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风暴肆虐的2008年,不仅让我国的股票市场深受重创,就连各行业的实体经济也都感受到了阵阵寒意。而在东莞企业界,甚至频频喊出“寒冬”已至,并大施拳脚开始为“过冬”做准备。
“经济的寒冬”真的已经来到了吗?未必!
虽然我国的地产业、金融业、纺织业、采掘业等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出现了严重下滑,但从已有的各行业的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的这种创伤似乎仅仅是个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真正完全爆发出来。正如著名学者郎咸平在2008年年底所言:“现在还只是‘中秋’,中国真正的经济‘寒冬’2009年才会到来。”
诚然, 2008年是让人伤感的一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永远铭记的一年,但还远没有达到“寒冬”的境地。这不是凭空瞎说,耸人听闻之语。事实上,到2008年年底为止,破产或即将面临破产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遭遇的是订单大面积、大幅度地萎缩,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开始呈剧减趋势。但并没有命悬一线的危险状况发生,可以说,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生死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
就拿地产业来说吧,并没有几个开发商真正破产或倒闭。只是有些企业开始压缩自己的投资规模,或者开始缩减自己的楼盘项目,或者开始降价销售,或者为现金流而发愁。但是,开发商依旧财大气粗,手里动辄有数十亿现金。至少,2007年的存粮仍然可以让开发商维系一些时间,日子虽然不算好过,但是不至于被“饿死”。或许接下来会出现“穷公司”和“富公司”明显的分水岭,穷公司支撑不住就会为富公司所收购,然后他们再另谋出路。不过,如果消费继续下降,势必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状况。要知道,有消费才能扩大生产,假如缺少消费一定会减少投资。那时,投资的快速下滑会逐渐暴露更多、更严重的问题,真正的冬天也会随之而来。
此外,在多重压力之下,银行们也要精打细算去过日子。2008年,7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伴随着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整、存款回流提升利息支出成本、贷款质量以及海外投资的亏损等内忧外患,银行净利润季度环比增速的势头有所减缓。
虽然银行净利润的环比下降,并不是直接判断银行经营状况好坏的主要标准,但如果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那么则需要对银行未来发展预期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此外,国外的经济、金融环境也会对股份制银行的盈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招商银行已经为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境外金融机构债券计提减值准备了7 804万美元。无独有偶,兴业银行也为与雷曼兄弟相关的投资与交易计提减值准备了共计1.25亿元人民币。然而,雷曼兄弟出人意料的轰然倒塌,给这两大银行以深深重创。2009年,在整个国际金融业不景气的阴影下,中国的银行业恐怕要面对更为严峻的形势,“最坏的时刻”随时都可能降临。
同样存在深度困扰的还有汽车业。当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深陷泥潭的时候,全球汽车业其他巨头也纷纷发布了业绩急速下滑的消息。中国汽车市场在卷入了这场漩涡之后,销量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8月,全国汽车产销量不仅出现连续下滑的局面,而且出现了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2.50%和6.34%。8月和10月车市持续下滑,尤其是商用车下滑更加显著。
2009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结束了连年高速增长的势头,产销增幅自1999年以来首次低于10%。虽然中国国内汽车销量在2008年年底开始止跌回暖,但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可以想象,对于全球和中国汽车行业而言,现在说“过冬”为时尚早。
当金融风暴肆虐华夏大地,纺织企业比其他行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寒冬”的来临。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出现,2008年以来,从南到北,许多中小民营纺织企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常熟、苏州等地上千家纺织企业相继倒闭,还有一些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苦苦煎熬;珠三角地区上千家中小鞋企遭遇了倒闭潮,几乎平均每天就有几十家企业倒闭,昔日繁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纺织全行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已分别由2007年全年的22.47%和36.99%下降到15.46%和3.20%。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纺织行业正进入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惨重的损失,加之来自欧美的订单压力,如果这一切不能缓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将完全进入下行通道,在2009年很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局面。可以说,中国纺织企业已经是四面楚歌的境地,行业“最寒冷的冬天”已悄然降临。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加剧,处于风暴中的中国钢铁业,此刻已经开始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钢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钢材出口价格大幅下跌,订单骤减,给国内钢材市场的销售增添了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铁矿石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这样一来,一个致命的矛盾不可避免,原材料的成本、资金的大量铺开与低迷的钢铁产品价格的冲突日益严重。2008年6月,钢铁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我国钢铁企业在2008年下半年的业绩普遍出现了大幅下滑的迹象。
2008年10月,我国钢铁企业龙头老大——宝钢第三季度财报出炉。报告显示,虽然前9个月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但第三季度的净利润环比却下降了47%。宝钢的公报可以说从某种程度反映了行业的整体趋势。太钢不锈、承德钒钛、攀钢钢钒、五矿发展等多家钢铁公司公布的三季报都表明一个事实,这些钢铁企业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情况。海运市场和造船业的持续低迷,对于急需订单的钢铁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进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处于漩涡中心的银行业自身难保,贷款业务更加理性谨慎,这导致钢铁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长此以往,那些没有金钱后盾的中小钢铁企业只有等待倒闭的命运。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钢铁企业不得不在“经济寒冬”中苦苦挣扎,重新洗牌的局面将不可避免,能否安全渡过“寒冬”,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救助政策,更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发展。
20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救市政策,包括减息、调整房贷政策、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可能让2009年的GDP成绩单不至于太难看,但毕竟治标难治本,指望由此为经济带来“滚雪球”效应的可能性并不大。
或许是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历过大萧条的洗礼,所以人们普遍低估了这次危机的影响力。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在2009年,我国虽不至于出现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经济下滑的局势不可避免。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大到国家、企业,小到百姓,都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一起迎接正在降临的“经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