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前言

刘易斯·卡罗尔因为他的两部童书《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续篇《爱丽丝穿镜奇幻记》(合称《爱丽丝梦游仙境》)而被称为童话之父,丝毫没有夸大的成分。迄今为止,这两部爱丽丝童书已经有了80多种语言的译本,是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译本。世界各地都有“卡罗尔迷”或称“爱丽丝迷”,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还成立了“卡罗尔协会”,专门鼓励与卡罗尔及其两部童书有关的研究和出版工作。

卡罗尔的确是现代童话之父,他的两部爱丽丝童书一改此前传统童话(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充斥着杀戮和说教的风格,奠定了荒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也成为了后来魔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仅从这点来看,就堪称跨时代的改变。

木讷的数学教师,小朋友们的筑梦人

刘易斯·卡罗尔,原名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逊,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是他的名字Charles Lutwidge颠倒顺序后的拉丁文拼法。1832年1月出生于英国柴郡的一个牧师家庭,1898年卒于萨里。他是家中的长子,有7个妹妹,3个弟弟。卡罗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851年考入牛津大学,进入牛津基督堂学院学习数学,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他的大半辈子时间都是在牛津的基督堂学院度过的。

应该说卡罗尔的人格个性多少带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他是牛津基督堂学院的数学教师。他的课很乏味,没有丝毫幽默感。在数学上,也没有太多重要的贡献,他的有关逻辑和数学的著作写得古怪离奇,分析了许多饶有趣味的问题,不过其水平只能算作基础性的著述,在今天也鲜有人读。而他以两部爱丽丝为代表的童书却风靡了全世界,且经久不衰。

朋友笔下的卡罗尔外表英俊,不过并不对称——两个肩头一高一低,笑的时候嘴角也有点歪,一双蓝眼睛也不完全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中等个头,身形消瘦,这使得他看上去有些僵直,走起路来步履也有些机械。他的一只耳朵有些聋,也有口吃的毛病。在社交场合,他过于害羞,经常是坐在那里几个钟头一言不发;不过,只要同孩子们在一起,他既不羞怯,也不口吃。

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紧张不安、吹毛求疵、古怪、和善、温文的单身汉,平静地度过了无性而快乐的一生。他曾经说过:“我的生活如此奇特,它远离所有的磨难和烦恼,这使得我不得不怀疑,这种幸福是上天赐予我暂时‘拥有’的礼物,如果想要永久保持,就得多做一些让他人的生活也变得开心幸福的事情。”

这些介绍让卡罗尔本人看上去有些愚钝木讷,完全不像能够写出《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作品的人。所以我们有必要再瞧瞧他的个人爱好。孩提时代的道奇逊就开始痴迷木偶戏,还会变魔术,是家中孩子里的当然首领。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很喜欢变魔术,尤其是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喜欢把手帕叠成一只老鼠,然后让它神奇地从手中蹦出来;他经常教孩子们折纸船和手枪,纸折的手枪在空中晃动时还会发出“啪——啪”的声响。当摄影刚成为一门艺术时,他就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大多是孩子和一些名人的肖像照片。他的摄影作品看上去非常有技巧,品位也不错。他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尤其擅长国际象棋、槌球、西洋双陆棋和台球。他还发明了许多数学和文字的谜题和游戏,以及密码书写方法。他还是一个歌剧迷,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剧场为宗教所不齿,但这并不妨碍他与著名女演员艾伦·泰瑞成为终生好友。

卡罗尔很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在日记里,他采用罗马人的方式来标记自己幸运的一天——“我用白宝石来标记今天”,这是他日记里常见的话,这通常是他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是孩子们给他提供了挥洒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与孩子们相处,为孩子们写作,他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面对成人的世界,他却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卡罗尔与爱丽丝

卡罗尔一生接触过很多美丽的小姑娘,但没有哪一个能够替代他第一个喜欢的小女孩——爱丽丝·利德尔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爱丽丝结婚以后,卡罗尔在写给她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在你之后我有无数的小女孩朋友,可她们与你完全不同。”说明了爱丽丝在他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爱丽丝·利德尔是卡罗尔所在学院令人生畏的院长的二女儿。爱丽丝到底有多漂亮,我们可以从约翰·鲁斯金的笔下窥出一些端倪。有一天,趁着院长利德尔夫妇外出参加宴会的时候,爱丽丝邀请绘画教师鲁斯金到她家里喝茶。鲁金斯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由于大雪封住了道路,利德尔夫妇没能参加成宴会,返了回来,看到鲁斯金和爱丽丝正坐在壁炉前喝茶。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护,这对夫妇一直不肯离开左右。鲁斯金后来回忆时,谈到爱丽丝的其他姐妹可能也在座,但是他记不清了。另外,爱丽丝后来与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子利奥波德王子相恋,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爱丽丝的出类拔萃。

