理论”说明人们开始将国际经济因素对国内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纳入到宏观经济平衡的分析视野之中,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三平”仍然是“四平”中的关键与核心。

5.3.1 财政收支平衡是关键

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国家财政当年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应实现收略大于支的状态,即实现财政收支的年度平衡。在“三平”之中,财政收支平衡被认为是“关键”。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绝大比重,因此,财政收支情况对于全社会的资金流通与货币供给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收支平衡了,就不会因为财政赤字而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为信贷收支平衡提供前提;同时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进而导致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在当时统收统支的银行资金管理体制之下,银行资金来源狭窄,存款规模小,一般如果贷款需要大于信贷资金来源,要靠财政给予支持,或者动用财政结余,或者专拨信贷基金。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收支平衡要求财政部门不仅从财政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还必须要考虑信贷收支平衡状态,即在信贷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去实现平衡时,以财政增拨信贷资金去支持信贷平衡之后,仍然维持和实现财政平衡。否则尽管财政收支本身平衡了,信贷收支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仍是不平衡的。因此,财政收支平衡是“三平”的主导因素,它通过制约三大平衡而制约国民经济全局,成为“三平”之中的关键。

5.3.2 信贷收支平衡是综合反映

周升业,侯梦蟾(1963)指出所谓信贷收支不平衡并不是直接表现在信贷资金来源和放款之间在账面上的差额,是放款和正常的信用性资金来源之间的差额。信贷收支不平衡的实质归根到底是物资供求不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在“三平”之中被认为是“综合反映”。依当时情况来看,银行只不过是财政的一个出纳部门,活动范围较小,仅对国营企业所需要的临时性、季节性的超定额流动资金发放贷款。同时由于统收统支,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于财政性存款,可供银行吸收的社会闲散货币资金很少,这样银行信贷收支出现差额,如果财政资金拮据不能及时拨足或财政出现赤字,只有向流通中投放没有物资保证的货币来解决,这就会引起物资供需的不平衡,因此,信贷收支平衡是财政收支、物资供应平衡的“综合反映”。由于信贷差额的实质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从而解决的途径就是使过多的货币不要支出。由于个人和企业手中的货币是满足个人消费与正常生产过程之所需,不能强制不支出,过多的货币最终只能通过控制国家财政收支来解决。因此,就有了“信贷有差额,财政来平衡”的说法。因为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之间永远是相等的,信贷收支不像财政收支那样通过差额即可看出平衡与否,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信贷收支乃至货币供求平衡缺乏全面的认识,而近似地将现金发行增加量作为度量信贷收支平衡与否的关键指标,即信贷差额=贷款-存款=现金发行。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原因在于首先现金增发不能全面反映信贷收支不平衡而导致的货币供给过多或者过少的问题,因为现金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大量的存款货币增加不能通过现金增发体现出来;其次,现金增发不都是货币量过多的表现,因为经济增长本身客观上也需要现金增发予以满足。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其实是追求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计划经济时期,货币供给的调节主要是依靠综合信贷计划的直接调整,当时还没有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的概念。因此,才将货币供求平衡以信贷收支平衡加以替代,这样观察更直接、更具有可操作性。

5.3.3 物资供求平衡是基础

物资供求平衡是指商品供求平衡,在“三平”之中被认为是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对物资供求的分配主要采取实物分配的方式,其供需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取得了物资分配指标,就不难获得相应的货币资金,不论是来自财政的拨款,还是来自银行的贷款。而我们的财政预算和信贷计划也是大体根据这种物资分配计划来安排的,只要物资供需平衡了,那么财政、信贷的平衡也就有基础了。黄达(1999)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国营商业保持必要的库存是市场均衡的条件,而货币供给的一部分以财政结余的形式变成暂不流通的货币又是保持商业库存的条件。广义的物资供求应该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两方面的物资供求,但是当时生产资料不被看做是商品,因此,物资供求平衡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物资的供应主要由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等部门的生产状况决定,物资的需求则是由财政、银行部门的资金供应所形成的一定时期的现实购买力所体现。所以,物资供求平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和地区的平衡,其中,总量平衡占首要地位。

5.3.4 外汇收支平衡是补充

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收支大幅度增长,外汇收支活动及其平衡状况直接影响着财政和信贷各自的平衡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财政信贷必须考虑到外汇收支对它们的影响,并对外汇收支加以财力支持之后,实现自身的统一平衡,1985年外汇收支平衡概念被引入宏观平衡分析之中。由于外汇收支对于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影响,外汇可以成为调节国内宏观经济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在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中起着财政、信贷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应统筹安排外汇收支和进出口贸易,防止过多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过大的外汇储备出现,避免不顾国内市场的供应能力过度出口商品的现象出现,以免造成国内严重的钱多物少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国内市场过分紧张时,或经济体制、价格体系等改革需要一个较宽松的环境时,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进口部分物资以缓和国内市场的压力。由于财政、信贷和外汇的收支活动以货币形式进行,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背景下,它的收入与支出都反映并引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因此还必须使财政、信贷、外汇活动所引起的货币收支与物资供求平衡。既要防止有钱无物的货币过多现象,也要防止有物无钱的物资积压现象的出现。

从总体上看,“四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在总量上的综合平衡,这就是财政、信贷、外汇活动所形成的货币购买力总额,应与物资供应总量达到平衡;二是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在构成上的综合平衡,这就是财政、信贷、外汇活动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各自的货币需求,必须与它们的实物供应量相一致。 X1tjp/KdZa7mBiFWK0CdUpIeUpLzJs484wjvJqakWFDAW4nJaTPj2Y+OPinbp+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