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藩镇的类型分析

安史之乱以后,直到黄巢大起义爆发以前,唐代藩镇——道,稳定在四五十个。这些藩镇与唐王朝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可分成如下四种类型。

一是割据型。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一小部分及于河南部分地区),其代表则是魏、镇、幽三镇。这里的藩帅不由中央任命而由本镇拥立,赋税不上供中央而由将士瓜分。代、德、宪、穆诸朝,朝廷曾数兴讨伐之师,无不以屈辱容忍而告终。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统计,广德元年(763)到乾符元年(874)所发生的171起藩镇动乱中,有65起发生在这类藩镇中,约占38%。

二是防遏型。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以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成、河东等为代表。这一带是安史之乱期间厮杀最激烈的战场,这些藩镇一般也由战争期间临时设置的军镇分合变化而来。它们的特点:一是平时常宿数十万重兵,“严备常若有敌” ,是重兵驻扎之地;二是这里的赋税基本上是当道自供,所谓“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 。这种情况使中原诸镇既是唐后期收功弭乱的重要力量,又是乱兵频生的是非之地。中原诸镇的动乱凡52起,占总数的30.4%,仅次于河朔而居第二位,但它们并非割据藩镇。在讨伐战争中出现的藩帅如刘玄佐、韩弘、王智兴等,虽然时或不听调遣,却仍不失为朝廷制遏骄叛的屏障,他们“镇定一方,居强寇之间”,割据藩镇“皆惮之” 。所以柳宗元中肯地说:“将骄卒暴,则近忧且至,非所以和众而乂民也;将诛卒削,则外虞实生,非所以捍城而固圉也。”

三是御边型。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其中尤以西北地区最为典型。唐代京西、京北地区本来是朔方军的天下,德宗时朔方军被肢解,神策军的势力控制了这一地区,从而巩固了关中的军事地位。重兵驻扎和仰赖度支供馈是这类藩镇的两大特点。西北地区的兵力集结一般在20万人以上,“除所在营田税亩自供之外,仰给于度支者尚八九万人” 。在边疆藩镇的42起动乱中,有29起就是由于衣粮欠缺和“债帅”贪黩而引起的。

四是财源型。这主要在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有浙东、浙西、淮南、福建、江西等八道。它们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安史之乱前的采访使,只是管地较小。其特点:一是兵力寡弱,二是财富丰赡。所以它们是唐王朝的“赋税之地,与关右诸镇(西北边疆)及河南(中原镇)河北(河朔镇)有重兵处体例不同” 。黄巢起义爆发以前,东南诸道动乱仅12起,不到这时期全部藩镇动乱的7%。所以史称“天下方镇,东南最宁”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后期近50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朔型藩镇,宪宗以后,基本上只有河北三镇而已,其余中原、边疆、东南藩镇都是不割据的。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从武力上巩固关中,而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作用。这样,河朔镇与中原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镇与边疆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镇、东南镇与中原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并从而维系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一百多年。 v1HUMNFvQ4l5QPM7nFt3PgH4ozryGS1HjXj7Ccfbz+uvih6RBgZ1l+3/Qgx9au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