从两部爱丽丝中,也可以看出小姑娘爱丽丝的性情。爱丽丝在故事中以本来面目出现,不过她的姐妹们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大姐罗丽娜成了吸蜜鹦鹉,讲话以气势压人;妹妹伊蒂丝变成的小鹰喜欢讽刺别人;更小的妹妹萝达变成的玫瑰爱品头论足,另一个小妹妹维尔莱特变成的紫罗兰也跟着随声附和。

至于卡罗尔与爱丽丝之间的关系,一些卡罗尔的研究者认为,卡罗尔在爱丽丝长大后,有意与她结婚。但由于年龄悬殊,又遭到有门第之见的爱丽丝父母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其中的内情由于当事人都缄口不言,卡罗尔记述这事儿的日记偏又遗失,我们则不得而知。

爱丽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卡里尔,发音和写法与卡罗尔极为相似,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爱丽丝在与雷金纳德·哈格里夫斯结婚之前,曾经与英国王子利奥波德相恋,当时利奥波德王子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就读,他们是在那里相识并相恋。后因维多利亚女王坚持利奥波德王子必须与某位公主完婚,这段恋情也就不了了之。爱丽丝后来成婚时,在结婚礼服上还佩戴了利奥波德王子赠送的礼物;利奥波德王子也在爱丽丝成婚几周后与瓦尔德克-皮尔蒙特的海伦娜公主完婚。爱丽丝曾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命名利奥波德,而王子也曾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命名爱丽丝。所以很难说爱丽丝在给她的第三个儿子命名时,心里有没有想着她这位数学家朋友。不过爱丽丝本人坚持说,卡里尔的名字来源于一部小说,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部小说。

无论如何,卡罗尔两部爱丽丝的灵感可以说都来自小姑娘爱丽丝。他第一次讲述爱丽丝的故事,应该是在1862年7月4日。卡罗尔后来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金色的下午,我绞尽脑汁地给孩子们编故事的情形。不知不觉中,我把小女主人公送进了兔子洞,我记得三张渴求的小脸儿,是如何期待地注视着那个童话的地下世界即将上演的奇幻。

爱丽丝自己曾写道:道奇逊先生的故事差不多都是那个夏天我们一同沿着牛津附近的纳尼海姆河或歌斯托河探险时讲给我们听的。我记得“爱丽丝故事”的讲述背景,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河上泛舟时,由于天气太热了,在岸边找了个仅够我们的小船乘凉的地方停下来,好像停在一个新垛成的草垛下面。就在那里,我们三个嚷着让他讲故事,如此一来,开始了这个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离奇的故事。道奇逊先生有时是在逗我们三个,有时可能也真的累了,他会突然停下来说:就讲到这儿,下次再讲吧。然后我们三个就一起嚷:哈,这就是下一次!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故事总会重新开始。还有一天,可能也是在船上,我记不太清了,我们三个正围着道奇逊先生,要听他讲那个令人兴奋的历险故事,可是他却假装睡着了,这常常让我们三个真的觉得很失望。——不过,故事总会继续的。

当时的同船者,卡罗尔的朋友罗宾逊·达科沃斯也曾回忆起此事:我们和利德尔家的三个小姐妹一起坐在船上,道奇逊先生为了逗爱丽丝·利德尔开心,就编了这个故事。我记得当时爱丽丝坐在舵手的位置给我们掌舵。我回头问道奇逊先生:道奇逊,这是你即兴编的故事吗?他回答说:是,我们一路走,我一路编。记得我们送三个小姐妹回院长的家,爱丽丝在跟我们说晚安的时候请求说:哦,道奇逊先生,我希望您能把《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写下来送给我。道奇逊先生说他试试看。后来,道奇逊先生告诉我,当天晚上,为了对这位年轻小姐的承诺,他差不多用了一整夜时间,把当天下午为了活跃气氛讲的故事回忆着写了下来。后来他又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爱丽丝,这本书通常放在院长家的客厅的桌子上。

爱丽丝的儿子卡里尔·哈格里夫斯曾援引他妈妈的话说:“《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几乎都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零零散散讲述的,不过,那一天的故事一定特别离奇,特别吸引人,所以我让道奇逊先生把它写下来送给我,他当时答应考虑我的意见,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才犹犹豫豫地下了决心,并最终把它们写了下来。”

1864年圣诞节,卡罗尔送给了爱丽丝一份珍贵的礼物,就是这本《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当时名叫《爱丽丝地下历险记》)的手稿,并附有他亲手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张卡罗尔在爱丽丝7岁时为她拍摄的照片。这部手稿1928年由伦敦索士比拍卖行首次拍卖,创下了15400英镑的纪录,其金额差不多是今天的50万英镑。当时由一位美国人拍得,后来几经辗转,美国国家图书馆的卢瑟尔·伊万斯低价购得原稿,并于1948年亲自乘船到达英伦,把这部手稿赠送给英国博物馆,作为英国抵挡了希特勒进军步伐的酬谢,成就了一段藏品艺术史上的佳话。

