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谁也无法否认,人是天地之间的精灵,也是万事万物的尺度。

但是,在博大纷繁的自然面前,在起伏迭宕的社会中间,在从生存到发展这条并不平坦的人生路上,人类却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各样的困惑无情地缠绕和侵袭。

有了困惑就会形成问题,有了问题就会去寻求答案。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同时也是我们的人生能够丰富多彩的魅力所在。

作为精灵或者尺度,人是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这类终极意义上的问题是一切人生思考中无法撕割的背景,因为它在人的生命中无所不包并且无处不在。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试图实证或者回答它们,却又始终无法给出一个简单而明晰的答案,仿佛一条没有尽头的旅程,既挥之不去又欲罢不能。这是人的美妙伟大之处,也是人的哀怨悲壮之所。

不幸的是,生命终极意义问题往往是无解的,或者更加不幸,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于是,宗教便成了思辨尽头的一种补充和延展,尽管它们非常容易让人沦入虚无或者玄幻。

因此佛陀说,人生只有一个问题:苦!而人生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空!

因此耶稣说,人生只有一个问题:罪!而人生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神!

无论是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还是俄狄浦斯解答“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人!我们都不难从中看出,对于人生和意义,我们其实无法求索得太深太远。无论我们怎样殚精竭虑,冥思苦想,我们在这方面永远只可能处于寻求的过程之中。在明白了这一基本事实以后,明智的做法也许是把这个问题悬置起来。让那些越过界限的思绪重新回到现实,关注真实的活着和客观的存在,从而对今天和明天的时光派生出具体的行动。这样,在已知的可触及的限度内,我们反而能更容易和更好地安排人生。

由于生命本身并无目的,我们实际上需要为生命设置出各种目的,诸如爱情、事业、生存、发展和成功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目的同时就转化成了手段,而生命本身则成了目的。

在具体的人生中,每一个人对于意义问题的真实答案都不可能来自他纯粹的理性和思辨,而来自于他的生活实践和过程感悟。所以,我们更加关注一种体验的、务实的和有趣的人生,我们可以从博大精深的自然和传承中,从许许多多平凡而真实的事件中,去发现人生的问题并寻求答案。对过程和问题不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拥有生存的乐趣的。

土著人有土著人的问题和答案。二战期间,美国军队使用太平洋一个小岛来作为补给站。当地土著居民看到了跑道、设备以及从天而降的飞机运来了大量的食品和衣物,这一切都令他们困惑不解和惊讶羡慕。二战结束后,军队消失了。过了一段时间,土著居民决定实施他们因此而得到的答案:自己也可以从天上引来食品和衣物。他们清理出一段长长的跑道,根据回忆尽可能如法炮制出当时所有的标记,还让一个人站在那里,戴上假发和耳套,就象他们见过的引导飞机降落的地勤人员那样。然后,他们开始笃定地等待,等待……

哲学家有哲学家的问题和答案。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呢?”“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逐渐超过了罗素。有人就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后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爱因斯坦有爱因斯坦的问题和答案。1950年12月3日,一名19岁的大学生绝望地向爱因斯坦询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说:你努力要为个体人生以及全人类寻找一个目的的渴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意见是,如果问题是这么被提出的,那么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还有一次,爱因斯坦出题给研究生考试,同学们发现题目和去年是一样的,就好奇地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这样回答:“问题的确是一样的,但今年的答案肯定不同了。”

悲观主义有悲观主义的问题和答案。人生在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痛苦,一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所以人生是悲惨的。由生到死,就像一条自上而下永无宁日的深渊之路,到处弥漫着痛苦、伤悲和无助。

乐观主义有乐观主义的问题和答案。人生在这个世界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我们每天面对朝阳,新的一天充满了激情,为自己、他人创造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人生到处都闪烁和荡漾愉悦、生趣和希望。

这些不同的问题和答案,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人说世界是简单的,是我们想得太复杂,又有人告诫我们,世界是复杂的,千万不要想得太简单。于是,即便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我们仍然有太多的疑问盘旋心头: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如何才能更加完善与美满?我该怎么做才能成功?我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幸福?或者,到底怎样才算成功?到底如何才算是幸福?……尽管这样的疑问随时随地总会纠缠我们,但答案依然还是那么不可捉摸,甚至无迹可寻。答案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谁真正知道答案?我们到底可以获得多少答案来安慰自己,从而给我们的事业、生活、成长和成功,划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呢?

我们现在面对的这套“知道答案系列”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可贵的机会,为我们探求这些关于人生的答案给出了很好的启示:数字知道答案、电影知道答案、禅知道答案……其实许多答案也许就锁闭在我们心里,只是我们缺乏一把打开它们的钥匙而已,而这把钥匙实际上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和文明积淀传承之中,只不过往往被我们不经意地忽视了。

相信我们中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在考场上,我们心里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做出答案。人生其实也就如同一场考试,而我们就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套“知道答案系列”就是人生的参考书,它提供的便是关于求解人生答案的解题思路和训练,只要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在人生的大考场上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生活得更加睿智和从容。

当然,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中大大小小的疑问终究是不尽相同的,而那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也永远会想方设法抛出一些怪题难题,让我们防不胜防。所以,人生并没有一本标准的参考书,真正的答案惟有自己去寻求,而那最终的答案也只属于你自己。

记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一首小诗,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还是非常惊讶和震动的。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将此译为: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著名诗人梁宗岱的译作是: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大家李叔同也有一个译品: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无论怎样的译法,这一切都是一种感悟和一种心境。参透这些,一沙一花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在这些微妙细小的事物中展示真相和诉说永恒。

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既然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与这个世界的缘份,那就不妨真实地面对自己,从万物的启发中去寻求自己的答案,我相信,这也是这套丛书出版的初衷和深远的价值。

莲花正在开放,净土依然沉寂在尘缘未了的一方,追随着真相和答案而去,清静快乐的世界应该就在前方。 Y5q39p3n0IqqNw2QFJb93tl5veTKnZsUyqlp/ZORWvCGjbvp00JUL0UeaXaHMe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