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和玩具差不多 |
当一个两岁大的孩子看到别人拿着钱时,他会出于好奇向大人们要一张钱并模仿大人的样子来摆弄它。如果大人能够给孩子一枚硬币,那么这个两岁的孩子可能会兴高采烈地玩上很长时间,特别是当这枚硬币很新,闪闪发光的时候,他会对它更加爱不释手。
这个时候,钱在两岁大的孩子眼中和玩具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玩具”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只是因为看到大人们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就出于好奇,也要模仿大人们来摆弄钱。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说三到五岁的小孩子,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以及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认识到: 钱不再是一种好玩的小玩具。它还可以换来很多很多自己想要的好东西。
如果父母能够给三五岁的孩子一点零钱,让他们自己做主去买糖果或零食。那么,这种经验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钱由此在他们眼中一下子成了一种神奇的宝贝,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当然,如果家长们不是有意地教导,那么五岁之前的孩子们并不十分清楚一美分究竟能买多少不同的东西,他们也无法区分不同大小的硬币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相比一分钱来说,五分钱和一角钱可以买到更多的糖果或是其他的小玩意儿。由此,他们开始学着数钱,并关注钱数的变化,学会比较一分钱、五分钱、一角钱或是其他面值的钱的不同价值。这个时候,他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某样东西,渐渐地又会知道每一种东西都有一个特定的价格。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还是搞不清楚一些面值比较大的钞票,例如一美元能买什么东西。他们甚至指望能用一美元去买一匹马或是一辆车,再买一些玩具,等等。
在孩子们学会查100个数之前,他们就会知道100比10要大,这时他们认为100就是最大的数了。可是不久之后,当他们又学会了1000、1 000 000的时候,那么1 000、1 000 000又成了他们眼中最大的数。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时会用钱数来衡量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爱你有100块钱那么多。”或是“我爱你有1 000块钱那么多”。孩子们对不同的数字和价值的比较,最终会帮助他们渐渐理解每种面值的钱究竟能买什么东西。
以下一些例子反映了孩子们对钱的初步认识过程。
案例一:关于花钱的最早记忆就是在我三岁的时候向妈妈要了5美分买糖果。那个时候,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枚硬币,它用一种我不知道的办法从其他人那里换来了糖果、洋娃娃还有其他好东西。
案例二:我小时候从来没想过关于钱的事。当我和大人一起出去的时候,总是由他们给我买东西。所以渐渐地我就认为,钱是只有大人才能用的东西,等有一天我长大了,我才能像他们一样用钱。
案例三:我关于钱的最早记忆就是钱是用来买东西的,只要人们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用钱买他们想要的东西。
案例四:我记得大概四岁的时候,我宁愿要五分钱的硬币也不要一角钱的硬币,因为五分钱的硬币看起来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它可能更值钱。相对于一个五分钱的硬币,我更喜欢五个一分钱的硬币,因为我觉得我可以用它们买到更多的东西。
在下面的两个真实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四、五岁的孩子们对于数字和金钱价值的看法。
案例一:在我四岁生日那天,爸爸给了我五十美分作为生日礼物,我简直高兴极了,马上跑到哥哥那里向他炫耀。他立刻从兜里掏出五枚闪闪发光的一分钱硬币,让我跟他交换。我对他的提议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把我那枚灰突突的硬币换给了他。我跑到爸爸那里给他看我和哥哥换的钱,结果爸爸告诉我,我的钱比原来少了,这让我非常失望。但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多的旧钱换少的新钱。
案例二:在我三岁生日时,祖母给了我五美元硬币作为生日礼物。妈妈帮我把它放在架子上的一个盒子里。趁着妈妈转身的时候,我爬上椅子从盒子里拿走了那个‘一分钱’。还没等妈妈转过身来,我就跑出了门,顺着街一路跑下去。当我跑到一家杂货店门口的时候,我发现妈妈在后面追我,她跑到我跟前,让我交出手里的东西。我告诉她我只是拿了‘一分钱’去买糖果。不用说,最后她把钱拿走了,不过我还是得到了我想要的糖果。
通过上述这些例子,也许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钱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犹太式”财商教育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财商很高的民族,他们关于财富的智慧带给当今的人们很多启示。在犹太人的亲子教育中,家长们会经常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这是一种在犹太民族中流传很久的教育理念。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是有着很强的科学性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3岁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以及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国外的经验也证明:3岁正是对儿童实施财商教育的重要启蒙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