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4 综合平衡理论的现实意义

王丙乾(2009,p.133)在《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一书中强调:“坚持综合平衡是基本的理财思想。”他认为,坚持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的事实更加证明了综合平衡的重要性。“大跃进”时期背离了综合平衡,经济发展就失败了,经济调整时期执行了综合平衡,经济就开始好转。过去出现的多次失误和比例关系的失调,就在于违背了综合平衡的原则。综合平衡理论来自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综合平衡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三大平衡”中的财政收支平衡,是国家财政所集中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同分配使用的部分国民收入之间的平衡;信贷平衡,则是银行动员资金和分配使用资金的平衡。财政、信贷的平衡反映的是财力的平衡关系,它既要求在总量上平衡,又要求在结构上保持平衡。财政、信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是信贷平衡的前提,信贷平衡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反映。而实现财政、信贷综合平衡是物资供需平衡的重要条件。因为由财政、信贷形成的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物资供应量是一个常数或变动不大,因此财政支出量和信贷投放量是综合平衡的关键。如果支出和投放量过小,就会降低生产速度,如果支出和投放量过大,又会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引起价格的上涨和社会购买力的下降。由此可见,做好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王丙乾,2009,pp.133 134)。

财政和银行是国民经济中的两个重要的综合部门,财政和信贷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杠杆。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财政投资的多少,而国家财政投资能力的大小则由生产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是,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国家财政投资依然占很高比重,且财政政策的作用始终制约着各种投资的数量和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同志关于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的精髓仍然是适用的(俞天一,1992)。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反映和控制货币流通的关键环节(黄达,2009,p.59)。信贷收支平衡从根本上说是个货币流通问题,财政收支平衡其目标也是稳定货币流通与协调市场供求。因而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的稳定以及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协调,这是再生产过程得以顺畅进行和国民经济基本比例关系得以顺畅实现的关键性条件(黄达,2009,p.192)。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中,综合平衡理论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重温1957年1月陈云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中的重要论点,对我们现今的政策和措施选择依然有所启发。当时陈云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李成瑞,1991):(1)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2)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原材料的供应,必须有分配的顺序。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保证生活必需品生产的需要,其次保证必需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要先生产,后基建,要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应该看到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钞票有多少,而决定于原材料有多少。(3)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4)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但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5)要注意农业对经济建设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我国农业经济比重大,农业生产与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农业歉收,会影响第二年的财政收入、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陈云还指出,要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出发,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否则,必然会造成不平衡的混乱状态。他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煤、电、运输等工业和一般工业的投资比例,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投资比例,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例,大厂和小厂、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的比例关系,建设中的“骨头”(生产性建设)和“肉”(与之配套的生活设施)的比例关系,等等。陈云同志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一定要稳当。他说:“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需注意这点”(陈云,2005)。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有很大不同,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重点、宏观调控方式、方法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综合平衡理论依然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有所启发。

(1)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科学把握财政支出规模和信贷规模,以及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科学有效地控制资金总量,科学调控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运行。在各项投资增加、信贷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力度和节奏,防止“通胀”应当是政策组合中充分考虑的问题。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未来,远近结合,应当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在我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采取了扩大投资、扩大信贷规模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政策的负面影响,能够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适当调整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在财政赤字增加、债务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需要科学考虑国力的承受能力,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的财政风险,以及如何化解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

(3)经济增长中注重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结构优化的增长才是持续稳定的增长,统筹协调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科学化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引导应当成为政府政策的长期关注点。

(4)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购买力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只不过现在的矛盾与当时的矛盾不同,当前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当前促进居民消费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现行政策的“挤出效应”,防止一些不当的投资影响消费。过去的矛盾是消费品供应不足,需求过旺,而现在的矛盾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居民收入不足,而导致消费不足;也由于消费品结构不合理,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形成;也由于某些方面的不合理,如住房问题等抑制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因此,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合理引导和调节居民消费规模与消费结构,引导消费市场的形成,形成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持续有效的拉动力。

(5)发展农业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格局和经济形势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地位是任何时候都没有变化的,发展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农”问题是我国近些年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需要将“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位置来抓,需要持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使“三农”事业有一个大发展。

参考文献

常青。试论陈云的经济平衡思想。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1)

陈云。陈云文集.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黄达。黄达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李成瑞。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锐利思想武器。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李成瑞。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李海。“三大平衡”思想的历史发展。财政研究,1991(8)

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刘凤歧。陈云经济思想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彭学涛。李先念财政思想简论。社会科学动态,1999(7)

戎子和。陈云领导财经工作回忆。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宋新中。当代中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王丙乾。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王杰。陈云的综合平衡探讨。兰州大学学报,1999(3)

项怀诚。中国财政五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当代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俞天一。重论财政、金融必须协调配合。金融科学,1992(1)

张建,王建。陈云经济发展观初探。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李先念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kmQGrVf5Hn8W5HozCNC/Iuq9jM7e+biBS8BqzL9T43JxNULpGWFNS4A5Ls7ipJ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