卡罗尔在作家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出书,并把书名改为《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并邀请《潘趣》插图画家约翰·坦尼尔为这部书稿制作插图。1865年7月4日,《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初版问世。但由于坦尼尔爵士抱怨插图的印刷质量太差,卡罗尔坚持收回所有成书。而同年出版的第二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出版日期标为1866年。由于这一复杂情况,初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身价倍增,图书收藏家们竞相抢购。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卡罗尔大受鼓舞,并于1867年着手写作续篇《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于1871年出版,仍由坦尼尔爵士配以插图,推出之后也是畅销不衰。

有关“穿镜”这一主题,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许多人误以为灵感还是来自爱丽 丝·利德尔,但其实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爱丽丝·雷克斯,此爱丽丝非彼爱丽丝。我们从爱丽丝·利德尔的回忆中得知,大多数有关下棋的故事,都是在利德尔姐妹学习下棋过程中,卡罗尔讲给她们听的。直到1868年,利德尔家姐妹的一个表亲,另一个爱丽 丝——爱丽丝·雷克斯,启发卡罗尔引入了穿镜的主题。爱丽丝·雷克斯后来在1932年的《泰晤士报》上撰文说道:“有一天,(卡罗尔)听到别人叫我的名字,把我叫到他身边说:‘那么说,你就是那另一个爱丽丝喽,我非常喜欢爱丽丝,你跟我过来,我们来看一些令人着迷的事情。’”爱丽丝·雷克斯跟着卡罗尔来到他的房间,看到了一面大镜子。卡罗尔递给她一个橘子,让爱丽丝拿在右手,走到大镜子面前,问她镜子中的小女孩的橘子在哪个手中。我们知道,镜子中的物品与现实中相比,都是左右颠倒的。爱丽丝自然看到橘子在镜子中的自己的左手。卡罗尔让她解释这是为什么,她并没有给出正面的答案,而是反问卡罗尔:“如果我站到镜子中,那么橘子是不是还在我的右手里呢?”卡罗尔大笑道:“回答得好,小爱丽丝,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得到的最优秀的答案!”可能就是这个精彩的回答启发卡罗尔加入了穿镜主题。

两部奇幻童书的主要内容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讲述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在这个世界里,似乎所有吃的东西都有古怪。她还遇到了一大堆人和动物:渡渡鸟、蜥蜴比尔、柴郡猫、疯帽匠、三月野兔、睡鼠、素甲鱼、鹰头狮、丑陋的公爵夫人。兔子洞里还另有乾坤,她在一扇小门后的大花园里遇到了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粗暴的红桃王后、老好人红桃国王和神气活现的红桃杰克(J)等等。在这个奇幻疯狂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断探险,同时又不断追问“我是谁”,在探险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

《爱丽丝穿镜奇幻记》讲述的是小姑娘爱丽丝刚下完一盘国际象棋,又对镜子里反映的东西好奇不已,以致穿镜而入,进入了镜子中的象棋世界。在这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棋盘,爱丽丝本人不过是这个棋盘中的一个小卒。小姑娘从自己所处的棋格开始,一步一步向前走,每一步棋都有奇妙的遭遇:爱丽丝会脚不沾地地飞着走路,那里的花朵和昆虫都会说话,白王后变成了绵羊女店主,她手中的编织针变成划船的桨,等等。镜中的故事大多取材于英国传统童谣,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展开,并详细叙述,童谣里的人和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一丁点儿小事打架的对头兄弟,行止傲慢的憨蛋以及为争夺王冠而战的狮子和独角兽。看来只有发明家兼废品收藏家白骑士无法归类,但他恰好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等到爱丽丝终于走到第八格,当了王后之后,为所有这些人准备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上的烤羊腿会鞠躬,布丁会说话,盛宴最终变成了一片混乱,忍无可忍的爱丽丝紧紧捉住摇晃的红后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黑猫,爱丽丝也在摇晃中醒来,开始追问这到底是自己的梦呢,还是红国王的梦?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艺术特色

这两则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的幽默感、疏离的逻辑性,以及贴近儿童心灵的拟人化的叙述手法自不必言说,正文注解中也有比较清楚的说明。我们来看看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荒诞性。卡罗尔的这两部童书被称为“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高峰”并非徒有虚名。单看他在《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的那首荒诞无稽的名为《胡言乱语》的诗句,就可窥见一斑。

