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唐代后期影响藩镇格局的诸因素

我们简略地剖析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指出它们对河朔藩镇割据和天下藩镇林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对于进一步认识整个唐代藩镇形势的发展也有作用。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诸种因素或矛盾,在尔后的藩镇割据和动乱的历史上,仍在发生影响。

德宗初年,朝廷文臣、武将和宦官的明争暗斗,仍不减当年,德宗在各方面寻求依恃,以至“不知所倚仗矣” 。兴元以后,德宗“颇忌宿将握兵多者” ,又与宦官站在一边。“自燕盗已来,惟朔方多军功,内以遏不轨,外以拓胡虏” 的朔方军,在德宗即位初便肢解为三 ,宦官控制的神策军逐渐取而代之,控制了整个京西京北。西北藩镇与神策军无论在政治隶属关系上,还是在经济关系上,都有很深的矛盾。元和十四年(819)邠宁李光颜率兵赴敌,“邠师喧然曰:‘人给五十千而不识战阵,彼何人也!常额衣资不得而前蹈白刃,此何人也!’愤声恟恟不可遏” ,搞得“京师恟惧” 。可见形势之严重!德宗初年的李怀光之叛,陈寅恪先生指出:“神策军与朔方军廪赐之不均要为此大事变之一主因。” 可谓一针见血。

边疆形势对藩镇割据的影响亦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由于西北地区经常需要重师镇守,既从财力上影响到本已十分拮据的唐廷财政,又严重地牵制了唐朝大量军队包括中原防秋兵、西北藩镇兵和中央神策军三方面的兵力。因此,唐廷对藩镇的战争,常常要顾及西北的形势。元和时议讨王承宗,李绛所持的反对理由就是:万一“兵连祸结,财尽力竭,西戎、北狄乘间窥窬,其为忧患可胜道哉”。 建中初,德宗为“内靖方镇” 而主动与吐蕃结盟通好,才得以征调西北军队东征 。贞元(785—805)后,西北形势又趋严重,故朝廷不敢对骄藩采取强硬方针。元和时大力讨伐叛镇,即因西北战事稍暇,吐蕃“遣使朝贡不绝” 。自元和十三年(818)以后,迄于长庆(821—824)初,吐蕃又频岁入寇 ,因而河朔三镇复叛时,唐廷又力不能支了。待吐蕃势力衰歇,河湟之地收复后,西南边疆战事却越闹越大,南诏的进犯,遂成晚唐之大患。

代宗朝不能销兵罢镇的一些客观原因也长期存在。中原藩镇长期是唐廷用以对抗河朔叛镇的重要力量,所谓“梁、徐、陈、汝、白马津、盟津、襄、邓、安、黄、寿春,皆戍厚兵” ,“以塞虏冲”,“严饰护疆,不可他使” 。这种内外相持的制约关系,维持唐王朝相对稳定地存在达一百多年,至黄巢起义才打破这种格局。 poBMCItaxDspTqLmqdScGYedwC+VDv+e1bEJqk+e2IRKSinBId0b3/U1EJpNtg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