卡罗尔的这种写作风格可谓有其家学渊源。在小卡罗尔8岁生日的时候,他的父亲老道奇逊先生正好出门远行,在他写给小卡罗尔的信中,用一种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他一定要为小卡罗尔买到礼物的决心:“我一到利兹镇,就会站在大街中央大喊大叫:卖铁的,卖铁的——我猜一眨眼功夫就会有600个彪形大汉从他们各自的店里冲过来,按铃的按铃,叫警察的叫警察,小镇没两下就‘烧’起来了。我要一个夹子,一把螺旋钻,还有一个铃铛。如果40秒内这些东西还没有找齐,我就把利兹镇烧得就剩一只小猫……镇里的老妇人匆匆爬上烟囱,一只牛紧跟其后,鸭子藏进了咖啡杯,胖鹅费劲地要往铅笔盒里钻,而利兹镇的镇长则想伪装成一块海绵蛋糕,认为这样就可躲过小镇毁灭的命运。”卡罗尔的爸爸揪住了一个简单的概念,穷尽了其字面的意思,而使其表达出来的意思荒诞而不合常理。正如英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卡朋特所说的:“荒诞、暴力、毁灭、消减,以及任何非理智的部分,彼此之间仍有关联点。如果纯粹按照逻辑,把表面的意思推向极致,最终,都会以虚无、荒谬,或者恐怖而告终。”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中的荒诞故事,正是遵循了这一简单的概念,至于结果,则在文中随处可见。

卡罗尔两部作品的另一艺术特色,就是他笔下的象征意义。正如有些评论家评说的那样,他的象征意义也许走得有点远了,就连他的朋友,插图画家坦尼尔爵士也持这种看法。因此,当坦尼尔给那首《海象与木匠》配图的时候,卡罗尔给画家提供了三个人物形象作为选择,一个是木匠,一个是游手好闲的人,一个是准男爵。坦尼尔爵士为了避免书中出现过多象征意义,采用了木匠这个形象。

先不说别的,就连作者卡罗尔身边实实在在的人都在书中有了化身。他用渡渡鸟代表自己,因为在社交场合口吃,所以经常在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本名“Dodgson”念成“dodo”,由此得名;鸭子代表他的朋友罗宾逊·达科沃斯牧师,因为他的姓氏中包含英文duck(鸭子)这个词,他也经常陪同卡罗尔去利德尔家;吸蜜鹦鹉(lory)代表爱丽丝的姐姐罗琳娜(Lorina),这也可以解释后来鹦鹉和爱丽丝争吵时,鹦鹉说了一句:“我的年纪比你大,一定懂得比你多”的由来;小鹰(Eaglet)代表爱丽丝的妹妹伊蒂丝;用玫瑰代表爱丽丝的妹妹萝达(Rhoda),因为萝达是希腊语“玫瑰”的意思;用紫罗兰代表另一个叫维尔莱特(Violet,紫罗兰)的小妹妹;利德尔家小姐妹的家庭教师普利凯特小姐则成了故事中的老鼠。在《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作者本人又一次化身为白骑士。

其他更为抽象的象征的例子也有不少:白兔象征着胆小心细的小市民;红桃王后代表了盲目发怒的暴君;把白玫瑰涂成红玫瑰的园丁代表着整日喋喋不休的公务员;厨房里的公爵夫人则成了鲁莽而无知的人的象征;美丽易逝的灯芯草代表着卡罗尔的小女孩朋友们;坐在墙头的憨扑地·蛋扑地代表着作者身边自觉颇有学问,却鲜有数学知识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同时它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某些傲慢的贵族的化身;素甲鱼和鹰头狮代表了多愁善感的大学校友;坦尼尔也在象征意义上增添了几笔,把狱中的疯帽匠塑造成了罗素的样貌。最终,人生不过就是一个大棋盘,而我们每个人又是谁的梦中人呢?

无数名人志士在卡罗尔这种广袤而深邃的象征意义上发掘着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爱丽丝梦游仙境》是所有人的爱丽丝。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T. S. 艾略特曾表明,他在写作《四个四重奏》的第一部分“焚毁的诺顿”中的诗句时,头脑里萦绕着的就是《爱丽丝奇境历险记》里的文字;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更是用《海象与木匠》里的诗句做了自己第一部书的书名,即《卷心菜与国王》。

而爱丽丝又是作者卡罗尔一人的爱丽丝。卡罗尔用自己逻辑学家的逻辑,数学家的游戏,荒诞艺术家的梦想,以及身边所有随手可用的东西,给自己所喜爱的小爱丽丝编织了一个远离杀戮和说教的纯真世界,并把这个世界深深植入少女那远离尘嚣的心灵,使它成为两人享用终身的精神 财富。

31岁时的刘易斯•卡罗尔。O.G.雷兰德摄于1863年3月28日

爱丽丝·利德尔,7岁时。刘易斯• 卡罗尔摄 DopJkwQUF4ZUjDBZ7CjmL06B0gkng0HOavXjUn1NiOREcx1a5yb2nS76j4Zqat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